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wǎng)站入口

站內搜索

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批評形態(tài)研究》第一期工作簡報

項目開題簡報

2016年06月07日15:00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批評形態(tài)研究”開題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2016年1月8日,由王杰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批評形態(tài)研究”開題研討會,在浙江大學西溪校區(qū)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北大學、杭州師范大學以及美國杜克大學、斯洛維尼亞國家科學藝術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就課題研究中涉及的一系列重要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展開討論,并對課題研究的計劃推進及成果呈現(xiàn)提出意見。

開題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教授、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吳飛教授共同主持,浙江大學人文學部主任、文科資深教授徐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所長、國際美學學會會長高建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與藝術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歐洲科學院院士王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長江學者、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張法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張政文教授、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朱立元教授、杭州師范大學校長、中華美學學會常務理事杜衛(wèi)教授、東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宋偉教授出席會議。首席專家王杰教授介紹了課題選題由來、總體思路、研究內容、研究框架及子課題內容,并圍繞“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批評形態(tài)研究”做了主題發(fā)言。課題組成員約50人,來自全國各地20多所科研院校參加了會議。

首席專家王杰教授介紹了課題選題由來、總體思路、研究內容、研究框架及子課題內容,并圍繞“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與批評形態(tài)研究”做了主題發(fā)言。王杰教授提出,隨著社會全面向“文化經(jīng)濟時代”轉型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美學的基本問題也在呈現(xiàn)新的形態(tài)和話語表述模式。藝術(包括文學、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等)仍然是文化的核心表現(xiàn)形式,而對藝術以及藝術的批評和評價已不再是個人性的私人情感和非功利的文化形式。在當代社會,審美和藝術批評成為人們表達平等意識,參與文化共同體建設甚至改變社會治理方式和文化習性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內容。

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批評形態(tài)研究就是要把當代美學問題放到審美活動乃至人類社會生活過程中去研究和把握,放到具體的文化語境中去研究和把握,把內容與形式辯證關系的研究提升到對當代社會的合理性以及歷史進步及其代價這個層次上認識和把握。在這個意義上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不僅研究審美價值的特殊性,而且研究和思考審美價值與認識價值,與人性、與倫理價值的關系,因而具有深刻的人類學意義。

會上,項目子課題負責人蘭州大學人文學院王大橋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段吉方教授、云南大學人文學院向麗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劉康教授、斯洛文尼亞國家科學藝術研究院哲學所阿列西·艾爾雅維奇教授分別匯報了五個子課題“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域與中國當代文學藝術批評”、“馬克思主義美學傳統(tǒng)與當代批評的本體闡釋”、“審美制度問題研究與當代美學批評向度”、“當代美學問題與批評形態(tài)研究”、“當代文學藝術批評的功能與文化共同體建設”的研究思路、研究計劃與寫作提綱等,并對如何積極有效推進課題研究,創(chuàng)造高水平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做了進一步的討論。

“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批評形態(tài)研究”課題組自課題立項以來,在首席專家王杰教授的帶領下,積極有效地開展研究工作。召開課題組成員全體會議2次,子課題負責人會議1次,已發(fā)表學術論文12篇,其中在國外刊物發(fā)表英文文章7篇,并與《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學術月刊》、《探索與爭鳴》、《天津社會科學》、《上海評論》、《上海文化》、人民出版社、東方出版集團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與會專家張政文教授、張法教授、王寧教授、高建平教授、杜衛(wèi)教授、朱立元教授、徐岱教授、宋偉教授等一一發(fā)言,最后由張江教授總結。專家們高度評價了課題研究的意義,并從研究內容、研究思路、研究目標、研究成果等方面對課題研究做出了總結評議,對課題研究定位、問題選擇及其研究成果的呈現(xiàn)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張政文教授認為,這個課題有創(chuàng)新,有很強烈的時代感和現(xiàn)實意義,是我們現(xiàn)在必須要做的一個工作,也是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話語的重要方面,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為此他提出了兩個建議:

第一,課題用的是一種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的話語、方式、概念、視角、方法去研究中國今天當代美學的問題和文藝批評問題,這要格外地小心。因為這樣一種方法、方案、路徑和手段是否能夠很準確地找到我們中國當代美學問題,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與謹慎對待的問題,所以在整個未來研究過程中,一定要把中國的立場、世界的眼光、當代的問題這三個維度緊緊扣住,核心是中國的立場,采用的所有方法、概念都要以能否解決解決中國問題為基準。

第二,期待課題申報書中明確一個成體系化、中國當代美學基本問題和中國文學批評、藝術批評的當代形態(tài),包括哪些問題,哪些形態(tài),哪些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東西。目前的課題似乎還不是那么明確,這些問題在未來的研究過程中一定要明確。

