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治學·濟世·修身——法學家何勤華的學術人生

傅守祥2015年07月21日15:1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何勤華為學,其論著填補中國法學史的學術空白,做得好學問;治校,為華東政法大學開疆拓土、革故鼎新,鼓勵師生實干興邦。他不僅是治學濟世齊頭并進的法學教育家,而且是治學修身兩相促進的思想者;他不僅是一名正義溫暖的法律人,更是一名獨立思考的思想者、嚴于律己的修行人。研究法學三十多年,何勤華不僅在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研究上建樹豐碩,而且拓展了中國法學史、法律文明史等新興學科的學術空間。

著書立說,填補空白

在熟悉何勤華的人眼里中,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勤勉敬業(yè)、令人敬佩的學者。在他的意識里,好像根本沒有明顯的“上班、下班”的界限,只要有時間,不管在哪里,他總是在“忙”——看書、寫稿、搜集資料、凝神思索。1999年,何勤華獲中國法學會評選的第二屆“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榮譽稱號,成為當時法學研究界的翹楚。中國古代有沒有法學?律學能否代表中國古代法學?中國古代法學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何勤華的《中國法學史》回答了這些基本問題,給出了中國法學史的體系、內容、基本概念,填補了中國法學史研究領域的諸多空白,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學者對這些問題的關注。目前,何勤華仍在不斷修訂《西方法學史》,并正在撰寫《中國法學史》第四卷——新中國法學卷。

何勤華做學問,要求盡可能減少誤差,讓結論經得起檢驗。無論是幾十萬字的 《20世紀日本法學》、《西方法學史》,還是150萬字的 《中國法學史》,何勤華在出版前都至少仔細通讀四五遍。對于主編的書籍,他也是非常認真地統(tǒng)稿。“案頭的工作,即使不能保證沒有任何錯誤,也應該講求萬分之一以下的錯誤率!痹趯W術上,何勤華所做的正如在《中國法學史》題記上所寫的:“世上最可貴的,并非完美與不朽,而是不停的創(chuàng)新和追求!

2011年夏,何勤華掛帥擔任首席專家,申請立項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法律文明史”,這是我國第二次設立“法學”類的國家級重大招標課題,預期成果將是16卷本的同名系列專著。這套書涉及的歷史線索特別多,體系龐雜,被邀參與研究并撰稿的學者過百,課題涉獵范圍從法律文明的起源一直到當今的法律本土化與國際化,是史無前例的綜合性法學研究課題。

治校濟世,齊頭并進

作為外國法制史學科的傳承者與開拓者,何勤華的辛勤耕耘在16年前就得到了學界的認可。1999年,何勤華接任了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職務;同年,他執(zhí)掌華東政法學院帥印,擔任校長職務至今年7月。在擔任校長期間,他是一個務實且開明的“當家人”,更難得的是,他既做得好學問又能為華政開疆拓土、革故鼎新。在他的主持下,2005年華政松江校區(qū)建成,并于2007年獲教育部批準更名為“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起,華政的發(fā)展戰(zhàn)略定位為“多科性”的高水平大學。

在何勤華眼里,理想的校長形象應該像五四時期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有“兼容并包”、“以學術為宗”、“關注社會進步”的理念。何勤華擔任校長的16年間,華東政法大學的學術水平顯著提升,學術團隊建設有了本質性的提高。極富創(chuàng)見的是,學校興建了一個“司法審判實驗室”。在這里,教師們將利用從全國各地收集到的真實案例,帶領學生讀案卷、找問題、適用條文,最后寫出法律文書。學生們到法院實習3個月,最多辦30個案件;在這里,平均每個學生可以辦50多個案件,而且還能對民事、刑事、行政案件都有所了解,到了工作崗位后,能很快適應。興建司法審判實驗室,未來將成為法學院校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何勤華認為,政法院校有更大的責任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的干部,他鼓勵師生實干興邦,鼓勵法律人才直接服務于“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國家方略。他認為,目前法學家參與國家法治進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做學問、做研究進而以“智庫”形式建言獻策;另一種是任職政府部門,親身參與國家的法治建設。他覺得“法學家從政”的方式能更直接、更有效地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

