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學術會議呼喚新會風

貪大圖洋 論資排輩 會而不議

2013年07月10日08:5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核心提示】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改進會風、文風已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界的自覺行為,舉辦的學術會議無論從層次還是形式上均有了較大的改觀,但目前有些學術會議仍面臨進一步轉變會風、專注學術的任務,有必要依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和學術自身的邏輯更好地改造提升。

學術會議是學者交流學術、展示成果、推動學科發(fā)展的主要方式,也是傳播知識、傳遞方法、傳達理念的重要平臺。隨著學術界對“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八項規(guī)定的學習和落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煥發(fā)出新面貌、新氣象。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改進會風、文風已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界的自覺行為,舉辦的學術會議無論從層次還是形式上均有了較大的改觀,但目前有些學術會議仍面臨進一步轉變會風、專注學術的任務,有必要依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和學術自身的邏輯更好地改造提升。

會風不正面面觀

“國際”、“高端”:形式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有的是為了完成任務或指標,有的是半旅游性質,還有的是為了公關。這類學術會議中很多形式大于實際!鄙綎|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何中華對記者說。

特別是一些會議雖以“國際”、“高端”、“高層”、“名家”打頭,卻名不符實,本身不像學術會議。寧夏大學政法學院教授任軍說,某些“國際論壇”有時就是邀請幾個不知名的外國學者,甚至還以留學生充數。而很多“高端峰會”,其實就邀請一兩位高價名人,大多參會者僅僅是為了捧場。

記者了解到,國家財政部、外交部2011年曾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嚴格控制在華舉辦國際會議的通知》,以對在華舉辦的國際會議進行規(guī)范和管理。其中規(guī)定,不得為提高會議規(guī)格隨意使用“峰會”、“國際論壇”等稱謂。時至今日,冠以“國際”牌、“高端”號的學術研討會、論壇依然比比皆是。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梁巧轉告訴記者,一些所謂的國際學術“名人”,利用國內急于求成的心理,頻繁混跡于各種學術會議,謀取個人私利。例如,某些華人學者利用休假期,通過參會、授課等形式來華大肆撈金。“因為授課費低于EMBA課程,這些學者給博士生上課很不認真,把更多時間投入到了酬勞很高的商業(yè)課程。”

論資排輩:青年學者、普通學者“不敢多說話”

記者發(fā)現(xiàn),當前學術會議不僅在規(guī)模上“貪大”,在參加人員上“圖洋”,而且在發(fā)言機會上“論資”,在會議組織中“排輩”,幾乎成了“圈子”聚會。

“普通學者參與度不夠,民主與自由的風氣無法得到體現(xiàn),平等對話的學術風氣缺失。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官本位主義與論資排輩,有思想的青年學者、普通學校的學者很難脫穎而出!焙洗髮W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唐松林說,在當下學術會議現(xiàn)場,因為參加者太多,大多數學者沒有機會發(fā)言,只是聽從而已。所謂的“百家爭鳴”從何談起?

一所普通高校的副教授,在接到采訪函后,婉拒了采訪請求,理由是自己資歷淺、“還沒有什么成就,不敢多說話”,然后將采訪函轉交給他的上級——某研究中心主任。而這位主任也以“沒有參加過幾場學術會議,沒有發(fā)言權”為由,再次將采訪函轉走。“論資排輩”不僅是會場上的潛規(guī)則,更已成為會下的潛意識。

商業(yè)聯(lián)誼:學術會議開成了聯(lián)誼會、行政會

陜西省社科聯(lián)主席趙世超認為,一些地方亂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一些學會也為解決經費問題,積極參與其事,這樣搞起來的學術會議水平普遍較低,甚至只追求宣傳和新聞效應。

學術會議上摻雜乃至充斥非學術的因素,這在學術界早已司空見慣。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宋丙濤表示,學術與知識是公共產品,一人研究全人類受益。但我們好像把它當做私人產品在經營、在投資,并急于見效。如此急躁的心態(tài),不僅無法進行扎實的學術研究,也容易把學生的心態(tài)帶壞。

