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課題組舉辦“依法治國與和司法公信”學術研討會

2015年06月30日16:3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2014年11月8日下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研究”課題組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辦“依法治國與司法公信”學術研討會。會議由課題組首席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公民發(fā)展與現代德育研究中心主任余玉花教授主持。

參加本次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分別來自法學界、倫理學界,政治學界和司法實務部門。會議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圍繞“依法治國與司法公信”、“司法公信與司法制度”、“司法公信的社會條件”和“司法公信的文化條件”等展開討論。

上海政法學院副院長關保英教授認為世界歷史上曾有各種治國模式,四中全會表明中國最終選擇了“依法治國”的治國模式,這不是口號式的,而是有具體治理舉措并將付諸實施的。依法治國的首要問題是司法公信,他提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具體途徑,如司法權的特征只有形成制度才能為公信力構造找到正當邏輯,法官的社會角色定位要正確,法官需具備基本的從業(yè)素質等。他特別呼吁當前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最緊迫的問題就是如何強化法官、檢察官的法治思維。法治思維包括法律信仰、法律認知、法律服從和法律實現。其中法實現和法實施并不是一個概念,法實施是指司法機關和執(zhí)法機關將法運用到社會中去,可能會通過強制手段保障實施。但是法實現則要求在法律實施的過程中法律要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沒有認同,就無法實現法,這種法治就是惡法之治。

華東政法大學政黨理論研究所所長蔣德海教授認為,司法公信是依法治國的底線性價值。沒有司法公信就沒有依法治國,同樣只有真正的依法治國才能提高司法公信力。他提出,在依法治國過程中推進司法公信有兩個關鍵點:第一,依法治國要體現民主法治的原則。依法治國的實質是治權而非治民,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依法治國的基石是民主,因此如何發(fā)揮人民在司法改革中作用,是依法治國,提高司法公信的關鍵。第二,實現司法權依法獨立是推進司法公信的關鍵。首先要從司法向領導負責轉變?yōu)樗痉ㄏ蚍韶撠;其次司法改革一定要觸及體制;最后應把司法獨立理解為整體概念。即司法獨立既是司法機關的集體獨立也是司法官個人的獨立。

上海第二檢察分院高級檢察官董明亮主任從司法實務部門遇到的實際問題中提出影響司法公信力的一些原因,如司法解釋和被解釋條文之間漸行漸遠,消解了法律條文本身的預測功能,法律成為有決定權的法律人運用司法解釋的手段把法律淪為以權謀私的工具。當司法人員、司法部門都不尊重法律,如何讓百姓尊重和遵守法律?他認為四中全會關于“重大改革必須依法有據”的提法是一大進步,即改革不能總是突破法律規(guī)定,而是要以憲法、法律為準繩。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陸曉禾提出法治的關鍵不只是服從,而是在于是否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司法公信的“信”不僅是規(guī)則信任,更應該是了解的信任。共產黨在處理領導和執(zhí)政的關系時應找到符合中國特點的制衡模式,實現從黨的意識形態(tài)信仰為基礎向以憲法為合法性基礎轉化。此外,她認為四中全會關于人權的保護上升到司法領域,相較于憲法所提的抽象的公民權是一大進步。她還提出如何處理好黨紀與國法的關系、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與集中的關系以及法律本身的條文是否合理、能否執(zhí)行、如何執(zhí)行等若干有待有研究的問題。

上海財經大學徐大建教授則認為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并不沖突,共產黨的信仰就是社會主義憲政,并將帶領全國人民去實現憲政。此次十八屆四中全會把法治建設納入干部的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中,就體現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一體化。對于司法獨立問題,他認為不存在絕對的獨立,司法也要受憲法制約和輿論影響,尤其輿論是公眾充分表達意見和形成共識的渠道。

華東師范大學趙修義教授則從司法公信的文化條件的視角,提出了意識形態(tài)與科學認知的問題,認為要探討推進依法治國中的科學認知問題和人們的行為文化問題,通過黑格爾“政府的惡劣可以從臣民的相應的惡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釋”。他認為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制度化頭腦”和“習慣性假設”中,應該從滲透在行為方式中的文化看待法治,不要總是激活文化中不好的方面。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母天學教授認為,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依憲治國在于黨必須確立合理合法的執(zhí)政方式。即黨領導人民制定法律,不是代替人民制定法律,也不是給人民制定法律,而是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原則指導下,帶領人民共同制定出善法之后,還要同人民群眾一起遵法、守法、護法并初步建立一套規(guī)矩。

會議自由討論階段,《解放日報》王珍副主任認為四中全會最重要的進步在于讓依法治國成為大家共同關注和討論的問題。華東師范大學郝宇青教授認為則從依法治國過程中的還有哪些做的不夠的方面指出法治建設中缺乏制度精神。他從政情和民情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證:政情上,政府職能的轉變、角色的轉變等等仍然停留在字面上,實際上政府權力越來越龐大,產生一些特權思想;民情上,官本位下的中國老百姓的“弱者意識”缺乏平等的訴求,這種政情和民情的現狀不利于依法治國的實現。華東師范大學的陳正桂和姚曉娜副教授呼吁法治教育應該從小抓起;法治教育不僅是對法官、檢察官教育,而應該是全體公民的教育。

大家充分肯定了中國共產黨對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定決心和已取得的進步,提出健全法治體系、提高司法公信力需要政府與公眾、法律與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

(課題組供稿)

(責編:實習生、張文卓(實習生))
含山县| 花垣县| 大化| 黄浦区| 乌苏市| 星子县| 梅州市| 德清县| 金堂县| 漳州市| 衡山县| 崇礼县| 黄骅市| 日土县| 运城市| 丰镇市| 江川县| 金川县| 大石桥市| 元江| 阿图什市| 福建省| 科技| 百色市| 两当县| 夹江县| 枣阳市| 博客| 常德市| 西安市| 安图县| 万载县| 澄城县| 阿克苏市| 北票市| 浠水县| 九龙城区| 荥经县| 通许县| 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