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蔣宗許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語詞綴研究》(批準號為04BYY018),最終成果為《漢語詞綴研究》。
漢語單音詞向復音詞發(fā)展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極具研究價值。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許多學者都對它傾注過心力。迄今,一些過去不甚了了的問題日見明朗,漢語詞匯的研究和教學也有了比較豐富的可資借鑒的文獻材料。然而其中也還有諸多不足,較為突出的便是漢語附加式構詞的研究至今尚顯得蒼白。目前尚無一本研究漢語附加式構詞的專著不說,而現有的研究成果也還存著如下的一些問題:一是稱謂上的各異,二是界定上的模糊,三是個性、共性上認識的不足,四是詞綴的源流關系未作全面探討。這些問題的存在對于漢語語法研究、詞匯研究都不免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至于漢語的教學、相關文獻的解讀等也或多或少會帶來缺失。
該成果比較全面地搜羅了古今中外的有關漢語詞綴研究的材料,而后以現代語言學理論對材料爬羅剔抉,甄別是非,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將前修時賢論及的漢語詞綴從語法、語義、語用諸方面逐一作個案分析研究,并從共時、歷時的角度弄清本書所涉及的詞綴產生的背景、發(fā)展演變的軌跡。再而對前綴、后綴、中綴分別進行研究,從中歸納出個性和共性的特征。最后進行概括總結、勾勒出漢語附加式構詞的大體面貌。
該成果共分六個部分,除緒論外分為五章。第一章著重介紹詞綴研究的歷程。內容分為兩節(jié),第一節(jié)簡述古代關于漢語詞綴的研究,盡量將有關資料匯集于本書之中。第二節(jié)介紹現當代研究漢語詞綴的情況,包括自《馬氏文通》而下直至當今。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來說,《馬氏文通》開啟了漢語詞綴研究的新篇章,逐一介紹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諸如趙元任、楊樹達、王力、呂叔湘、朱德熙等先生的著作有關漢語詞綴研究;五十年代關于漢語構詞法的討論,其間有相當多的文章都涉及到附加式構詞;到改革開放以后,漢語詞綴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理論的探討日漸深入,詞綴個案的研究也更趨詳密,漢語詞綴的總體面貌因之而大致明朗。
第二章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名稱;二是界定;三是詞綴總體特點如附加式構詞產生的原因、這類構詞在漢語歷史長河中的地位、文言白話中詞綴的各自情況和前綴、后綴之間的異同。
關于名稱,漢語附加式構詞的附加成分過去稱說各異,古代統(tǒng)歸于虛詞,而虛詞之名有“詞、語詞、語助、語之助、助詞、助句辭、助語之辭、助句之語、助字、助語辭、語助辭”等。隨著現代語言學的漸次成熟,虛詞的研究自然更為細密,論及附加式構詞的文獻很多,不過對附綴成分稱謂上卻各立名目,有“語尾”、“語綴”、“詞頭”、“詞尾”、“詞腹”、“接頭詞”、“接尾詞”等等。該成果從名實的角度,從研究的協調統(tǒng)一乃至于便捷考慮,認為還是命之為“詞綴”為宜。關于界定,綜合各家觀點,結合漢語實際,該成果對詞綴的界定擬為五條:詞綴是定位的粘著語素;詞綴是高度虛化的構詞成分;詞綴往往有類化的歷程;有的詞綴具有標示詞性的作用;漢語詞綴往往有表達性功能。
