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口譯語料庫研究的原則與方法

張 威2013年04月23日08:40

  摘要:口譯語料庫是口譯教學與研究的一個新領域,也是提高口譯研究質量的重要途徑與方法?谧g語料庫研究的主要原則包括:定量與定性相平衡、描述與解釋相配合、微觀與宏觀相結合、共時與歷時相協(xié)調、證實與證偽相促進、基礎性與應用性并重等?谧g語料庫研究主要包括基于語料庫(corpus-based)、語料庫驅動(corpus-driven)、語料庫指導(corpus-informed)等三種設計方案,具體采用語料庫內嵌式統(tǒng)計分析法、社會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多庫對比參照法等三種方法。同時,應該客觀認識口語語料庫建設與研究方法的不足,考慮與其他口譯研究方法綜合應用,以多類型客觀數據,最大限度地反映口譯現(xiàn)象的本質。

 關鍵詞:語料庫;口譯研究;原則;方法

Corpus-related Interpreting Studies: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Zhang Wei

(Beij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Interpreting corpus will make a new area for interpret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serve as a significant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terpreting studies. Corpus-related interpreting studies’ principles reflect the combination of following elemen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bottom-up” and “top-down” mod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model, confirmative and disproving pattern, basic and applicative nature. Corpus-related interpreting studies can be designed in three ways: corpus-based, corpus-driven, and corpus-informed, and the specific statistical methods can be grouped into interpreting corpus in-built process, SPSS,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corpus. The defects inherent in interpreting corpus and relevant methods, however, shall also be highlighted so that integrated employment of various approaches should be adopted to collect data for examination of nature of interpreting phenomena.

 Key words: corpus; interpreting studies; principle; approach

 作者簡介:張威: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翻譯(口、筆)理論與實踐。

  一、引言

當前,語料庫語言學方興未艾,對翻譯研究領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特別是建設大規(guī)模、多類型的真實翻譯語料庫,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翻譯教學組織、外語詞典編撰、翻譯研究、甚至機器翻譯的探索,已經成為當前翻譯教學與研究的一個重大戰(zhàn)略選擇與實施方案,逐步成為翻譯研究的一個核心議題(Baker, 1995; 王克非等, 2004; 梁茂成等, 2010; 胡開寶, 2011)。

在此背景下,鑒于口譯在操作程序、認知心理機制、社會屬性、評判標準等方面與筆譯活動的顯著差異(Gile, 2009),口譯也正在引起語料庫語言學及翻譯研究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建設口譯語料庫并開展基于口譯語料庫的相關口譯教學與研究工作,已成為完善口譯研究方法、深化口譯研究質量一個重要選擇,逐步成為口譯研究未來發(fā)展的一個新趨勢(Ryu et al., 2009; Shlesinger, 2008; 張威, 2009; 胡開寶、陶慶, 2010)。因此,進一步澄清口譯語料庫研究的性質與特點,明確口譯語料庫研究的主要原則,特別是客觀評價口譯語料庫研究的方法與策略,對完善口譯語料庫的前期建設與后期技術處理,改革口譯研究的實施策略與方法,提高口譯研究結論的代表性與普遍性,擴大口譯研究在整個翻譯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均有現(xiàn)實與深遠的意義。

  二、口譯語料庫及研究概述

  2.1口譯語料庫的概念

現(xiàn)代語料庫語言學指專門對存儲于計算機內而且可進行自動檢索的大規(guī)模語料庫進行研究的學問(何安平, 2004: 1)。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口譯語料庫是:根據具體取樣標準與分層程序采集大量真實口譯語料而形成的大型電子文檔庫。其主要特征包括:1)口譯語料全部采集于真實情景下的口譯學習或口譯實踐;2)口譯語料的原文與譯文都已從音頻或視頻材料轉寫為文字材料;3)嚴格依照語料庫語言學通行的SGML格式,同時根據具體研究目的,對轉寫文本材料進行附碼與標注;4)配備專門檢索工具,可以對轉寫標注后的口譯語料進行電腦數據檢索與統(tǒng)計分析。

