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巴蜀全書”產(chǎn)出的部分成果。
從西北大漠到江南水鄉(xiāng),從東北邊疆到巴蜀腹地,從蒼茫貴州到婉約浙江,從雪域喀什到遼闊荊楚……近年來,地域文化研究風生水起,綿亙神州。而無論成果產(chǎn)出,或是人才培養(yǎng),或是學風引導,地域文化研究繁盛的背后,無不清晰地展露出一條強勁脈絡,那便是,國家社科基金的有力撐持和有效助推。
逐新趣異:在豐收中碰觸美好夢想
輕點鼠標,“巴蜀全書網(wǎng)”橫陳眼底。這個收錄4000余條各類信息、1500余種文獻典籍的網(wǎng)上“展廳”,就像一個多寶盒,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各式蜀學精品,人們可以在這里管窺蜀學文化“海洋”的博大精深和浩渺無邊。
巴蜀全書網(wǎng)是“巴蜀全書”項目階段性成果的一個亮麗縮影。這個2007年由數(shù)位專家發(fā)出倡議并著手研究,2010年立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2011年列為“四川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興川”龍頭項目的研究課題,計劃用10年時間,填補四川作為傳統(tǒng)文化大省卻沒有一部集大成文化典籍的學術(shù)空白,對有史以來的巴蜀文獻史進行系統(tǒng)調(diào)查,對約2000余種巴蜀古文獻撰寫提要和評價、約600種精品文獻進行點;蛐Wⅰ⒓s100種巴蜀善本文獻進行研究和重版,總計處理信息預計4.6億字以上。
借力國家社科基金的扶助和各方面群策群力,這個高遠而美好的夢想,正一步步變成可觸可感的美麗現(xiàn)實:截至目前,《巴蜀全書》已陸續(xù)出版20冊相關(guān)著作,完成8個子項目,發(fā)表相關(guān)論文40余篇。《巴蜀文獻要覽》、《巴蜀文獻通考》、《巴蜀文獻版本目錄》等專題編纂工作全面鋪開。
同樣觸感夢想的還有“貴州山地文化研究”課題組。憶及兩年前《貴州社科信息》刊登的那條讓全省社科工作者為之振奮的好消息,課題組首席專家黃才貴至今仍難掩激動,字字銘記:“這是迄今為止我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獲得的最高級別科研項目,實現(xiàn)了貴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零的突破。”
接下來的日子里,激動的心情轉(zhuǎn)化為研究的蓬勃熱情噴涌而出,一發(fā)不可收拾:刊載論文13篇,整理民族民間文物2073件,拍攝少數(shù)民族服飾藝術(shù)圖片1000多幅,撰寫調(diào)研報告11篇,公開出版補遺校注文獻一部48萬字,提供政府內(nèi)參2篇,舉辦學術(shù)會議5次、學術(shù)交流講座4次。
成果的產(chǎn)出,貴在創(chuàng)新求變,如此方更有意義;谶@樣的認識,各課題組始終把突破既往、逐新趣異作為持守如一的面向和追求,從而使產(chǎn)出的成果新意迭見,富有價值:“《子!氛砼c研究”項目“超越現(xiàn)有整理本”的清晰定位,把推陳出新作為自己最直接的學術(shù)目標,取得了很多不囿陳說的新成績;“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項目,或汲取考古文書新材料,或拓展文獻研究新路徑,或運用史學研究新方法,得到了很多富于啟示的新見解;“東北地域文化研究”項目,在東北民俗的傳承、東北文化的開發(fā)、文化安全的悖論、文化創(chuàng)新的本質(zhì)等方面,開掘了很多見解獨到的新思路。
意外收獲:不拿一分錢的學術(shù)“義工”
課題組18位成員,曾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6項;首席專家及4位子課題負責人在文獻學、史學、哲學、文學等方面各有專長,由此形成多學科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科研共同體;注重培養(yǎng)青年科研人才,課題組45歲以下的10位成員中,有5人成功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人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這是“浙東學派編年史及相關(guān)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在凝聚和培養(yǎng)人才方面一份亮閃閃的“成績單”。
聊起這份“成績單”,課題組首席專家梅新林感觸頗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過程,也是吸引、凝聚和培養(yǎng)、鍛造人才的過程!