張法教授也強調,這個課題的題目非常有現(xiàn)實意義,如果做好了,對整個中國現(xiàn)代批評實踐和中國現(xiàn)代美學介入現(xiàn)實的方向,都有重要意義。在具體做的時候,課題設計方面可以做得更細更好。本課題的題目是“中國當代美學和批評基本形態(tài)”,它是一個整體,那么在四個問題之上需要在一個總體性體系上呈現(xiàn)中國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究竟是哪些?而且哪些是批評的形態(tài)?如果只有當前的四個問題,實際上是四個切入點,需要把它們放在一個整體的地圖上。另外,從美學理論上講,美學理論目前的批評形態(tài)究竟是什么?也需要有一個理論模式。如果這四個問題都能做得比較好的話,我們就知道當代批評基本形態(tài)是什么了。

王寧教授針對課題提出他的一些擔憂,課題題目“中國當代美學問題與批評基本形態(tài)”,其實不僅僅是中國的“當代”,還要包括國外的當代。國外的當代主要指的是西方的當代。第一個子課題和第四個子課題好像有點重合。第一個子課題“當代美學基本問題域”,第四個子課題“當代美學批評形態(tài)研究”,這兩個子課題會不會有所重疊?課題組最后如何把控?最終成果是五本專著還是專題研究論文集?發(fā)表論文的話,最后想在哪些刊物上發(fā)表?是不是與美學、文學藝術批評相關的刊物?另外,一些階段性的成果,特別是阿列西教授的加入,希望他能把當代西方的理念與研究成果引進到中國,同時也希望他把當代中國的理念與研究成果引入西方,實現(xiàn)理論的雙向交流。

宋偉教授結合理論轉向背景對課題今后走向也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他說,首先,當代美學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進入一個理論帝國,文學理論變成批評理論了。西方美學出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理論之后”在進入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后,逐漸走向了一個衰落,“藝術的終結”,或者說是后理論時代的到來。在這個過程中,當代西方出現(xiàn)一個提法叫做“美學的回歸”,甚至有一本論文集就叫做《美學的復仇》。過去都被各種理論話語、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等等限制,現(xiàn)在傳統(tǒng)學科邊界都被打消,它被稱之為“美學的復仇”。這一點來說,跟中國的情節(jié),整個理論帝國邊界的擴張,是緊密相關的。所以要從這個方面去思考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然而“美學的回歸”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轉向,不是回到自主、自律,也不是轉向內部;它這個回歸是回到原點以后就馬上向外轉,于是出現(xiàn)了美學的倫理學轉向,美學的政治學轉向,包括美學的政治經(jīng)濟學轉向。而理解“理論之后”、“美學回歸”的關鍵,是讓我們進一步宏觀的思考,獲得更為宏觀的當代美學發(fā)展的視野。所以不能將當代美學的回歸認為是回到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學自主性問題。

第二,它的轉向是向外轉,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把倫理學、經(jīng)濟學、政治、文化的觀點外在地強加在美學之上;而是以美學為原點,重新闡釋了倫理、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這與我們過去理解康德的“審美共同體”是不一樣的。

高建平教授贊同前面幾位專家的看法,但在具體概念的梳理和運用中提了幾個細節(jié):第一,如何體現(xiàn)"當代"?第二,是“誰”的當代?阿列西寫過一篇文章,認為在“后現(xiàn)代以后”的是“當代性”,他是這個特別的概念來批判“后現(xiàn)代以后的”,回到一種當代,回到一種常識。這是一種理論意義的“當代”。今天新媒體、市場經(jīng)濟、全球化等等當前的整個的一切,都會帶來很多東西,而這一切,在美學中是如何回應的。而“誰”的“當代”要區(qū)分出國家和語境。西方的“當代”,是有國別性。西方人的“當代”,不一定是中國人的“當代”。不同的國家,“當代”是不一樣的。它不僅僅是說“時間到了今天了”,當代美學有一個針對性,面對著誰的當代?中國當代面對的問題,中國的美學這些年是怎么走過的,這些都缺乏深入研究。這些年中國的美學是怎么走過來的,今天的美學該怎么做,該怎么對這些年的美學做一個回應,怎么形成一個我們的當代,這個實際上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第三個,當前還有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當代一批搞藝術的人做藝術學、做藝術批評,不要美學,宣揚去美學化。如何回應這個問題,做藝術研究能不能“去美學化”?所以一定要從理論上說明一個問題,美學在藝術批評中起什么作用?