  2.2口譯語料庫建設與研究

2.2.1口譯語料庫的開發(fā)與建設

國內外關于口譯語料庫的討論與建設起步于20世紀末,目前幾個較為成熟的口譯語料庫包括:日本名古屋大學開發(fā)的英日同傳語料庫(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Database of Nagoya University)、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開發(fā)的“歐洲議會口譯語料庫”(the European Parliament Interpreting Corpus,簡稱EPIC)、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研制開發(fā)的“漢英會議口譯語料庫”(CECIC)。當然,鑒于語料收集特別是轉寫與標注過程的巨大困難,目前這些口譯語料庫的庫容量僅為100萬詞左右,相對于當前筆譯語料庫顯然規(guī)模太小。同時,口譯語料庫的標注較為單一,難以充分反映口譯操作的特殊性。這些都是制約口譯語料庫相關研究代表性與影響力的主要因素。

2.2.2口譯語料庫研究的主要內容

首先,當前口譯語料庫研究主要涉及口譯文本的語言特征,一方面集中歸納分析口譯的詞匯特征,如:口譯文本的詞匯密度與變異(lexical density and variety)、口譯高頻詞匯、詞語索引(concordances)、詞語搭配、詞匯相似性與陌生性(lexical similarity and dissimilarity)等(co-occurrences)(Shlesinger, 1998; Dam, 2002; Russo et al., 2006; 胡開寶、陶慶, 2010);另一方面,對口譯文本的語法結構以及口譯文本的普遍性進行了探索,如:口譯文本中語態(tài)類型的應用、口譯文本的語篇模式、口譯文本表現(xiàn)出的“簡化性”普遍特征等(Shlesinger, 1998; Bendazzoli and Sandrelli, 2005; 胡開寶、陶慶, 2010)。

其次,相關研究還考察了口譯操作過程,主要包括:同傳的“間斷性”(disfluency)、同傳中對原文隱喻的處理、口譯語速分析、口譯操作中自我修正(self correction)的機制與表現(xiàn)、同傳中的延遲現(xiàn)象等(詳見 張威, 2012)。

  三、口譯語料庫研究:原則與方法

  3.1口譯語料庫研究的主要原則

3.1.1定量與定性相平衡的原則

口譯語料庫研究依賴大規(guī)模真實數據,以數據的系統(tǒng)統(tǒng)計與分析為基礎,更多具有定量研究的特征。但口譯操作的特征、口譯信息的傳遞效果(即口譯質量的評價),特別是口譯活動的社會屬性以及口譯加工的認知機制,還須依靠對數據的解釋與分析(尤其是數據背后隱含的規(guī)律),也更需要相關領域的理論知識的儲備與經驗認識的積累,甚至某種程度上也依賴對數據的直覺性判斷與內省式分析(胡開寶, 2011: 192)。

3.1.2描述與解釋相配合的原則

口譯語料庫研究一方面應該立足于對口譯活動及口譯操作過程的詳盡描寫與全面歸納,生成大量真實的一手材料和具體統(tǒng)計數據(而非僅靠研究者大腦的憑空想象或對所謂“理想譯者”的抽象概括),另一方面又不能桎梏于現(xiàn)象的表面羅列或數據的簡單匯集,更應該借鑒相關理論甚至是個性化的直覺經驗,對數據進行深度的剖析與闡釋,挖掘口譯操作的內在規(guī)律,進而對未來口譯實踐規(guī)范做出理性判斷。

3.1.3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原則

口譯語料庫研究一方面要對口譯轉換規(guī)律、口譯語言特征、口譯信息單位等涉及口譯操作及效果的關鍵因素進行基于客觀數據的描述與分析(微觀),甚至可以考慮結合個案研究(另見4.3),開展個性化而立體化的微觀解析。另一方面,結合口譯情景(如工作環(huán)境)、口譯員身份、口譯文本性質等因素,也應該依據口譯語料庫的統(tǒng)計數據,對口譯文本特征(即口譯文本的“普遍性”)、口譯操作規(guī)范(其中也可包括口譯學習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口譯學習階段性特征,如口譯策略、口譯質量等)等問題,進行綜合而全面的分析與判斷。

