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賴于學界前輩大家、同行學者、青年才俊和有興趣于民國新聞史研究的社會各界的勠力同心,民國新聞史研究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碩果累累的萬千氣象。借此大好時機,自2014年開始,每年的夏末秋初之際,中國新聞史學會、南京師范大學通過連續(xù)舉辦“民國新聞史高層學術論壇”,致力于定期將諸多同行學者和民國新聞史研究愛好者齊聚于一堂,為大家提供一個展示成果、交流學術、碰撞思想、相互學習的平臺,希冀由此形成民國新聞史研究的一股合力,從而為民國新聞史乃至中國新聞史研究更高水平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2016年11月,由中國新聞史學會主辦,南京師范大學承辦的“第三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將如期舉行。
一
在成功舉辦前兩屆論壇的基礎上,本屆論壇中國新聞史學會自2016年2月初發(fā)出論文通知后,得到新聞史學界同行學者的熱烈響應。截至7月底左右,論壇籌委會秘書處共收到應征論文71篇。經(jīng)組委會邀請專家進行評審,選用其中62篇為參會論文并編入本論文集。根據(jù)研究主題和內容重點,大致將其分為民國時期的“新聞史研究總論”、“新聞人物研究”、“新聞媒介研究”、“新聞事件研究”、“地方新聞史與民族新聞史研究”、“新聞事業(yè)經(jīng)營與管理研究”、“新聞思想與新聞觀念研究”及“民國新聞史其他方面研究”等八個類別,F(xiàn)將有關論文的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民國新聞史研究總論
總論研究偏重于宏觀視野和整體考察,屬于這一類的文章共8篇,均以見微知著的方式,立足于以宏觀視野整體考察民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和歷史演進過程,故將其歸入總論研究類。這8篇論文在選題和內容上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側重和關照:
一是側重于對民國時期中外新聞事業(yè)和新聞人交流的探討。倪延年的《論民國前外國人對中國的新聞交流及特征》首次系統(tǒng)梳理了民國前外國人對中國新聞交流活動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認為這一階段外國人對中國進行新聞交流活動具有“圍繞‘中國’進行新聞活動的初始本意并不是為了‘中國’”,“是隨著中國在軍事外交及經(jīng)濟等方面的衰敗和東西方列強的強行‘進入’而推進”,“通過適應中國讀者的文化和閱讀習慣,以求吸引中國讀者閱讀,取得新聞宣傳的實際效果”及“這些新聞活動的本質是為各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服務,因而體現(xiàn)出各帝國主義國家新聞人在中國新聞界互相爭奪勢力范圍”等主要特點。孫建庚的《民國時期在華法國報刊綜覽》獨辟蹊徑,通過對大量法語原版史料分析和研究,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對民國新聞史研究中并不多見的在華法文報刊情況進行全面的概括和總結,指出相比英美同行,法國報刊和記者進入中國相對較晚,且規(guī)模較小,在華創(chuàng)辦的報刊數(shù)量相對也比較有限,但是他們見證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并維護著法國的在華利益。何村、葉俊的《抗戰(zhàn)時期海外華文報刊及與大陸新聞業(yè)的關系》以抗戰(zhàn)時期海外華人華僑舉辦的抗日愛國華文報刊為研究對象,指出這些報刊的新聞報道和言論打通了與大陸報刊在“抗日救國”問題上的輿論界限,與國內新聞輿論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并與大陸新聞業(yè)形成了緊密的抗日共同體。張弢的《境內與域外——清末民初的新聞事業(yè)與關不住的國門》則探討了在清末領事裁判權下,洋人是新聞事業(yè)管理的“法外之民”,租界是新聞事業(yè)管理的“法外之地”,國人境外辦報的影響指向國內等三個方面論述了這一時期中國作為一個主權不完整的國家的新聞事業(yè)管理中存在問題,以及海外辦報與國內革命活動的關聯(lián)。
