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術分工的日趨細密,不少學者選擇一到兩個研究方向作為精耕細作的“試驗田”,以期有所成就。然而,在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榮譽資深教授周勛初看來,學術研究更需要廣博的知識結構和宏通的學術視野。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莫礪鋒曾評價說,“大家都希望達到既博通又專精的境界,可事實上能達到這個境界的學者并不多,我認為周勛初先生堪稱其中的一個代表!
此次采訪之前,記者曾在多個場合聆聽過周勛初的發(fā)言,印象中,他總是能用最平實的語言說出最深刻的道理。近日,記者如約來到周先生住處,傾聽他講述自己的治學生涯。
治學:博通的學術“勤雜工”
1954年,周勛初自南京大學畢業(yè),分配至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1956年考回母校,師從胡小石讀副博士研究生,未及畢業(yè)即留校任教。
在近60年的學術生涯中,周勛初的研究范圍涉及先秦諸子、楚辭、魏晉南北朝文學、唐代文學、近現(xiàn)代學術史、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古代詩歌史及筆記小說史等,在 《韓非子》、《文選》、《文心雕龍》、唐詩及文獻學等領域卓然成家。
有學者曾評價其在學術上“貫通歷代,彌綸群言”。在周勛初看來,古代文史研究牽涉面廣,研究者應最大限度掌握相關知識,以文學為主體,進行理論上的綜合研究。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形成綜合研究的格局?周勛初告訴記者,一個人治學的特點,與其自身的經(jīng)歷有很大關系!拔已芯康姆秶鷱V,除興趣使然外,還和我的‘勤雜工’身份有很大關系。20世紀80年代前,我基本上是個‘社會邊緣人’,好在做事盡心盡力,加上秉性不算太懶,所以總是在各種突擊任務中擔任身份不明的‘主力’,并能及時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
2000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勛初文集》(七卷本),內收研究著作13種。南開大學榮譽教授羅宗強評價說:“這是近年來常被稱為 ‘第三代’的學人中,最早出現(xiàn)的一部有分量的文集。”
點校:以研究為基石整理古籍
除學術著作等身外,在文獻整理及工具書編撰方面,周勛初也取得了累累碩果。他編撰的《唐語林校證》、《唐鈔文選集注匯存》、《〈冊府元龜〉校訂本》、《唐詩大辭典》、《唐人軼事匯編》等,廣受學界好評!短普Z林校證》受到著名學者趙守儼、程毅中、王國良等人的高度評價;《唐鈔文選集注匯存》曾被譽為“選學”史上的里程碑;《〈冊府元龜〉校訂本》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唐人軼事匯編》獲第二屆古籍整理圖書一等獎。
周勛初認為,文獻整理是國家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在他看來,整理古籍不只是加上新式標點、分分段落,還應該在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整理,這樣才能保證不失水準。為此,他常常深入鉆研,為主編的古籍撰寫前言,并將一些有用的材料納入附錄,有些附錄實際上就是他的專著,如載《唐詩大辭典》附錄中的《唐詩文獻綜述》。在他看來,這樣可以幫助讀者擴大視野,架構完整的知識體系。
《唐語林》是研究唐代文史不可或缺的一部筆記,然而其正文未注明引文,加上編纂和流傳中產(chǎn)生的錯亂和殘佚,使得此書材料源流不明,真?zhèn)文妗榱苏磉@部筆記,周勛初花費了不少心血,不僅遍征此書各種版本、運用旁證材料作比勘、進行文本溯源,還撰寫了所引各書的提要、編制了引書索引和人名索引。中國古代文史學家程千帆以為這一整理“救活了一本死書”!肮偶碚邞幸环N使命感,以傳承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為榮!敝軇壮跽f。
為師:問難與授業(yè)相輔相成
周勛初不只埋頭于學術研究,他在學生身上投入的精力比科研工作要多得多。在他看來,教師的首要職責是教書,教好書才算是盡到了責任。
周勛初在南京大學學習時,其師胡小石先生不僅課講得好,也喜歡學生向他提問!靶∈瘞熂易√祗寐21號,距我宿舍有半個小時的路程,我那時總是用一個大書包裝滿了書,攤開向他求教,他則略加評判,并指點向哪一方面再找基本文獻來讀!
傳承師道,周勛初為人師后,也十分重視師生互動,并從中嘗到了甜頭!拔业难芯抗ぷ,很多是圍繞教學進行的。某種程度上說,一些研究著作就是教學的副產(chǎn)品。”周勛初告訴記者,他的論文《梁代文論三派述要》的思想火花就是在與學生討論畢業(yè)論文時 “點燃”的。那時他體會到,問難之時,腦筋處在活躍狀態(tài),為了回答學生的問題,必須抓住話頭不斷深化,如能開拓有成,則成果立見,因此問難與授業(yè)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在授業(yè)之外,周勛初更為重視的是向學生“傳道”。“學生從師受學,在課堂上學到東西,將來可由此謀生,服務于社會;而在課余學到的東西,則常常貫穿著更為深刻的內涵,如人格的感染、治學的態(tài)度、研究的方法等。”周勛初強調。(本報記者 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