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包括七個子項目:1、《全先秦文》編纂整理與研究;2、《全西漢文》編纂整理與研究;3、《全東漢文》編纂整理與研究;4、《全三國文》編纂整理與研究;5、《全晉文》編纂整理與研究;6、《全南朝文》編纂整理與研究;7、《全北朝文》編纂整理與研究。
考慮到先秦一段近代以來新出土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正在討論中,對有些出土文獻的真?zhèn)、時代、綴合及具體釋文,學界看法分歧較大,因而暫不納入,《全先秦文》只整理傳世文獻部分及嚴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已收入之出土文獻,嚴可均之前出土而嚴氏失收的文字文獻包括在內(nèi)。
漢代以后各部分分為傳世文獻編校和出土文獻輯校兩部分。傳世文獻的基礎材料是嚴可均的《全文》,但嚴輯《全文》漏收、錯收之類的情況不少,因而必須對其來源文獻逐一檢閱,作進一步的輯佚和校勘工作。在嚴輯的基礎上,增補一百多年來新出土文獻,數(shù)量甚鉅,應是本項目的最大特點。
自立項以來,首席專家趙逵夫教授同各子項目負責人就全書體例、工作進程、組織工作等問題廣泛交換意見,制定了“《〈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文〉凡例》”和項目年度計劃;各子項目負責人結合各自課題的實際情況,在總《凡例》的基礎上作出了細化工作條例、補充規(guī)定和工作計劃。2011年4月24、25日,課題組邀請專家組召開了課題論證會,項目設計和計劃得到了專家組的一致肯定。項目進行過程中,首席專家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小型討論會等形式,始終與各子項目負責人保持密切聯(lián)系和交流,了解項目的進展,促動項目的進行。從各子項目的實施情況來看,課題總體進展比較良好。
(一)“《全先秦文》編纂整理與研究”進展情況
《全先秦文》編纂整理工作由趙逵夫教授主持。自立項以來,課題組總共召開了四次討論會,討論項目的體例以及重點、難點問題,并進一步完善了《〈全先秦文〉凡例》。2012年以來,項目組召開了兩次討論會,對每位成員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討論解決。該部分的作者簡介、文字校勘、輯佚等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及時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焙洼嬝晒,正在修改加工,預計今年年底可完成。
(二)“《全西漢文》編纂整理與研究”進展情況
《全西漢文》編纂整理工作由南開大學張峰屹教授主持。該項目已經(jīng)完成文獻輯校工作,正由張峰屹、余才林二人進行統(tǒng)稿,預計今年年底可完善成稿。同時,《全西漢文》子課題組,有三篇論文以專欄形式刊發(fā)在《文學與文化》2013年第4期,分別是張峰屹《嚴可均輯!词裢醣炯o〉之誤漏舉要》;余才林《嚴輯〈全漢文〉指瑕》;陳家寧《銅器銘文中所見的王莽改制》。
(三)“《全東漢文》編纂整理與研究”進展情況
《全東漢文》編纂整理工作由四川師范大學萬光治教授主持。目前,項目的資料搜采工作已經(jīng)大部分完成。嚴輯漏檢的文獻與當代學人著錄的兩漢文章總集已基本收集到位,正在檢閱、歸類和?敝小T鲅a的簡帛文獻已達六千余條。搜集到的兩類文獻已經(jīng)完成編目,并分配給相關成員進行?闭。古今學者研究成果的甄別與采錄工作也在進行之中。少數(shù)尚未搜集到位的文獻資料正在努力查閱與尋覓。
(四)“《全三國文》編纂整理與研究”進展情況
《全三國文》編纂整理工作由中國人民大學徐正英教授和鄭州大學王書才教授主持,現(xiàn)已完成初稿,正在進行修改加工,預計今年年底可完成,F(xiàn)在成形的新的《全三國文》,傳世文獻部分共收錄作者304人,文章(一書算作一篇)1846篇。較之嚴可均《全三國文》增加533307字。出土文獻部分,總字數(shù)為906644字。遠超嚴可均原書金石文獻的7846字。《全三國文》整理后,全文一共1947973字。
(五)“《全晉文》編纂整理與研究”進展情況
《全晉文》編纂整理工作由西北師范大學韓高年教授主持。目前,課題組完成了詳細核查兩晉時期文章的作者和存佚情況的工作,基本弄清了兩晉時期文章的作者和存佚情況。同時,傳世文獻的錄文和收集增補工作已基本完成。負責各部分的編校者,正在進行編校工作,?惫ぷ鞔篌w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左右。輯佚工作還需進一步做工作。出土文獻部分的搜集、編纂工作正在進行當中,工作量尚大。
(六)“《全南朝文》編纂整理與研究”進展情況
《全南朝文》編纂整理工作由福建師范大學陳慶元教授主持。目前已基本完成傳世文獻的錄文與校對工作,但對作家、作品的排序,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考證才能確定,這部分的工作量還比較大。輯佚工作,重點搜集各類墓志、別集、類書、史書等資料,《全宋文》從石刻、墓志及其他文獻中只輯得佚文數(shù)十篇;《全齊文》目前只輯得全文八篇,殘文一則;《全陳文》從石刻史料等各種文獻資料中輯得佚文及存目十余篇。輯佚部分還做得不夠,特別是對石刻文獻、宗教典籍等方面應該更深入挖掘。
