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wǎng)站入口

站內(nèi)搜索

元、越甲申之戰(zhàn)中的漢人武裝

黨寶海2013年04月22日11:28

至元二十一年(1284)十二月,元朝軍隊以世祖忽必烈之子鎮(zhèn)南王脫歡為統(tǒng)帥,侵入安南大越國北方。二十二年(1285)正月,已經(jīng)占據(jù)占城大部的元軍以唆都為首,自南向北由海路進攻大越國的南方,形成了南北夾擊安南之勢。

蒙古國、元朝大規(guī)模侵略安南的戰(zhàn)爭共有三次,以此次甲申、乙酉之役規(guī)模最大,對安南形成的威脅最劇。

本文擬就此次戰(zhàn)役中漢人武裝的地位略作探討。更具體地說,主要討論安南軍隊中的宋軍和唆都軍隊中的漢軍張顯部,他們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對安南最終戰(zhàn)勝元軍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一、流亡安南的宋人

南宋和安南有密切的交往,特別是南宋后期,隨著元朝的威脅日益加劇,不少宋人從海上、陸路來到安南。

早在1263年,已有宋朝邊境官員率眾投奔安南!洞笤绞酚浫珪酚涊d:“宋思明府土官黃炳進方物,仍將部屬千二百人來附! 此后,元宋戰(zhàn)爭的規(guī)模逐漸擴大,宋朝的局勢日漸危急,更多宋人逃到安南。陳寶符二年(1274)“十月,宋人來附。先是,宋國偏居江南,元人往往侵伐。至是,以海船三十艘裝載財物及妻子,浮海來蘿葛源。至十二月,引赴京,安置于街姰坊。

宋人流亡安南的高峰是在1276-1279年間。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首都杭州,宋帝趙顯降。1279年,元軍在厓山大敗宋軍,宋末帝趙昺投水死。很多宋朝官員、軍人、百姓在此期間避亂安南。成書于元朝后期的《安南志略》對此多有記述。如宋臣陳仲微,“理宗嘉熙戊戌登第。咸淳間為朝士,嘗論賈似道,以是連斥外任,轉(zhuǎn)徙嶺南。大元至元丙子,官軍入執(zhí)幼主,舉國歸附,二王南奔,仲微徙瓊州入見,至廣州,擢為吏部尚書,使召宋丞相陳宜中。宋亡,仲微入安南,陳圣王尤加禮遇!瓟(shù)年卒,葬于安南! 又如宋臣曾淵子,“理宗時由侍從出知隆興兼安撫。召拜臨安府尹,就參政府。乙亥春,以臺端貶雷州。至元丙子,大兵入杭,宋幼主降,二王浮海至廣州,淵子來見,授廣西宣慰使兼知雷州。戊寅春,拜侍讀,加金紫光祿大夫。益王罡厓山之敗,參政陸秀夫抱廣王投于海。淵子赴水,為其下所援,不死,乃寄身蘇劉義舟中。馬旺等殺劉義,以淵子奔安南,陳圣王禮遇之! 也有宋朝將領率部眾流亡安南,如大將蘇劉義的部下司文杰等人。蘇劉義是南宋后期重要將領,隨張世杰等擁立益王、廣王,在福建、廣東延續(xù)宋祚。厓山海戰(zhàn)失敗后,他率部乘船突圍,被部下王復、馬旺等所殺。 蘇劉義的這些部下“共推司文杰為長”,“文杰即領眾歸安南”。

以上《安南志略》所記宋亡之際流寓安南的都是南宋的官員、軍士,也有平民在宋季戰(zhàn)亂中逃難而來的。道士許宗道便是其中一員。

陳朝明宗大慶六年(1321),已躋身安南道教領袖之列的許宗道作《白鶴通圣觀鐘銘》,銘文寫道:“向者陳朝第二帝太宗皇帝丙子年[1276]間,治道太平,四方向化。時有大宋國福建路福州福清縣太平鄉(xiāng)海壇里道士許宗道,同流附舶,乘興入南。時太宗皇帝第六子昭文王,今入內(nèi)檢校太尉、平章事、清化府路都元帥、賜紫金魚袋、上柱國、開國王,心懷大道,性重宋人,相留宗道于門墻,期以闡揚道教!

許道宗本是南宋道士,在元朝滅宋那年從海路乘船來安南。他后來成為越南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直接推動了越南符水齋醮科儀的發(fā)展!洞笤绞酚浫珪酚涊d:“有北方道士許宗道隨商舶來,居之安華江津。符水齋醮科儀興起,自此始!