3.1.4共時與歷時相協(xié)調的原則

限于語料性質與規(guī)模,當前口譯語料庫研究主要還是共時性研究。而且,開展歷時性口譯語料庫研究的最大障礙是不同時期口譯語料的收集與加工。首先,從目前口譯語料庫建設情況來看(P?chhacker, 2004; 李婧、李德超, 2010),可以考慮根據已有口譯語料庫,進行較短時期內(如近30年)口譯語言與信息的對比分析(胡開寶、陶慶, 2010)。其次,從口譯發(fā)展歷史來看,也可以考慮籌建二戰(zhàn)后戰(zhàn)犯庭審口譯語料庫,并同目前的口譯語料庫進行對比分析,逐步挖掘不同時期、不同社會歷史背景下口譯行為的特殊性,包括其語言轉換規(guī)范、口譯信息質量評價等因素。

3.1.5證實與證偽相促進的原則

口譯語料庫研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語料庫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的優(yōu)勢,以大規(guī)模真實口譯語料證為基礎,對既往的理論知識或經驗認識(如“脫離原語語言外殼”、口譯心理詞庫、口譯信息單位等)進行驗證。另一方面,更應該提倡根據真實語料的實際狀況,修正甚至顛覆原有概念、理論或方法(如“口譯認知負荷模型”(Effort Model)、口譯記憶資源與口譯效果的關系等),推動并深化對口譯現(xiàn)象與操作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Wu and Wang, 2009; 張威, 2010)。

3.1.6基礎性與應用性并重的原則

鑒于口譯活動非常突出的實踐特性,口譯語料庫研究一方面應該對口譯文本特征、口譯操作規(guī)范等涉及口譯現(xiàn)象的基礎性知識,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的描述與分析,另一方面更應該強調上述研究結論對口譯教學與口譯實踐的借鑒價值,特別是對口譯學習者的參考價值(口譯策略的性質與應用、口譯信息性質的判斷與傳達等),以改善其口譯學習效果,提高口譯實踐的質量。

  3.2口譯語料庫研究的方法戰(zhàn)略:設計方案與統(tǒng)計方法

3.2.1設計方案

1)基于語料庫(corpus-based)的驗證與分析

本質上講,“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是普通的實證研究方法在語料庫語言學領域的延伸,其基本程序與普通的實證研究方法十分類似!保好傻, 2010: 178)

基于語料庫的方法并不反對也不試圖推翻傳統(tǒng)的語言理論,也排斥研究者的直覺,而是由研究者根據以往的語言研究成果或對語言的認識,首先提出假設,然后到語料庫中去驗證假設,假設是否成立取決于語料庫中的語言實例。因此,這是一種針對既已有理論、思想或術語的假設驗證方法。

2)語料庫驅動(corpus-driven)的探索與描述

與基于語料庫方法不同,語料庫驅動方法的目的在于語言描寫,其基本原則是,在對語料庫進行分析之前并無任何假設,通過對語料庫中的所有例證進行窮盡式的分析和歸類,得出有關語言使用情況的假設乃至結論。具體研究程序一般分為“觀察-假設-歸納-理論整合”等幾個步驟(梁茂成等, 2010: 178)。

3)語料庫指導(corpus-informed)的教學組織與實施

所謂語料庫指導,指以語料庫檢索或統(tǒng)計結果為依據,主要包括各種詞語、搭配和結構在語料庫中的出現(xiàn)頻率、使用場合、語體等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信息指導編寫合適的教學材料。因此,這種方法強調語料庫研究與語言教學與培訓的有效結合,其要點是將語料庫中的原始信息消化,以學生更容易接受、更有利于教學的形式呈現(xiàn)于教學材料之中(梁茂成等, 2010; MaCarthy, 1998; 陶友蘭, 2010)。