二是側重于通過對新聞實踐個案的微觀分析關照民國時期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宏景,印證民國新聞史研究應具有的科學的方法與態(tài)度。韓叢耀、蘇渝的《意識形態(tài)架構下的媒介景觀——以<時事畫報>圖像為例》一文通過對抗戰(zhàn)時期日本人在北京出版的《時事畫報》登載的圖像新聞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挖掘出數(shù)據(jù)背后的報道樣態(tài)和報道規(guī)律,并進一步強調了圖像新聞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重要性。陸高峰的《民國時期新聞出版人從業(yè)生態(tài)》一文則從新聞出版業(yè)從業(yè)人員角度入手,指出這一時期新聞出版人從業(yè)生態(tài)面臨前所未有的艱險性和復雜性。
三是側重于分析研討民初中國傳統(tǒng)與政治生態(tài)對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影響。譚澤民的《試析傳統(tǒng)動力對民初新聞業(yè)短暫繁榮的深層影響》指出, 中國的新聞業(yè)與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有深刻的聯(lián)系,“大一統(tǒng)”的傳統(tǒng)思想成就了以政治活動為核心的大環(huán)境,形成了一股潛在的傳統(tǒng)動力,即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實踐個體經(jīng)世治國宏偉目標的力量。這種傳統(tǒng)動力推動了民初新聞短暫繁榮。楊曉娟、田悅芳的《互動沖突:民初新聞場與政治場的關系》運用場域理論考察民初政治家辦報、政客辦報與政治發(fā)展的關系,認為政治家辦報因其思想政治理念的先進性,對于政治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政客辦報因其受政黨私利所左右,所以與政治的發(fā)展相互沖突等觀點。
(二)民國時期新聞人物研究
民國新聞人物研究是民國新聞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本文集收錄的這類文章共有11篇,它們在選題和內容上也有不同的側重:
一是側重于對國民黨體制內外職業(yè)新聞人的研究。艾紅紅的《“史家辦報”與“史家”辦報——以<申報>史量才形象建構為例》一文立足第一手史料,對史量才主持的《申報》中和當時其他媒介及對手眼中的“史量才”形象進行比較研究后,認為史量才“史家辦報”的理念和實踐,首先是奠基在“史家”辦報之上的。新聞史研究者在面對研究對象時,既應充分掌握相關的史實文獻,更應注意相關文獻(文本)生產(chǎn)的背景和這類信息生產(chǎn)者的立場、動機等隱藏在文本背后的因素,不能僅憑一家之言就妄下結論。陽海洪《論民族主義與民國新聞教育的合法性論證:以“成舍我”為中心》指出成舍我當時將辦報實踐與社會改造相結合的新聞教育思想建構路徑,依然有其合理性,新聞職業(yè)教育的“成舍我方案”可以成為當代中國新聞教育改革的思想資源。張國偉《多方參與下的鄒韜奮精神塑造——基于紀念文章的分析(1944-1949)》以紀念文章為切入口,探討了鄒韜奮去世后各方對于“韜奮精神”的塑造、建構與宣傳的過程與各自的特點,指出在“韜奮精神”的凝練與宣傳中,政治、社會與文化等力量在綜合性地發(fā)揮作用,存在著在某種程度上的此消彼長,其背后的適用性宗旨都始終存在。余玉的《多彩與多姿:陳冷的“時評”內容及風格論析——以上海<時報>“時評”為例》通過分析陳冷在上海《時報》任職期間的大量時評,指出其時評隨體附形,特色鮮明,為報刊評論帶來了新風氣,為新聞評論型塑了新樣式,發(fā)揮了新聞評論“輕騎兵”的作用。吳加峰的《第一位中國戰(zhàn)地記者——顧執(zhí)中》在梳理分析《新聞報》、《申報》、《大公報》等新聞史著名大報現(xiàn)有史料基礎上,提出了顧執(zhí)中是有明確文獻記載的中國籍有姓有名的第一位戰(zhàn)地記者的觀點。于岸青、嚴潔的《1946年,趙則誠在大眾日報》向當今讀者介紹了曾在大眾日報社工作過的上千位報人中比較特殊的一位——趙則誠,并認為他的經(jīng)歷代表了民國時期追求進步報人的一個人生走向。關梅的《胡道靜新聞史學研究的主要特征》通過對胡道靜新聞學研究及其成果的研究,指出胡道靜使得上海地方新聞史研究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走在全國地方新聞史研究的最前列,并第一次明確提出“電視新聞”這一概念,并從媒介演變規(guī)律的視角準確預言了“電視新聞時代”即將到來。曹愛民的《新聞人黃天鵬緣何走上憲政之路》認為,20世紀40年代中國的民主憲政運動此起彼伏,而懷有中國文人參政情結的黃天鵬正是在這一特定時代背景下,當選國民大會代表,最終走上了憲政之路。王繼先的《“星野”之源——馬星野筆名之考證》通過對《馬星野檔案》、馬星野直系親屬口述等一手史料的整理、研判和分析,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對本名馬偉(后以筆名“馬星野”行世)第一次使用筆名“馬星野”發(fā)表文章的史實進行了考證,為馬星野研究提供一個較為準確可信的基礎。張勇麗的《從“言論救國”到“公益濟世”——<大公報>創(chuàng)始人英斂之“濟世救人”思想探析》通過分析英斂之的經(jīng)歷了由顯到隱的人生軌跡,指出其思想認識也經(jīng)歷了由“言論救國”到“公益濟世”的巨大變革,這本質上反映出社會現(xiàn)實沖突中的知識分子“濟世救人”的人生選擇。
