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因明研究”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因明是關于正確認識和有效推理論證的學說,肇于古印度,是印度五門最古老的學問(五明)之一。因明隨著印度佛教先后傳入中國內地和藏區(qū),在近16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歷代高僧大德和專家學者在研習、消化印度因明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逐漸形成了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兩個傳統(tǒng),也就是中國因明傳統(tǒng),簡稱“中國因明”。中國因明既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回顧中國因明百年來的研究歷程,對于提高人們的思維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三步曲:短暫復蘇、幾近亡絕、全面復興
漢傳因明的第一個高潮在唐代,玄奘大師及其弟子宣講并翻譯印度《因明正理門論》和《因明入正理論》,突出了因明的推理和論證功能,成為當時世界因明的高峰。但好景不長,幾十年后逐漸衰微。而藏傳因明(或稱藏傳量論、藏傳量論因明)始于8世紀前后,從一開始就瞄準印度因明的最高成就,關注認識論和邏輯學,受到藏傳佛教的高度重視,各大寺院都將因明規(guī)定為必須按學制精修的重點課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因明開始復蘇。一方面,中國社會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危機,一些思想家要求社會變革,尋找思想武器,引入了西方科學和邏輯學。當時思想界把邏輯學看得很重,認為是“一切方法之方法”。邏輯學的傳入,引起中國學人關注起中國古代的名辯學和唐代流傳的因明,于是乎漢傳因明在中斷了千年以后逐漸得到復蘇。另一方面,面對世界各種文化與信仰體系對抗的浪潮,藏傳佛教內部發(fā)起了宗教無偏向運動,各宗派進一步認識到因明的重要性,認為因明是開啟佛學寶庫的金鑰匙,學習因明是僧侶們修身養(yǎng)性的必經之路,從而大大推動了藏傳因明教學的交流和對各宗派因明經典的研習。
在20世紀前半葉,中國因明有了重要的發(fā)展。除佛學院外,在一些高校也開設了因明課,出版了幾十種因明著作。但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間,中國因明逐漸衰微,幾近亡絕。近三十多年,伴隨著科學春天的到來,中國因明逐漸走出低谷,出現(xiàn)了新的氣象,在因明教育和因明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進展。
漢傳因明:在與邏輯學、名辯學互相比較中得以發(fā)展
百年來,漢傳因明研究始終把邏輯思考作為關注的重點。這和西方邏輯的第三次系統(tǒng)傳入受到國人的強烈關注有直接的關系。當年學者們由關注西方邏輯進而思考因明和中國古代名辯學(名學、辯學)中的邏輯方法。學術界紛紛將邏輯學和因明、邏輯學和名辯學作比較研究,也將因明和名辯學進行比較研究。于是在中華大地出現(xiàn)了邏輯學、名辯學、因明“相互激蕩,競放異彩”的獨特的學術景觀。這項比較研究,從尋查彼此的相同點,到辨別彼此的不同點,進而探究和闡釋其中的義理底蘊。因明和邏輯的比較研究,學術界的基本思路是探求因明中的邏輯因素,評價因明的邏輯貢獻。因明和名辯的比較研究,也較多地關注二者的邏輯因素之同異。盡管當今學術界對因明之邏輯性質的看法仍有分歧,但近百年來,特別是近三十多年來,我國學術界對因明的邏輯性質和邏輯貢獻的認識,較之先前有了大大的加深和提高。不僅如此,因明和邏輯的比較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啟迪學術界運用因明理論思考和闡釋邏輯問題,甚至是現(xiàn)代邏輯的某些疑難問題,助推邏輯學的理論發(fā)展。這是非?上驳摹0倌甑谋容^研究,使?jié)h傳因明突破了玄奘“二論”(《因明正理門論》和《因明入正理論》)的視域,擴大到對陳那和法稱的主要因明文獻乃至其他國家因明文獻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重要成果。
中國學術界長期對邏輯學、因明、名辯學的比較研究,促進了學者們對世界邏輯源流的探究和梳理,提出了希臘邏輯、中國名辯、印度因明是世界邏輯發(fā)展的三個源流和三個傳統(tǒng)的觀點。在當今國際邏輯學界,這種觀點已逐漸形成共識。
藏傳因明: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辯論技巧的有效工具
