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中國孟學史》自2011年12月立項以來,首席專家、子課題負責人及課題組成員迅即投入工作,積極從事研究,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良好,戰(zhàn)國、漢唐、兩宋、遼金元、明代、清代六個子課題均有階段性成果產(chǎn)生。
②調(diào)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2011年12月,《中國孟學史》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舉行開題論證會;2012年4月,課題組在京參與主辦“國際四書學學術研討會”,并召開第一次正式工作會議;2013年3月,課題組在揚州參與主辦“2013?國際經(jīng)學與文學學術研討會”,并召開第二次正式工作會議。
③代表性成果簡介
[1]梁濤、楊海文:《20世紀以來的孟學史研究》,《文史哲》2012年第6期。
該文對20世紀以來的孟學研究進行了全面回顧,認為今后孟學史研究要獲得突破性的發(fā)展,就須特別注重:一多結(jié)合,尤其強調(diào)文獻學對其他學科的基礎作用;史論結(jié)合,尤其強調(diào)哲學—觀念史進路對歷史—思想史進路的理論支持;巨細結(jié)合,尤其強調(diào)宏觀視野對個案研究的整體通觀;古今結(jié)合,尤其強調(diào)傳統(tǒng)資源對當代社會的人文提升。有史料、有觀點、有主線、有關切,是孟學史研究日益成熟起來的重要標識。
[2]梁濤:《作為中國文化清流的孟學》,《光明日報》2012年7月4日。
該文特別強調(diào):孟學史不同于傳統(tǒng)的哲學史和思想史,它不是對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做整體的、一般的介紹、描述和討論,而是立足于《孟子》,探討思想家對孟子思想的認知、理解、詮釋,乃至發(fā)揮、改造,從而更好地揭示孟學思想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和精神價值。所以,有必要從“專門學史”的角度對歷史上源遠流長的孟學傳統(tǒng)進行梳理,展開深入研究,寫出一部高質(zhì)量、高水平的“中國孟學史”,這無疑是對傳統(tǒng)哲學史、思想史研究的一種補充和深化,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挑戰(zhàn)。
[3]楊海文:《中國思想史上的“引用”:以〈新語〉引孔孟荀為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賈誼〈新書〉對孟荀的顯性—匿名引用》,《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這兩篇論文建構(gòu)了實名引用、顯性—匿名引用、隱性—匿名引用的分析工具,藉以對漢唐孟學史上的思想家及其他人士怎樣理會孟子、接受程度如何等情形,予以最大限度的計量化解析,進而祛除因主觀臆測造成的治學陋習。
[4]周春。骸丁疵献颖婊蟆档淖髁鱾髋c王若虛的解經(jīng)學》,《西夏研究》2013年第3期。
該文通過對《孟子辨惑》的疏證,認為王若虛的解經(jīng)趣向表現(xiàn)為:漢宋兼駁,漢宋兼采,超越漢宋;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追求經(jīng)文本義;傳承漢唐經(jīng)學,重視文字訓詁與通經(jīng)致用。元人陳天祥撰《孟子辨疑》,受到了王若虛的直接影響。
[5]劉瑾輝:《清代〈孟子〉義理學四大家綜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該文認為:黃宗羲的《孟子師說》、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焦循的《孟子正義》、康有為的《孟子微》是清代《孟子》義理學的代表!睹献訋熣f》乃“心一元論”之重鎮(zhèn),反程朱理學之先鋒;《孟子字義疏證》是中國古代“氣本論”之總結(jié)者,“理欲統(tǒng)一”論之力辨者,“知即善”之倡導者,是擊程朱理學之利劍;《孟子正義》是歷代申發(fā)孟子性善論之最用力者,也是成就極高、極具特色者;《孟子微》是維新之論,是讓圣學“經(jīng)世”之代表。
④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2年6月4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網(wǎng)站刊登“2011年度重大項目(第二批)開題報告之三十九:中國孟學史”;2012年7月4日,《光明日報》發(fā)表署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孟學史’首席專家梁濤”的《作為中國文化清流的孟學》;2013年4月1日,首席專家梁濤、子課題負責人楊海文應邀主講“半塘”人文大講堂之43,與揚州大學師生座談中國孟學史有關研究動態(tài)。
階段性成果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fā)或出版時間 |
字數(shù) |
轉(zhuǎn)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20世紀以來的孟學史研究 |
梁濤,楊海文 |
論文 |
《文史哲》2012年第6期 |
1.5萬字 |
|
2 |
“親親相隱”與“隱而任之” |
梁濤 |
論文 |
《哲學研究》2012年第10期 |
1.5萬字 |
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13年第1期全文轉(zhuǎn)載 |
3 |
作為中國文化清流的孟學 |
梁濤 |
論文 |
《光明日報》2012年7月4日 |
0.3萬字 |
|
4 |
開展孟學史研究,挖掘中國文化的清流 |
梁濤 |
論文 |
《國學學刊》2012年第3期 |
0.8萬字 |
|
5 |
《荀子·性惡》引“孟子曰”疏證 |
梁濤 |
論文 |
《邯鄲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
1.5萬字 |
|
6 |
對抗與合作:孟子對君臣關系的新建構(gòu) |
楊海文 |
論文 |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
1.5萬字 |
|
7 |
中國思想史上的“引用”:以《新語》引孔孟荀為例 |
楊海文 |
論文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
1萬字 |
|
8 |
批判性關懷:孟子論孔子與《春秋》 |
楊海文 |
論文 |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
1.5萬字 |
|
9 |
《孟子》末章與儒家道統(tǒng)論 |
楊海文 |
論文 |
《國學學刊》2012年第2期 |
1萬字 |
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12年第9期全文轉(zhuǎn)載 |
10 |
賈誼《新書》對孟荀的顯性—匿名引用 |
楊海文 |
論文 |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
2萬字 |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論點摘編 |
11 |
司馬遷對“孟荀齊號”語法的確立 |
楊海文 |
論文 |
《邯鄲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
3萬字 |
|
12 |
孟子論古代圣人的仕進退隱 |
楊海文 |
論文 |
《思想與文化》第12輯 |
2萬字 |
|
13 |
另一種“楊墨之道” |
楊海文 |
論文 |
《中華讀書報》2012年7月18日 |
0.5萬字 |
|
14 |
孟子與“初唐四杰” |
楊海文 |
論文 |
《中華讀書報》2012年9月19日 |
0.5萬字 |
|
15 |
劉熙與交州孟子學 |
楊海文 |
論文 |
《中華讀書報》2013年5月1日 |
0.5萬字 |
|
16 |
北宋文教舉措與《孟子》的官學化 |
李峻岫 |
論文 |
《國學學刊》2012年第2期 |
1.5萬字 |
|
17 |
《孟子》在遼金時期的傳播與影響 |
周春健 |
論文 |
《中國哲學史》2013年第1期 |
1.5萬字 |
|
18 |
《孟子辨惑》的撰作流傳與王若虛的解經(jīng)學 |
周春健 |
論文 |
《西夏研究》2013年第3期 |
1.5萬字 |
|
19 |
清代《孟子》義理學四大家綜論 |
劉瑾輝 |
論文 |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
2萬字 |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