二是側重于對在華開展新聞活動的外國新聞人進行研究。張曉慧的《喬治?莫理循與托馬斯?密勒在華新聞活動評析》通過對比喬治?莫理循與托馬斯?密勒在華的新聞活動,指出了兩人在華的新聞活動業(yè)績因其職業(yè)背景、新聞人經(jīng)歷閱歷、個性特征以及英美兩國的“國家意志”等原因而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
(三)民國時期新聞媒介研究
媒介發(fā)展之于人類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承載了特定時代條件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影響了我們的理解和思考習慣”。本文集共收錄的9篇論文,其研究內容包括了對通訊業(yè)、報刊雜志業(yè)及特殊的政府公報等的研究。
一是對民國時期中外通訊社的研究。其中萬京華《中國人在海外開展通訊社業(yè)務之歷史考察》認為,中國人在海外開展通訊社業(yè)務的早期,不僅機構較小、人員較少,規(guī)模和影響也非常有限,但也由此邁出了通訊社走出國門、對外宣傳中國和了解世界的最初步伐,對于增進中外信息交流、打破外國通訊社對國際輿論的操控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同時也為后來通訊社海外業(yè)務的發(fā)展積累了經(jīng)驗、培養(yǎng)了人才。譚林茂的《民國時期在華外國通訊社發(fā)展歷程及雙重歷史作用》認為,外國通訊社在華業(yè)務的發(fā)端、演變歷程、特點等與世界格局和大國政治的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在中國新聞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與近現(xiàn)代西方列強在華的勢力和影響本質上是一致的,并扮演著“啟蒙者、領路人”與“殖民者、干涉者”的雙重歷史角色。王會的《申時電訊社業(yè)務發(fā)展及運營管理研究》認為,申時電訊社是民國時期國內最具規(guī)模和力量的民營通訊社,其在業(yè)務發(fā)展和運用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諸多探索,形成的理念和方法符合現(xiàn)代通訊社發(fā)展規(guī)律,為以后我國通訊社發(fā)展積累了經(jīng)驗,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是有關報刊雜志業(yè)務的研究。其中吳果中、何艷玲《<晉察冀畫報>與中國紅色戰(zhàn)地文化的視覺表述》通過對《晉察冀畫報》的創(chuàng)辦主體及紀實追求、敘事主題及意義表達、戰(zhàn)爭動員及社會效用等的分析和總結,指出其以影像記錄時代,建構了戰(zhàn)爭、革命英雄主義與邊區(qū)民主生活三大論域,以“人民的姿態(tài)”和“敵后斗爭”的責任感實施戰(zhàn)爭動員和戰(zhàn)地文化建設,成為“抗戰(zhàn)鮮花”和中國革命攝影的搖籃。陳瑩的《<良友>畫報兒童專欄的兒童攝影形象探析(1926-1937)》借助“圖像證史”的方法,研究《良友》畫報的兒童攝影形象,指出這一形象的構建綜合了編者的出版理念、讀者的消費心理與畫報所處的時代背景,但不能代表上海地區(qū)乃至廣大中國兒童的真實生活。彭潤的《民國時期<申報>的國際新聞與世界圖景構建》通過分析“近代第一大報”《申報》的國際報道,從新聞選擇和處理方面研究其如何國際新聞報道業(yè)務,探討民國時期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國際新聞發(fā)展情況以及其構建了一個怎樣的世界圖景和這樣的媒介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互動聯(lián)系。王世清的《淪陷時期的<民國日報>沿革》以汪偽政府機關報《民國日報》為研究對象,依據(jù)較為翔實的資料和史料,記述了《民國日報》的各個時期的活動與特點。