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 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本課題自2012年立項以來,按照課題內容總體設置要求,按計劃完成預期目標,并于2015年7月完成中期匯報與檢查工作,自2014年7月以來,本課題主要開展的工作如下:
(1)1、2014年7月27日,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提交了“金沙遺址祭祀區(qū)考古發(fā)掘報告與研究”的中期檢查情況,就完成情況和存在問題進行了匯報。
(2)2、2015年12月,各子課題再次分別召開小型討論會,就各子課題工作進展情況和存在問題進行了討論和總結,并強調按照既定計劃完成課題目標。
(3)、2016年8月基本完成祭祀區(qū)考古發(fā)掘報告編寫和資料收集工作
2、子課題一進展情況
(1)完成祭祀區(qū)陶、石、金、玉器等類型學分析與文字描述
(2)截止2016年8月完成所有器物的繪圖工作
(3)對采集遺物完成文字描述
(4)完成并增加銅器的金相分析
(5)完成祭祀區(qū)的植物遺存的初步鑒定與研究報告
(6)重新選取碳十四測試樣品,并已經送達北京大學實驗室。
(7)初步完成《祭祀區(qū)發(fā)掘報告》文字描述。
(8)完成論文《試論金沙遺址出土龍形銅器鈕》、《金沙遺址出土獸面紋玉鉞淺析》。
3、子課題二進展情況
1、完成金沙遺址祭祀區(qū)的初步分期表格和分期
2、補充碳十四測年樣品
3、祭祀區(qū)商周時期遺存不同階段遺存有著不同祭祀內涵
4、子課題三進展情況
(1)完成論文《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銅簋》、《金沙遺址出土銅戈》、《新一村遺址出土石琮和玉戈》,《成都文物》,2016年第2期。
(2)完成《金沙遺址“陽光地帶二期地點”發(fā)掘報告》,已經交付文物出版社,預計2016年年底出版。
(3)《成都十二橋遺址新一村一期出土漆繪陶的分析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4)四川周邊地區(qū)商周時期資料收集初步完成。
5、子課題四進展情況
(1)、新補充青銅器金相與工藝分析與研究
(2)、發(fā)表《金沙遺址卜甲修復》
(2)、完成多篇植物遺存分析報告,如《成都金沙遺址“陽光地帶二期”地點浮選結果及初步分析》、《四川成都市城鄉(xiāng)一體化工程金牛區(qū)5號C地點考古出土植物遺存分析報告》,《成都中海國際社區(qū)遺址浮選結果及初步分析》。
(3)完成《金沙遺址陽光地帶二期地點出土銅塊分析》
(4)完成《金沙遺址陽光地帶二期地點出土動物骨骼報告》
6、子課題五進展情況
(1)《金沙遺址祭祀區(qū)古河道出土古木材質鑒定報告》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樹芝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閻雪完成
(2)金沙遺址環(huán)境考古研究在新出版《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huán)境考古》第三、四節(jié)中有系統(tǒng)分析,科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3)《金沙遺址陽光地帶二期地點墓葬出土玉石器分析》《成都考古發(fā)現(2012)》,科學出版社。
(3)對彭州九峰山和汶川龍溪進行現場考察,以便進行金沙遺址玉器原料產地來源討論。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2015年8月同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人員達成研究金沙遺址聚落、環(huán)境變遷和功能分區(qū)等方面進行合作研究的意向。
(2)2015年9月同北京大學和史語所達成研究金沙遺址陶片微量元素分析研究意向
(3)2015年12月課題組一對曲靖八塔臺墓地、昆明市博物館、云南省博物館考察學習。
(4)2016年6月同四川大學考古系達成金沙遺址人骨分析研究合作意向。
(5)2016年7月課題組一、二、五參加“三星堆與世界上古文明暨紀念三星堆祭祀坑發(fā)現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6)2016年6月課題組一、五參加在重慶舉行的“手工業(yè)考古·重慶論壇—這個西南地區(qū)冶金與鹽業(yè)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論文形式 ,如《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銅簋》、《初論金沙遺址出土早期銅戈》等。
(2)以報告形式,如《金沙遺址“陽光地帶二期”地點發(fā)掘報告》已經交付文物出版社。
(3)以考古講座形式繼續(xù)推進與四川大學考古系合辦“馮漢驥考古論壇”和金沙論壇,邀請國內外學者進行學術講座,如2015年10月吉林大學楊建華教授“從三叉護手劍的傳播看四川在西北到西南文化帶的地位”、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辨玉:通過玉器物質性認識商代社會”、山西考古研究所所長謝堯亭“霸國一夢三千年——考古隊長帶你揭秘霸國”、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鐘鼎相合 弦歌不輟——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許杰“三星堆青銅容器與長江中游青銅文化”等多場專題講座與報告。
(4)媒體形式,以多種媒體形式向社會大眾進行普及宣傳金沙遺址的考古發(fā)現與研究成果,2015年至2016年對金沙遺址進行各類宣傳報道2350次。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通過系統(tǒng)的分析,發(fā)現金沙遺址祭祀區(qū)商周時期遺存中存在早于目前所認為的十二橋文化早期遺存,關于其年代與文化屬性問題由于地層堆積缺失和保存情況不理想,對于該階段遺存的文化特質與時代特征仍然有諸多難點和疑問,尚需進一步厘清。
(2)祭祀區(qū)商周時期遺存一脈相承,但不同階段堆積有著特定意義,尚需進一步分析不同階段祭祀內涵與特征,而要完成這項任務,其共時性和歷時性的研究將是關鍵,需要進一步整合資料和討論。
(3)由于陶器保存情況各有差異,有少量陶器定名問題仍然存在,這給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帶來不少困擾,尚需進一步探討。
(4)由于報告體量較大,圖片處理非常漫長,同時要承擔編輯工作,這嚴重影響了報告的撰寫工作與進度。
(5)重要單位碳十四測年數據仍然在測試中,對于后續(xù)的分期與年代研究帶來不少麻煩,課題研究應當考慮各類科技測試的時間周期。
(6)由于時間緊,論文發(fā)表和階段性成果不能及時刊布,是否可考慮相關論文完成情況或采用用稿通知?
