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課題進展及調查研究情況
本課題研究主要分為“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田野個案”和“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性理論研究”兩大部分。田野個案部分由四個子課題的專題性調查研究組成,第五個子課題為綜合性理論研究部分。
第一個子課題是“口頭傳統(tǒng)和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本子課題重點研究馬頭琴、蒙古汗廷音樂和長調民歌。目前進展情況如下:
蒙古汗廷音樂,是在蒙古可汗的宮廷里專門為可汗、尊臣、外國使臣等上層人物敬獻的音樂。蒙古汗廷音樂主要分《茄吹樂章》和《番部合奏曲》兩個部分!肚汛禈氛隆肥敲晒藕雇⒗镅莩亩Y儀歌曲,如牧馬歌、少年行、如意寶、吉慶篇、君馬黃、善哉行、佳兆、唐公主等;《番部合奏曲》是蒙古汗廷里演奏演唱的宴樂歌曲和宴樂曲調,如大合曲、雅政詞等。課題組通過田野調查已收集到有關《茄吹樂章》的大量資料,正在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
馬頭琴研究方面已梳理了相關學術史,并對馬頭琴演奏家和潮爾類樂器傳承人進行了訪談。蒙古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音樂文化,其中蒙古族傳統(tǒng)樂器顯得猶為獨特。長久以來,相對于豐富多彩的蒙古族器樂文化,對其樂器分類學及音樂本質和文化內涵的科學研究與理論關注相對處于滯后階段,甚至有些領域至今屬于理論空白。本課題成員正在根據田野調查所獲一手資料撰寫學術論文,企圖在理論上有所突破。長調民歌研究方面正在整理相關文本,在此基礎上加強田野調查。
第二個子課題是“社會風俗和節(jié)慶禮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 本子課題重點調查了鄂爾多斯地區(qū)的敖包祭祀、成吉思汗祭奠以及包頭市達茂旗的哈薩爾祭祀等民間信仰風俗和祭祀禮儀。
第三個子課題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知識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 本子課題重點在錫林郭勒盟調查了蒙古族酸馬奶療法等民間醫(yī)藥知識等,正在撰寫相關報告。
第四個子課題是“傳統(tǒng)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 本子課題重點在通遼市和錫林郭勒盟進行了蒙古族服飾制作工藝和馬具制作工藝。
第五個子課題是“內蒙古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對策研究”。具體包括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語言載體保護對策、文化生態(tài)保護對策、法律保障對策、家庭教育和校園傳承對策等內容。目前已經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和杭錦旗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田野調查,正在整理資料,爭取在2014年底前完成田野調查報告。
二,學術會議及學術交流情況
2013年1月11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內蒙古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跨學科調查研究”開題論證會在京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室主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局所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2013年9月2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通遼市文化局共同主辦的“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開發(fā)”學術研討會在通遼市召開。此次會議是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內蒙古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跨學科調查研究”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和項目成員為核心的小型學術研討會。會議由首席專家色音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張昌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fā)展中心主任李松在開幕式上講話。通遼市副市長于沨介紹了通遼市文化工作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
會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方李莉、內師大北方民族音樂研究中心主任、子課題負責人呼格吉勒圖教授,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色音等專家學者在會上發(fā)表了主題演講。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月25日版報道開題論證會。標題如下:“內蒙古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跨學科調查研究”課題啟動。
2,,《通遼日報》2013年10月9日 第1版報道“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開發(fā)學術研討會”。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
1,民間信仰在中國是一個敏感話題,涉及到政治、宗教、國家安全等方方面面,民間信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化更是一個充滿了爭議的話題,為此特別需要課題組成員具備高度的理論修養(yǎng),善于把握處理問題的尺度。
2,因對相關規(guī)定了解不夠,疏忽了《工作簡報》報送工作,下一步要抓緊補報,加強《工作簡報》報送工作。
3,爭取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積極向國家社科基金?陡濉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 代表性成果
1,周特古斯:口頭藝術的點滴感悟——簡論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脈絡及認知視野,發(fā)表于《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88-93頁)。
該文從蒙古族文化思想史的視角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脈絡和特征進行宏觀的概括,并對這一脈絡所產生背后的文化交融現(xiàn)象加以描述,闡釋了如何建構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整體視野等問題。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是蒙古族口頭傳統(tǒng)與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誠然,蒙古族口頭傳統(tǒng)與表演藝術的演繹形式,主要以口頭表達為核心,并將口傳心授作為傳承文化的主要形式。民眾在口頭傳統(tǒng)中延續(xù)和再創(chuàng)造族群的歷史及其藝術,并在口頭傳統(tǒng)中建構了相互了解、彼此溝通、延綿不息的民俗文化。正如美國民俗學家理查德?鮑曼認為,口頭藝術是一種表演,表演則是一種交流的模式。然而,對于蒙古族傳統(tǒng)生活而言,口頭表演藝術不僅是民眾的一種交流和生活方式,更是民眾歷來的生活本身和集體記憶,是一部部有生命力的族群歷史的縮影。顯然,口頭表演藝術不是單一的一種藝術形態(tài)或民俗現(xiàn)象,而是蘊含著民眾口頭藝術背后的行為、思想及其想象等諸多因素。對于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而言,它既是族群集體記憶在歷史長河中的一種延續(xù),也是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變遷、創(chuàng)造的一種過程。然而,現(xiàn)代文明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族群傳統(tǒng)文化的此刻,我們將用何種視角看待傳統(tǒng)音樂文化或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是在當代文化來說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尤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宏觀認知有助于在當代文化視野中如何看待族群文化認同與傳承等一系列問題。