周哲的《民國中央政府機關報的第一個里程碑——<臨時政府公報>略論》通過對《臨時政府公報》內容的分析,探討以孫中山為首的臨時政府在運作時所遵循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思想,以及臨時政府在艱難的時局中建立共和、穩(wěn)定政權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劉林沙,曹璐的《抗戰(zhàn)時期<新新新聞>報紙醫(yī)藥廣告研究》以《新新新聞》的醫(yī)藥廣告為研究對象,著力探析報紙廣告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變遷等諸多因素的內在關系,歸納抗戰(zhàn)時期四川地區(qū)報紙醫(yī)藥廣告的特點與影響,探索四川地區(qū)報紙廣告的激變與發(fā)展變化。
(四)民國時期新聞事件研究
此處的“事件”是寬泛概念,收錄論文中有6篇大致屬于新聞事件研究范疇。其中鄧紹根的《中國新聞界代表團與1921年世界報界大會》通過對中國新聞界代表團參與1921年第二屆世界報界大會情況的詳盡介紹,指出在該次國際新聞會議上中國代表們以流利的英語、自信的演說、積極的討論給大會各國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新聞界代表團的優(yōu)異表現(xiàn),足可以說明第二屆世界報界大會是民國時期中國新聞界在國際新聞會議上最出彩、最成功的一次,它表明中國新聞界以積極的姿態(tài)、嶄新的面貌在國際新聞事務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劉繼忠的《總理崇拜與主義灌輸——<中央日報>總理紀念周報道研究》借助《中央日報》標題索引數(shù)據(jù)庫,在對南京國民政府前期《中央日報》總理紀念周報道量化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其呈現(xiàn)高頻率、模式化的特點,認為由于紀念周淪為國民黨黨政要人個人政治秀的表演舞臺,且日漸流于形式,紀念周報道也隨之失去社會整合功能。經(jīng)盛鴻的《中國報刊最早對南京大屠殺發(fā)表的社評》認為中國新聞傳媒最早發(fā)表的關于日軍南京大屠殺的評論文章是1937年12月25日《武漢日報》發(fā)表的短評《慘痛的一頁》與1937年12月28日《大公報》(漢口版)發(fā)表的社評《為匹夫匹婦復仇》,在國內和國際上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經(jīng)盛鴻)陳媛媛的《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與<大公報>交往策略研究》通過詳細梳理戰(zhàn)后中國共產(chǎn)黨與《大公報》之間交往的過程,探討了中國共產(chǎn)黨與《大公報》之間相互的態(tài)度和策略的演變及其原因。肖江波的《以“自由”的名義:清末民初的<申報>改革與剪辮運動》通過對《申報》在清末民初有關剪辮運動報道的分析,認為透過宣揚剪辮自由,《申報》追求更高的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詮釋報刊對于自由的理解和認識。趙佳鵬的《國際宣傳納入國民黨反日方略之進程初探——以九一八事變?yōu)橹行摹吠ㄟ^對“九一八事變”前后國民黨國際宣傳的分析,認為盡管國民黨開始意識到國際宣傳的重要性,但其堅持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使得國際宣傳在實際上并沒有得到國民黨口頭與書面決議所表現(xiàn)的重視程度,以及應有的效果。
(五)民國時期地方新聞史、民族新聞史研究
地方新聞史和民族新聞史研究是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從第一屆開始就有意識地將民國時期地方新聞史、民族新聞史研究納入其中。本文集收錄了6篇這一主題的論文。又可分為兩個小類:其中即專門收錄了、《意識的覺醒,時代的桎楛——論民國時期少數(shù)民族新聞業(yè)發(fā)展得失》(荊琰清,白潤生)、。