第三個問題是該成果所要討論的重點之一。漢語詞綴產生的原因,是漢語詞匯的復音化主要是雙音化的必然趨勢而導致的。漢語中的詞綴多是由常用詞虛化而來,并且都具有很強的口語性(只不過隨著白話的發(fā)展,上古的俗語在后世則變成了典雅的語言)。漢語詞綴可分為兩個系統(tǒng),一是文言、一是白話。文言系統(tǒng)的詞綴呈相對靜止狀態(tài)——它在先秦兩漢比較活躍,隨著漢語白話的飛速發(fā)展,言文分離成為不爭的事實,漢語詞綴反映在典籍中,文言系統(tǒng)中的詞綴從魏晉而下較少變化,大多是模仿先秦兩漢的用法,而在現代漢語中不少則已湮滅。白話系統(tǒng)中的詞綴往往是動態(tài)的,其用法多變化,很多仍然活躍在現代漢語之中,這是因為現代漢語其源頭便是近代漢語使然。
漢語的詞綴主要是前綴和后綴,前綴和后綴有如下的一些差異:
一是副詞沒有前綴,而副詞后綴在白話系統(tǒng)中有“自”、“復”、“地”等。二是前綴的組合能力遠不如后綴,通常某一個字作前綴反映在文獻中都相對穩(wěn)定,后綴則類化的情況比較普遍,即某一個字開始作某一類詞的后綴,后來則可作多種詞類的后綴,如“頭”、“來”、“生”、“自”、“復”等皆然。三是反映在構型上,前綴基本上都是和一個單音詞根配合而成新詞。有的后綴則既可以和單音詞根配合,還可以和復音或疊音詞配合,甚至還可以綴于一個詞組乃至于一個句子之后(雖然這不是詞綴,但它和詞綴有某種內在聯系)。四是從構詞意義觀察,前綴基本上都只是一個音節(jié)成分,后綴大多經歷了一個虛化過程,所以在有的語境中似乎還多少殘存著一些原詞意義,這也是對某些后綴認知上頗多爭議的原因之一。
白話系統(tǒng)中的后綴相對復雜,其特點:以動詞、副詞后綴居多;后綴兼類較多;呈現出鮮明的口語性;穩(wěn)定性較文言系統(tǒng)的后綴差。
第三章、第四章為“前綴篇”、“后綴篇”。
這兩章主要是詞綴個案的分析研究,在漢語詞綴總體描摹的背景下,著力于對每一個詞綴盡力作客觀描寫,并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第五章為“中綴及其他”。
漢語附加式構詞是否有“中綴”,比較起“前綴”、“后綴”爭論更大,要進行界定更難,并且認識比較一致的中綴只有不多的幾個。中綴的說法是否成立?該成果贊同漢語附加式構詞有中綴存在的觀點,那么,為什么中綴的數量又特別的少,它們如何判別,其作用和特點又是如何,這是個非常棘手但又無法回避的問題。該成果充分展示了各家觀點,而后加以評說。
所謂“其他”,主要是研究漢語ABB式構詞的問題、類詞綴(有的也稱之為準詞綴)的問題。 漢語ABB式構詞是漢語構詞中的一種常見現象,然而對這類構詞的研究卻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稱謂上的各別,二是字典辭書對于這類構詞的處理各自為陣,互相矛盾。該成果立足于近代漢語,且較多地和現代漢語以及方言接軌,對敦煌變文和元曲中的ABB式構詞作了全面的剖析,盡可能劃分出元曲ABB式構詞的不同類型,且按音序排列以資查檢。這對于人們認知把握漢語中疊音后綴構詞及同型異趣的ABB式是有價值的。關于漢語有否類詞綴,應不應該確立這一范疇,語言學界爭論從來莫衷一是。持類詞綴說者主張雖一,而具體的歸并卻又千差萬別。該成果介紹了重要的觀點,并認為漢語的詞綴極其有限,在識別時必須嚴格把握,而識別的最關鍵的一點便是詞匯意義的有無。所謂類詞綴,它們(不管是誰舉出的)都還有其詞匯意義存在,只不過比起通常實詞顯得概括含混一些。如果設立類詞綴一目,則言人人殊,漢語詞匯的認知將造成混亂的局面——實際上已呈現這種趨勢。因此,該成果不主張類詞綴的提法。
(責編: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