作者認為,在全球化語境中,如何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怎樣研究和保護傳統(tǒng)文化,是目前面臨的有著長遠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的重大課題。民眾的文化自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政府的關注,使得蒙古族口頭傳統(tǒng)和表演藝術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同時,我們既注重那些被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口頭傳統(tǒng)和表演藝術(如長調、馬頭琴、傳承人等),也更應該關注沒有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其它藝術類型和民間藝人。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保留和體現(xiàn)蒙古族口頭傳統(tǒng)與表演藝術的多樣性特征,并保護和傳承族群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豐富內涵。
2,色音:試論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fā)——以成吉思汗祭奠為例,發(fā)表于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調查報告》第112期。該文指出,成吉思汗祭奠已登上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任何民族對待自己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遺產的態(tài)度往往是較復雜的。既想保存?zhèn)鹘y(tǒng)文化,又想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是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然而所謂的“傳統(tǒng)”都是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任何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都是在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逐步地累積而形成的。把傳統(tǒng)文化看作停止不前、一成不變的觀念本身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中應不斷克服這種牢固觀念,用發(fā)展的觀念來對待“活態(tài)人文遺產”,不能夠以“保存”、“保護”的名義來阻擋或阻礙一些民族和相關族群的傳統(tǒng)文化的合理發(fā)展。所以在今后的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各級政府以及有關部門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和條件,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和政策,將傳統(tǒng)的保存方式和新型的保存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在實際的運作過程和工作實踐中根據具體情況不斷地調整和改進保存方式和保護模式,這樣才能夠達到既要保存和保護,又要開發(fā)和發(fā)展的“一舉多得”的最終目的。
3,張勁盛:試論蒙古族潮爾類樂器的文化內涵與特征,發(fā)表于《內蒙古藝術》2014年第1期
在該文中,作者提出將蒙古族弓弦樂器分為筒形琴箱胡爾類樂器和梨形琴箱潮爾類樂器兩大類,試圖通過論證這一分類方法的合理性,對作者所提出的“蒙古族潮爾類樂器”這一概念的文化內涵與特征進行了分析和挖掘,并在樂器學視域下對蒙古族弓弦樂器的分類進行了再思考。樂器學作為一個跨越音樂學及民族音樂學界限的子學科,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主流學科的焦點轉移,逐漸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該文初步運用樂器學分類的方法,結合蒙古族音樂文化傳統(tǒng)中獨特的思維方式與分類認識,通過對“胡爾”與“潮爾”文化內涵與外延的關系辨析、潮爾類樂器的特征、種類、分布及流變等問題的梳理和研究,論證了蒙古族潮爾類樂器基于蒙古族音樂文化傳統(tǒng)的分類學意義以及所體現(xiàn)的獨特的審美文化內涵。
該文對我國馬頭琴音樂文化的繼承和保護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fā)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口頭藝術的點滴感悟——簡論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脈絡及認知視野 |
周特古斯 |
論文 |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
7000字 |
|
2 |
蒙古族薩滿儀式音樂的鼓及其“鼓語”研究 |
周特古斯 |
論文 |
《中國音樂》2013年第3期 |
8400字 |
|
3 |
試論蒙古族潮爾類樂器的文化內涵與特征 |
張勁盛 |
論文 |
《內蒙古藝術》2014年第1期 |
6900字 |
|
4 |
試論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fā) |
色音 |
論文 |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調查報告》第112期 |
9000字 |
|
5 |
北方民族薩滿式民間療法的的醫(yī)學人類學解析 |
色音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類學年刊(2012年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
8000字 |
|
6 |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仰民俗 |
色音 |
論文 |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人類學》,學苑出版社,2012年 |
8000字 |
|
7 |
精神疾患與歌舞療法——蒙古族“安代”舞的人類學解析 |
色音 |
論文 |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編《藝術活態(tài)傳承與文化共享》,學苑出版社,2013年 |
8000字 |
|
8 |
論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 |
色音 |
論文 |
《鄂爾多斯學研究》2013年3期 |
6000字 |
|
9 |
馬頭琴移植曲目教材 |
張勁盛(斯日古楞) |
教材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
10萬字 |
|
10 |
馬頭琴二重奏聯(lián)系 |
張勁盛(斯日古楞) |
教材 |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
10萬字 |
|
11
|
社會發(fā)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
色音 |
論文 |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類學年刊(2013年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
8000字 |
|
12 |
應用人類學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 |
色音 |
論文 |
《人類學民族學理論創(chuàng)新與田野調查》論文集,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