一是有關地方新聞史研究的成果。其中李日的《川渝新文化運動中的<南鴻>與<爝光>》指出1920年代共產(chǎn)黨人惲代英、蕭楚女、張聞天等人所負責的《新蜀報》、《南鴻》和《爝光》等報刊為川渝地區(qū)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川渝新文化運動的一致性和整體性。張磊的《<新華日報?華北版>:抗戰(zhàn)宣傳戰(zhàn)線的一桿旗幟》認為,抗戰(zhàn)時期《新華日報?華北版》成為全國性大報在敵后根據(jù)地發(fā)行地方版的首創(chuàng)。它在推動抗戰(zhàn)勝利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表現(xiàn)出堅決的黨性原則、強烈的戰(zhàn)斗性、鮮明的鼓動性和較強的群眾意識。劉志鵬的《略論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在華北的宣傳工作》通過分析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在華北的宣傳工作,指出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通過集會式宣傳、一般文字宣傳和報刊類宣傳等方式,對抗戰(zhàn)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同時也存在著宣傳力量不足、宣傳區(qū)域偏向城市以及宣傳內容空洞不實等不足。李宏剛的《民國時期<天山日報>始末考》通過對民國時期《天山日報》發(fā)展概況的分析,指出受到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條件的限制,《天山日報》在辦報條件、規(guī)模和質量等方面并未取得較大發(fā)展,但其積累的辦報經(jīng)驗卻為后來《新疆日報》的創(chuàng)刊與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是有關民族新聞史研究的成果。其中荊琰清、白潤生的《意識的覺醒,時代的桎楛——論民國時期少數(shù)民族新聞業(yè)發(fā)展得失》通過對大量歷史文獻資料的整理和研究,認為民國時期少數(shù)民族新聞業(yè)具有“爆發(fā)性產(chǎn)生”、“‘核心人物’存在”、“‘壽命’短暫”、“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政治立場多元化”以及“黨報化趨勢明顯”等特點,指出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的少數(shù)民族報人創(chuàng)辦的報紙,為傳播民族覺醒、民族團結的思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澤旦卓瑪?shù)摹睹駠鴷r期藏族新聞業(yè)發(fā)展初探》通過對民國時期的藏族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歷史的回顧和特點總結,指出民國時期藏族新聞業(yè),尤其是藏語報刊促進了民族關系的融洽,推動了藏漢文化的交流,為現(xiàn)代意義的藏文字典的編撰創(chuàng)造了條件,促進了藏區(qū)郵政通信的便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六)民國時期新聞事業(yè)經(jīng)營與管理研究
新聞事業(yè)經(jīng)營與管理屬于新聞業(yè)務實踐和理論研究范疇。在本文集收錄了6篇這一主題的論文。具體又可分為兩小類:
一是有關新聞事業(yè)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姚瑤、莊曦的《從<印刷附律>之爭看上海租界新聞管控中的權與謀》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發(fā)布《印刷附律》為研究對象,指出《印刷附律》之爭及其最終流產(chǎn)歸根結底在于帝國主義在上海的制度層面的沖突、對華政策立場的差異以及復雜利益的糾紛,成為帝國主義在滬行政體系內部矛盾和權力斗爭的爆發(fā)焦點。鄭瀟的《民國時期上海租界的新聞審查(1912-1949)》通過對一手檔案的梳理分析,考察上海租界當局與新聞業(yè)的關系,指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對新聞業(yè)都有不同程度的新聞審查。這種新聞審查是有機的整體,其方式和力度是不斷變化的,充滿了斗爭和矛盾。張朋的《陳獨秀與中共早期新聞體制的創(chuàng)建》以中共早期領導人陳獨秀為研究對象,指出建黨及大革命時期,陳獨秀在中共早期新聞宣傳體制創(chuàng)建中扮演雙重角色,對中共早期黨報骨干匯聚、黨報體系形成發(fā)揮了作用。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注重黨報新聞宣傳制度化建設,對充分發(fā)揮黨報宣傳、教育、組織的政治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廖利明的《抗戰(zhàn)時期中國對日偽無線廣播的干擾淺探》認為,抗戰(zhàn)時期中國廣播力量在艱苦的抗戰(zhàn)環(huán)境下不斷發(fā)展壯大,利用有限的設備除了開展對敵廣播外,還積極對日偽廣播實施干擾。國民黨中央廣播事業(yè)指導委員會起著組織、協(xié)調作用,在其指導下的國民黨及國民政府各相關部門機構運用所屬專業(yè)設備聯(lián)合對敵廣播信號實施干擾,起到了較為良好的效果。