3.2.2數據統(tǒng)計方法

整體而言,在語料庫分析中,最基本的數據是文本數據,而從數據中得到的最基本的信息是頻率信息。因此,頻率對語料庫研究至關重要,語料庫相關研究常常通過各種統(tǒng)計方法,從調查語言信息的分布頻率入手,研究語言現(xiàn)象在實際應用中的規(guī)律與模式(何安平, 2004; 梁茂成等, 2010)。

具體來說,口譯語料庫研究可以采用以下幾種統(tǒng)計分析方法。

1)語料庫內嵌式統(tǒng)計分析法

口譯語料庫設計與建設的一項核心內容就是通過語料標注及配套檢索工具的研發(fā),確保能夠利用語料庫檢索工具自帶的統(tǒng)計與分析程序,對口譯語料進行量化的頻率分析與統(tǒng)計分析,主要包括等類符/形符比(type-token ratio)、語境關鍵詞(KWIC)、高頻詞(high-frequency word)、詞語搭配統(tǒng)計(collocation)、類聯(lián)接(colligation)、多詞序列(multiword expressions)等程序或方法(Biber et al., 2000; 胡開寶、陶慶, 2010)。

2)社會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

同時,根據具體研究主題,可以預設不同變量的相互關系(如關鍵詞語與口譯質量的關系、原文語言特征對口譯策略的制約等),然后在口譯語料庫中進行檢索統(tǒng)計,再利用社會學統(tǒng)計程序與工具(如SPSS),對所得數據進行假設檢驗分析(hypothesis testing),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independent-sample T test)、配對樣本T檢驗(paired-sample T test)、相關分析(CORRELATION)、方差分析(ANOVA)、回歸分析(REGRESSION)等多種分析工具(秦曉晴, 2003),考察具體變量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驗證或補充原始語料統(tǒng)計分析的客觀性與代表性,從而豐富量化研究的層次性,提高量化研究的質量。

3)多庫對比參照法

相對而言,當前筆譯語料庫的類型與規(guī)模,包括相關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較口譯語料庫有顯著提高。因此,可以考慮將口譯語料庫數據與筆譯語料庫進行對比分析,考察口譯文本與筆譯文本的差異性,特別是詳盡討論不同性質文本在詞匯性質、語篇組織、語體特征等方面的相互關系,為口譯文本的特殊性提供更多樣的參照數據(胡開寶、陶慶, 2010)。

  四、口譯語料庫研究的客觀評價

一方面,就研究指導思想而言,雖然語料庫語言學強調通過語言客觀事實來描述語言應用規(guī)律,但從語言事實的無限性與語料庫規(guī)模的有限性來說,語言活動的豐富性與復雜性無法在語料庫中完全展現(xiàn)。另一方面,從研究方法的性質來說,語料庫研究方法屬于經驗性研究的范疇(與理性主義指導的研究相對立),難免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為數據代表性難以充分保證、統(tǒng)計分析工具與數據性質難以完成協(xié)調、數據定性解釋不足等(梁茂成, 2010)。

  4.1口譯語料庫建設有待完善

4.1.1口譯語料庫的規(guī)模及代表性

應該承認,“語料庫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關系到在語料庫基礎上所作的研究及其結論的可靠性和普遍性。”(楊惠中, 2002: 133)相對于當前筆譯語料庫上千萬詞甚至上億詞的庫容量,目前最大的口譯語料庫規(guī)模也不過100萬詞上下(見2.2)。顯然,口譯語料庫目前的容量還難以充分保證如實反映口譯實踐操作的一般特征。因此,基于當前口譯語料庫的相關研究及其結論的代表性也就存在諸多疑問。