藏傳因明的千年傳承是近代因明發(fā)展的源頭。20世紀初,面對東西方文化的劇烈碰撞和交流,以三大寺為代表的僧眾反對西方列強的文化滲透,使藏傳因明凸顯出對印度原生態(tài)因明本根的堅守,并且在義理方面豐富和發(fā)展了藏傳因明的內涵。藏傳因明是認識論和邏輯學融為一體的學問,在長期研習中對因明量論的一些重要概念做了更為準確的定義和界說,對于推理形式、特別是反駁形式做了有效的簡化,使之更便于實際應用。相對于印度因明傳統(tǒng)而言,藏傳因明在實踐上開拓了廣大民眾的學習方式,吸納了對因明傳承實踐經驗的總結,具有極為廣泛的社會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民族高校開展因明教育,培養(yǎng)了一批新的因明人才;藏傳因明研究關注現(xiàn)代學術成果和科學方法,產生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藏傳因明是藏文化的重要內容,是開發(fā)民智、提高人們邏輯思維能力和辯論技巧的有效工具,對推動社會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當前一個重要的工作,是對百年來藏傳因明教育和研究進行認真梳理和總結,揭示其成功和不足,探析其根源和經驗,推動藏傳因明的健康發(fā)展。
融合共生:漢傳、藏傳、國外因明的交流發(fā)展
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各有鮮明的特點,兩者的學術交流是發(fā)展中國因明的重要途徑之一。早在20世紀前半葉,一些漢傳因明學者就開始關注、研究和傳播藏傳因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兩者的交流日益增多,漢藏學者互譯因明研究成果,經常在一起開學術研討會,探討共同關心的問題。近年來,漢藏因明學者開始共同申報和研究因明課題,合作撰寫因明著作。2006年立項的教育部邏輯基地重大項目“佛家邏輯研究”,2012年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因明研究”、重點項目“近現(xiàn)代國內外因明研究”等都是由漢藏因明學者共同承擔的。漢藏因明通過學術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開闊了學術眼界,突破了各自的學術格局,推動了中國因明研究的深入和發(fā)展。
進入21世紀,我國因明學者和國外同行的學術交流也在不斷增多。一方面,中國因明學者更自覺地關注國外同行的學術成果和學術動態(tài),翻譯國外學者的重要著作,參加國外學術團體組織的因明學術研討活動;另一方面,也把國外優(yōu)秀因明專家請到中國來講學或進行學術研討。更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內外因明學者開始合作研究貝葉經因明文獻,共同撰寫因明著作。中國因明已經邁步走出國門,引起了國外同行的關注。我們相信,這條路會越走越寬。
中國因明傳承和發(fā)展亟須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人才問題。近三十多年來,我國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導師們,精心培養(yǎng)出一批專業(yè)的因明碩士和博士,有的博士是很出色的。但可惜的是,他(她)們中不少人由于各種原因沒能從事因明研究工作,或者沒有專門從事因明研究工作。而他們的導師,一批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活躍在因明領域的學者,多數(shù)已經退休或將要退休。如何把稀少的因明人才集聚到因明研究和教育崗位上,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推動中國因明的健康發(fā)展,帶動中國因明更好地“走出去”,這需要有關部門予以高度重視和盡早解決。
其次是學術視野問題。因明是一門古老的學問,也是一門有諸多新的生長點的學問,近百年來中國因明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明涉及論辯、邏輯、認識論等多個領域,各領域不斷地涌現(xiàn)出許多新的成果,有許多新的發(fā)展。因明研究要有廣闊的視野、現(xiàn)代的學術眼光,要關注相關領域的新觀點、新方法,力求站在科學發(fā)展的新高度、運用新視覺去審視因明問題,這將有助于發(fā)現(xiàn)新問題、作出新闡釋。同時,也一定要“同情”因明的發(fā)生背景和固有特點,避免牽強和比附。
再次是漢藏因明交流問題。漢藏因明的交流活動和以往比雖有很大加強,但從效果看還有待提高。不論是開學術研討會,或是共同做課題,還存在著自話自說的現(xiàn)象,針對重要問題的思想交鋒還比較少。這可能和語言不通有關系,致使研討會上常常是漢藏因明分開討論相關問題;也可能和學者們對彼此問題缺乏深入思考有關。為此,需要研究者加強語言學習和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另外,現(xiàn)在高校有多個因明碩士、博士點,它們對漢藏因明各有側重。為了讓研究生們能更好地接觸漢藏因明,各高校有必要互請藏傳和漢傳因明專家來講課,這對促進學術交流、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更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