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研究”(以下簡稱重大項目)從2011年10月25日立項以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內,嚴格執(zhí)行立項申請書中承諾的研究計劃,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的研究框架完善工作,以及部分完成第二階段的資料收集分析和專題調研工作,整個項目研究已逐步進入實質性研究階段,各子課題研究思路和寫作大綱初步確定。
【總體研究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及其中國化問題”目前已有較為明晰的研究思路和寫作大綱,提出五個研究重點,并對每一部分的寫作層次均做了較為細致的設計: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的構成與特質,馬克思文學研究的問題域,馬克思、恩格斯文學批評的文本特征與互文閱讀方法,馬克思主義批評范式與20世紀文學研究的轉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與理論范式的關系。子課題一著重解決兩個問題: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作為一種“理論范式”的特點與構成,以及馬克思主義批評的“中國化”與“范式”的關系。研究的目的在于為重大項目提供理論依據。
子課題二“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歷史建構”對現有研究成果做了較為全面的解讀和反思,提出以下構想:從學理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的建構史作出全面的整體的合乎歷史實際的歷史描述;從“中國形態(tài)”這一理論高度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問題進行歷史的歸總和理論的提攝,將處于“碎金”狀態(tài)的現有研究成果有機整合起來;通過歷史歸總或專題研究為建構具有時代特征的中國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提供建設性見解,兼具知識與價值。子課題二將研究及寫作思路概括為“四步驟與三個結合的立體統(tǒng)一”,所謂“四步驟”,即在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建構的不同歷史時段的梳理中始終貫徹以下四個基本步驟:“述態(tài)”、“明變”、“求因”、“評判”。所謂“三結合”,指的是: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等與批評史的有機結合,批評理論的剖析與批評實踐的闡述的相結合,重大批評理論問題的“源頭”考證與總體發(fā)展進程的規(guī)律性整合的有機結合。
子課題三“西方馬克主義文學批評形態(tài)研究”的研究是基于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提供理論參照系的目的,立足中國學術語境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進行反思的嘗試。作為一種能夠把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貫徹下來,并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重要代表,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呈現出與西方現代文論不盡相同的研究思路,本子課題在這個意義上探討西馬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特點和重要問題所在。子課題三設想從文學本體觀念、意識形態(tài)觀念和實踐主體觀念依次對盧卡奇、布萊希特、阿多諾、馬爾庫塞、本雅明、阿爾都塞、馬舍雷、伊格爾頓、杰姆遜等代表人物的思想進行解讀和評價,概括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性人物的主要文學批評理論形態(tài)和美學思想,同時揭示這些思想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建構可能產生的影響。
子課題四“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理論建構”從理論層面探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當代建構,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提煉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核心范疇,探究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理論建樹,目前已提煉出“人民”、“政治”、“實踐”、“民族”等核心范疇,并分別在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對其有所論述;二是分析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在當代的挑戰(zhàn)及發(fā)展路向,闡述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在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層面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剖析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在數字媒體時代呈現出的新動向;三是總結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理論特質及構架,嘗試構建一個具有時代特點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理論體系。
二、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組重要活動時間表
序號 |
重要事件 |
時間 |
地點 |
1 |
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立項 |
2011年10月25日 |
立項書;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網上發(fā)布 |
2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學術研討會 |
2011年11月12日 |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 |
3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開題論證會 |
2011年12月24日 |
武漢 華中師大文學院三樓 |
4 |
首席專家胡亞敏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孫文憲教授赴英國參加第二屆馬克思主義美學“中英雙邊論壇”國際會議,并在大會上發(fā)言 |
2012年4月12-14日 |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 |
5 |
課題組成員討論研究進度 |
2012年5月25日 |
華中師大文學院文藝學教研室 |
6 |
課題組成員商議課題規(guī)劃,擬定2012年年底拿出比較成熟的研究大綱 |
2012年6月22日 |
華中師大文學院文藝學教研室 |
7 |
課題組成員討論研究進展情況 |
2012年10月19日 |
華中師大文學院文藝學教研室 |
8 |
課題組成員討論重大項目年度檢查預案 |
2012年11月2日 |
華中師大文學院文藝學教研室 |
13 |
重大項目2012年研究情況檢查,報送了5篇代表性成果 |
2012年11月24日 |
華中師范大學社科處指定郵箱 |
14 |
首席專家胡亞敏教授受邀參加“杰姆遜與中國當代批評理論”學術研討會 |
2012年12月12-13日 |
北京大學 |
15 |
孫文憲教授參加2012年馬列文論年會,并作大會發(fā)言 |
2012年12月13-16日 |
浙江臺州·臺州學院 |
17 |
重大項目子課題開題會 |
2013年1月24日 |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三樓會議室 |
