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wǎng)站入口

站內(nèi)搜索

兩宋詞人考究

——成果《兩宋詞人叢考》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44

  武漢大學(xué)王兆鵬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宋詞人叢考》(批準(zhǔn)號為03BZW037),最終成果為《兩宋詞人叢考》。課題組成員有:王可喜、方星移、李欣、王星、葉燁。

  宋代有詞傳世的作者共1493人,大約有一半的詞人生平事跡歷來都不清楚,其中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詞人連大致的生活年代都未能確定。詞人生平事跡不清,勢必影響到對其詞史地位的界定,也影響到對詞史進(jìn)程的全面把握和了解。全面系統(tǒng)考證兩宋詞人的生平事跡,切實弄清每位詞人生平和創(chuàng)作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對研究詞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宋代詞人中,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詞人生卒年一向不明,或存異說。比如謝逸(1068-1112)、謝薖(1074-1116)、陳旉(1076-1149后)、韓駒(1080-1135)、曾協(xié)(1119-1173)、沈瀛(1135-1193后?)、王居安(1150-1229后)、吳泳(1181-?)等人,生年原本不詳,我們予以考明。而沈邈(?-1047)、李之儀(1048-1118)、歐陽珣(?-1127)、趙子崧(?-1132)、董武子(?-1137)、王賞(?-1149)、李洪(1129-1183)、張镃(1153-1235)、李好義(?-1207)、趙崇嶓(1198-1255)等詞人,卒年原來不明,我們都予以考實。至于王寀(1078-1118)、鄧肅(1091-1132)、劉清之(1133-1189)、王質(zhì)(1135-1189)和趙孟堅(1199-1277)等人,生卒年原存異說,該成果重新稽考文獻(xiàn),予以考定。另有部分詞人的生卒年難以確考,該成果根據(jù)相關(guān)文獻(xiàn)史料,對王觀(1032?-1083后)、黃大臨(1044?-1105后)、劉燾(1071?-1131?)、王以寧(1090?-1146后)、曾惇(1097-1156后)、何大圭(1101-1163后)、呂勝己(1112-1185后)等人的生年或卒年予以推定。

  有許多詞人的生平事跡歷來不為人所知,該成果用具體詳實的史料首次予以考明。如:

  宋初著名隱士詞人潘閬,歷來事跡不詳。該成果不僅系年考證了他一生的主要行蹤、與王禹偁、柳開等著名作家等交游唱和的時間地點,更考證了他先后于太平興國七年(982)和至道三年(997)兩度因卷入太宗和真宗的宮廷皇位之爭而遭緝捕的過程,發(fā)前人未曉之秘。

  北宋著名詞人王觀,生平事跡一向湮沒無聞,家世更不清楚。該成果從清嘉慶《如皋縣志》中尋檢出乃祖王載、乃父王惟清等人的墓志銘,從而弄清了王觀的家世和籍貫,并考證了王觀熙寧、元豐間歷任江都縣令、大理寺丞和因受賄而遭貶永州的詳細(xì)經(jīng)過,糾正了《四庫全書總目》等書所載王觀事跡之誤。

  王仲甫與王觀二人,生活年代相近,事跡相仿佛,詞集一名《冠卿集》,一名《冠柳集》,故常被混淆為一人,二人詞作的分屬也多混淆莫辨,該成果考清了兩人的籍貫、家世和生平,并考辨了兩人的詞作歸屬問題,認(rèn)為《全宋詞》所收王觀名下的詞作中,《清平樂·應(yīng)制》、《雨中花令》、《憶黃梅》和《浪淘沙》等四首詞應(yīng)歸于王仲甫名下。

  北宋詩僧仲殊,在當(dāng)時詞壇上影響甚大,但生平無考,該成果考察了他的生平行事及與蘇軾的交往友誼。他原為士子,因游蕩不羈,為妻投毒羹中,幾死,啖蜜而解,遂棄家為浮屠。出家后居蘇、杭間。元豐五年(1082),仲殊作《減字木蘭花·李公麟<山陰圖>》。元祐四年(1089),蘇軾自京赴杭州,途經(jīng)蘇州見仲殊,后二人多有唱和。紹圣四年(1097),仲殊作《陸河圣像院記》。崇寧間,自縊而死。

  黃庭堅的胞兄黃大臨,生平事跡一向無考。該成果考證了黃大臨的大致生卒年,考明其元豐末任龍泉縣令,元祐中居母喪,后為梁縣尉。紹圣中,授越州司理;元符三年知萍鄉(xiāng)。并從同治《萍鄉(xiāng)縣志》中輯錄出其佚詩三首。

  劉燾有名作《轉(zhuǎn)調(diào)滿庭芳》和《輞川詩帖》、《秘閣續(xù)帖》等書法作品傳世,曾與蘇軾同僚,并有詩唱和,與葉夢得、葛勝仲等著名詞人亦有詩詞酬唱。然其事跡湮沒不彰,今考知其為元祐三年(1088)進(jìn)士,曾任宰相曾布的幕僚,歷任秘書省正字、監(jiān)察御史和淮南東路提刑,后以秘閣修撰致仕,晚年家居故鄉(xiāng)浙江長興以終。

  李光是南宋四名臣之一,詩詞創(chuàng)作甚夥。其墓志不見宋人載籍。該成果從清同治刊本《山陰天樂李氏宗譜》中覓得朱熹所撰《莊簡公(李光)墓志》,據(jù)此佚文訂正了《宋史·李光傳》之闕失訛誤,弄清了紹興間迫害李光父子的那場文字獄的告密者正是李光的親家陸升之。這有助于了解南宋初在秦檜淫威下無行文人的不良表現(xiàn)和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又據(jù)宗譜考實了李光的世系,并解決了《全宋詩》沒有解決的幾位詩人(李光子孫)的生卒年。