隨著宋元戰(zhàn)爭的展開,社會局勢動蕩不安,像許宗道這樣“附舶入南”的宋人應當為數(shù)不少。從航海路程和行船條件來看,避難安南對于那些打算逃亡海外的宋人來說是比較理想的選擇。史料中還有若干有關流寓安南宋人的記載,但缺乏具體的遷徙時間。我們將在下文提及。

二、安南昭文王麾下宋軍

許道宗來安南后,并未在沿海一帶做長時間駐留,而是進入安南內(nèi)陸的宣光地區(qū)(今越南永富省一帶)。當時有很多宋人聚攏在當?shù)氐陌材腺F族昭文王陳日燏周圍。

陳日燏是陳朝太宗之子,有語言天賦,“通諸國語” ,“好與外國人游”。 在陳日燏的日常交往中,他喜歡和流寓安南的宋人往來,“心懷大道,性重宋人”。 “喜宋人游”,“游祥符寺,與宋僧談語,信宿乃回。凡外國人來京者,往往雜置其家。如宋客則對坐交床,講話竟日!热胂啵窟^宋人陳道詔家,對坐清談,移時不倦! 由于昭文王漢語、漢文化的修養(yǎng)很高,以致于和他交談的元朝使臣堅持認為他并非安南土著,而是來自河北真定的漢人。《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元使至,必使通語者傳譯,宰相不可與語,慮或有失,必諉之通語者。日燏則不然,其接元使,每與之語,不假傳譯,及使就歇次,乃攜手俱入飲酒,如平生歡。使曰:‘君乃真定人,來仕此爾!諢罹苤,而彼終不之信。蓋其容貌言語,皆似真定人! 這件事生動地反映出陳日燏的語言水平和文化面貌。

除了結交宋人之外,昭文王陳日燏還一直熱心延攬宋人為己所用,包括流亡安南的宋朝軍隊。據(jù)《大越史記全書》:“初,宋亡,其人歸我,日燏納之。有趙忠者,為家將!薄爸T軍咸在,惟昭文王日燏軍有宋人,衣宋衣,執(zhí)弓矢以戰(zhàn)!

昭文王招攬的宋人、宋軍在元、越甲申之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上文提及,元朝軍隊入侵安南分為南、北兩路。北路軍以鎮(zhèn)南王脫歡為統(tǒng)帥,于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分東、西兩軍攻入安南。 安南西北方的宣光地區(qū)亦在被攻擊之列。當時這里的鎮(zhèn)守者正是擁有亡宋兵將的昭文王陳日燏。

隨著元軍的節(jié)節(jié)勝利,戰(zhàn)線不斷向南推進,至元二十二年正月十三日,元軍占領了安南首都升龍城,安南國王仁宗和太上皇圣宗出走天長府。 在宣光地區(qū)安南軍隊與元軍的戰(zhàn)斗中,陳日燏部也處于劣勢。面對國家危急的形勢,昭文王決定放棄宣光地區(qū),率軍入援京畿!靶馐,日燏沿流而下,虜軍傳兩岸邊追躡之,日燏顧虜軍徐行,謂士眾曰:‘凡追則要速,今徐徐然行,恐有軍前把截。’亟遣人視之,果見虜已橫截下流,登陸乃免!

在離開宣光之前,來自宋朝的道士許道宗與昭文王等在當?shù)氐陌Q祠舉行了祈神誓師儀式。白鶴祠位于洮江與瀘江交匯之處的白鶴江,在今越南永富省白鶴縣白鶴社,是唐永徽年間由當?shù)胤逯荻级饺畛C魉ǖ牡烙^。阮常明“睹其地方千里,江山襟帶,于白鶴處建通圣觀,置三清像,以為奇?zhèn),別開前后二【廣莫】”,塑護觀神靈土令的神像。這位護觀神以靈應著稱。許宗道提到:“自唐至今千百余載,其地杰神靈,祈禱報應,古今一也!闭怯捎诎Q祠護觀神的靈應,昭文王在起兵之前,特意禱神誓師,“與許宗道曾于乙酉[1285]上元在白鶴江剪發(fā)立誓,與神為盟,盡以心忠期報君上!

大敵當前,陳日燏和許宗道舉行這樣的儀式并不是偶然的。首先,陳日燏是虔誠的道教信徒,對符箓道術頗為擅長。“涉獵史籍,篤慕玄教,通于沖典,時以該博稱。上皇方幼懦,在閣有疾,常命行安鎮(zhèn)符法,其被氅加冠,如道士狀! 對于禱神的法力,他應是深信無疑的。第二,我們上文提到,道人許宗道精通符水齋醮科儀。他和陳日燏堪稱契友,共同舉行這樣的儀式是適當?shù)摹?第三,禱神的儀式對于部下官兵來說,無疑也可以起到提振士氣的作用。

在白鶴祠剪發(fā)立誓禱神之后,昭文王率軍出發(fā),擬與圣宗、仁宗等合兵一處,共抗元軍,“遂率左右,單騎前驅(qū),才歷蠻、獠,韃軍后至,八刻之內(nèi),彼此不逢,直至御前,隨侍駕右!

