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陜西淳化棗樹溝腦遺址發(fā)掘報告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2月05日13:2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執(zhí)行與進展情況:

本項目立項以來,項目組召開了《陜西淳化棗樹溝腦遺址發(fā)掘報告》開題論證會,確定了整體研究思路,明確了子項目及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分工,確保能夠按照預定研究計劃順利開展相關研究工作。至2014年6月,棗樹溝腦遺址發(fā)掘遺物資料考古繪圖及器物描述等基礎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動物骨骼遺存完成了清洗、晾曬、拼對、鑒定、測量、稱重、年齡性別判斷以及埋藏痕跡、人工痕跡、病變現象記錄等工作,并將上述信息錄入電腦建立動物骨骼遺存數據庫;墓葬出土人骨完成了性別、年齡鑒定、體質人類學測量和病理觀察工作;用于科技分析的陶器、青銅器、玉石器標本基本制備完畢,完成了如骨化學等分析測試工作。

2014年7月以來,各子項目研究工作繼續(xù)有序開展,主要工作有:

(1)發(fā)掘資料整理與研究子課題(含2006-2007年度、2009-2010年度2個子課題,研究工作內容基本一致,因而一并總結):在出土文化遺物資料攝影、繪圖與統計分析等整理工作的基礎上,對棗樹溝腦遺址先周時期文化遺存進行分期及文化因素分析,并對出土陶器的制作方法、施紋方式、陶器器形與燒制技術間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深化和修正了以往的許多認識。其中,棗樹溝腦遺址先周時期遺存可分為四期,年代自殷墟一期至商末周初,其陶器制作方法、施紋方式及陶窯形制均與涇河流域同時期遺存十分相近,文化特征較為統一,同時還包含有部分北方地區(qū)的青銅文化因素。這些研究結果充分顯示出周文化形成的多源性與統一性,對認識中國古代文明的早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動物骨骼遺存鑒定與分析子課題:在完成動物骨骼遺存的種屬鑒定、信息記錄等工作之基礎上,展開相關科學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7方面工作。

①根據已經建立的數據庫進行定量統計,包括動物種屬、可鑒定標本數(NISP)、最小個體數(MNI)以及重量的統計,以直觀的反映遺址內各種動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

②將棗樹溝腦遺址動物骨骼的測量數據與其他遺址出土動物骨骼或現生標本的測量數據進行比較,推測棗樹溝腦遺址動物的形體大小并將形態(tài)相似但個體大小存在差異的動物加以區(qū)分(如狐與狗)。

③根據不同動物牙齒萌出、替換、磨蝕以及骨骼在不同時間的愈合等記錄,判斷動物的死亡年齡。依據某種動物在各個年齡段的死亡數量統計其年齡結構。

④估算動物所提供的肉量,以更為直觀的展現不同動物在人們肉食結構中所占的不同比例。

⑤根據形態(tài)結構、測量數據、年齡結構、性別比例、考古現象等方面的內容對遺址出土的家養(yǎng)動物進行綜合判定。

⑥分析動物骨骼上的各種痕跡,對各類埋藏痕跡、人工痕跡和病理現象的成因進行解釋。

⑦根據野生動物的棲息環(huán)境復原棗樹溝腦遺址的古環(huán)境特征。同時根據家養(yǎng)動物與野生動物的數量比例研究該遺址居民的肉食資源獲取方式和經濟類型。

(3)墓葬出土人骨鑒定與分析子課題:搜集整理與棗樹溝腦遺址墓葬人骨種群相關的周原遺址人骨資料,并與之進行了對比研究。

根據已經整理的人骨信息資料,棗樹溝腦遺址出土的商周時期人骨標本,其種群特征屬于古中原類型。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時代(約當五帝時代)乃至先周時期,渭水流域居民的種族特征具有較強的同質性。

病理觀察結果顯示,棗樹溝腦遺址商周時期居民的齲齒出現率很高。結合骨關節(jié)疾病的發(fā)病部位、上下肢骨發(fā)育狀況,判斷是以農耕為主的生業(yè)模式。

此外,課題組還采集了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個體的第三臼齒或第二臼齒,顳骨巖部,上下肢骨封閉較好(污染較少)的部分標本,進行古DNA的線粒體和Y染色體檢測,以便深入探討棗樹溝腦遺址商周時期的人群構成、親緣關系,以及先周時期的埋葬制度等問題。

