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關于現代轉型的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大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學、中國史學、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小到某個工藝、某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現代轉型,幾乎可以說任何一個學科、任何領域,都有相應的現代轉型,都有轉型的研究成果問世,思路大同小異,結論則因學科性質、轉型時間及過程、涉及人事的差異而不同。在似乎已經飽和的現代轉型研究中,像中國詞學這樣一個興起于唐代,鼎盛于宋代的古老學科,它的現代轉型的研究能否得出新意?能否給人新的認識?讀完武漢大學陳水云教授《中國詞學的現代轉型》(2015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作品,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年出版)一書,心中的疑慮消失了。概括而言,該書有三個方面特別值得注意。
一是思考進路另辟蹊徑。學術研究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不必研究。作者在后記中指出:“2010年前后,已經有好幾本關于現代詞學研究的論著出版,我應該做怎樣的開拓而不蹈人覆轍呢?”他反思傳統(tǒng)文學史研究的兩種路徑,即以人為中心的研究和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而此前對現代詞學的研究,走的也基本是這兩條路線,他苦思第三條路線,那就是:“把不同詞學家放回到他的生活語境,將焦距拉長拉遠,本書所做的就是語境的還原,考察不同詞學家在特定語境下他的思想的‘當下’意義,這是一種介于微觀與宏觀之間的歷史敘述方式!痹凇督Y語》中又說:“它并不把單個詞人或學者思想的梳理作為重心,而是把他們放在不同的文化語境進行分析……通過這一系列的語境還原,多角度地呈現中國詞學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的路徑。”改變路徑、角度,易于獲得新的發(fā)現,如朱祖謀過去被作為晚清詞學的集大成者,而一旦放到現代詞學的語境中,其保守性便顯現;王國維、胡適,以往人們只見其進步性,而從當時的反響和批評看,作者看到了他們思想觀念的偏頗與不足。作者贊同當前史學界倡導的社會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強調回到現代的場景里觀看當時人的詞學活動,通過具體詞學生活細節(jié)展現詞學現代轉型的具化場境和語境。他認為“歷史不是名家的簡單相串,特殊性不能取代一般性,一般性就是‘鮮活’的生活真實!保ā毒w言》)對于現代詞壇的發(fā)展格局,以前研究者較多從學術流派的角度切入,本書則認為“流派研究往往會設定范圍,使得一些不能納入流派討論的內容被忽略掉了”,而改從現代學術師承角度切入,分析、考察現代詞學創(chuàng)新與師承譜系的關系(第一章第三節(jié))。進路的轉換,使本書新義不斷,予讀者以多方啟迪。
二是現代的學術眼光與開闊的學術視野。無疑,“現代性”是本書的重中之重,如何具體而不空疏、宏觀而又清晰地梳理出中國詞學現代轉型的脈絡、過程是本書的亮點。本書聚焦于“現代學術大師們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換,將傳統(tǒng)與現代對接,一方面積極吸納西方現代學術的體系性和思辨性的養(yǎng)分,將傳統(tǒng)進行現代轉換;另一方面,在乾嘉樸學的基礎上推出順應時代發(fā)展需求的‘新樸學’,從乾嘉學者那里而來的音韻、訓詁、?狈椒,與自西方舶來的實證方法結合起來,成了一種具有精密而純粹之特色的新型學術——‘考證學’!保ā毒w言》)所以,本書在一般性地敘述中國詞學的現代轉型之外,更深入思考中國詞學現代轉型的本質和動因。而“大家”、家族、教育、社團、現代學術思想與方法五個方面,成為具體抓手,這本身就超越了那種只以大家、名家?guī)託v史的研究法,獲得研究視域的極大開拓和研究境界的大幅提升。比如對大家、名家,作者討論的是他們?yōu)楝F代詞壇貢獻了哪些新觀念,這些觀念對現代詞學建設所發(fā)生的影響。高等學府作為現代詞學發(fā)源地的實際內涵、意義與價值,在本書中得到彰顯,作者不但從課程設置與學科體系、課堂講授與崇尚美育、課外活動與能力培養(yǎng)三大方面,提煉出“有聲的詞學:民國時期詞學教育的現代理念”這一精辟觀點,還充分關注到高校設置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創(chuàng)辦學術刊物這樣一些“硬件”對詞學現代轉型的催生和推動。本書發(fā)掘出德清俞氏父子兩代在傳統(tǒng)詞學與現代詞學上的兩種立場,新會梁氏以“情感”“意境”建構起來的梁氏詞學體系,江山劉氏三代積淀到劉毓盤,將詞學搬上大學講壇,撰就“價值殆無異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在曲一方面的地位”的中國詞史開山之作《詞史》。如此,大家的詞學思想與影響、文化家族內部詞學思想的變遷、高等學府的催生與促進都展現了詞學現代轉型這個時代主題的一致性,充分論證了中國詞學現代轉型的走向和內因。
三是詞學新史料的發(fā)現與詞學理論的提煉、思想的啟示。作者在研究現代詞學過程中,新發(fā)現的詞學研究者、詞學著作有王蘊章的《詞學》,孫人和為《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撰寫的《詞集提要》,徐興業(yè)的《清詞研究》《清代詞學批評家述評》,夏仁虎的《枝巢四述》“論詞”等等,并將相關成果反映在第六章第一節(jié)、第七章第一節(jié)、第四章第三節(jié)里。這些詞學新史料的發(fā)現和應用研究,不但使中國詞學現代轉型的歷史增添了許多有價值的鮮活“細節(jié)”,而且使作者的整體研究與其擅長的理論創(chuàng)新得到堅實的新史料支撐。新史料的發(fā)現為新觀點的提出奠定了可靠的基礎。比如作者認為徐興業(yè)的《清代詞學批評家述評》“第一次較系統(tǒng)地勾勒出清詞史的發(fā)展脈絡”“是現代詞學史上第一部詞學批評史研究專著”,它以提出與常州詞派“意內言外”說迥異的純文藝觀而體現著現代品格。但作者不是唯材料者,他認為“對于史料的重視是學術研究的出發(fā)點,這是基礎,卻不是目的,我們從事現代詞學研究,是要通過它來展現我們時代的思想智慧,特別是我們對于前人已有認識的超越和進步!睘榇耍磳ξㄖR論傾向,反對只堆積史料而缺乏思想的做法,故全書處處閃爍著理論、思辨的火花。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