社科要聞學壇新論工作動態(tài)通知公告最新成果集萃資助學術期刊學者傳真學者專欄機構設置聯(lián)系我們
項目申報與管理項目動態(tài)成果管理成果發(fā)布經(jīng)費管理各地社科規(guī)劃管理項目數(shù)據(jù)庫專家數(shù)據(jù)庫歷史資料
中共中央黨校馬奔騰副教授獨立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禪境與詩境》(項目批準號為04CZW003),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這項成果嘗試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中運用跨學科的方法從多個角度對詩、禪關系進行深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不借助簡單的、直線聯(lián)系的方法進行推演,而是從發(fā)生學的角度考察意境如何在中國古代文化哲學的背景中產(chǎn)生、意境與禪發(fā)生聯(lián)系的內在機制,努力從這一未被足夠重視的角度以歷史發(fā)展的眼光揭示意境的內涵,期望能在問題意識現(xiàn)代性和學術視野開闊性的結合上取得成績。
一、主要內容
成果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禪與詩歌意境創(chuàng)作和意境理論之間的關系。成果先通過導論概括說明當前意境理論研究的歷史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對禪、意境等要涉及到的概念進行初步界定,然后主要研究、論析了以下五個問題:
1.詩禪趨近的思想背景。分析了詩禪在境界上最終走近并相融的原因。主要從佛禪境界的流變、佛禪的藝術氣質、禪境與詩境——異質同構三方面進行分析。佛禪境界的流變表明了它融入中華文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帶上了濃郁的藝術氣質,而與原始佛教和其它宗教都大不相同。以格式塔心理學的觀念來分析禪境和詩境是異質同構的關系,這是詩禪相通的內在原因。
2.文人與佛禪的關系。主要探討了古代文人的信仰狀況、文人的生活與佛禪、文人的創(chuàng)作與佛禪三個層面的問題。古代文人融儒、釋、道為一體的多元精神價值取向是文人與佛禪發(fā)生密切關聯(lián)的哲學基礎。文人在生活中與佛禪的關系比較復雜,主要分為反佛卻受佛禪影響者、虔誠的佛教徒、儒釋道哲學兼收并蓄者。從縱的歷史發(fā)展看,禪與詩的關系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從最初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在詩中表現(xiàn)佛語、佛理,到唐代特別追求幽遠禪境,至宋代隨著禪悅之風的興盛詩風變?yōu)樽非蠖U家理趣。唐宋時期禪與詩已經(jīng)成為和諧的整體,禪為詩帶來了新的氣象。
3.禪與詩歌意境創(chuàng)造的新變。主要從三個角度切入問題:禪家自性與意境的開拓;禪門直覺與意境的神韻;道、禪的藝術境界。禪影響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為關鍵的兩個要素,一個是重視自性,一個是直覺認識世界的方法。這兩個方面與重抒情、重表現(xiàn)的中國詩歌相結合,就開辟出新異美妙的藝術境界。禪家自性改變了詩歌意境的內在構成方式,并使詩歌有了孤清一途;禪門直覺使詩境更少滯礙,更含蓄蘊藉。因為禪在發(fā)展中汲取了道家的智慧,在古典美學的整體背景中通過比較說明道、禪對詩歌意境創(chuàng)造影響的同與異,才能更好地凸顯禪在審美領域發(fā)生作用的鮮明特點。道家重視主體的“身”與“生”,禪宗重視主體的“心”與“性”,本成果結合詩歌創(chuàng)作史上的具體實例,生動說明了兩種境界的異同。成果也論及禪對畫境的影響,使內容更為豐富。
4.禪與詩歌意境理論的發(fā)展。與詩歌創(chuàng)作上所受的影響密切相關,在詩學理論方面,禪的影響同樣巨大,意境理論的產(chǎn)生就得益于佛禪的助力。在唐代,王昌齡、殷璠、皎然、劉禹錫、遍照金剛、司空圖等人的著述體現(xiàn)了禪影響于意境理論的客觀進程。殷璠的《河岳英靈集》包含著豐富的有關意境的理念,所以應當引起研究者的關注;遍照金剛的《文鏡秘府論》雖然誕生后長期未在中國發(fā)生影響,但它因為保存了很多已經(jīng)散佚的唐代詩學資料,也體現(xiàn)了當時的意境創(chuàng)造理論,因而同樣需要關注。本成果注意在細節(jié)中尋找意境理論發(fā)展的軌跡,比如將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中“九意”篇的描述,與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對意境創(chuàng)造的分類進行對比,可以看出意境理論日趨深入的內涵。宋代禪影響于詩歌意境理論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于蘇軾和嚴羽等人的作品。嚴羽以禪論詩,倡“興趣”說,在詩學上影響深遠。