杜衛(wèi)教授則提醒課題組注意兩個問題:

一、到底是中國問題還是全球問題?當代是誰的當代?問題是誰的問題?有一位經(jīng)濟學家寫過一本書叫《思想市場》,詳細描述了經(jīng)濟學說產(chǎn)生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的確是有點像“科學革命的結構”這種味道帶來的震撼。任何理論的產(chǎn)生,都是應和著需求而產(chǎn)生的。伊格爾頓《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出版曾使陷入研究困境的美學得以“復活”。

二、主要是學術問題還是實踐問題?強調“美學與批評形態(tài)”結合的問題,不要過多地關注內部圈子里的問題,而忽略了美學實踐和批評的問題,而導致了更前面的對中國本土問題的相對忽略。因此,建議可以從關鍵詞來做。

朱立元教授肯定了課題中所包含的很多讓他感到新鮮的研究點,例如把西方與我們的批評實踐力圖做一個結合。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第一、總體框架上還不是很清楚。題目叫“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但是當代中國美學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包括美學理論的討論問題,幾乎沒有涉及,包括李澤厚的實踐美學,后實踐美學。整個開題匯報主要講國際或國外美學的基本問題,但國外美學實際上近年來呈現(xiàn)出某種衰退的跡象,美學在國外引不起研究的興趣;在中國,美學雖然談不上“熱”,但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做,從八十年代到現(xiàn)在,仍然有一個相對熱的現(xiàn)象。西方更重視藝術批評,不太關心理論性的、美學原理性的建設方面。所以需要講清楚到底是哪些方面的基本問題?一方面需要概括當代美學基本問題,輪廓方面、框架方面;另一方面批評的問題又是跟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如何勾連。五個子課題內容方面適當做一些調整,把這兩個東西扣得更緊,整個框架整體性也就更強,邏輯的推演方面更有內在聯(lián)系,從而避免各個子課題相對不集中的問題。

第二、第二個子課題"本體闡釋",“審美意識形態(tài)和當代的本體闡釋”,主要從西方馬克思主義概括出來的內容。這與我們思考的“本體闡釋”不太一樣。還有,“審美制度問題”這個角度蠻新鮮的,但是它怎么與整體上勾連更緊?這個子課題前面部分,審美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問題、藝術如何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好像跟整體扣得不是很緊!爸贫葐栴}”,還有當代美學批評、制度批判與當代美學批評的向度,這里面有一些問題與觀念也不完全是與制度相關的,包括美的邊界的解構、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些等等,需要有一個更詳細、嚴謹?shù)恼撌,需要在其他子課題中有邏輯表述和推敲。

徐岱教授也提出意見,強調扣住幾個關鍵詞,而當代美學、基本問題、批評形態(tài)這三個關鍵詞決定了課題的質量和內容。課題內部還可以進一步做二度思考和微調。另外,適當考慮一些跨學科的研究和思路,千萬不要自我封閉。藝術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科,急急忙忙試圖與美學切割、分離,即藝術要去美學化,但實際上又去不掉。這也是值得研究的。總之問題意識聚焦越明確越深入,完成質量肯定越高。

張江教授在聽取各位專家意見后作了最后的總結評議。他認為,這個題目有意義但還是有些問題已見端倪。

關于這個題目,必須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當代”誰的當代?誰提的口號很重要。美國人的當代嗎?歐洲人的當代嗎?或者是伊拉克的,穆斯林的當代嗎?還是中國的當代。中國當代美學問題嗎?“批評”,誰的批評?中國當下的文學批評嗎?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文學經(jīng)驗和文藝實踐的批評嗎?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誰的當代?從當代的中國經(jīng)驗、中國實踐出發(fā),說出問題來,說出你看到的問題來,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說你把問題提尖銳了,讓我們看見問題也行,不一定解決問題。

第二個問題,到底是什么問題?審美和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嗎?審美和倫理的問題嗎?審美與人類學的問題嗎?遠離了中國當代的文學批評。這個問題要解決。

第三個問題,理論和批評的關系到底是什么關系?在這個關系上,合法的、正當?shù)摹⒕珳实拿缹W問題與批評形態(tài)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我們在這個關系上,遇到了什么問題?我們怎么處理這些問題?

