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目于2011月2月20日舉行開題會議以來,2015年為計劃中的最后一個年度,預計年底完成全部研究工作,預計2016年初結(jié)項。本年度上半年的研究進展進和預計結(jié)項成果報告如下:
第一,完成理論與方法論建構
在本項目2014年度報告中,已經(jīng)明確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的核心任務在于解答文學與文化的關系,表述為文學與文化文本的關系研究。項目借鑒文化人類學的文化研究范式,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做出文化文本的符號理論體系建構,即在現(xiàn)有的文藝理論和美學理論范式之外,尋求創(chuàng)建一套文化文本導向的新理論與新研究范式,并通過新方法論——四重證據(jù)法的貫徹實施,在文化大傳統(tǒng)新視野上有效解釋華夏文明的特性及其發(fā)生原理,探尋出失落已久的信仰之根,從而說明華夏的核心價值觀由來及其特有的物質(zhì)原型,真正實現(xiàn)重講“中國故事”的理論初衷。
以上理論研究內(nèi)容體現(xiàn)為項目負責人撰寫的最終成果——兩部專著:
《文化人類學新論》,已完成,
《文學人類學新論——玉教倫理與華夏文明》,已完成,待修訂
第二,貫徹四重證據(jù)法的田野調(diào)研:玉帛之路考察系列共完成5次
承接2014年6月以來的調(diào)研計劃和已經(jīng)開展的前二次玉石之路考察,2015年抓緊實施其余的玉源地摸底和運輸線路的系列考察,希望能夠在認識上大體窮盡古代玉石資源主要產(chǎn)地,重新繪制出一幅“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地圖”,以及與之相應的另一幅“中國古代西玉東輸?shù)穆肪W(wǎng)示意圖”。今年已實施的六次田野考察情況如下:
第三次考察(2015年1月)為環(huán)騰格里沙漠路網(wǎng)的考察,求證盡人皆知的河西走廊通道與罕為人知北方沙漠地帶通道之間的關聯(lián)。驅(qū)車自甘肅蘭州、會寧進入寧夏,翻越賀蘭山后進入阿拉善左旗,再西行穿越騰格里沙漠,南下進入甘肅民勤縣和武威地區(qū),將河西走廊北端的穿越沙漠的交通支線復原出來,相當于重走古代的駱駝道,亦即唐宋時期的絲路主干道——靈州道或原州道。
第四次考察(2015年4月)為新疆青海以外的古代玉文化的玉源探索,聚焦新發(fā)現(xiàn)的甘肅玉料原產(chǎn)地即“二馬”山(甘肅臨洮馬銜山和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的玉礦資源情況。對比分析甘青地區(qū)史前的齊家文化用玉與臨洮馬銜山玉料的相似性,進而得出對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qū)的總體性新認識。
第五次考察(2015年6月),由課題組聯(lián)合多單位組成“2015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團”(10人),從蘭州出發(fā),經(jīng)過寧夏西海固地區(qū),北上銀川,越六盤山和賀蘭山,經(jīng)阿拉善左旗至右旗,先后跨越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再沿著黑河-額濟納河一線(古代又稱弱水)北上額濟納旗,考察居延海和黑城,再向正西方向行進,經(jīng)路井、三個井、黑鷹山、亂山子,穿越千里無人區(qū),抵達甘肅肅北的馬鬃山鎮(zhèn),考察新發(fā)現(xiàn)的先秦古玉礦遺址和明水的漢代故城遺址。完成了對草原玉石之路的實地踏查。中國甘肅網(wǎng)追蹤全程報道,央視攝像師和《人民畫報》記者全程跟隨,并在2015年第 期刊登專欄文章《》
第六次考察:圍繞著河套地區(qū)史前文化的分布而展開,起點在陰山山脈之外的固陽縣秦長城及大烏蘭古城遺址,終點在河套南部黃河兩岸的兩個站點:山西興縣高家村鎮(zhèn)碧村小玉梁龍山文化遺址和陜西神木縣新發(fā)現(xiàn)的龍山文化石頭城——石峁古城,總行程約2000公里,歷經(jīng)包頭、固陽、鄂爾多斯、準格爾、托克托、伊金霍洛旗、河曲縣、五寨縣、岢嵐縣、興縣、神木縣、府谷縣等十二市縣,考察古遺址十個,其中龍山文化遺址八個:大烏蘭古城、阿善遺址、寨子圪坦、寨子上,魏家峁郝灣村遺址、興縣高家村鎮(zhèn)碧村小玉梁遺址、府谷縣善家峁古城遺址、神木縣高家堡鎮(zhèn)石峁古城。云中遺址,在民間采集和征集龍山文化陶片和石器、玉器標本一批,為進一步的檢測和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第七次考察(2015年8月4日至12日):目標路線為新疆北道,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組成考察組,由主流媒體新華社資深記者汪永基,《人民日報》記者唐學梅,新疆昆侖文化研究院謝平秘書長等參與全程?疾煨谐搪肪為:甘肅廣河縣出發(fā),經(jīng)蘭州至烏魯木齊,訪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自治區(qū)博物館,新疆文聯(lián),華凌玉器市場等。從烏魯木齊東行至北庭,考察佛教寺院遺址,再驅(qū)車東行,至木壘縣平頂山,考察史前墓葬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自木壘縣穿越準格爾盆地北上至清河縣,考察三道海子圖瓦人文化墓葬和金字塔、鹿石等。再驅(qū)車自清河縣西行,抵達阿勒泰市,考察阿勒泰博物館,戈壁玉市場等,切木爾切克史前石人、石棺墓群遺址;爻套园⒗仗(qū)車南下,途徑克拉瑪依、奎屯、石河子、昌吉,返回烏魯木齊。