(七)“《全北朝文》編纂整理與研究”進展情況
《全北朝文》編纂整理工作由西北大學韓理洲教授主持。目前進展比較順利!逗笪何摹芬鸦就旮,并開了兩次審稿研討會,正在編排順序,進行文稿的最后修改加工。《北齊北周文》已接近完成。《全隋文》進行了約百分之五十。
七個子項目的工作量都相當于一個重大項目。既有對嚴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漢文》等的斷代、校勘、糾誤、作者研究,也包括搜集、考辨、補充佚文,還包括對漢代以后新出文獻的考、校等工作,工作量很大。
各子項目在進行中發(fā)現(xiàn)嚴可均《全文》一書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失收文獻多,斷代方面錯誤不少。而一百多年來出土的大量文獻對于當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有很大意義,然一般學者檢索隋代以前集部文獻,除已有別集出版的不多作家之外,都只是依據(jù)嚴書,很多問題的論斷只在嚴書的范圍中進行,不能不影響到我國對隋以前政治、經(jīng)濟、法律、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的研究。大家決心為奠定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良好基礎搞好這個項目。
二、調(diào)研及學術交流情況(調(diào)研數(shù)據(jù)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一)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目前,各子項目的傳世文獻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進展比較順利。在文獻?狈矫姹M量選用?本嫉谋咀訛榈妆尽魇牢墨I的輯佚,充分吸收前人的輯佚成果,如參考《玉函山房輯佚書》、《玉函山房輯佚書續(xù)編》、《黃氏逸書考》等書。新出土文獻方面充分吸收集大成性著作,如《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全編》、《歷代石刻史料匯編》、《石刻史料新編》、《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以及《新中國出土墓志》、《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等。還查找了2010年以前主要考古類期刊,如《簡帛》、《文獻》、《文物》、《考古》、《文物春秋》、《考古與文物》、《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等,吸收其中的文獻發(fā)現(xiàn)、輯佚與整理的篇章。同時還查閱了大量方志,如《山東通志》、《增修登州府志》、《重修滑縣志》、《聞喜縣志》等,從中輯補了部分佚文。
基礎書籍和資料,項目組利用項目基金進行購置;一些大型的類書、叢書,主要利用各單位圖書館的館藏進行查閱和復印;一些罕見材料派人或托人從北京、上海、南京、臺灣等地進行復印、拍照或網(wǎng)絡傳遞。
(二)學術會議
2012年3月9日至12日,西北師范大學舉辦“2012海峽兩岸先秦文化高層論壇”。
2013年9月21日,西北師范大學舉辦“第三屆駢文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3年11月28日,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聯(lián)合舉辦“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
2013年12月15日,《文學遺產(chǎn)》編輯部與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先秦兩漢文學研究前沿問題中青年學者研討會”。
(三)學術交流
趙逵夫教授、韓高年教授、楊曉斌教授、丁宏武教授、杜志強副教授、董芬芬副教授、王興芬副教授、王浩副教授于2013年9月21日參加“第三屆駢文國際學術研討會”。
趙逵夫教授于2013年11月23日參加由《文學評論》、《文學遺產(chǎn)》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視野與方法”研討會。
趙逵夫教授于2013年11月29日參加南京師大“《史記》校點修訂本座談會”。
趙逵夫教授于2013年11月30日參加山東大學“《子!烦晒l(fā)布會”。
趙逵夫教授于2013年12月6—8日,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文學部與暨南大學文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走向與方法高峰論壇”。
董芬芬教授于2013年10月10—13日參加由《文學遺產(chǎn)》編輯部、中山大學中文系與《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聯(lián)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文體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趙逵夫教授、韓高年教授、董芬芬副教授、王浩副教授于2013年12月25日參加“先秦兩漢文學研究前沿問題中青年學者研討會”。
