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且投身翻譯事業(yè)的作家大有人在,魯迅、周作人、郭沫若、林語堂、茅盾、冰心、鄭振鐸、徐志摩、巴金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這批作家兼翻譯家的知識分子中,魯迅堪稱出道最早、用力最勤、產(chǎn)量頗豐、質量大多臻于上乘的一位譯界高手。
魯迅從事文學翻譯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業(yè)績。據(jù)筆者統(tǒng)計,魯迅在1903年至1936年翻譯了俄蘇、日本、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羅馬尼亞、芬蘭、西班牙、奧地利、法國、荷蘭、德國、美國、英國等15個國家110位作家251篇(部)總計3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可謂蔚為大觀。但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學界對魯迅創(chuàng)作研究和魯迅翻譯研究呈現(xiàn)出一種很不平衡的態(tài)勢,主要表現(xiàn)為:對魯迅著述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佳作迭出,對魯迅翻譯文學的研究雖業(yè)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沒有達到應有水平。在此背景下,拓展與深化魯迅翻譯文學研究,是魯迅研究工作者面臨的迫切任務,也是魯迅研究領域能夠取得突破的重要學術生長點。
魯迅翻譯文學的兩個研究向度
側重于“翻譯”的魯迅翻譯文學研究向度。翻譯是語言文化信息傳播、轉化的過程。翻譯行為是由如下要素有機構成的一個系統(tǒng):原著(信息源)-原著出版、發(fā)表(信息傳播)-譯者(信息傳遞者)-譯著出版(信息的再傳播)-讀者(信息接受者)-評論者(信息的評估者)。基于此,具體到魯迅翻譯文學的“翻譯”研究,應當包含以下環(huán)節(jié):對魯迅所譯原著文本的考察-魯迅獲得原著途徑的探尋-譯者魯迅翻譯資質和翻譯思想的研究-魯迅譯著的出版、發(fā)表情況鉤沉-魯迅譯著讀者狀況研究-魯迅譯著出版、發(fā)表后批評家的評價意見整理。
魯迅的翻譯工作語言是日語和德語,他直接翻譯的日語和德語作品達113篇,約占其所譯作品的45%,其余的譯著多是通過日語或德語轉譯的其他歐洲小語種文學作品。受語言能力限制,目前絕大多數(shù)魯迅翻譯文學研究者都不可能直接閱讀魯迅所譯的東歐、北歐和一些西歐小語種國家文學作品的原著,這種現(xiàn)象值得關注。從小語種原著入手,閱讀魯迅所譯作品,進而發(fā)現(xiàn)并挖掘蘊含其中的翻譯技巧、思想等,是學界應當重視的一條路徑。此外,探討魯迅翻譯觀一直是魯迅翻譯研究的熱門課題。據(jù)筆者統(tǒng)計,進入21世紀以來,有一批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以及專著,都致力于魯迅翻譯思想、理論的研究,其中一些學術論著對魯迅翻譯理論有了較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但總體而言,還應進一步加強。
側重于“文學”的魯迅翻譯文學研究向度及其價值。從已有魯迅翻譯文學研究成果來看,多數(shù)論文和專著都側重于“翻譯”研究,即把主要精力放在魯迅翻譯選材、翻譯目的、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等翻譯理論的研究上。目前,全面、系統(tǒng)地對魯迅譯著的文本進行細讀和分析的“文學”性研究成果還未出現(xiàn)。筆者認為,開展魯迅翻譯文學的“文學”向度研究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
魯迅300余萬字翻譯文學作品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思想史、文化史、文藝史資源,如果不對它們進行逐篇細讀,不進行一定的整合研究,那么魯迅翻譯文學文本中所包含的珍貴精神遺產(chǎn)就會一直處于湮沒狀態(tài)而不為世人所知。魯迅翻譯文學作品中的思想,大多引起了他的強烈共鳴和深度認同,這些思想元素與魯迅著述文本中的思想要素構成碰撞、對話的關系,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構成了魯迅思想版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果不認真全面地闡述魯迅譯著的思想元素,就難以把握魯迅思想的整體面貌。再次,魯迅翻譯文學作品大多為具有豐富審美價值和高度藝術成就的文本,只有通過深入細讀,才能闡發(fā)出這些文本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并建立魯迅譯著和創(chuàng)作在美學和藝術上的對話關系。
魯迅翻譯文學之“文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
《魯迅譯文全集》的注疏。八卷本的《魯迅譯文全集》已于2008年出版,有志于魯迅翻譯文學研究的學者們應開展廣泛合作,對魯迅300多萬字的翻譯作品進行注疏。在筆者看來,《魯迅譯文全集》注疏本應吸取《魯迅全集》60多年來的注釋經(jīng)驗,對魯迅全部翻譯文本涉及的人物姓名、書籍作品、報紙刊物、團體機構、國家民族區(qū)域、歷史事件及社會事項,以及引語、掌故、名物、古跡、詞語、外文詞匯等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給予注疏。
對魯迅全部翻譯文學作品的解讀與闡釋。魯迅的多數(shù)譯著,尤其是早期近20萬字的文言譯著,以晦澀難懂著稱。研究者的任務是洞察其譯著中晦暗不明的幽微思想元素,清揚魯迅譯著被平淡表象掩蓋著的深刻精神命題,開掘魯迅譯著人物凡庸衣冠遮蔽下的幽深心理刻度,闡發(fā)魯迅翻譯文學作品審美上的超邁,探尋魯迅翻譯文學作品藝術上的獨異。
魯迅譯著與創(chuàng)作的對話關系研究。魯迅的譯著與創(chuàng)作具有諸多的互文(對話)關系,例如:魯迅所譯尼采、安特萊夫、阿爾志跋綏夫等人作品中的漂泊、做夢、瘋癲、復仇等現(xiàn)代性體驗,與他創(chuàng)作的知識分子小說的同類精神命題形成呼應;魯迅所譯廚川白村、鶴見祐輔、安特萊夫、阿爾志跋綏夫等人作品與其創(chuàng)作中的啟蒙思想和改造國民性思想等現(xiàn)代性思想命題具有對話關系;魯迅對所譯愛羅先珂、望·藹覃的童話十分偏執(zhí),這些童話批判現(xiàn)代物質文明的偏至,謳歌世界大同,贊美童心與大自然等精神傾向,魯迅對它們的偏好披露了這位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浪漫情懷;魯迅對所譯安特萊夫小說“鬼氣”的耽迷,對長谷川如是閑筆下野獸之美的欣賞,對果戈理、芥川龍之介作品幽默諷刺的吸納,對夏目漱石余裕文學低徊趣味的品鑒,為他本人所創(chuàng)作品的多樣化美學風格和豐富的藝術形式提供了借鏡;魯迅在翻譯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文藝論和蘇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論過程中,不斷淘洗、剖析、超越著自己的文藝思想。
總之,我們需要在中國近現(xiàn)代豐富復雜的文化語境中,對全部魯迅文學翻譯作品進行細讀,闡述魯迅譯著復雜多樣的現(xiàn)代性體驗、思想命題、審美趣味、藝術形式,并對魯迅譯著與創(chuàng)作的對話關系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進而為魯迅翻譯文學研究的拓展與深化作出貢獻。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繪現(xiàn)代文學版圖——魯迅翻譯文學研究”負責人、首都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