治學修身,兩相促進

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曾說過:“法律人盡管很多時候和人民站在一起,但他們和權利站在一起的機會永遠更多!碑敺扇酥粸橐患核嚼鴬^斗時,他們主張的正義、公平就極具欺騙性。法律人應當成為具體的正義和權利的關懷者、守護者,從關注身邊小事開始,在細微之處傳遞正義與溫暖,在行動之中實現對社會的關懷。

作為一名知行合一、嚴格而又和善的修行者,何勤華認為,人生在世不僅要能讀書,更應會“做人”,做有原則、有定力、守得住底線的人。法律人特別忌諱“墻頭草”式的投機和無原則的“渾水摸魚”,不能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不顧人格依附于權勢。法律人最可貴的是堂堂正正地做人,不搞爾虞我詐的小動作,以身示范式地維護法律尊嚴、形成法治信仰最有說服力。學者人格,有容乃大。何勤華提倡坐冷板凳,靜下心來嚴謹治學,拿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甚至是傳世之作。

何勤華撰文指出,法治是人類法律文明發(fā)展的結晶,法治是“美麗中國夢”的根基,是現代國家政治文明的靈魂!胺ㄖ沃袊彼{圖的描繪,是對人類法治文明傳統(tǒng)的精華的吸收與傳承。他認為,國家治理最合適的方式就是法治——法律至上、法律權威、法律神圣,這種法律必須是“良法”,必須是限制公權力、保護私權利,追求絕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良法;為了使“良法”得到很好地實施,必須要有一整套的制度設計,如政府必須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必須司法獨立,每個公民必須嚴格守法、尊重法律、敬畏法律、信仰法律,能夠處理好法律與個人自由的關系;同時,全社會必須形成共識,確立一組剛性的法治原則,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權力的分立與制約、司法獨立等。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不彰,公義難求。作為守護社會正義和法治良心的中國法學家,何勤華思考和擔憂的東西與眾不同,有著更深層次的“法制自覺”和“超前意識”。何勤華認為,真正的法治不是靠幾十部形式立法能夠解決的,而是必須在整個國家的層面上,解決好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建設。在一個法治深入的時代,最迫切需要的,不是未來新理論的發(fā)現者,而是法治的現實追求者和既有成熟理論的詮釋者。法治是以法律作為行為準則的標尺,盡量排除人的隨意性,杜絕拍腦袋式的行政模式,不能僭越法律規(guī)定,嚴格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最重要的原則是,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

何勤華認為,法史研究必須規(guī)范,尤其注重實證,相關學者既應該做到融會貫通,又能夠術業(yè)有專攻;只有宏觀和微觀相結合,才能達到最優(yōu)化的科研力量配置。法制史是基礎學科,是為法科學生、法律人提供基本素養(yǎng)的奠基石,要做到功底扎實、基礎牢靠,以便他們以后更好地學習各部門法、構建自己的法學知識結構,使之更穩(wěn)固。

作為恢復高考后我國培養(yǎng)的第一批法律人才中的代表,何勤華淡泊寧靜,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象牙塔”,與市場經濟大潮中的塵世喧囂保持著一定距離,在歷史的塵埃中尋找思想的光芒、擦拭自己的心靈。

(責編:趙晶)
会宁县| 靖西县| 遵化市| 吕梁市| 湘阴县| 峨眉山市| 通江县| 井研县| 海口市| 乐昌市| 桐乡市| 三穗县| 安徽省| 湟中县| 永寿县| 信宜市| 大石桥市| 清水河县| 枣庄市| 望奎县| 农安县| 赤壁市| 大渡口区| 辛集市| 临江市| 杂多县| 金溪县| 曲阳县| 长沙市| 德令哈市| 武川县| 开化县| 康马县| 安庆市| 天镇县| 抚宁县| 义马市| 尼玛县| 全椒县|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