陳慶元教授參加臺灣中央大學舉辦的“世變下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學術研討會。
四、下一步研究計劃與工作方案
因該項目包括從遠古至隋代屬于集部的全部文字文獻,跨越時間長,每一段上有其具體特征(如先秦一段很多作品的真?zhèn)螤幷摯、異文多,漢代多簡帛文獻,魏晉以后多石刻文獻),而且整個項目啟動之時的工作基礎也不一樣(先秦和北朝已進行多年),各校在文獻資料方面的工作條件也不一樣(共有十多所高校專家參與),故各子項目在過去三年多的工作側重點不同。有的先在作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已有文獻的校錄工作,有的在作其他部分的資料收集、輸入等前期工作,有的在做搜集新材料的工作,有的是先搜集嚴書失收的佚文或出土文獻等;還有幾個子項目又將所承擔任務具體分配給參加成員,而不是分項(嚴可均書已收文獻之重新整理?,佚文輯補,出土文獻的搜集整理等)開展工作。所以,首席專家要求各子項目負責人盡可能按所承擔整理文獻的時間先后,從早期開始,先拿出部分較完整的成形文獻,以便總結經(jīng)驗,進一步統(tǒng)一體例、行文格式、引文依據(jù)等。這樣,利于總結、交流進展中的經(jīng)驗,討論一些共性問題,解決疑難,F(xiàn)在,雖然各子項目的進度不一,但都能拿出可供討論的初稿。下一步的工作計劃主要有:
1、今年7月13日—14日,擬在西北師范大學召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文》編纂整理與研究審稿討論會”,請各自項目負責人、骨干成員和中華書局的編輯參加,擬就各子項目所提供的初稿進行審閱交流,對所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研討。
2、根據(jù)目前的經(jīng)費情況,可保證三、四個子項目結項出版。對于先完成的子項目,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審稿,先交出版社,爭取先行出版。這樣,一方面可以較好地促動在研子項目;另一方面也可以比較充分地聽取學界的批評意見。以免由于經(jīng)費少、困難大而使大家泄氣,使整個項目功虧一簣。然后再申請經(jīng)費,完成后續(xù)工作。全部出齊后,再作進一步修訂,統(tǒng)一出版。
五、成果宣傳推介情況(開題論證會、成果發(fā)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等)
本項目于2011年4月24、25日召開了論證會,邀請了清華大學傅璇琮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劉躍進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過常寶教授、蘭州大學張崇琛教授、西北師大古籍所霍旭東教授、郝潤華教授成立專家小組,各分部負責人南開大學文學院張峰屹教授、福建師大文學院陳慶元教授、四川師大萬光治教授、西北大學文學院韓理洲教授、西北師大文學院趙逵夫教授、韓高年教授等都參加了會議。中華書局古代文學編輯室主任俞國林博士、編輯馬婧博士也參加了會議。會議結束時,專家組形成了論證結論。2011年5月,將專家組的論證結論以及課題的實施情況制作成簡報,報送至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
2012年6月向全國哲學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報送中期檢查一份。
2012年11月向全國哲學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報送年度檢查一份。
《全西漢文》子課題組,有三篇論文以專欄形式刊發(fā)在《文學與文化》2013年第4期,分別是張峰屹《嚴可均輯!词裢醣炯o〉之誤漏舉要》;余才林《嚴輯〈全漢文〉指瑕》;陳家寧《銅器銘文中所見的王莽改制》。
二、研究成果情況
2012年以來,項目組成員出版著作7部,1部獲第26屆全國優(yōu)秀古籍圖書二等獎,2部獲甘肅省社科三等獎;在《文學遺產(chǎn)》、《文學評論》、《文獻》、《史學月刊》、《國學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56篇,9篇被《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轉載,1篇獲第二屆“百盛—清華學報”優(yōu)秀論文獎。
(一)《全三國兩晉南朝文補遺》