18 |
第二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13年4月10-11日 |
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三樓禮堂 |
三、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研究”
項目組成員發(fā)表相關文章一覽表(截至2013年8月5日)
序號 |
項目組成員 |
文章標題 |
文章出處 |
備注 |
01 |
王先霈 |
關于“科學的藝術論叢書”談片 |
華中學術 第三輯 2011年5月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筆談之一 |
02 |
張玉能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美學特征 |
華中學術 第三輯 2011年5月 |
|
03 |
孫文憲 |
試析馬克思主義批評與其中國形態(tài)的關系 |
華中學術 第三輯 2011年5月 |
|
04 |
王慶衛(wèi) |
生態(tài)批評與馬克思主義視角 |
華中學術 第三輯 2011年5月 |
|
05 |
萬娜 |
從批評標準的變化看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 |
華中學術 第三輯 2011年5月 |
|
06 |
胡亞敏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內涵探略 |
華中學術 第四輯 2011年8月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筆談之二 |
07 |
孫文憲 |
范式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 |
華中學術 第四輯 2011年8月 |
|
08 |
張玉能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與俄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 |
華中學術 第四輯 2011年8月 |
|
09 |
王慶衛(wèi) |
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tài)的一些認識 |
華中學術 第四輯 2011年8月 |
|
10 |
黃念然 |
文學制度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建立 |
華中學術 第四輯 2011年8月 |
|
11 |
魏天無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學術研討會綜述 |
外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1期 |
|
12 |
胡亞敏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三問 |
華中學術 第五輯 2012年6月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研究”專輯 |
13 |
孫文憲 |
回到馬克思: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理論前提 |
華中學術 第五輯 2012年6月 |
|
14 |
王慶衛(wèi) |
生態(tài)批評的三種困境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生態(tài)維度建構 |
華中學術 第五輯 2012年6月 |
|
15 |
孫文憲 |
從人類學視域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的理論構成 |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2.8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4摘要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組稿 |
16 |
王慶衛(wèi) |
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生態(tài)維度——從生態(tài)批評的困境說起 |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
|
17 |
韓軍 |
文化傳統(tǒng)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接受 |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
|
18 |
魏天無 |
新世紀以來國內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研究現狀及問題 |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
|
19 |
王慶衛(wèi) |
典型:意識形態(tài)或知識型視域下的文學范疇 |
《湖北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
人大復印資料2011年第3期文藝理論卷轉載
|
20 |
王慶衛(wèi) |
試論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對生態(tài)批評走向的理論意義 |
湖北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
人大復印資料2011年第5期文藝理論卷轉載 |
21 |
王先霈 |
如何實現文學理論本土化 |
深圳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
|
22 |
張玉能 |
再論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兼答劉林《新實踐美學對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誤讀》 |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
|
23 |
黃念然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歷史進程 |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卷2012年第6期全文轉載;《新華文摘》2012年第14期全文轉載 |
24 |
胡亞敏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三問 |
華中學術 第五輯 2012年6月 |
|
25 |
萬娜 |
意識形態(tài)建構性中的“審美”范疇與中國當代“文學”形象 |
華中學術 第六輯 2012年12月 |
|
26 |
黃念然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問題的研究現狀與反思 |
湖北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
|
27 |
王慶衛(wèi) |
主旋律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策略和后意識形態(tài)境遇 |
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3期 |
|
28 |
張玉能 |
實踐轉向與美學的邏輯 |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
|
29 |
張玉能 |
劉綱紀與中國當代美學——獨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 |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
|
30 |
張玉能 |
實踐轉向與中國當代藝術范式轉換 |
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
|
31 |
張玉能 |
實踐轉向與生態(tài)美學 |
文藝新觀察2013年4月下 |
|
32 |
張玉能 |
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實踐形態(tài) |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