  南渡詞人王以寧的生平事跡,歷來無人注意,該成果不僅推定了他的生卒年,還詳細(xì)考證了他的生平仕履,挖掘出他投筆從戎、與金兵浴血奮戰(zhàn)、曾生獲戰(zhàn)俘百馀人的壯烈事跡,這對了解南渡初以“知兵名世”、“勇而有謀”的王以寧其人其詞具有重要價值。

  曾慥是南宋初著名學(xué)者、詞人,一生著述甚豐,編選有《樂府雅詞》等。他南渡后的仕履及相關(guān)著作的成書時地,已基本弄清。

  曾惇和曾協(xié)系從兄弟,頗負(fù)時名,曾惇宣和五年(1123)任湖州司錄時與狀元沈晦交往,與劉一止、葉夢得、沈與求等詩人詞客唱和之事,一向無人知曉,該成果首次予以考明。晚年曾惇知臺州時,曾稟承秦檜旨意陷害善類,該成果也特予揭示而不隱晦其事。曾協(xié)仕途蹭蹬,屢次上書干求當(dāng)路,其上書時地及對象,均已考明,借此可見當(dāng)時士風(fēng)與世風(fēng)。

  何大圭是南宋初期詞人,與著名詞人張元干、詩人呂本中等有交游唱和,與“南宋四名臣”之一的李綱關(guān)系尤為密切,靖康元年(1126)李綱兵援太原,大圭為其幕官參與抗戰(zhàn)。然其生平湮沒無聞,迄無考訂。今考知其政和八年(1118)十八歲進(jìn)士及第,歷任太學(xué)錄、秘書省正字、樞密院干辦官、浙西安撫司參議官。晚年居福州。當(dāng)初他依附李綱,李綱死后毆擊其兄弟;又曾依附宰相張浚,后又誹謗之。于此可見其人品。

  呂勝己生平事跡向來不彰,經(jīng)考訂,知其乾道五年在長沙任湖南干官,進(jìn)而考定了他五首詞的創(chuàng)作年代;又考定他淳熙十二年乙巳居邵武,并考出《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十二所載“呂貴克”《博見樓上梁文》實為呂勝己所作,“呂貴克”,原是“呂季克”之誤抄。

  李處全乾道、淳熙間事跡,原多不明,今考知其乾道六年后任秘書丞、殿中侍御史,后歷知袁州、處州和舒州。

  沈瀛生平多不詳。今考定沈瀛與王質(zhì)同年生于紹興五年,紹興三十年進(jìn)士及第。乾道元年任太平州教授,后轉(zhuǎn)常州教授。乾道七年為秘書省正字,次年改任國子錄。淳熙初任樞密院編修官。淳熙四年知梧州,紹熙四年知江州。

  王質(zhì)的籍貫,曾有三說,時賢曾撰文考辨,但囿于資料,結(jié)論不確。該成果用確鑿史料考定王質(zhì)為興國軍(今湖北陽新)人,而非江西興國縣人。王質(zhì)生卒年亦有異說,也予以考定。王質(zhì)一生的主要行藏、兩度入川的經(jīng)過、與張孝祥陸游等名賢交往的事實,亦一一考明。

  易祓其人其事,亦鮮為人知。該成果從同治《續(xù)修寧鄉(xiāng)縣志》尋檢出其墓志銘,結(jié)合相關(guān)石刻資料,逐年考清了他一生的行蹤仕履,考明了他相關(guān)著述的成書時間。

  鄧肅與張元干,都是南宋初著名詞人。今據(jù)明刻本鄧肅文集所附《墓表》,參諸其他載籍,作《鄧肅年譜》。鄧肅一生,以上花石綱詩影響最大。徽宗曾在江南搜括奇花異石,建萬歲山。落成時,群臣紛紛獻(xiàn)詩慶賀。唯有太學(xué)生鄧肅上詩諷刺,名震一時。鄧肅因此而被逐出太學(xué)。然史載鄧肅上詩的時間不一。今考定為宣和四年萬歲山落成之時,解決了一歷史疑案。

  《張元干年譜》,1988年原由南京出版社出版過單行本。十馀年來,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不少新的材料,此次予以修訂增補(bǔ),刪去了原版中的“時事”二萬字,增補(bǔ)了四五萬字的新材料,并修正了一些結(jié)論。特別是張元干的卒年,將原定的紹興三十一年(1161)重訂為紹興三十年(1160)。

  該成果在考訂詞人生平事跡的同時,也留意輯錄宋人佚詩佚文,以補(bǔ)《全宋詩》和《全宋文》之未備,開拓文學(xué)史研究的資源。該成果輯補(bǔ)了黃大臨佚詩3首、佚名撰王觀父祖墓志2篇、李光佚文1篇、張元干佚文2篇、張元干伯父張勵佚文1篇、朱熹佚文1篇和佚名撰易祓墓志1篇。
(責(zé)編:陳葉軍)
夏河县| 淮滨县| 集贤县| 厦门市| 谷城县| 迭部县| 漯河市| 灵武市| 米泉市| 萝北县| 宜兰市| 盐边县| 巴彦淖尔市| 曲水县| 临沂市| 治多县| 南昌市| SHOW| 新巴尔虎左旗| 东阳市| 井陉县| 林芝县| 墨竹工卡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万年县| 进贤县| 曲松县| 塔河县| 五指山市| 娄烦县| 海城市| 扶沟县| 嘉兴市| 岳池县| 浮山县| 禹州市| 北辰区| 辽阳县| 建瓯市|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