這支軍隊成為安南抵御元朝的主力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扭轉(zhuǎn)了安南的南線戰(zhàn)局。昭文王與國王會師之后,率軍隊投入南線作戰(zhàn)。上文提到,在昭文王軍隊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宋軍!爸T軍咸在,惟昭文王日燏軍有宋人”。據(jù)《大越史記全書》,這些宋軍仍“衣宋衣,執(zhí)弓矢以戰(zhàn)”,“上皇[陳圣宗]恐諸軍或不能辨,使人諭之曰:‘此昭文韃也,當審識之。’蓋宋與韃聲音、衣服相似! 由于我們可以想見的滅國之恨,這支宋軍的士氣和戰(zhàn)斗力是不容小覷的。當他們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的時候,元朝軍隊感到非常震驚,“元人見之,皆驚曰:‘有宋人來助!’因此敗北!薄肮蕯≡,日燏居多!蔽逶露,安南在西結擊敗唆都率領的南路元軍,“殺傷甚眾,斬元帥唆都首! 與唆都對陣的安南軍隊,就包括昭文王陳日燏部。《白鶴通圣觀鐘銘》記載:陳日燏“率集軍士,斬馘唆都”。

對元軍構成巨大沖擊的,除了宋軍的戰(zhàn)斗力外,更重要的應是他們給元軍造成嚴重的誤判,使之無法了解安南軍隊的虛實,從而軍心動搖。

三、漢軍總管張顯

上文論及,安南擊敗南路元軍的主力部隊是昭文王陳日燏部,其中包括逃徙到安南的宋軍。除此之外,另一支漢人武裝也在戰(zhàn)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就是唆都軍中的漢軍總管張顯部。

據(jù)《大越史記全書》:乙酉年“五月三日,二帝敗賊于長安府,斬馘無算。七日,諜報云‘唆都自清化來’!呷,唆都與烏馬兒自海再來犯天幕江,欲會兵京師相為援,游兵至扶寧縣,本縣輔導子何特上峙山固守!,二帝進次大忙步,元總管張顯降。是日,敗賊于西結,殺傷甚眾,斬元帥唆都首。夜半,烏馬兒遁過清化江口,二帝追之不及,獲其余黨五萬以歸。烏馬兒僅以單舸駕海得脫!

另據(jù)《安南事略》:“[三月]十五日戊子,國弟昭國王陳益稷率其屬來附。唆都復入清化招來附者。夏四月,安南乘勢攻復羅城。五月五日丁丑,咬奇與萬戶囊弩伏兵其宮,擊散,乃渡瀘江,會鎮(zhèn)南王。翌日班師。安南兵追至南柵江,右丞李恒殿,擊退之,斬興道王義勇陳紹。時唆都聞大兵既還,始自清化回軍,沿途日夜與彼戰(zhàn),擒其將陳佗乏、阮盛等,至拜卿,唆都部將禮腳張叛,率彼眾與我戰(zhàn),唆都躍馬墮水死,軍遂陷,惟烏馬兒、萬戶劉珪以輕舟脫。獨小李戰(zhàn)撫單舸于后,戰(zhàn)不勝,自刎。世子義令人救治而厚遇之!

兩書分別提到的元總管“張顯”和唆都部將“禮腳張”顯然是同一人。我們看到,兩則史料都清楚地表明,總管張顯的叛降安南,“率彼眾與我戰(zhàn)”,徹底打亂了元軍的陣腳,使元軍陷入一片混亂,以至將領落荒而逃,“唆都躍馬墮水死”、“烏馬兒、萬戶劉珪以輕舟脫”。如果說,當時的整體形勢決定了唆都軍隊失敗的話,張顯的叛降便直接導致了唆都軍的最后失敗?偣苁窃母呒壩渎,位在萬戶之下。《經(jīng)世大典》“政典”記載:“國朝起龍朔,制度簡古,典軍之官視軍數(shù)為名,設萬戶、千戶,而所鎮(zhèn)之地分左、右手。世祖即阼,建官位事,侍衛(wèi)則有左、右、前、后、中諸衛(wèi),衛(wèi)設親軍都指揮使。外此,則萬戶之下置總管,千戶之下置總把,百戶之下置彈壓。” 做為總管,張顯能夠指揮調(diào)動的兵力是相當可觀的,正因如此,他的率部叛降才能對元軍產(chǎn)生巨大沖擊。