(4)出土文物科技分析與保護子項目:針對棗樹溝腦遺址出土的陶瓷器、玉石器、金屬器等不同遺物,分別進行了相關的科技檢測與分析工作。

①陶瓷器方面:利用XRF分析了板瓦的化學組成,測定了板瓦的硬度、吸水率等性能,初步研究了板瓦的物理性能、材質特征及其燒制工藝;采用數碼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X 射線能譜儀、X 射線衍射儀等多種儀器,分析了西周陶鬲的微觀結構和化學成分,探討了陶鬲的制作特點;通過顯微鏡觀察了陶器的繩紋施加工藝特征,并進行了模擬實驗;利用微觀結構觀察、化學組成測試等方法,分析原始瓷的物理性能、胎釉組成及其工藝特點。

②玉石器方面:通過微痕觀察,并結合模擬實驗,對出土石刀的制作過程及使用功能、對玉器材質及加工工藝等,相繼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③金屬器方面:利用XRF對出土銅器、金器的材質特征進行了分析。

④卜骨方面:利用超景深三維視頻顯微鏡對出土卜骨的表面微痕、鉆孔痕跡等的微觀觀察,初步探討了卜骨的制作工藝特點。

⑤漆器方面:對從考古現場整體提取的漆器,在實驗室內完成了部分清理工作,同時利用超景深三維視頻顯微鏡、紅外光譜儀、XRD等儀器分析漆器的材質組成及其工藝特點。

⑥人骨與動物骨骼方面:完成了出土人骨與動物骨骼的碳氮同位素的測試工作,初步探討了遺址先民的食性特征及其動物的利用情況。

2.調研與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成員除定期進行研究成果匯報與交流外,還積極參加了多次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活動,并開展各種學術合作,為本項目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必要的學術保障。

陳靚副教授作為墓葬出土人骨鑒定與分析子課題負責人,參加了2014年7月在吉林大學召開的東亞地區(qū)生物考古學論壇和2016年5月在鄭州召開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年會骨骼考古學分會論壇,與參會的中外學者交流了生物考古學研究的理論方法,諸如怎樣才能做好一個具體遺址出土人骨遺骸的研究工作,為全面復原人類歷史提供更有價值的科學信息等。此外,還赴周原搜集了姚家周人墓地,赴延安收集了宜川蟲坪塬墓地的人骨資料,以便與棗樹溝腦先周——西周的早期周人進行對比,分析周人的種族特征,疾病以及創(chuàng)傷等。

凌雪副教授作為出土文物科技分析與保護子項目負責人,參加了2016年5月20日在鄭州舉辦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并做了人骨和動物骨骼同位素分析的研究報告。

凌雪副教授作為出土文物科技分析與保護子課題負責人,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以訪問學者身份,以棗樹溝腦遺址資料等為依托,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qū)開展了相關的合作研究工作。

溫睿副教授作為出土文物科技分析與保護子課題成員,于2016年5月參加了在希臘卡拉瑪塔市召開的第41屆國際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

2014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中心李志鵬副研究員來我院動物考古實驗室,對棗樹溝腦遺址出土的綿羊與山羊下頜骨進行鑒定,并與課題組成員深入交流動物骨骼形態(tài)與種屬的鑒定方法等。

2015年12月,中國國家博物館安家瑗研究館員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張?zhí)於餮芯繂T、胡松梅研究員來我院,就棗樹溝腦遺址出土先周和西周時期動物骨骼遺存及相關研究,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

2016年4月,英國劍橋大學林明昊博士來我院,就棗樹溝腦遺址出土黃牛末端肢骨出現的病理現象,以及可能存在的畜力資源開發(fā)等國際前沿問題,與項目負責人及相關課題組成員進行了深入交流。

3.成果宣傳推介

項目組按照相關規(guī)定,及時向國家社科辦公室報送了《2014年工作簡報》。同時,也非常重視最新研究成果的及時發(fā)表。2014年7月以來,相繼發(fā)表了2012和2013年涇河流域彬縣和長武地區(qū)考古調查報告、棗樹溝腦遺址馬坑出土馬骨的DNA初步研究和棗樹溝腦遺址出土原始瓷器制作工藝研究等階段性成果。