4.1.2口譯語料的標注層次與形式

現(xiàn)有口譯語料庫的標注主要集中在詞性賦碼、句子對齊兩方面。但口譯操作中省略、整合、預測等策略應用非常普遍,對口譯信息傳達有重大影響(Christoffels et al., 2006),簡單詞性標記或句子對齊難以充分反映上述口譯策略的應用情況及具體效果,也無法真實反映口譯的“信息對等”(information equivalence),這無疑不利于有效反映真實情景下口譯加工的性質與特點(詳見 張威, 2012)。

4.1.3檢索工具的適用性

首先,真實口譯情景下,支吾語、停頓等副語言現(xiàn)象不僅僅是口譯操作的一種特殊語言現(xiàn)象,同時也對口譯信息傳遞有重大影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口譯員對原文信息與結構的判斷與加工(P?chhacker, 2004)。但目前口譯語料庫檢索工具尚無法客觀反映上述口譯副語言信息的性質與功能。

其次,詞語索引(concordance)是當前口譯語料庫檢索的一項主要內容,可以顯示目標詞語與其前后詞語的搭配關系,即目標詞語的應用語境。但這類語境范圍較小,尚無法展示更大語境中各類詞語間的相互關系。這無疑不利于對口譯文本的語篇特征進行整體的描述與分析(胡開寶, 2011: 195)。

  4.2口譯語料庫研究方法的負面影響

4.2.1“數據決定論”的片面性

顯然,以數據為基礎的口譯語料庫研究無疑迎合了當前基于客觀數據的實證性口譯研究的潮流(仲偉合、王斌華, 2010)。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如上所述,現(xiàn)有的口譯語料技術無法保證能夠完全客觀地表現(xiàn)口譯實踐操作的特點與規(guī)律。更關鍵的是,口譯語料庫提供的數據代表性在數量及質量上,目前均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李婧、李德超, 2010)。因此,過分依賴語料庫技術以及對數據的“無限信任”既不符合定量研究方法的性質,也會影響具體研究結論的普遍意義。

4.2.2口譯操作的描述與解釋

口譯語料庫能夠提供大量而鮮活的口譯實踐例證,也能夠產生相對客觀的統(tǒng)計數據,但實例或數據本身無法直接揭示口譯操作表象背后的形成原因,對口譯操作規(guī)律性的深度探索以及對口譯現(xiàn)象本質特征的闡釋,依然有賴于內省或演繹的方法。

4.2.3口譯活動的“外化”語言特征與“內化”心理機制

口譯語料庫可以提供大量真實的可觀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口譯操作數據,這是探索社會文化語境中口譯性質與功能的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本身卻無法自然揭示口譯操作深層的心智機制,“因為心智語言本質上是不可觀察的,其探索可能需要復雜的心理語言實驗和神經語言研究的技術手段和方法!保ㄐl(wèi)乃興, 2009)也就是說,口譯語料庫研究很難憑借自己的數據,直接判斷心理詞庫、詞匯啟動、心智表征、語義搜索與配對、記憶處理等一系列關系口譯信息傳送程序與口譯操作效果的深層認知因素。

4.2.4口譯理論的沿承與創(chuàng)新

口譯語料庫研究的基礎是大量真實口譯操作的描寫與分析,這固然能夠很大程度上保證研究結論反映實際情景下口譯操作的本質特點,但應該承認,“過分強調語料的先決性,可能會排斥研究者個人的創(chuàng)建性思考及直覺經驗的價值。”(梁茂成等, 2010: 185)也就是說,研究者往往傾向于認為,這些基于數據的分析結論就是口譯操作必須遵循的規(guī)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口譯實踐或理論思考的變革或創(chuàng)新,甚至很可能使得翻譯實踐甚至翻譯理論研究趨于保守(胡開寶, 2011: 196)。