第八次考察(2015年9月1日至12日):目標路線為青海道至新疆南道,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新首鋼礦業(yè)公司組成聯(lián)合考察組,考察地域跨越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qū),單線行程3000多公里。聚焦玉礦資源點約十個:甘肅臨洮馬銜山玉礦,青海烏蘭“昆侖翠”玉礦,青海格爾木白玉礦,西藏拉薩“西瓜玉”,青海新疆交界處阿爾金山(花土溝,芒崖鎮(zhèn))糖玉礦,新疆若羌黃玉礦,且末糖白玉礦,于田墨玉戈壁料,和田玉龍喀什河籽玉料,墨玉縣卡拉喀什河(墨玉河)籽玉料。玉料信息和標本采樣工作基本覆蓋以上各礦點,大體上涵蓋了我國當今玉石原料的青海料和新疆料的主要產(chǎn)地。
八次考察分別關注路玉石之路路網(wǎng)中的某一個局部,或是玉源地,或是西玉東輸進入中原的途徑、關口。合起來構成縱貫古今四千年的西部玉礦資源分布圖和運輸路線圖。為盡可能落實《山海經(jīng)》所述一百多座產(chǎn)玉之山的歷史信息,邁出古往今來最確鑿和最具系統(tǒng)的一步。八次考察所采集和購買的各地玉礦玉料標本,成為本項目四重證據(jù)法實施十年以來最重要的實物收獲,為下一步的物理指標檢測和中國玉料成分分析數(shù)據(jù)庫建立,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堅實基礎。
第三,年度階段性成果:2015年以來出版或完成著作四部:
其一,專著《圖說中華文明發(fā)生史》,南方日報出版社2015年3月。
其二,論文集《玉成中國——玉石之路與玉兵文化探源》,中華書局2015年4月。
其三,專著《玉石之路踏查記》,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年即出。
其四,與復旦大學出版社簽訂出版意向,比照國際宗教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完成《玉教倫理與華夏精神》一書寫作,并已經(jīng)部分翻譯成英文,希望結(jié)項后能夠以中英文兩種版本推出。
這些著述的主要內(nèi)容是從核心神話信仰的史前之根探討華夏核心價值形成,并說明玉石之路所開啟的西玉東輸運動,如何演化成催生中原文明國家的物質(zhì)與精神要素,說明使得中國文明有別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國的特殊性所在。
內(nèi)參報告兩份,分別是提交給甘肅省的和提交給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
由于此類新觀點的提出不只是來自書本知識,而基于中國本土學者踏查數(shù)萬公里的實地調(diào)研經(jīng)歷,其所帶來的“中國故事”將異于常識的版本,并將具有中國專利的知識產(chǎn)權,引導未來的人文創(chuàng)新方向。
第三,課題組參加會議和媒體宣傳報道情況
本年度課題組組織和參加的學術會議主要有:
1.參與策劃和主辦了“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甘肅廣河,2015年8月1-3日),充分發(fā)揮玉文化研究的知識優(yōu)勢,為國家級貧困縣脫貧致富而打造文化資本做出實事,項目組成員進入到廣河縣制作的“齊家探源之旅——五個一工程紀錄片”主創(chuàng)人員行列之中,并在會上宣讀論文《齊家文化玉器原料來源與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qū)》。
2. 中國玉文化高端論壇(甘肅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6月12日)
3.玉石之路河套道調(diào)研工作會議(7月,包頭—固陽,山西興縣)
4. 中國文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課題工作會議一次(8月,北京)
5. 中國比較文學第十一屆年會(9月18-21日,吉林延邊)
媒體宣傳與學術評價:
1.7月以來在新華網(wǎng)、甘肅新聞網(wǎng)等發(fā)表考察手記《金張掖,玉張掖?》、《重逢瓜州日,鎖定兔葫蘆》、《大頭山圓夢》、《游動的玉門關》、《永靖王家坡:黃河岸邊邂逅齊家玉》等多篇。
2.《絲綢之路》雜志2014年第19期發(fā)表李永平教授的評論文章《齊家文化與文化擔當》。
