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暗交替,斗轉星移,又是一年。
回望即將過去的甲午馬年,有一批學人逝去,留下一個個背影,在我們的哀思與追憶里,漸漸遠去。
吳小如、田余慶、俞吾金、鄭杭生、龐樸、湯一介、方立天……在熱鬧的時代,這些名字,對很多人而言顯得陌生,甚至是第一次聽聞。然而,這些“默默無聞”的名字,卻在社科領域里創(chuàng)造了學術的高度,代表著思想的銳度,體現(xiàn)出精神的純度。
先生們“默默無聞”地安坐書齋,幾十年如一日,心無旁騖、躬身學術,只為萃取不含雜質的學問精華。他們“默默無聞”地立于三尺講臺,從教幾十載,桃李滿天下,很多學生接過了衣缽,已經(jīng)成為了各自領域里的中流砥柱,在學術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正是他們的“默默無聞”,換來學術的繁花似錦。文化的傳承有賴于此。
所以,我們應該記住他們。
或許,對先生們不甚了解的人會問,他們的研究有何用?“哲學基礎理論”“東晉門閥政治”的意義何在?人文科學常遇此種尷尬。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他們的研究是直抵靈魂深處的叩問與反思,拓寬著我們對于自身的理解,也在無聲處改變著人們的內在神魂。先秦諸子,唐宋風流,先賢們的思想塑造了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物化的存在終將煙消云散,精心搭建的宮殿城墻,在后來人的嘆息里化作齏粉、歸于塵土。但是,當我們擦拭歷史,文化的脈絡卻是那么清晰,思想的光芒還是那么耀眼。
換言之,一個時代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有過多少高樓、殿宇,而是因為那個時代出現(xiàn)了影響后世的學人,產生了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的文化思想。當一個社會總有人甘坐冷板凳,對民族和人類的未來進行深深的思考,為了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皓首窮經(jīng),而又被大家引以為豪時,這個社會才能獲得真正的進步與發(fā)展。
所以,我們更需要紀念他們。
最好的紀念,是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先生們所達到的學術高度,在奠定基石、樹立標桿的同時,也給后來人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先生們走后留下的學術缺口如何填補,如何在他們的基礎上開拓出新的天地,我們這一代人必須給出答案。
大師遠行,悲愴滿懷。別離之后,希望升騰。再有三天,將迎來乙未羊年。在這吐故納新的時刻,我們以這樣的方式,遙望背影,期待來者。
版式設計:宋嵩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16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