首席專家王杰教授對論證專家的意見建議做出了回應,課題組將于次日召開會議,吸取意見,根據(jù)意見對課題部分內容作出調整。王杰教授還就專家學者們的悉心指導表示感謝,并承諾整個課題組一定會交出滿意的成果。

最后,專家組進行了認真討論和表決,一致同意開題,并形成了課題開題專家意見書。

(課題組供稿)

阿列西?艾爾雅維奇講座信息

先鋒藝術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無政府主義與后社會主義

2016年1月12日下午,前國際美學學會主席、斯洛文尼亞國家科學藝術研究院哲學所教授阿列西?艾爾雅維奇做客浙江大學,在國際文化與傳媒學院進行了一場題為《先鋒藝術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無政府主義與后社會主義》的演講。講座由“求是”特聘教授王杰主持,現(xiàn)場氣氛熱烈,師生們與阿列西?艾爾雅維奇教授互動頻繁,充分顯示了浙江大學師生的人文底蘊與理論素養(yǎng),講座受到廣泛好評。

阿列西?艾爾雅維奇教授認為,從歷史上來看,先鋒藝術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分別為早期先鋒派、新先鋒派及第三代先鋒派。早期先鋒派的流行、發(fā)展與無政府主義意識形態(tài)緊密相聯(lián),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形式,都深受無政府主義的影響。而第三代先鋒派與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和發(fā)展緊密相關,從早期先鋒派到第三代先鋒派,藝術以其敏感的特性觸及到政治意識形態(tài)轉變的特殊時期,艾爾雅維奇教授最后大膽地預言,第四代先鋒派雖然尚未到來,但孕育第四代先鋒派的社會土壤正在形成,用他演講中的一句話來總結就是:“無政府主義可能在未來會有新發(fā)展——當然,先鋒派也是這樣!

項目工作進度

自國家社科規(guī)劃辦公布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選題以來,王杰教授便著手準備此項目申報的籌備工作。召集課題組成員召開了4次會議,商議申報事宜,開展工作,包括收集相關研究資料,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的梳理、相關文獻的翻譯整理等。并在暑假組織人員完成申報項目書。2015年7月以來,項目首席專家王杰教授又召集各子課題負責人碰頭會,籌備開題會議。2016年1月,王杰教授率領課題組成員順利開題,并在開題后幾天緊鑼密鼓地召集課題組成員,消化開題報告上專家們所提出的意見,制訂往后的工作計劃。

(一)“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批評形態(tài)研究”課題申報籌備會議紀要

時間:2015年7月18日

地點: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211會議室

參會人員:王杰等美學、藝術與文化理論研究中心的成員、人民出版社安新文編審等

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211會議室召開了“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當代批評形態(tài)研究”課題申報籌備會,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圍繞王杰教授2015年已經(jīng)通過的重大項目選題“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及當代批評形態(tài)研究”,討論如何組織申報、如何更好地構建課題結構,理清選題脈絡,以及成員分配和確定,并圍繞五本譯著任務分工及出版問題進行了熱烈的展開。

首先,由王杰教授介紹了當代美學的理論背景和基本問題,重點推出阿列西的《美學革命》、《美學轉向政治思想》、《走向現(xiàn)代美學》及賈斯汀的《文化產(chǎn)業(yè)導論》。介紹了選題的由來。自從阿爾都塞提出問題的兩種思路:哲學美學和社會學美學,其后的布爾迪厄、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交叉在一起,到現(xiàn)在消費、后現(xiàn)代語境,我們重提基本問題來作形而上的思考。這也正是我們這個論題的價值所在。當代藝術最終都指向的是倫理,而美學與信仰的關系,悲劇喚起審美判斷,使得當下為什么強調要重新研究悲劇,研究悲劇與美學、倫理學的聯(lián)系。例如當下社會中留守兒童自殺問題就是悲劇與倫理學的問題,父母的責任與倫理維度。以往美學只體現(xiàn)于藝術領域、對情感的分析,審美人類學作為哲學人類學的延續(xù),倫理問題一定要從哲學人類學角度來闡釋。論題擬從五個方面展開:

一、馬克思主義美學傳統(tǒng)與中國當代批評實踐

馬克思主義美學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模式。中國當代批評的一個現(xiàn)象是,不同歷史時期所形成的不同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和理論模式,同時對當代中國的文學藝術現(xiàn)象作出了研究和分析,出現(xiàn)了某種理論上的疊加現(xiàn)象,這是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對自己所面對的文學藝術現(xiàn)象在理論上準備不足的表現(xiàn)。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可以確定中國文學藝術批評對象的理論特質,從而為理論闡釋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根據(jù)。

二、審美的革命與當代批評的功能研究

巴迪歐、特里·伊格爾頓和阿列西·艾爾雅維奇等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家都指出,在全球化時代或審美資本主義時期,文學藝術以及批評是大眾文化解放或者說實現(xiàn)精神和情感升華的唯一可能途徑和渠道。因此批評的功能具有十分復雜而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只有把辯證的方法和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作為基本方法,從文化機制和審美制度的角度做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對當代批評的功能做深入的理論說明和闡釋。