  4.3口譯語料庫與其他研究方法的結合

4.3.1定量與定性方法的綜合應用

一方面,應該始終強調研究材料的真實性及數據收集與分析程序(包括工具)的客觀性,另一方面,也不應忽視對自然現(xiàn)象或數據的理性分析與抽象判斷。只有二者結合,才有可能將描寫與解釋充分結合,對研究對象進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與認識。如,關于口譯實踐策略的性質與功能,特別是具體策略在口譯實踐中的分布情況及具體影響,既要借助于口譯語料庫對口譯策略的限定與統(tǒng)計,以此描述不同口譯策略的使用環(huán)境及其對原文信息的保持情況,同時也須根據原文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口譯語篇整體信息的傳遞效果(而非個別或局部的信息對應狀況),對口譯策略的應用效果進行理性判斷。再如,對口譯質量的評價,一方面可以通過語料庫對關鍵信息進行統(tǒng)計分析,確定譯文與原文在信息容量與結構方面的關系,另一方面,口譯質量的語言因素(如語法規(guī)范、術語準確度、表達流利度、發(fā)音質量等)及其對具體口譯效果的影響,尤其是真實口譯場景下口譯使用者對口譯質量的期待與要求,則需要通過定性分析加以判斷。

4.3.2多種定量方法的組合分析

不同的定量方法(如實驗、調查等)在數據收集程序、標準、分析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應該重視多種定量方法綜合應用的價值,最大限度發(fā)揮各種定量數據的優(yōu)勢,同時又可有效降低單一定量數據的片面性。如,口譯轉換單位(包括其類型與作用)涉及口譯策略、口譯操作過程、口譯質量評價等諸多問題,一直是口譯教學與研究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楊承淑, 2010)。一方面,可以考慮設定原文關鍵信息詞語(如單詞、術語、專有詞匯、數字等),利用口譯語料庫進行檢索統(tǒng)計(即語境關鍵詞分析,KWIC),考察原文信息詞語的轉換情況。另一方面,可考慮結合認知心理學關于信息“組塊”傳播的理論,設置實驗環(huán)境,以判斷原文信息組塊為自變量,以口譯質量為因變量,考察二者的相互關系。這兩類數據相結合,對比兩種結論的差異性,以此綜合分析口譯轉換單位的性質與作用。

4.3.3規(guī);瘮祿枋雠c個體性案例剖析的對照

大規(guī)模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擴大數據解釋的覆蓋面,提高研究結論的代表性,而個案分析則能夠突出具體情景下個體對象的自然表現(xiàn)。因此,這兩類方法的結合,將更有利于反映客觀事物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如,口譯學習者與口譯專家(即高水平職業(yè)口譯員)在口譯策略意識及應用、口譯效果、口譯職業(yè)意識等方面的差異,對口譯教學與培訓有重要意義(Liu et al., 2004)。一方面,應該利用多類性口譯語料庫(如口譯學習者語料庫、職業(yè)口譯員語料庫),針對相同或類似的主題、信息或口譯困難,對不同層次口譯員的應對策略進行統(tǒng)計描述,同時判斷其口譯效果的差異性。另一方面,可以就上述主題,選擇有代表性的口譯學習者和口譯專家,以訪談、材料分析等形式,對其口譯策略及口譯質量進行個案性診斷(楊承淑、鄧敏君, 2011)。這兩類數據相互參照,有可能更客觀地反映口譯專家與口譯學習者在口譯策略應用上的差異性關系。

  五、結語

以大規(guī)模真實口譯語料庫為基礎,利用語料庫定量數據分析的優(yōu)勢與特色,是擴大口譯研究實證數據基礎、提高研究結論代表性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語料庫的研究策略與方法要與其他口譯研究方法相互配合,才有可能豐富數據類型,對口譯操作特點及口譯加工性質,進行更全面而深入的描述與分析。

  參考文獻

[1]Baker, M.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 Target, 1995 (2).

[2]Bendazzoli, C. and Sandrelli, A. An Approach to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Developing EPIC (European Parliament Interpreting Corpus). Mutra 2005---Challenges of Multidimensional Transl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L], <http://www.euroconferences.info>. October, 13. 2010.