|
33 |
黃念然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問題的研究現狀與反思 |
湖北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3年第4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主力的中國社會科學網“理論研究”欄目全文刊發(fā) |
【代表性成果簡介】
1、胡亞敏:《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三問》
論文主要探討了三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要提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二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與中國化的區(qū)別,三是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的路徑。
論文認為百年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經受了種種考驗,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歸納和推廣,這些成果未能在理論上得以充分地總結和提升,也限制了它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提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民族振興的需要,同時也是中國學者的自覺意識和時代責任。論文認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對重大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做出中國學者的思考和回答,參與國際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學術研討,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在世界文壇取得批評的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提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與中國化是一組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范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形成的基礎和歷史語境。而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作為理論構架,在諸多方面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有明顯區(qū)別。具體表現為,1、在主體性質上。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的主體更多的是以接受主體的面目出現的話,那么,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的主體則體現了一種主動性,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成果加以歸納、提煉和升華,從而形成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又一理論形態(tài)。2、從研究類型來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主要是在歷史進程中展開的,而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則是一種理論建構,它有其特定的學理基礎、問題意識和理論范疇等。3、就世界范圍而言,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只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下諸種形態(tài)中的一種,具有不同于“俄蘇形態(tài)”和“西方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整體差異性。4、作為一種建構性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它將研究指向未來,通過對當今問題的闡釋和對未來的研究增加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新質。
在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的路徑方面,論文嘗試從歷史維度、比較視野和當代意識三個層面來探討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路徑。首先考察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形成過程。同時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置于世界范圍內,通過不同的參照系折射其特質。第三,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在當代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來展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走出一條不完全同于西方的“與時俱進”“綜合創(chuàng)新”的東方之路。
2、王先霈:《如何實現文學理論本土化》
文藝實踐來源的本土化,主要來源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接受的本土性。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接受是文學活動中主體性要素最為凸顯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本土社會現實的復雜性、歷史文化特性以及文學豐富性等各種要素的兩大集中呈現領域。重視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本土性,就是從文學批評理論的研究對象的角度,將“中國形態(tài)”落實到文學活動中的主客體結合的具體層面。在這一過程中,文學理論批評需要打破兩重桎梏,一重是走懷舊復古的本土化之路,一重是走全盤西化的現代化之路,這涉及美學思想體系的理論建構,涉及一系列基本觀念以至術語的棄取、改造,涉及學科思維方式的轉換。對于文學理論批評來說,本土實際,首先就是母語的實際。深入認識漢語的特性,認識漢語在文學美構成上的作用,認識漢語語言發(fā)展變化對文學的影響,把這些列為文學理論研究的課題,不只是有助于中國文學理論的本土化,其意義還會是超出國界的。其次,文學理論直面本土現實,更重要的是直面本土當下社會生活。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城市化層面上,以“農民工”稱謂為代表的“轉型人”身上,集中體現出中國社會變遷歷程中時空急劇交錯且并置的特點。兩億多農民工的審美選擇,對于文學生產將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文學理論應該主動地應對。
3、孫文憲:《回到馬克思: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理論前提》