3.《中國文物報》10月10日發(fā)表柳倩月教授評論《重走玉帛之路,探秘文明之源》。
4.《神州》雜志2014年第10期發(fā)表記者香玉的評論文章《葉舒憲:解讀文學人類學對中國文化的新認識》。
5.《蘭州晨報》2014年8月14日發(fā)表首席記者雷媛的采訪報道:《玉帛之路——一次文化再發(fā)現(xiàn)之旅》,全面介紹了本課題組織的“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及其學術創(chuàng)新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
6.《文明》雜志2014年第8期“文明人物”欄發(fā)表蘇永前寫的“中國文藝家先進人物”報道《葉舒憲:人文學者的世界視野與本土情懷》
7.《中華讀書報》2014年8月6日發(fā)表章米力的報道《絲綢之路背后的玉石之路》,介紹了玉石之路研究的進展與理論創(chuàng)新。
8.《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年9月2日發(fā)表記者李子木的采訪《葉舒憲:精鋼不做鉤》
9. 9月17日,第五屆全國高校社科學報評優(yōu)結(jié)果公示,本課題首席專家在《百色學院學報》主持的欄目“文學人類學”被評為“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該刊也被評為“全國高校優(yōu)秀社科期刊”。
10. 《中國文物報》6月27日發(fā)表柳倩月評論《跨學科新范式:文學人類學給中國神話學帶來什么》
11. 課題組首席專家主編的“神話歷史叢書”(南方日報出版社)年內(nèi)出版2種,分別是金立江《蘇美爾神話歷史》和葉舒憲《圖說中華文明發(fā)生史》。后者由國內(nèi)史學界泰斗級學者,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李學勤教授撰寫序言,認同并推介文學人類學一派提出的大傳統(tǒng)理論。
12.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連輯評價本項目組的玉石之路研究之現(xiàn)實意義:第一,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建設需要更深厚的學術研究作理論支撐。從西玉東輸?shù)轿鞣饢|輸,文化的內(nèi)核仍然是“和”。玉石之路研究,是一件很有遠光的事。目前人數(shù)不多,但很可能會載入史冊。第二,把玉文化作為重要課題,填補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內(nèi)容建設的空白?煽紤]成立玉文化研究的專門學術機構,建議把玉文化研究基地放在甘肅。(見《在中國玉石之路與齊家文化研討會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啟動儀式上的講話》,《絲綢之路》2014年第19期,第4-7頁)
第四,本課題組織的學術?、專號與專欄
1.主編《絲綢之路》雜志2015年第13期專號“玉帛之路與齊家文化考察”,發(fā)表論文和文章、訪談共8篇。
2.主編《絲綢之路》雜志2015年第15期專號“2015草原玉石之路文化考察暨首屆中國玉文化高端論壇”,發(fā)表論文和文章、訪談共12篇。
3.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刊物《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組織專欄“文學人類學研究”,發(fā)表論文3篇:《論四重證據(jù)法的證據(jù)間性》和《神話學視域下的人馬關系》,對2005年以來提出的新方法論即四重證據(jù)法展開10年回顧與研究展望,強調(diào)在重建失落的文化文本方面,各種證據(jù)之間的互證互闡作用關系。
4.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刊物《民族藝術》組織1-5期的專欄“神話-圖像”,發(fā)表論文5篇。
5.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和革命老區(qū)的地方院!栋偕珜W院學報》1-4期組織“文學人類學專欄”,發(fā)表論文20篇,譯文4篇。
第五,課題組內(nèi)部成員變動說明:
鑒于2010年申報時原計劃的人員變動情況,以及考慮到新興學科的研究團隊建設及后備人才培育,本課題組成員變動如下:
本課題的子課題負責人彭兆榮教授和徐新建教授分別獲得兩項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體系探索研究”和“中國多民族文學共同發(fā)展研究”。并于2011年11月 25日和12月11日分別在廈門大學和四川大學召開了開題論證會議,此后二位的主要精力用在其各自的重大項目上,所以課題組及時調(diào)整子課題研究方向,壓縮了原計劃內(nèi)容,新增以絲綢之路形成史(玉石之路)及其文化功能為主要攻堅的新方向,作為中國文化文本認識創(chuàng)新的基石。這是需要特別說明的。