[3]Biber, D., Conrad, S. and Reppen, R. Corpus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Christoffels, I.K., De Groot, A.M.B. and Kroll, J.F. Memory and language skill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 The role of expertise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6 (3).

[5]Dam, H. V. Lexcial similarity vs lexcial dissimilarit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 product-oriented study of form-based vs meaning-based interpreting [A]. In Pochhacker, F. and Shlesinger, M. (eds.). 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6]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Revised edition) [M]. Ams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7]Kurz, I.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Quality in the ears of the user [J]. Meta, 2001 (2).

[8]Liu, Minhua, Diane L. S. and Patrick J. C. Working memory and expertise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J]. Interpreting, 2004 (1).

[9]MaCarthy, M. Spoken Languag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0]P?chhacker, 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11]Russo, M., Bendazzoli, C. & Sandrelli, A. Looking for lexical patterns in a trilingual corpus of source and interpreted speeches: extended analysis of EPIC (European Parliament Interpreting Corpus) [J]. FORUM, 2006 (1).

[12]Ryu K., Haibei Y. and Shigeri M. Corpus-based Analyse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 Speech Rates [J].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2009 (9).

[13]Shlesinger, M.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as an offshoot of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J]. Meta, 1998 (4).

[14]Shlesinger, M.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Interpretese. An intermodal, corpus-based study [A]. In Hansen, G., Chesterman, A. and Gerzymisch-Arbogast, H. (eds.). Efforts and Models in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Research. A Tribute to Daniel Gile [C],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8.

[15]Wu, Guangjun and Wang, Kefei.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towards a revision of Gile’s Effort Model [J]. Meta, 2009 (3).

[16]何安平. 語料庫語言學與英語教學[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17]胡開寶, 陶慶. 漢英會議口譯語料庫的創(chuàng)建與應用研究[J]. 中國翻譯, 2010 (5).

[18]胡開寶. 語料庫翻譯學概論[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

[19]李婧, 李德超. 基于語料庫的口譯研究: 回顧與展望[J]. 中國外語, 2010 (5).

[20]黎難秋. 中國口譯史[M].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2.

[21]梁茂成. 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與語料庫語言學[J]. 中國外語, 2010 (4).

[22]梁茂成, 李文中, 許家金. 語料庫應用教程[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

[23]秦曉晴. 外語教學研究中的定量數據分析[M].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3.

[24]陶友蘭. 基于語料庫的翻譯專業(yè)口譯教材建設[J]. 外語界, 2010 (4).

[25]王克非等. 雙語對應語料庫研制與應用[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26]衛(wèi)乃興. 語料庫語言學的方法論及相關理念[J]. 外語研究, 2009 (5).

[27]楊承淑. 口譯的信息處理過程研究[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0.

[28]楊承淑, 鄧敏君. 老手與新手譯員的口譯決策過程[J]. 中國翻譯, 2011 (4).

[29]楊惠中. 語料庫語言學導論[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30]張威. 口譯語料庫的開發(fā)與建設: 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J]. 中國翻譯, 2009 (3).

[31]張威. 同聲傳譯的工作記憶機制研究[J]. 外國語, 2010 (2).

[32]張威. 近十年來口譯語料庫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 (2).

[33]張維為. 英漢同聲傳譯[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4.

[34]仲偉合, 王斌華. 口譯研究方法論-口譯研究的學科理論建構之二[J]. 中國翻譯, 2010 (6).

(責編:秦華)
瑞丽市| 金沙县| 玉林市| 独山县| 雷州市| 乐东| 行唐县| 瑞金市| 登封市| 丰县| 东乌珠穆沁旗| 怀仁县| 武威市| 邳州市| 克拉玛依市| 金平| 读书| 定远县| 巨鹿县| 石景山区| 闽侯县| 河东区| 揭阳市| 怀柔区| 新蔡县| 临沧市| 容城县| 德惠市| 大埔县| 长沙市| 车致| 桐乡市| 肥乡县| 定西市| 湖北省| 漳浦县| 临桂县| 大邑县| 韶山市| 潜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