(7)由于任務緊,制圖時間周期長,測試樣品數據尚未全部獲取,這給課題的結項及相關工作帶來極大地問題,有鑒于此,希冀本課題結項時間能延期至2017年7月。
二、研究成果情況
1、《金沙遺址出土銅簋》
該文主要介紹2008年出土金沙遺址興城建地點商周時期遺存中一件銅簋背景、形制、金相分析。
主要觀點:該銅簋同關中地區(qū)商末周初同類簋相近,尤其是同寶雞地區(qū)出土錐刺乳釘紋盆式簋一致,但該簋有著其特質,研究者認為是當地仿制品。
學術價值:該簋發(fā)現與研究對于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商周時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這是目前成都平原發(fā)現的唯一一件具有地層單位的銅鼓,這進一步揭示古蜀文化來源的復雜性與多元性。
學術價值該簋的發(fā)現對于研究關中平原商周
2、《初論金沙遺址出土早期銅戈》
該文主要介紹了金沙遺址祭祀區(qū)和其它地點出土的長援戈發(fā)現與形制分析。
主要觀點:研究者認為此類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受中原尚式戈影響,另一類是受長城北方地帶商周時期文化因素影響,其流行時期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學術價值:(1)、此類銅戈在蜀地的發(fā)現,為伴出遺存的時代推測提供了重要依據。(2)不同文化因素的銅戈匯集于此,再次證明了古蜀文化與周邊地區(qū)同時期文化交流的廣泛而深遠,同時也進一步凸顯出古蜀文化的博大精深。
3、《金沙遺址“陽關地帶二期”地帶發(fā)掘報告》
主要內容是系統(tǒng)報告了位于金沙遺址西北部的“陽光地帶二期”地點發(fā)掘情況,該地點于2003年發(fā)掘,遺跡豐富,計有窯址44座、灰坑102個、墓葬288座,另外出土了大量遺物。
主要觀點:該地點的聚落在距今4000年左右就已經有人群在此活動,聚落規(guī)模較小;距今3400~3300年,在該地點出現了制陶作坊,隨后制陶業(yè)繼續(xù)發(fā)展,在距今3300~3200年該地點西南部開始出現了墓葬,這個時期文化遺存特點是制陶作坊規(guī)模小,人群較少。距今3200~3100,陶窯及墓葬大量出現,這個時段是該地點的制陶工業(yè)最為興盛的時期,同時也是人群最為繁盛的時期,同時也出現新的文化因素,如船棺葬的出現。距今3100~3000年,該地點的制陶工業(yè)急劇萎縮,而墓葬數量較之前有了極大地增長。距今2900~2800年左右,該地點的制陶工業(yè)已經消失,形成專門的墓地。
學術價值:1、該地點是金沙遺址聚落群一處非常重要的遺址點,其鮮明的文化特質和時代特色以及特定的功能分區(qū),對于認識古蜀先民的聚落結構與分區(qū)有著重要意義。它的發(fā)現與研究,將極大地推進古蜀文化的研究,同時對于研究十二橋文化與三星堆文化內涵與時代特征也將有提升意義。2大量陶窯、灰坑、墓葬等遺跡在該地點集中出現,這是目前金沙遺址陶窯最為集中分布的區(qū)域,它極有可能是當時金沙聚落的一個延續(xù)時間較長制陶作坊,其居民隨著制陶工業(yè)興衰而發(fā)生相應變化。它的發(fā)現與研究,對于研究金沙遺址聚落內部結構有著重要意義。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