4.存在主要問題

(1)棗樹溝腦遺址所處的古“豳”地區(qū),可供比較的先秦時期考古資料相對較少,有些問題難以展開深入、系統的比較研究。古“豳”地區(qū)相關考古工作一直較為薄弱,同時期的文化遺存雖有少量發(fā)現,但頗具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工作遠遠不夠。針對這一突出問題,項目組成員逐年對這一區(qū)域進行較為系統的考古調查,盡可能全面把握文化格局及其演進特點,以便深入考察棗樹溝腦遺址發(fā)掘在古豳地區(qū)乃至周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與意義。

(2)遺址發(fā)掘所獲遺存種類多,數量大,對于各類文物的分析檢測及保護,從初步分析到樣品制備再到檢測分析,所需時間往往較長。同時,隨著基礎資料整理工作的進行,又引發(fā)出一些超出預定計劃的研究內容,如隨著1具雄性華南虎頭骨的確認,其來源地就成為有待探索的重要問題,需要進行鍶同位素檢測分析等。因此,一些科技檢測分析工作尚處于樣品制備、等待檢測階段。

(3)在動物骨骼遺存的研究中,如何把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有效結合起來,也是一個學術難題。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相當零散,有些遺跡的功能也很難做出準確判斷,其原因就在于實物遺存客觀存在的“先天性”缺陷所決定的。因此,除了個別特殊遺跡單位如殉馬坑等,依據普遍具有破碎性和偶然性特征的動物骨骼遺存,借助所在遺跡單位的空間分布特點等有限信息,難免在探討動物資源分布差異及歷時性變化時障礙重重。

(4)棗樹溝腦遺址雖然發(fā)掘時間長、具有一定的延續(xù)性,但是在遺址中采集到的人骨遺骸保存狀況不好,有些非常零散,對確認和系統研究周人的體質特征帶來了一定困難。例如種族人類學研究可以探索周人的淵源、流向等問題,但前提條件則是需要大量保存相對較好的頭骨樣本,而棗樹溝腦遺址頭骨保存較好的標本很少,且多為女性,給對比研究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

二、研究成果情況

1.《陜西彬縣商周時期遺址考古調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年3期。

2012年春季,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對陜西彬縣境內先秦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本文對此次調查的13處商周時期遺址進行介紹。初步分析來看,調查所見遺存的年代主要為“先周”和西周時期,文化面貌與棗樹溝腦遺址同時期遺存十分相近。位于彬縣涇河沿岸商周時期遺存與黑河以北、紅巖河流域所見遺存有一定的差異,特別是紅巖河流域所見紅褐陶器區(qū)域特征較為獨特,這種差異可能代表了區(qū)域文化和人群構成等方面的不同。此次調查對涇河流域商周時期文化分布、區(qū)域文化特征,先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古豳地"文化格局演進等方面的認識,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陜西省淳化縣棗樹溝腦遺址馬坑出土馬骨的DNA初步研究》,《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

該文運用古DNA 技術,對陜西淳化棗樹溝腦遺址西周中晚期馬坑出土馬骨樣本進行遺傳學分析。共選取4匹家馬骨骼樣本,從中提取DNA 并對線粒體DNA 控制區(qū)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 進行PCR 擴增。全部樣本獲得了線粒體DNA 序列,在這4個序列中共檢測出4個不同的單倍型,可以歸屬到4個不同的譜系A、B、C和F。棗樹溝腦遺址馬坑出土家馬具有相對較高的線粒體DNA的遺傳多樣性,依據古代文獻記載和古環(huán)境特征,陜西地區(qū)特殊的地理位置似乎利于不同譜系和不同品種的家馬聚集至此,由此推測該地區(qū)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一個產馬和馬匹貿易交換的集散地。毛色控制基因的SNP檢測結果顯示該遺址古代家馬僅有棗色(bay)一種毛色。毛色的單一性與線粒體DNA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并不一致。這一成果不僅填補了陜西地區(qū)古代家馬遺傳學研究的空白,為探索中國古代家馬的起源與擴散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也從一個側面揭示出周代禮儀制度的規(guī)范性,即便祭祀用馬也要求不同個體間的毛色一致。

3.《陜西周原遺址出土西周原始瓷工藝特征的初步研究》,《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6年第36卷第5期。