由于元朝軍隊的統(tǒng)帥鎮(zhèn)南王脫歡指揮無方,軍隊對上司的怨怒情緒應是很強的。唆都率征討占城的軍隊從海路進攻安南南方,“敗交趾兵于清化府,奪義安關,降其臣彰憲、昭顯。脫歡命唆都屯天長以就食,與大營相距二百余里!蔽逶拢(zhèn)南王等人決定率北線元軍班師,由于事出倉促,竟然沒有通知南線總指揮唆都,“俄有旨班師,脫歡引兵還,唆都不知也,交趾使人告之,弗信。及至大營,則空矣!庇捎谑ゲ邞,唆都軍陷入非常不利的境地,“交趾遮之于乾滿江,唆都戰(zhàn)死! 這段《元史》中的記述并非厚誣鎮(zhèn)南王脫歡等人,因為上引《安南志略》也記載:五月五日,咬奇等渡瀘江,會鎮(zhèn)南王,“翌日班師。……時唆都聞大兵既還,始自清化回軍,沿途日夜與彼戰(zhàn)”。此處的“唆都聞大兵既還”足以印證《元史》的記述不誤。在這種統(tǒng)帥指揮無方、軍隊近乎被拋棄的情境下,唆都部下將士的心態(tài)不難想見。張顯陣前倒戈的客觀條件是存在的。

在與安南軍的作戰(zhàn)中,特別是在和昭文王陳日燏部宋軍的對陣中,張顯及其軍隊究竟受到怎樣的影響,我們已無從了解。身在異國、連月苦戰(zhàn)、又置身危局之中的元朝漢軍,受到周圍安南宋軍的影響而臨陣倒戈,這樣類似楚漢戰(zhàn)爭中“四面楚歌”的可能性應是存在的。

率部投降的總管張顯,在甲申之役后肯定得到了安南的獎賞,但文獻對此并無記載。而有一點則是無疑的,即他仍統(tǒng)御軍隊,繼續(xù)他的戎馬生涯!洞笤绞酚浫珪泛喡杂涊d了張顯在陳英宗興隆六年(戊戌,元大德二年/1298年)戰(zhàn)死的情況!岸拢グЮ,元降將張顯陣前戰(zhàn)死,贈明字,給太常祀”。 張顯的追贈官職“明字”和享有的哀榮“給太常祀”顯示出安南對他的肯定和褒揚。

元朝的文獻沒有提到這位總管張顯。據(jù)《大越史記全書》、《安南事略》,我們知道他隸屬于唆都部,而且是相當重要的武官。唆都率領的軍隊是他進攻占城的主力,在這支軍隊中,有一位名叫張顒的漢軍萬戶,在占城戰(zhàn)事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

《經(jīng)世大典》“政典”記載:至元二十年二月元朝“官軍獲諜者曰:‘[占城]國主實在鴉候山,立砦聚兵,約二萬余,遣使交趾、真臘、阇婆等國借兵,及征賓多龍、舊州等軍未至!,遣萬戶張顒等領兵赴國主所棲之境。十九日,颙兵近木城二十里,賊浚濠塹,拒以大木。我軍斬刈超距奮擊,破其二千余眾,轉(zhuǎn)戰(zhàn)至木城下。山林阻隘,不能進。賊旁出截歸路,軍皆殊死戰(zhàn),遂得解還營。行省遂整軍聚糧,創(chuàng)木城,遣總管劉金、千戶劉涓、岳榮守御。三月六日,唆都領軍回!

《元史》“占城傳”也有相同的記載,當是明初史臣直接抄錄了《經(jīng)世大典》。

《經(jīng)世大典》和《元史》中提到的張顒頭銜為萬戶,而在安南西結前線投降安南的則是總管張顯。從表面來看,兩者應不是一人。但是,萬戶與總管職位接近,張顒和張顯的字形也頗為近似。也許我們不能完全排除兩者為同一人的可能性。

小 結

南宋末年,大量宋朝官員、軍人、百姓流亡安南,被安南所接納。在元、越甲申之戰(zhàn)中,陳朝昭文王陳日燏率領的宋朝流亡軍隊給元軍南線部隊以沉重打擊,成為扭轉(zhuǎn)戰(zhàn)局的重要力量之一。

唆都軍中的漢軍總管張顯在戰(zhàn)爭的關鍵時刻投降了安南,反戈一擊,打亂了唆都的戰(zhàn)役部署,使本來就已經(jīng)陷入被動的元軍倉皇奔逸,一敗涂地。 

(責編:秦華)
石河子市| 介休市| 宁远县| 永登县| 太白县| 庐江县| 茌平县| 炎陵县| 湖北省| 嘉鱼县| 隆回县| 桓台县| 崇信县| 卓资县| 崇左市| 安国市| 万荣县| 奉新县| 建德市| 丁青县| 仁布县| 平安县| 揭阳市| 滦南县| 太康县| 三亚市| 尉犁县| 毕节市| 海原县| 金山区| 寻乌县| 噶尔县| 德庆县| 安顺市| 宁德市| 济源市| 盐城市| 新化县| 镇平县| 灵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