任軍說,會議誰主辦,誰就出經費,而經費往往并非根據學術來調配,在這種情況下,學術會議時常開成了聯(lián)誼會、行政會。

記者了解到,有的高校既鼓勵各學院和研究中心舉辦高級別學術會議,同時又規(guī)定會議經費采用預算制,鼓勵主辦單位“自行解決會議經費,努力做到以會養(yǎng)會”。在此背景下,出現(xiàn)如下場景也就不足為奇了:接待人員不斷重復“請交了會費的代表來領餐票”;會場門口,有與主辦方接待處“相敬如賓”的旅行社;會場內部,代表坐席旁擺著某出版社的圖書展銷臺。

到底有多少有效時間用來討論學術?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永平說,接待、考察等活動使學術研討的時間大大縮水。梁巧轉也表示,非學術因素大大侵蝕了會議時間和學術空間。

據唐松林介紹,當下學術會議,程序上一般按照官職大小作學術報告,然后學者按照其影響力或論文水平決定發(fā)言次序,由于發(fā)言人數太多,很少有深入的討論。

凝結共識轉會風

轉變會風的根本:回歸學術本身

“應該恢復學術會議的本來性質,即學術對話和追求真理!焙沃腥A說,在這方面,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有經典的個案可資借鑒。如中國稷下學宮的爭鳴、鵝湖之會的討論,都值得今人學習和效仿。古希臘的學術也往往通過在公共空間討論和集會的方式進行。

相較于某些具有國際水準的國外學術會議,國內學術會議在組織和實施方面有諸多可改進之處。李永平認為,學界在發(fā)表學術論文和觀點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方面有待提升。梁巧轉表示,學術會議要注重學術性和學術觀點的交鋒、討論,不能是“學術權威”的個人表演,要更包容、更開放、更自由。

學者普遍認為學術會議會風的改進,關鍵在于回歸學術本身。宋丙濤坦陳自己并沒有感覺到中國的學術會議有太多的問題,而是感覺中國的學術有太多問題!叭绻麤]有人真的對學術研究感興趣,那無論如何組織都沒有意義。反之,只要有很多人對學術研究感興趣,他們聚在一起就會有收獲。當年的沙龍、協(xié)會都能起作用,何況學術會議?”

轉變會風的途徑:重視向公眾開放的價值

學術從本性上說是開放性的,所以學術會議也應具有公共性。有學者表示,適當向公眾開放學術會議,將有利于會風改進。李永平表示,學術研討就應該更開放、更包容,允許會議的話題更開放、參與群體更開放、會議形式更靈活。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學術會議不宜開放,因為會議討論的都是學術問題,一般人不易聽懂。對此,何中華提醒說,學術會議向公眾開放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舉辦者有這種意識和擔當;二是公眾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產生對學術的興趣和需要。

學術會議的開法:讓內容駕馭形式

學者呼吁,減少形式主義,簡化辦會程序,縮小會議規(guī)模,加強會議研討磋商和互動環(huán)節(jié),縮短會議時間,節(jié)約辦會成本!

真正的學術會議講究的是小而精,小而簡。任軍認為,學術會議集中于某一主題,開展深入的討論,才能彰顯出思想的張力和學術的深度!敖涷灨嬖V我們,有時候飯桌上的討論,往往比會場上的發(fā)言與評述更能達到學術會議的效果!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行龍對此表示認同,他說,學術會議不一定非得在校園里“坐而論道”,最好到具體的研究對象身邊去,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遺跡遺址去。關于會議規(guī)模,他認為,一般情況下20—30人,最多不超過50人,而且發(fā)言者不以身份資歷而論,只論文章質量。

何中華特別談到,學者還須樹立對于學術的真誠和虔敬。若學術淪為手段的話,學術的組織形式自然會離開其本來的性質,同學術相背離。(記者 陸航 實習記者 張翼)

(責編:張湘憶)
荥阳市| 三门县| 合水县| 资讯 | 秭归县| 西藏| 武陟县| 黄山市| 申扎县| 辽中县| 平乐县| 庄河市| 伊宁市| 泽库县| 邢台县| 巩义市| 张家界市| 清远市| 广安市| 永登县| 东丰县| 滦南县| 黄龙县| 新化县| 烟台市| 偏关县| 永福县| 昭苏县| 湖州市| 兴国县| 离岛区| 惠水县| 文安县| 临城县| 汾阳市| 固原市| 扎赉特旗| 枝江市| 什邡市| 曲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