目前課題組在國內(nèi)五個城市組織文學人類學讀書會,在啟發(fā)文化自覺和推廣新理論新方法的同時,大力培養(yǎng)青年學者,形成文學人類學研究的后備力量群體,吸收他們加入并承擔部分子課題。他們是:譚佳(文學人類學讀書會北京召集人),李永平、蘇永前(文學人類學讀書會西安召集人),楊驪(文學人類學讀書會成都召集人),唐啟翠、安琪(文學人類學讀書會上海召集人),馮玉雷(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甘肅分會負責人,《絲綢之路》雜志主編),金立江(文學人類學讀書會上海召集人)、唐卉、柳倩月(湖北恩施讀書會召集人)、胡建升、章米力、公維軍(上海交大)等。
第六、預計2015年結(jié)項成果規(guī)模:
階段成果 + 最終成果 = 90篇論文 + 10部書
理論創(chuàng)新系列一:總論
《文化符號學——大小傳統(tǒng)新視野》(階段成果2013已出版)
《文化人類學新論》(未出版)
《文學人類學新論:玉教倫理與華夏精神》(階段成果2015將出版)
理論創(chuàng)新系列二:“神話歷史”
《蘇美爾神話歷史》(階段成果2014已出版)
《希臘神話歷史》(未出版)
《圖說中華文明發(fā)生史》(階段成果2015年1月版)
《韓國神話歷史》(階段成果2012已出版)
方法論及田野案例系列
《四重證據(jù)法研究》(未出版)
《玉成中國:玉石之路與玉兵文化探索》(階段成果2015年1月版)
《玉石之路踏查》(階段成果2015將出版)
《詩經(jīng)的文化人類學》(增訂版)
第七,2015年內(nèi)發(fā)表階段性成果目錄(論文及訪談)
1. 白玉崇拜及其神話歷史,《安徽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2.從玉教神話看“天人合一”——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大傳統(tǒng)形而下視角,《民族藝術》2015年第1期
3.紫禁城與中國文化核心價值,《中國藝術報》2015年4月13日
http://blog.zxart.cn/Blog/minute.aspx?UserId=17859
4. 生肖文化及其起源,《文明》2015年第2期。
5. 在信仰失落的時代尋找“鷹熊”,《西北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6. 配合一路一帶建設,重講“中國故事”——關于玉石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前期調(diào)研,《中國藝術報》2015年1月30日
7. 玉帛為二精神話續(xù)考,《民族藝術》2015年第2期。
8. 烏孫為何不稱王—玉帛之路踏查之民勤、武威筆記,《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9.再論四重證據(jù)法的證據(jù)間性——以巢湖北山頭西漢墓為例,《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年第6期。
10.鳩杖·天馬·玉團——玉帛之路踏查之武威筆記(二),《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11.從玉教到佛教——本土信仰被外來信仰置換研究之一,《民族藝術》2015年第3期!栋偕珜W院學報》2015年第3期
12.玉璧的神話學與符號編碼研究,《民族藝術》2015年第2期
13.玉石之路,《人文雜志》2015年第8期
14.黃河岸邊邂逅齊家文化,《金融博覽》2015年第8期
15.第六次玉帛之路考察報告,《民族藝術》2015年第4期
16.齊家文化玉器與西部玉礦資源區(qū),《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17. 多元“玉成”一體——玉教神話觀對華夏統(tǒng)一國家形成的作用,《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18. 玉器與信仰:紅山文化研究概要,《中外文化與文論》2015年第28輯
19.玉石之路黃河道芻議,《中外文化與文論》2015年第29輯
20.中國文化信仰之根的玉石敘事,《當代貴州》2015年第10期
21.如何理解上古:簡析“玉教”的理論意義及商榷,《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22.新世紀以來文學人類學的理論建構,《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23.建構中國版的文化理論——,《四川戲劇》2015年第6期。
24. 探源中華文明 重講中國故事——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葉舒憲先生訪談錄,《四川戲劇》2015年第6期
25.《光明日報》用整版篇幅發(fā)表記者郭超的人物報道:《葉舒憲:攻玉·煉金·釋中國》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