三、中國當代先鋒藝術與審美制度理論研究

審美制度是審美資本主義時期文化制度的基礎。因為審美經(jīng)驗具有隱秘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本項目以布爾迪爾的藝術制度理論和關于habitus的理論研究為基礎,著重研究當代中國不同社會階層人群habitus的演變與變遷機制,以此來探討當代文學藝術作用于社會的多元復雜機制,從而為當代批評理論的研究和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礎。

四、當代文藝批評的基本形態(tài)研究

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當代文學藝術的傳播渠道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批評的形態(tài)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格局。另一方面,由于價值的多元化,也影響和制約著批評形態(tài)的復雜變化。本項目以新媒體研究和當代文化傳播研究為基礎,結合新人文學科研究的具體方法,在新的美學基本問題框架下,研究當代文藝批評的形態(tài),試圖建構出既不同于國內流行的批評話語形態(tài),也不同于歐美當下盛行的批評理論形態(tài)的獨特的基本形態(tài)與批評模式。

五、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域及本體論闡釋的理論研究

在文化創(chuàng)意經(jīng)濟時代,藝術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變得更為復雜和多元化。本項目在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當代發(fā)展的基礎上,吸取和采納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資源,力圖在對中國當代藝術作出深度研究基礎上,概括和總結出系統(tǒng)性的當代批評理論——本體闡釋理論,以便使中國當代文學藝術的闡釋能提升到美學的理論層面。

總之,本項目的核心概念是文化創(chuàng)意經(jīng)濟、審美資本主義、審美幻象、審美的革命和本體闡釋論等。其研究目標是在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前沿的視野中,通過對當代中國文學藝術批評問題的深入研究,概括和抽象出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特別是這個基本問題的中國表現(xiàn)形態(tài),然后在此基礎上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為資源,構建中國自己的當代批評理論——本體闡釋理論。

隨后課題組成員紛紛發(fā)表意見,華南師范大學的段吉方教授指出,“審美的革命”作為關鍵詞最好去掉,因為意識形態(tài)色彩過濃。第五部分的“當代美學的基本問題”建議提前到第一部分,呈一個開啟作用。第二部分的“當代批評的功能研究”則建議放入后面。廣西師范大學的麥永雄教授介紹了當代文藝批評的基本形態(tài),認為緊扣當下批評最新形態(tài)的發(fā)展,以新媒體研究和當代文化傳播研究為基礎,結合新人文學科研究的具體方法,在新的美學基本問題框架下,研究當代文藝批評的形態(tài),試圖建構出既不同于國內流行的批評話語形態(tài),也不同于歐美當下盛行的批評理論形態(tài)的獨特的基本形態(tài)與批評模式。云南大學的向麗教授提出,當代美學基本問題在于厘清美學、當代性等基本問題的問題框架,而批評在此成為問題拓展和解答的實踐。馬克思主義美學與人類學以及二者的結合,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借鑒,提供了美學介入現(xiàn)實的諸多可能性。蘭州大學的王大橋教授則對論題論述過程中的問題進行了一一歸納。針對所有成員所提出意見,王杰教授對論題的結構和思路進行了調整,大家一致認為調整后結構更嚴謹線索更明晰、更聚焦。

會議還討論了將作為研究工作的資料基礎,同時也是西方左翼學者的最新著作介紹到中國,本項目擬選擇五種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后馬克思主義的最新著作翻譯成中文。它們是:(1)阿列西·艾爾雅維奇《審美的革命》(Aesthetic Revolutions);(2)Peter Murphy and Eduardo de la Fuente編《審美資本主義》(Aesthetic Capitalism);(3)特里·伊格爾頓的《陌生人的煩惱》( Trouble with Strangers: A Study of Ethics);(4)凱文·安德森的《馬克思在邊緣》( Marx at the Margins);(5)保羅·德曼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Aesthetic Ideology)。譯著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安新文編審將負責對這幾部譯著的編審和出版工作。

(課題組供稿) 

(責編:李葉)
怀柔区| 永城市| 读书| 剑阁县| 虎林市| 呼图壁县| 旺苍县| 金昌市| 搜索| 唐海县| 洮南市| 通许县| 阜宁县| 团风县| 绥滨县| 深州市| 华容县| 崇礼县| 台南市| 武宁县| 蒲江县| 宝兴县| 巴中市| 新郑市| 凤城市| 静海县| 牡丹江市| 屏东县| 丹阳市| 阿城市| 怀集县| 丰镇市| 万安县| 东兰县| 广河县| 青铜峡市| 卓尼县| 鄢陵县| 巍山|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