《全三國兩晉南朝文補遺》由韓理洲教授主編,2013年3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該書對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宋、齊、梁、陳留存的單篇散文進行輯補,共補錄嚴可均未收文962篇,作者96人。該書收錄的文章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皇帝的詔敕冊封、王公將相的教令奏議、文人名士的賦頌論記和碑刻墓志、佛教道教信徒的寺觀題記、造像記、寫經(jīng)題記、墓葬出土的鎮(zhèn)墓文和買地券以及下層吏民的契約文書等。它們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文化、民族交融、宗教活動、民俗風情等。對研究這一時期的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豐富珍貴的文獻材料。
(二)《古典文獻論叢》(增訂本)
趙逵夫教授的《古典文獻論叢》(增訂本)于2014年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收錄作者從文獻學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論文40余篇,分為六輯,內(nèi)容包括簡牘、帛書、敦煌佚書、先秦詩文、漢魏六朝文學、神話小說與訓詁等。作者將傳統(tǒng)手段與現(xiàn)代科學理論、方法結合起來,對前人未曾關注過的一些問題加以揭示和探索,對舊說多所糾正,有的論文在學術上有大的推進。本書各篇除結論上的學術價值之外,在文獻學的運用方面,也有一定的方法論意義。
(三)《中古文學續(xù)稿》
陳慶元教授的《中古文學續(xù)稿》于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是繼在作者《中古文學論集》之后,又一部對中古文學、文獻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專著。
(四)《春秋辭令文體研究》
董芬芬副教授的《春秋辭令文體研究》,對春秋時代的盟書、起誓辭、詛辭、祝嘏辭、誄文、誓師辭、策命、書牘、國書、外交辭令、諍諫文辭、議論文辭等十二類常用的辭令文體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探討每一種文體應運而生的文化禮儀背景,揭示了文體與禮儀之間的依存關系及春秋文體盛衰的深層原因,概括每一種文體的結構要素和文體特點,指出每一種文體對后代相關文體的影響。該書把春秋辭令文體從《左傳》、《國語》、《史記》等史籍中分離出來,給予文體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開拓了春秋文學的研究領域,擴大了先秦散文的研究內(nèi)容。該書獲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2012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并獲甘肅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
(五)《葛洪論稿——以文學文獻學考察為中心》
丁宏武教授的《葛洪論稿》以唐修《晉書?葛洪傳》的述評為基礎,以文學文獻學的考察為中心,突破以往主要局限于宗教學領域的研究視閾,對葛洪的生平著述、思想傾向、人生追求以及學術成就重新進行梳理和探討,力求還原比較真實的葛洪,也為重新認識和評價學術史上的葛洪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該書2013年3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并獲甘肅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
(六)《漢賦存目補遺與辨證》
萬光治教授的《漢賦存目補遺與辨證》一文刊于《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本文補錄漢賦存目17篇,辨證今傳漢賦非漢人所作者5篇。這一成果有助于《全東漢文》的輯佚、存目與辨?zhèn)巍?/p>
(七)《古今注校箋》
牟華林副教授的《古今注校箋》,2014年將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雖以晉人崔豹《古今注》作為校箋對象,但卻為作者積累了部分與編輯《全東漢文》有關的資料,比如東漢伏無忌的《古今注》,散佚之后存于類書、總集等文獻,今雖有清人輯本,但錯漏之處未曾得到糾補。故作者校箋此書,既有助于《全東漢文》的增補,亦可糾正輯本伏侯《注》之錯漏。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fā)或出版時間 |
字數(shù)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全三國兩晉南朝文補遺 |
韓理洲等 |
專著 |
三秦出版社 2013年3月 |
42萬 |
|
2 |
全北魏東魏西魏文補遺 |
韓理洲等 |
專著 |
三秦出版社 2010年12月 |
81萬 |
獲第26屆全國優(yōu)秀古籍圖書二等獎 |
3 |
《古典文獻論叢》(增訂本) |
趙逵夫 |
專著 |
中華書局 2014年1月 |
55萬 |
|
4 |
中古文學續(xù)稿 |
陳慶元 |
專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 |
30萬 |
|
5 |
春秋辭令文體研究 |
董芬芬 |