立足于中國文學活動特殊性層面上,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中國形態(tài)”的反思。關注中國社會現實和解決中國文學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也是其必備的一種實踐品格。但是歷史的經驗提醒我們,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批評在面對現實問題的同時還需要“回到馬克思”,即反省這種“中國化”的訴求是否會影響到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準確理解和科學運用。這說明在研討馬克思主義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時,我們至少需要兩個視點,其一是考察對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的運用是否注意到了中國文學活動的特殊性,即考察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貫徹;其二則需要審視,當我們把中國文學活動的特殊性作為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fā)點時,這種生成于現實具體需要的意向或預設,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對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本身的準確理解。從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發(fā)展歷史來看,第二個視點的審視確實是不可缺少的。
4、黃念然:《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歷史進程》
從歷史向度來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建構是中國數代學人不斷尋求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內容和形式、實踐形態(tài)和理論形態(tài)、政治過程和文化過程相統(tǒng)一、相完善的動態(tài)歷史過程。這一進程分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發(fā)生和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形成(近現代之交至建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發(fā)展與變異(建國至文革結束)和新時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多元建構實踐三個基本階段?偨Y這一歷史進程的經驗得失,將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當代形態(tài)的建構提供有益的借鑒。
5、魏天無:《新世紀以來國內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研究現狀及問題》
從當下的理論發(fā)展態(tài)勢來看,國內理論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批評的介紹和分析比較多,也有對這些思想理論一定程度的運用。對于“中國形態(tài)”的建構而言,站在國際學術理論前沿,對新世紀以來國內有關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影響、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形態(tài),以及中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異同比較等研究現狀及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這將為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拓展一個更為開放鮮活的空間。與此同時,國內文學理論界重視歷時性敘述和闡釋,而缺乏宏觀、整體的共時性關系論述,側重影響—接受研究模式,而輕視影響—接受—建構研究模式,以及比較研究中觀點陳舊、問題意識不夠明確等,是目前研究中的薄弱之處。所謂影響—接受的研究模式,指研究者是基于兩者在發(fā)展過程中有某些相似或相同之處,來探討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強勢滲透”,以及其間所出現的諸多問題,而沒有采用影響—接受—建構的研究模式,即:未能將研究觸角延伸到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主動或被動地接受相關理論之后,如何予以創(chuàng)造性轉換、融合,以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話語!爸袊螒B(tài)”的研究由此也更應強調主體的建構性和理論的思辨性。
6、王慶衛(wèi):《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形態(tài)的一些認識》
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做橫向對比,或許可以將其概括為五種形態(tài):一是盧卡契的現實主義文藝批評形態(tài),二是法蘭克福學派帶有浪漫主義傾向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藝術與革命模式);三是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形態(tài)(藝術與自由模式);四是阿爾都塞學派的藝術與社會意識結構理論(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五是威廉斯、伊格爾頓、詹姆遜等人的文化主義批評理論(威廉斯的“文化革命”模式、伊格爾頓藝術意識形態(tài)論和藝術生產論相融合的模式、杰姆遜對后現代主義文化的研究)等,這些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批評理論形態(tài)都表現出強烈的批判性品格。應該說西方的現實語境造就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這種批判性品格,使之作為一種力求保持清醒的自覺意識對社會現實加以洞察和批判,理論與現實之間刻意保持的距離構建了文學批評理論相對自由的獨立空間。這對于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建構是有借鑒意義的。
7、黃念然:《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問題的研究現狀與反思》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問題一直是學界最為關心的核心問題之一?梢哉f,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日起,文藝理論界就一直通過艱苦的譯介與努力的傳播學習、宣傳、掌握馬克思主義文藝基本原理,把馬克思主義文藝原理同中國文藝實踐相結合,突出強調它對中國文情的實踐性和針對性,不斷實現理論風格的空間轉換和理論應用的時間轉換;與此同時,還基于對文藝實踐的深度追問,對文藝理論的批判性改造,不斷踐行文藝實踐及其理論探討的歷史性反思,不斷解放思想,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過去,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化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六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發(fā)展進程的描述或歷史分期研究、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的歷史經驗總結、關于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的建設性意見、“民族化”研究、毛澤東文藝批評研究以及俄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進程的關系研究。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實績,同時也存在不少值得學界反思和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地方。對中國數代學人不斷尋求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的動態(tài)歷史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對建構當代科學的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理論體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以參加學術會議的形式宣傳推介項目研究成果·媒體報道情況】
