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王育濟:“禮”的當下意義

2014年12月29日09:48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禮”的當下意義

  “禮”在“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倫理體系中占有極重要地位。一個社會不可能要求每個成員都要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壯烈,特定場合的“成仁取義”,也不能取代日常生活的“禮之用,和為貴”,社會成員之間客客氣氣的“禮道”和“禮數”,像空氣和水一樣,不可或缺。所以,“禮”是數千年來中國文化的“家常飯”,既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溫雅、內斂的平和性情,也成就了“禮儀之邦”的家國氣質。錢穆先生曾談道,“要想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陳寅恪先生更是明確認定,“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所謂“三綱六紀”,就是傳統(tǒng)社會中所強調的“禮教”。

  “禮”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范疇中的這種主體地位,是孔子和先秦儒學所奠定的,具體包括“溫良恭儉讓”的交際禮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禮讓原則,以及以“禮”燮理尊卑長幼、以“禮”統(tǒng)攝忠孝節(jié)義的“禮教”等。

  秦漢之后,儒學不斷蛻變,但“禮”在傳統(tǒng)倫理中的核心地位則一直被強化。南宋朱熹的對鏡自畫像上有一段自擬的文字:“從容乎禮法之場,沉潛乎仁義之府,是予蓋將有意焉。”將“禮法之場”置于“仁義之府”前,大致可以說明“禮”在其思想體系中的分量與地位。近代以來,傳統(tǒng)“禮教”雖然屢遭蕩滌,但“溫良恭儉讓”作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卻生機未斷。前幾年,有學人撰文所言之“集體的溫良恭儉讓”,正是數千年中國“禮”文化的鮮活延展,也為當下“禮”文化的弘揚提供了參考。

  日前,由我主編的《中國歷史評論》刊發(fā)了胡新生教授的長文《禮與禮儀之邦的重新闡釋》,在與作者討論這篇文章時,我們曾談起媒體報道過的“九寨溝大擁堵”:2013年國慶黃金周的第二天,四川九寨溝景區(qū)一下涌進4萬多名游客,由于區(qū)間候車時間較長,部分游客情緒激動,強行攔停區(qū)間車,造成上山的車上不去,下山的車下不來,最終形成一個死結,景區(qū)運行全線中斷。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密集的國度,類似上述九寨溝擁堵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幾乎天天都會發(fā)生。解決此類問題,很難說都能馬上找到良策。但如果“禮讓三先”“友善為上”“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些傳統(tǒng)“禮道”能成為行事通則,就會避免過激行為造成的“死結”。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孔子故里考察時,有兩個細節(jié)發(fā)人深思。一是在觀看孔子研究院林林總總的學術成果時,特別關注了楊朝明教授校注的《孔子家語》;二是在孔子研究院座談時,特別請當地一家教習儒學與禮儀的民辦學校的校長發(fā)言。這當然應當放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大主題下加以理解,但如果從“禮”的復興與“禮儀之邦”的再建來理解這兩個細節(jié),相信也是切題的。

  (作者王育濟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球化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認知與教育對策研究”首席專家、山東大學教授)

(責編:趙晶)
万盛区| 呼和浩特市| 运城市| 安塞县| 阜新| 安图县| 桓台县| 石城县| 万山特区| 峡江县| 久治县| 区。| 古浪县| 永宁县| 宜都市| 利辛县| 英超| 遂昌县| 吐鲁番市| 南汇区| 呼图壁县| 房产| 子洲县| 昭觉县| 四会市| 德庆县| 芦溪县| 木兰县| 苗栗市| 安岳县| 饶河县| 东莞市| 吉安市| 丹寨县| 文成县| 桐庐县| 万载县| 福泉市| 天祝| 岢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