原始瓷器在我國南北方均有發(fā)現,但南方地區(qū)原始瓷器出土數量較多,且出土地點較為集中,從而對它的工藝和產地研究較為深入;而北方地區(qū)原始瓷器出土數量較少,出土地點分布零散,相關的科技分析相對較少。為了深入探討棗樹溝腦遺址出土的原始瓷器,并與周原遺址所出西周時期原始瓷器進行對比研究,采用超景深三維視頻顯微系統和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分別對原始瓷胎釉微觀結構和化學元素組成進行了觀察與測試。分析結果表明,原始瓷胎料可能選用含鉀較高的瓷石,釉應是添加有草木灰的鈣釉,周原遺址的原始瓷工藝尚處于制瓷技術初級階段,這與棗樹溝腦遺址所出原始瓷器的特征表現完全一致。

4.《涇河流域商時期遺存研究》,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涇河流域是周人的重要發(fā)祥地,今彬縣、旬邑一帶極可能為文獻中周先祖公劉所居之“豳”地,直至古公亶父時期才因戎狄侵擾遷至周原。因此,系統梳理、研究這一區(qū)域商時期的文化遺存,探討關中地區(qū)商時期文化格局的變遷,對于確定周人滅商前的物質文化面貌和探索周人興起的歷程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針對以往關中商代文化研究中涇河流域這一薄弱環(huán)節(jié),從基礎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出發(fā),以棗樹溝腦遺址商代遺存的分期研究為基礎,通過系統梳理已有的考古資料,初步建立了涇河流域商代遺存的年代序列,將涇河流域商代遺存劃分為五期,年代自二里岡上層至商末周初。通過各類遺存特征和文化因素的對比分析,將涇河流域商代遺存分為孫家、碾子坡和黑豆嘴三類遺存。孫家類遺存的文化內涵與時代范圍在以往研究中并不明晰,本文進一步明確了孫家類遺存是一支自殷墟一期至殷墟四期連續(xù)發(fā)展,主要分布于涇河中游,以高領分襠鬲等為典型陶器特征的地方文化類型。

5.《陜西棗樹溝腦遺址先周與西周時期動物遺存研究》,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棗樹溝腦遺址是商周時期古豳地區(qū)等級較高的一處聚落遺址,發(fā)掘出土的動物遺骸非常豐富。本文對棗樹溝腦遺址先周和西周時期的動物骨骼進行研究,以了解當時的遺址環(huán)境、經濟類型以及人們對動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等問題。

棗樹溝腦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骸,至少代表35個種屬的瓣鰓綱、腹足綱、魚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動物,其中哺乳綱動物占到全部動物的99%以上。通過形體測量、年齡結構、性別特征、病理現象、數量比例、考古現象、食性分析、DNA研究的系列標準判斷遺址的家養(yǎng)動物有豬、黃牛、羊(綿羊/山羊)、狗、馬,其余皆為野生動物。人類對家養(yǎng)動物的開發(fā)利用不僅涉及肉食資源,還包括其他副產品,如黃牛、馬可能提供畜力資源,羊用于羊毛生產等,表現出利用方式的多樣性。棗樹溝腦遺址居民的肉食來源以飼養(yǎng)家畜為主,輔以漁獵野生動物。這與遺址的經濟類型——以農業(yè)為主兼有畜牧業(yè),狩獵和捕魚則處于次要地位的情況相吻合。遺址中所消費的豬、黃牛、羊,可能既有來自遺址居民飼養(yǎng)的家畜,同時也有一些來自遺址以外的其他地方。

棗樹溝腦遺址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反映當時氣候是比較溫暖濕潤,特別是先周時期的溫度可能高于現在2℃。遺址周圍的環(huán)境特征是以森林草原為主兼有一定的水域。野生動物中梅花鹿數量最多,其可能受到人類保護性狩獵或獲取鹿角、鹿茸的影響。遺址所出完整的雄性華南虎頭骨,較為罕見,其來源還有待進一步分析研究。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
海口市| 开阳县| 柯坪县| 千阳县| 牡丹江市| 青河县| 建平县| 志丹县| 微山县| 伊吾县| 枣阳市| 忻城县| 长治县| 新野县| 银川市| 佛学| 图木舒克市| 常熟市| 洛浦县| 年辖:市辖区| 山丹县| 南皮县| 舞阳县| 孟津县| 海南省| 中方县| 栾川县| 衡水市| 广安市| 高淳县| 眉山市| 和田县| 平陆县| 云霄县| 南澳县| 安顺市| 四会市| 集贤县| 忻城县| 攀枝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