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學術評價存在諸多問題。急功近利以及學術“大躍進”是造成學術評價機制混亂的重要原因,而社會上各種大學排名、學科排名等諸多因素,更是將這種不合理的評價機制推向極致。在學術評價體系中,期刊本身既是對學術的評價,也是別人評價的對象,處于一個非常重要但又非常尷尬的地位。
最常見的期刊評價是人為地將學術期刊分為三六九等。盡管有學者及期刊人對這種現象有所批評,但僅限于表象而缺乏深入探討,導致出現學術期刊評價基本由外行主導的狀況。這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評價機構僅僅是數據提供商,基本不具備學術期刊評價的能力。學術期刊評價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只有學術同行或學術期刊共同體才具備這樣的資格,而目前專門從事評價研究工作的從業(yè)者多是計量學或圖書館學專家。因此,當前我國期刊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文獻計量學越位,而科研管理不到位,期刊界更是缺位。二是各種二次文獻變相充當了學術評價的角色,F在很多期刊欄目設置、論文選取等,就是為取悅二次文獻機構;有些二次文獻或故意迎合期刊口味,或與期刊進行私下交易。實際上,隨著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和便捷化,某些二次文獻的價值已非常有限,評價作用更有限。三是各科研單位的獎勵期刊目錄,也變相成為了評價指標。幾乎每個學校都有一個期刊分級表,老師只有在學校規(guī)定期刊上發(fā)表論文才能評職稱、拿津貼,學生只有在學校規(guī)定期刊上發(fā)表論文才能順利畢業(yè),使得師生們往往僅盯著這些期刊投稿。
需要強調的是,絕大部分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尤其是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都是一種解釋性或價值性學問。這些學科的特點非常鮮明,諸如論證過程不易計量,結果難以用統一標準評價;沒有直接的經濟效益,且短時間內看不出其價值和用處;個性化特征突出,很多學術成果很難得到學術同行的認同。這些特點決定了對人文學科學術價值的判斷,不宜采用量化標準。當然,對人文學科學術期刊的評價也不宜采取量化標準。但實際上,目前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評價主要采用影響因子等量化方式,已對學術研究和學術期刊造成了傷害。
對于專業(yè)期刊來說,不同學科專業(yè)期刊的影響因子差別巨大。對于綜合性期刊來說,偏重人文與偏重社科的期刊影響因子差別也非常大。一般而言,以歷史、文學為代表的人文學科引文半衰期在10年以上,而社會科學學科的引文半衰期大多在2.8-3.8年之間,幾乎相差3倍。以《經濟研究》與《歷史研究》為例,前者復合影響因子達9.831,而后者復合影響因子僅0.954,相差整整10倍,但兩者質量相差10倍嗎?同理,籠統用影響因子來評價綜合性期刊是不合理的,因為側重發(fā)表社會科學學科文章的綜合性期刊,影響因子普遍高于側重人文學科的綜合性期刊。
要想對人文社科學術期刊進行科學評價,一是要克服目前學術評價機制中的科學主義傾向。20世紀以來,我國學術界經歷了西方現代各種學術思潮的沖擊和影響,這其中科學主義對我國學術思想界的影響不可低估。有學者指出,今天在中國影響最大、最能體現啟蒙心態(tài)的是科學主義,而不是科學精神?茖W精神是求真,力求拓展知識的新領域;而科學主義則是一種工具理性,認為科學高于一切,使得人們常常套用自然科學的標準來評價人文社科研究的過程及成果。這種做法會扼殺人文社會科學的創(chuàng)新性。二是對期刊進行真實的評價,改變“以刊評文”的不正確做法!耙钥u文”既破壞了學術評價應由學術同行來決定的基本規(guī)則,也破壞了期刊評價應由期刊同行來評價的基本準則。三是學術期刊同行應該關注、研究學術期刊評價問題,建立學術期刊共同體,發(fā)出我們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