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兩漢器物銘文整理與研究” 開題論證會報告 由吉林大學文學院徐正考教授作為首席專家承擔的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出土兩漢器物銘文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證會3月31日下午在吉林大學中心校區(qū)舉行。吉林大學副校長、中國古文字學會會長吳振武出席會議并致辭。評議專家組組長由北京師范大學李國英教授擔任,成員有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林澐、吉林大學吳振武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王貴元教授、武漢大學李天虹教授、吉林大學馮勝君教授。
徐正考教授從課題研究對象、研究預期目標、總體框架與主要內容、子課題設計、研究重點難點及創(chuàng)新點、預期研究成果及最終成果等相關方面對項目進行了詳細介紹,對 “出土兩漢器物銘文匯釋”“出土兩漢器物銘文文字研究”“出土兩漢器物銘文與兩漢歷史文化綜合研究” “出土兩漢器物銘文語言研究” 等重點研究內容及階段性成果與最終成果做了申述。
在李國英教授的主持下,各位專家對項目研究計劃和實施方案進行了認真評議。專家組認為,漢代是漢字演變的關鍵時段,但是學術界的漢代文字研究卻是薄弱環(huán)節(jié);該課題抓住了學術界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滿足了學術發(fā)展的需求。全面、窮盡性地搜集、整理、研究出土兩漢器物銘文,對文字學、語言學及歷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開題論證對相關研究背景、現(xiàn)狀、思路與方法、研究目標設定、總體框架與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預期結果及任務分工表述非常清晰,極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專家組希望課題組發(fā)揮自身科研優(yōu)勢,全面提升對古文字研究意義的認識,穩(wěn)抓科研項目重點,適度調整和簡化研究內容,最大限度完成相關材料的搜集和整理,按照高標準和統(tǒng)一的體例做好資料整理工作,取得精品成果。
專家組在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建議,具體建議如下:
1. 將碑刻、墓志等非出土部分去掉。因為碑刻工程量浩大,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專題,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不太可能做完;而且有很多碑刻是摩崖石刻,不是出土器物,如果將其納入研究范圍,就與課題名稱不相符了;其字體跟一般器物銘刻也有差異;漢代墓志非常稀有,基本就是碑。將碑刻墓志去掉,便于課題組集中力量把名副其實的出土器物銘文做精。
2.人員分工,可以按材料分配。該課題匯釋是基礎,課題的重大價值主要在于匯釋部分;匯釋是基于研究的匯釋,是考證清楚、辨析正誤等基礎上的匯釋,例如銅鏡研究中字或符號不清晰、解釋存在問題之處頗多,匯釋與研究由同一人負責,成果便更專業(yè)、更深刻。
3.文字編要將異體字、異構字全部收入,而且應注意收集僻字、怪字等,還要 注重文字形態(tài)、筆劃的變化;同時要注意體例問題,是按字形(篆書、隸書、草書等),還是按時代編排,抑或是按載體編,需要認真思考。建議文字編分冊編寫出版。
4.要有一個匯釋的體例,先出釋文樣本,具體操作時必須保持匯釋體例與規(guī)范的統(tǒng)一性、一致性;匯釋時最好以引言等方式交代一般銅器、銅鏡、石刻等資料的考古、出土背景、流傳情況等,以有利于發(fā)揮匯釋的價值。
5.可考慮數(shù)據(jù)庫建設,將相關材料納入共享平臺,以利于學界共享,當然如果建設數(shù)據(jù)庫,可能需要追加經(jīng)費。
6.關于成果形式,應不限于成本專著,涉及文化、語言、職官等綜合研究的成果可以論文集形式出版。
7.建議增加“引得”,或編一部詞典,將疑難字詞做出訓釋,引例以出土兩漢器物銘文為主,這樣便于不同領域的學者利用這批有價值的材料。
8.相關研究最好有圖像做對比,不能只列出處。因為同類的器物很多,如漢印里面同名的印就很多,但根本不是一個印,如果沒有圖像對比,讀者很可能不知所云;即使后面標明出處,讀者還要去找原始出處,那就會給使用者帶來麻煩。
9. 應注意合理分配人力,加強對重點載體文字的研究。如銅器銘文、銅鏡等研究較充分,但璽印、陶文等比較薄弱并且數(shù)量較大,須加強。對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系統(tǒng)的整理過、沒有囊括全部拓片和釋文的載體,應做窮盡性收集,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