專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12月 |
40萬 |
第十三屆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 |
6 |
葛洪論稿——以文學、文獻學考察為中心 |
丁宏武 |
專著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3月 |
36萬 |
第十三屆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 |
7 |
巴蜀兩漢思想家全集 |
鐘桂玲、李 蕾 牟華林審訂 |
專著 |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4年 |
27萬 |
|
8 |
古今注校箋 |
牟華林 |
專著 |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4年 (已交清樣) |
30萬 |
|
9 |
文選評點述略 |
王書才 |
專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11月 |
|
|
10 |
讀陸機賦札記 |
趙逵夫 |
論文 |
《文獻》 2013年第6期 |
|
|
11 |
論葛洪的思想、著述及其價值 |
趙逵夫 |
論文 |
《復旦學報》 2013年第4期 |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13年第12期全文轉載 |
12 |
趙壹生平補論 |
趙逵夫 |
論文 |
《中山大學學報》 2013年第4期 |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13年第12期全文轉載 |
13 |
論慎到的法治思想 |
趙逵夫 |
論文 |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3年第4期 |
|
|
14 |
承傳道統(tǒng),賦為詩史——論李諧及其《述身賦》 |
趙逵夫 |
論文 |
《遼東學院學報》 2012年第5期 |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
15 |
由秦簡《日書》看牛女傳說在先秦時代的面貌 |
趙逵夫 |
論文 |
《清華大學學報》 2012年第4期 |
|
第二屆百盛—清華學報優(yōu)秀論文獎 |
16 |
盧文暉輯《師曠》芻議 |
趙逵夫 |
論文 |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12年第4期。 |
|
|
17 |
漢晉擬人故事賦鉤沉 |
趙逵夫 |
論文 |
《中國典籍與文化》 2012年第3期 |
|
|
18 |
春秋時代的詛祝儀式與詛辭 |
董芬芬 |
論文 |
《文學遺產(chǎn)》 2014年第3期 |
|
|
19 |
《墨子》“說”體與先秦小說 |
董芬芬 |
論文 |
《暨南學報》 2013年第10期 |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14年第3期全文轉載 |
20 |
春秋議論文辭的文體價值與特點——兼對《論語》文體史地位的反思 |
董芬芬 |
論文 |
《蘭州大學學報》 2013年第2期 |
|
|
21 |
侯馬、溫縣載書與東周“盟國人”儀式 |
董芬芬 |
論文 |
《甘肅社會科學》 2013年第2期 |
|
|
22 |
周代策命的禮儀背景及文體特點 |
董芬芬 |
論文 |
《南京師大學報》 2013年第1期 |
|
|
23 |
春秋外交辭令的語言藝術及文學影響 |
董芬芬 |
論文 |
《遼東學院學報》 2012年第4期 |
|
|
24 |
春秋時代的信息傳遞與書牘文體 |
董芬芬 |
論文 |
《語文知識》 2012年第1期 |
|
|
25 |
淳于髡思想考論 |
王緒霞 |
論文 |
《學術界》 2013年第8期 |
|
|
26 |
從《漢志》“小說家”看中國小說概念及文體的生成 |
王緒霞 |
論文 |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14年第3期全文轉載 |
27 |
贅婿非奴新證 |
王緒霞 |
論文 |
《史學月刊》 2013年第3期 |
|
|
28 |
晏子未使楚考——兼論《晏子春秋》的俳優(yōu)小說性質 |
王緒霞 |
論文 |
《新鄉(xiāng)學院學報》 2012年第4期 |
|
|
29 |
商周時期的簡冊、書牘及其內(nèi)容、功能與文學史意義 |
王浩 |
論文 |
《聊城大學學報》 2013年第4期 |
|
|
30 |
讖緯思潮與兩漢辭賦創(chuàng)作 |
張峰屹 |
論文 |
《南開學報》 2014年第1期 |
|
|
31 |
嚴可均輯!妒裢醣炯o》之誤漏舉要 |
張峰屹 |
論文 |
《文學與文化》 2013年第4期 |
|
|
32 |
經(jīng)籍注疏與漢大賦的鋪排、求實風貌 |
張峰屹,張文亭 |
論文 |
《文學與文化》 2012年第1期 |
|
|
33 |
嚴輯《全漢文》指瑕 |
余才林 |
論文 |
《文學與文化》 2013年第4期 |
|
|
34 |
銅器銘文中所見的王莽改制 |
陳家寧 |
論文 |
《文學與文化》 2013年第4期 |
|
|
35 |
漢賦存目補遺與辨證 |