1、2011年11月12日,召開第一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學術研討會,向全國同行專家介紹重大項目的研究構想及宗旨,獲得百余名與會代表對這一領域研究意義的肯定。
2、2011年12月24日,召開重大項目開題會,邀請國內同行權威專家參與開題會,專家組聽取了項目首席專家胡亞敏教授的開題報告,同時也聽取了課題組核心成員對課題研究的構想,對課題的總體設計表示肯定,并給出具體意見及建議。
3、2012年4月12-14日,首席專家胡亞敏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孫文憲教授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參加了由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二屆馬克思主義美學“中英雙邊論壇(The second Sino-British Bilateral Forum on Marxist Aesthetics)”。此次論壇的主題是“馬克思主義與人本主義”(Marxism and Humanism)”。兩位教授向根據重大項目的研究內容并結合自己負責的子課題,向會議提交了兩篇論文提綱(中英文),并在會議上分別做了題為《〈巴黎手稿〉與人的全面發(fā)展》和《論“巴黎手稿”的人類學思想》的專題發(fā)言。
4、2012年11月16-18日,課題組核心成員參加“文化轉型期的文學理論與批評學術研討會暨湖北省文藝學學會第八屆年會”,在會上向湖北省內同行專家介紹本項目研究進展情況,子課題負責人王慶衛(wèi)副教授在大會上做題為《論“主旋律”文藝的文化領導權策略》的發(fā)言。
5、2012年12月12-13日,項目首席專家胡亞敏教授赴京參加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批評理論中心、《人民論壇》雜志社主辦的“杰姆遜與中國當代批評理論”學術研討會,并在會議上做題為《馬克思恩格斯“民族”概念芻議》的發(fā)言,與馬克思主義文論領域的國際同行專家杰姆遜教授展開直接對話交流。
6、2012年12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終特刊》上刊發(fā)了《立足本土與關注現實——2012年文藝學熱點述評》一文,文中特別介紹了重大項目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成果,指出這些研究成果呈現出“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研究走向深入”的面貌。
7、2013年1月24日,重大項目舉行子課題開題會,課題組全體核心成員對各子課題的研究思路和寫作大綱進行了詳細探討。2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fā)消息《強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主導地位》,介紹了此次子課題的開題情況。
8、2013年4月10-11日,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等單位舉辦第二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國際學術研討會,重大項目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并提交會議論文,子課題負責人孫文憲教授做題為《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現代文學理論》的大會發(fā)言,子課題核心成員暨首席專家學術助理萬娜做題為《意識形態(tài)建設性視野中的“美學觀點和史學觀點”回歸》的大會發(fā)言。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9、2013年4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報》上刊發(fā)題為《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一文,對第二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國際學術研討會撰文報道。
10、《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第3期發(fā)表《第二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11、《學術月刊》2013年第8期即將刊發(fā)《在對話中追尋“中國形態(tài)”——第二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1、2012年1月12日,報送《“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研究”開題論證會簡報》,匯報重大項目開題會情況。
2、2012年8月10日,報送題為《立足中國當代文藝實踐,建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的簡報,匯報重大項目的基本思路和特色創(chuàng)新之處。
3、2013年3月21日,報送題為《團隊協(xié)作落實研究計劃,重大項目進入實質性研究階段》的簡報,匯報重大項目子課題開題暨具體研究方案和寫作思路初步集體討論的情況。
4、2013年7月20日,報送《第二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國際學術研討會情況簡報》,匯報以重大項目課題組成員為核心,在國際范圍內圍繞“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主題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情況。
階段性成果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fā)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三問 |
胡亞敏 |
論文 |
華中學術 第五輯 2012年6月 |
0.5萬字 |
|
2 |
從人類學視域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范式的理論構成 |
孫文憲 |
論文 |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
1.6萬字 |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2.8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4摘要 |
3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歷史進程 |
黃念然 |
論文 |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
1.2萬字 |
《新華文摘》2012年第14期全文轉載;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2年第6期全文轉載 |
4 |
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生態(tài)維度——從生態(tài)批評的困境說起 |
王慶衛(wèi) |
論文 |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
1萬字 |
中國知網下載次數41次 |
5 |
新世紀以來國內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研究現狀及問題 |
魏天無 |
論文 |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
0.9萬字 |
中國知網下載次數102次 |
6 |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化問題的研究現狀與反思 |
黃念然 |
論文 |
湖北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
1.2萬字 |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3年第4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主力的中國社會科學網“理論研究”欄目全文刊發(fā) |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