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wǎng)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路徑選擇

方國根2013年08月29日17:09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儒學的現(xiàn)代命運——儒家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闡釋》是崔大華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史論結合、新見迭出,不論是對我們具體、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儒家思想與儒家傳統(tǒng),還是對我們當下形成有堅實基礎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皆有助益和啟迪。

對儒學未來命運的探究實際上是要為困境中的儒學找到一條出路,這其實不是一個新問題。回溯歷史便能清晰地看到,儒學一路走來,并非坦途,總是面臨著這樣那樣的非議和責難,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有秦一代的“焚書坑儒”、唐宋之際的“佛老挑戰(zhàn)”最為明顯。然而,儒學終能度過艱難歲月而煥發(fā)出生機,其中的秘密便在于“唯變所適”。漢代董仲舒言 “天人感應”和宋儒言“理氣心性”,都是孔子所罕言者,然而正是在這種貌似背離的創(chuàng)新中作了最好的傳承,非創(chuàng)新不足以言傳承。儒學在現(xiàn)代的命運也應如此,我們對儒學的認識不應當只把它當作既有的客觀對象,還應看作正在生成的新的傳統(tǒng)。崔大華對儒學的把握正是如此,認為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儒學根本精神是一種理性的、世俗的倫理道德精神。其主要內涵是:徹底的道義論立場,倫理認同,“知天命”的人生終極理性自覺。與此相應,儒家與先秦諸子百家的根本差別是儒家思想及其建構的生活形態(tài)或生活方式的存在。儒家思想建構的生活形態(tài)最重要的特質可以概括為二:“其一,儒家以細密的倫理關系之網(wǎng)和道德規(guī)范之網(wǎng)構筑了具有封閉性特征的道德生活世界,每個人都以一種或多種倫理角色被嵌定在某個倫理關系位置上,每種行為都有道德規(guī)范規(guī)約著”;“其二,儒家社會生活中也存在著儒家思想籠罩不住的生活空間……特別是在其缺乏超倫理或非倫理的個人獨立存在空間、公共生活空間和公共道德空間行為規(guī)范的社會層面上”。正是這種內在的沖突造就了儒家文化的“寬容”品格。通過對儒家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兩個層面的考察,崔大華不僅揭示了儒家文化的本質特征,而且回答了儒家文化何以具有 “寬容”性的品格——這一實現(xiàn)民族融合、促成沒有文化障礙的世俗生活的生活智慧。

對儒學本質特征的挖掘和闡釋,是為了找到它與當下的契合點,尋找儒學中能為當下所面臨的問題提供的智慧,同時也是為了給儒學尋找生存延續(xù)的空間;趯θ鍖W的準確定位,崔大華從不同層面對儒學的現(xiàn)代命運作了分析。他認為,儒學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將能起到如下作用:一是提供動力因素!爸腥A民族復興”是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強大動力,而對國家的倫理認同、社會責任意識和勤勉的品質,都是從個人對家庭、國家之倫理共同體承擔有義務責任的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和生活中發(fā)育出來的。二是提供秩序因素。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儒家傳統(tǒng)的“大一統(tǒng)”政治理念、“義利之辨”的道德觀念對作為社會秩序之核心的國家權力重心的形成與社會生活中行為失范之危機的消解,具有明顯的助益作用。三是提供適應能力。無論從價值層面還是從制度層面,儒學和現(xiàn)代化都有犀通之處,這可以作為精神儲備為現(xiàn)代化進程提供適應能力,F(xiàn)代化是歷史發(fā)展大勢,但作為源起于西方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也不可避免地有這樣那樣的局限,其中一個核心的社會問題是因人生意義的失落而帶來的精神危機問題,以及由現(xiàn)代化問題所引起的生態(tài)運動、全球倫理、女性主義運動等社會思潮。崔大華認為,儒學不僅有潛力對這些問題作出回應,而且能提供積極的思想資源。西方精神危機問題的根本緣由在于宗教信仰的衰退和個人主義的擴張,而儒家“內在超越”的品格和“義務倫理”的本質從根本上杜絕了這一問題的存在。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來說,儒學“民胞物與”等哲學詮釋比西方的環(huán)境倫理思想具有更為醇厚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良知;從全球倫理而言,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基本原則也與其他文化的基本道德理念相容、相通;從男女兩性而言,在歷史中雖然存在男權高于女權的事實,但從自然、倫理的維度上,儒家是主張男女兩性和諧的,對男女兩性的主張與現(xiàn)代的觀點并不根本沖突。崔大華對儒學在現(xiàn)代的命運作了展望,對儒學的態(tài)度,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他的態(tài)度是同情的、理性的、客觀的、謹慎的、實事求是的。他沒有雄心勃勃地將儒學作為引領未來文化方向的學問,他的定位是儒學在當下能做什么,而不是要成為什么。通過引入儒家生活方式的維度,他對儒學的分析是哲學的,也是歷史的;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編審)

(責編:張湘憶)
林西县| 茂名市| 五家渠市| 广平县| 鹤山市| 新郑市| 镇江市| 泸水县| 抚松县| 潜江市| 安化县| 临澧县| 南召县| 桓台县| 克山县| 巴中市| 滁州市| 留坝县| 海口市| 达尔| 分宜县| 宝鸡市| 钦州市| 永顺县| 陕西省| 会昌县| 莫力| 拉孜县| 定陶县| 衡阳市| 壤塘县| 东城区| 桦南县| 柳江县| 千阳县| 肥城市| 张北县| 雷山县| 晋宁县| 绵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