萬光治 |
論文 |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
|
|
36 |
辭賦傳統(tǒng)及其當代形態(tài) |
萬光治 |
論文 |
《中華文化論壇》 2013年第5期 |
|
|
37 |
由京都賦看王城居中的觀念 |
鄧穩(wěn) |
論文 |
《中國韻文學刊》 2013年第1期 |
|
|
38 |
京都賦寫作與古代地圖之關系 |
鄧穩(wěn) |
論文 |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
|
|
39 |
論《堯典》為史傳之祖 |
韓高年 |
論文 |
《揚州大學學報》 2014年第2期 |
|
|
40 |
春秋卜筮制度與解說文的生成 |
韓高年 |
論文 |
《文學遺產(chǎn)》 2013年第6期 |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14年第3期全文轉載 |
41 |
《山海經(jīng)》西王母之神相、族屬及其他 |
韓高年 |
論文 |
《西北民族研究》 2013年第2期 |
|
|
42 |
春秋時代的文章本體觀念及其奠基意義 |
韓高年 |
論文 |
《文學評論》 2012年第4期 |
|
|
43 |
顏之推著述辨?zhèn)?/p> |
楊曉斌 |
論文 |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 第31卷 |
|
|
44 |
地圖、方志的編撰與漢晉大賦的創(chuàng)作 |
楊曉斌 |
論文 |
《文學評論》 2013年第2期 |
|
|
45 |
潘岳《笙賦》的美學意蘊與作時 |
楊曉斌 |
論文 |
《井岡山大學學報》 2013年第2期 |
|
|
46 |
顏之推《稽圣賦》的流傳、輯佚與文體辨析 |
楊曉斌 |
論文 |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3年第1期 |
47 |
顏之推《集靈記》考疏 |
楊曉斌 |
論文 |
《寧夏大學學報》 2012年第2期 |
|
|
48 |
《顏延之集》版本源流考論 |
楊曉斌 |
論文 |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12年第1期 |
|
|
49 |
顏延之的人生命運及其著作的編輯與流傳——兼談《顏氏傳書》本《顏光祿集》的文學與文獻價值 |
楊曉斌 |
論文 |
《文學遺產(chǎn)》 2012年第2期 |
|
|
50 |
顏延之《論語說》的流傳、真?zhèn)渭白骶壠鹂颊?/p> |
楊曉斌 |
論文 |
《齊魯學刊》 2011年第4期 |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2年第2期 |
51 |
辛德源生平著述考 |
丁宏武 |
論文 |
《西北師大學報》 2014年第1期 |
|
|
52 |
索靖生平著作考 |
丁宏武 |
論文 |
《文史哲》 2013年第5期 |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 |
53 |
蒙恬的一封上書及其生平的幾個問題 |
丁宏武 |
論文 |
《寧夏大學學報》 2013年第4期 |
|
|
54 |
晉唐以來葛洪研究史述略 |
丁宏武 |
論文 |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
|
|
55 |
“澄以石虎為海鷗鳥”新解 |
徐菲 丁宏武 |
論文 |
《宗教學研究》 2012年第2期 |
|
|
56 |
李陵《答蘇武書》真?zhèn)卧偬接?/p> |
丁宏武 |
論文 |
《寧夏大學學報》 2012年第2期 |
|
|
57 |
《道藏》洞神部所收一篇葛洪佚文及其文獻價值 |
丁宏武 |
論文 |
《宗教學研究》 2012年第1期 |
|
|
58 |
蕭綱賦考論 |
杜志強 |
論文 |
《遼東學院學報》 2012年第2期 |
|
|
59 |
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管窺 |
王興芬 |
論文 |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
|
|
60 |
北朝造像記的文體特征 |
張鵬 |
論文 |
《廣西社會科學》 2012年第4期 |
|
|
61 |
北朝關中墓志中的生命意識 |
張鵬 |
論文 |
《山西師大學報》 2012年第5期 |
|
|
62 |
從《姚伯多造像記》看北朝造像記的文體來源 |
張鵬 |
論文 |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
|
|
63 |
北朝頌碑文的流變 |
張鵬 |
論文 |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 |
|
|
64 |
十六國時期的文化教育政策與民族融合 |
韓續(xù)耀 |
論文 |
《人文雜志》 2010年第1期 |
|
|
65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作者袪疑 |
王培峰,趙望秦 |
論文 |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