成果對歷史上評價嚴羽以禪喻詩得失的觀點進行了簡要梳理,并對比了他和司空圖詩論在意境分類問題上的關系。元明清時期禪的影響更擴散和深入到書畫、園林、建筑等藝術領域,意境理論的發(fā)展同樣與佛禪密切相關。對于元代詩禪關系問題,方回《瀛奎律髓》非常重要,但未被學界足夠重視。明代對此問題有貢獻的是李贄、袁宏道、謝榛、屠隆、都穆等人,明代意境理論愈加帶上鮮明的個性色彩。清代王夫之一般被認為是儒家文人,但他也深諳佛理,對意境的認識已經(jīng)不再是泛泛而論,而是對其內在構成有了比較細致準確的界定。王夫之的詩論可以說是開王國維詩論先河,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一些觀點可以在王夫之《薑齋詩話》中隱約看到影子。王士禛的《帶經(jīng)堂詩話》是繼嚴羽之后以禪喻詩的又一座高峰,但與嚴羽不同,比嚴羽更通禪理的王士禛頗喜王維風韻,論詩主要偏愛“清”、“遠”一途,他論詩禪關系,相對也比較純粹。之后的袁枚倡導“性靈說”,與前相比,袁宏道的性靈說側重于心性,而袁枚的性靈說側重于性情。袁枚也認可王士禛的以禪喻詩和神韻說,但他將神韻視為詩中一格,理論視野比王士禛開闊。清代傅山、汪琬、徐增等人也都有以禪喻詩的見解。意境理論越來越具體化了,以禪喻詩也透過表象更加深入。成果在探究禪與詩歌意境理論發(fā)展的關系時,并不僅局限于從具體詩論家的論著進行分析,而是依據(jù)可靠史料挖掘了每個詩論家在日常生活、思想中與佛禪的各種關聯(lián),在此基礎上結合詩學作品說明禪的作用,更具理論說服力,也使理論更有歷史感、文化感。
5.面向未來的意境理論和禪美學。針對這個內容,成果主要探討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禪與意境理論的現(xiàn)代升華、生機長存的意境理論、禪美學研究的文化價值。意境理論的現(xiàn)代升華主要是由王國維、宗白華兩位先生促成的,王國維、宗白華學貫中西的知識背景使意境理論突破常規(guī)獲得提升,帶上新時代的色彩。而在這個過程中禪的影響仍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王國維先生的意境理論雖帶有叔本華、尼采哲學影響的痕跡,主體上卻也是繼承傳統(tǒng)文論而來,其中多用禪家術語和化用禪門典故;宗白華先生則在現(xiàn)代學術的架構中對意境理論進行了全面總結,其中專門論到“禪境的表現(xiàn)”,而宗先生研究哲學由佛教始,也是深通佛理的。禪本是外來文化,卻如鹽入水化入了本土文化為中華文明增添了味道,王國維、宗白華也進行了化用西方文化的成功嘗試,是啟示詩學研究者繼往開來的寶貴財富。成果特別在中西理論的對比中論述了意境理論和禪美學在當前時代的價值。意境理論和禪美學產(chǎn)生于中華民族人性圓滿的需要與整體文化需求的背景中。它們是古典和諧美的具體體現(xiàn),在今日受到西方審美文化的強烈沖擊,但它們并沒有過時和消亡。意境理論和禪美學作為生存哲學更重于對人性的尊重和舒展,它們的價值已經(jīng)引起世界范圍內很多學者的深切關注。它們必將適應新時代的需要而生機長存,并為人性的圓滿、社會的和諧提供思想資源。
二、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
成果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幾點:成果的內容涵蓋了禪與詩歌意境關系的主要方面,是一種在文學、哲學、宗教、歷史、心理學等多學科背景之下的系統(tǒng)研究,避免了理解的隨意與偏頗。成果分析了禪境與詩境異質同構的關系,分析了禪家自性、禪門直覺影響于詩境的細微表現(xiàn),使禪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研究走向具體和深入;系統(tǒng)研究了從唐代到民國時期禪與意境理論的關系史;研究了在世界文化背景之中意境研究和禪美學研究的意義所在。禪境、詩境異質同構的關系為學界第一次論及;從自性和直覺兩個角度比較全面地分析禪對意境創(chuàng)造的影響;用移情學說比較儒、釋、道影響于意境創(chuàng)造的基本特點;從縱的角度系統(tǒng)而細致地研究禪與詩歌意境理論的關系史,這些研究都是有新意的。成果在研究中通過深入研究浩繁的第一手資料,突出了一些被研究者普遍忽視的詩論家和著作,從而使詩禪關系史更完整、更豐富。成果對“境”的歷史內涵也有細致發(fā)掘。
成果依托于翔實的歷史資料,從不同角度對禪與意境關系進行全面的梳理,雖是嚴謹?shù)膶W術著作,但也盡力避免晦澀的語言風格,而追求深入淺出的平易表達。論述中特別突出了禪的境界和藝術意境的追求其實都是一種與世俗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人生境界,因此這項成果有助于大眾更加準確、更加容易地認識傳統(tǒng)美學中意境等審美范疇的內涵,認識中國古典美學靈動的氣韻,并有助于人們根據(jù)精神需要把對意境之美的熱愛和對禪之清境的追求引入社會生活之中,以美化和陶冶人們的心靈,舒解競爭激烈矛盾重重的現(xiàn)代社會中的精神焦慮與人性異化。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