事實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大都有這樣的感受:人才最為關(guān)鍵,也最難得。地域文化研究尤其如此。對于一些地方性地域文化研究項目,人才問題甚至成為其“卡夫丁峽谷”,導致研究難以為繼。
“有國家社科基金‘國字號’頭銜的號召力,人才問題一定程度上迎刃而解!薄啊蹲雍!氛砼c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鄭杰文告訴記者,隨著項目提高至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層級,他們甚至把吸納人才隊伍的“觸角”伸出了國門,將原來“從大陸遴選一流作者”的思路,調(diào)整為“從全世界漢學研究者中選聘一流作者”的思路。這樣一來,“《子!氛砼c研究”項目不僅吸納了中國大陸地區(qū)高校湯一介、安平秋、周勛初等本學科領域頂尖專家作為學術(shù)顧問,也匯聚了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臺灣大學和臺北大學等中國港澳臺地區(qū)高校,以及日本東京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等國外高校的一流專家。德國慕尼黑大學葉瀚教授等國外一些著名學者,甚至親自承擔起《子海研究編》的相關(guān)子課題研究,在為這個項目注入強大國際化人才動力的同時,也擴大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國外的影響。
讓立志于打造鄂版《四庫全書》的“《荊楚全書》編纂”課題組首席專家章開沅倍感欣慰的是,通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吸引和凝聚人才更有一個“意外收獲”:在獲悉本校中文系劉守華教授因長期從事田野調(diào)查而結(jié)識很多基層文化工作者的情況后,課題組提出與劉教授進行合作。劉教授二話沒說,將自己培訓班上的一些基層文化工作者介紹給課題組,這極大地充實了項目研究人才隊伍,使研究力量大為增強。課題組也通過這些基層文化工作者,掌握了很多原來不曾了解的地方文化材料,豐富了課題內(nèi)容,拓展了研究視野。更可貴的是,一些基層文化工作者不拿一分錢的研究經(jīng)費,而完全出于一種社會責任感或個人興趣愛好參與到項目研究中義務幫忙,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為深化地域文化研究增添了彌足珍貴的強大推力。
純學篤實:恒久堅定的精神信仰
費孝通的《文化的生與死》、韓永進的《新的文化發(fā)展觀》、高占祥的《文化力》、愛德華·希爾斯的《論傳統(tǒng)》、克利福德·格爾茨的《文化的解釋》、曼紐爾·卡斯特的《認同的力量》、斯圖爾特·霍爾的《表征》、愛德華·霍爾的《超越文化》,以及101冊之巨的《中華文化通志》……外人很難想象,為更好地從事項目研究,“新疆喀什地域文化研究”課題組成員披星戴月多少個夜晚,孜孜不倦閱讀如此之多看似與項目內(nèi)容關(guān)系不大的參考書。
事實上,正是通過踏踏實實集體學習以上著作,課題組最終在“喀什地域文化研究應采用文化和社會學相結(jié)合的方法”這一關(guān)鍵問題上達成一致,確保了項目研究順利推進。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边@樣的詩句,也許是對“新疆喀什地域文化研究”課題組最真實的寫照。同樣,“大型藏區(qū)地方史《康藏史》編纂與研究”課題組,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對這一詩句進行了生動詮釋:為使項目成果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課題組成員在四川巴塘、康定兩地進行了近半年的實地調(diào)查訪談,采訪50歲-90歲當事人數(shù)十位,僅整理的口述訪談資料就多達幾十萬字。
“與其說是一份堅持,毋寧說是一種信仰——對優(yōu)良學風恒久而堅定的精神信仰。”言及地域文化研究者迎難而上、堅持不懈的精神,“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課題組首席專家范金民深有同感。由他負責的這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緊緊秉持著優(yōu)良學風:為萃取各方智慧,摒除閉門造車荒腔走板的弊病,課題組兵分數(shù)路赴日本、美國、韓國、德國、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參加同類主題學術(shù)研討會或進行交流訪學,在相互激蕩中碰撞思想觀點,激發(fā)學術(shù)靈感,拓展研究理路。
而“陜西金文集成”課題組,為嚴格遵循學術(shù)規(guī)律,確保研究成果質(zhì)量,并未像有些項目預先設置高遠的學術(shù)目標,按部就班地產(chǎn)出階段性成果,而是為獲取最優(yōu)的最終成果進行著點點滴滴的辛勤努力。正如首席專家張?zhí)於魉,資料搜集的完整、全面、新增數(shù)量等是此項課題的最主要價值和最重要意義,故每增加一件,就是一個可貴收獲。遵循這樣的理念,課題組將采集每一件金文資料,都當作一項重要而神圣的工作去做。譬如,為了聯(lián)系收藏在江蘇鎮(zhèn)江金山寺的“遂其啓鼎”資料,課題組前后花費一年多時間,通過上海、江蘇等多個地區(qū)的諸多學界朋友,才終得以與寺院建立聯(lián)系。寺院長老感動于課題組純學篤實的高尚精神,最終答應他們搜集相關(guān)資料的請求,為此項課題研究充實了一份寶貴的金文遺存。(記者 肖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