二是有關新聞事業(yè)經(jīng)營方面的研究成果。夏士芬的《日據(jù)時期臺灣民族主義報業(yè)經(jīng)營者研究回顧──以林獻堂為中心》一文對林獻堂及其開辦的《臺灣新民報》加以分析,指出以林獻堂為代表的日治時期臺灣民族主義報業(yè)經(jīng)營者在思想上有先進與開放的色彩,其性格深受儒家的影響,在實踐中致力提升臺灣人的政治地位與漢文化教育水平。但由于個人性格與臺灣被殖民的境地,也同時受激進改革者和當權政府之雙重擠壓。此類人群的政治目標或難達成,但維系文化傳承的努力和影響,仍是歷史中的一波浪潮。曾來海的《試論民國時期報紙多樣化促銷與推廣的營銷思想》指出報紙的多樣化促銷與推廣早在民國時期就普遍存在,不僅有通過提升報紙質量和報館各部門之間通力合作等根本性的促銷與推廣的營銷思想,還普遍存在通過低價、競賽、贈品、廣告、社會服務與讀者服務等創(chuàng)新性促銷與推廣的營銷觀念。這在當時很新奇有效,至今也是報紙等大眾傳媒促銷與推廣的有效方式。
(七)民國時期新聞思想、觀念研究
理論來源于實踐,指導實踐。在本文集收錄的論文中有9篇是涉及到民國時期新聞人物思想或觀念研究這一主題的。其中李秀云、吳云柯的《抗戰(zhàn)時期左翼人士的新聞理論探討——以<新聞記者>為中心的考察》一文以《新聞記者》為考察對象,對抗戰(zhàn)時期左翼人士的新聞理論加以探討,指出抗戰(zhàn)時期,以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為代表的左翼新聞人士,以此期刊作為學術交流與自我教育的園地,自發(fā)地開展業(yè)務技術與經(jīng)驗的交流、學習、研究,提倡改革戰(zhàn)時新聞檢查制度,探索戰(zhàn)時新聞宣傳的規(guī)律與作用,加強記者的角色意識與職業(yè)修養(yǎng),探尋戰(zhàn)時報業(yè)經(jīng)營管理方略,從而成為抗戰(zhàn)時期新聞學術研究的一支重要而又獨特的力量。王綠萍的《實業(yè)家盧作孚的辦報經(jīng)歷與新聞理念》以盧作孚的辦報經(jīng)歷為研究對象,歸納了其重視辦報,把辦報刊作為啟迪民智的工具,列為文化建設的先鋒和先導;始終貫徹報紙為大眾服務的思想;強調報紙的根本任務在于提供新聞;強調新聞的價值在于及時和準確等辦報思想。謝清果、王小貝的《成舍我新聞自由思想的歷史變遷(1913-1991)探析》認為,追求新聞自由是成舍我新聞實踐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成舍我一生為人權保障和新聞自由而戰(zhàn),在實踐中不曾停止思索新聞自由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及公眾的關系,并根據(jù)社會變遷不斷調整自身的新聞自由觀,以尋求實現(xiàn)新聞自由的最佳途徑。李建新在《謝六逸新聞教育思想的史論理析》中指出,作為民國新聞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謝六逸的新聞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新聞教育對社會是迫切需要的”、“新聞教育要注意社會環(huán)境的需要”、“新聞教育要理論實踐兩相宜”、“新聞教育需要文學與新聞等的聯(lián)姻”等方面。這些新聞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是引領指導新聞教育發(fā)展的思想,對當今的新聞教育也有借鑒價值和意義。王文利的《民國時期國人對廣播功能問題研究的歷史沿革》將20世紀民國時期對廣播功能研究分為三個階段:20年代,廣播的宣傳、教育、新聞傳播、娛樂等作用相繼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但對廣播功能、作用的探討大都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次上,缺乏深入的學理層面的思考和分析論證;30年代早中期,開始關注到廣播的正面功能與負面功能的研究,學理性增強;抗戰(zhàn)爆發(fā)后,廣播在戰(zhàn)爭中的功能和作用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重心。王保平的《抗戰(zhàn)前夕“新聞救國”思潮下的媒介批評思想研究——以<新聞事業(yè)與國難>為文本的考察》針對抗戰(zhàn)前夕的“歷史結合部”,以《新聞事業(yè)與國難》為文本,爬梳出“新聞救國”思潮下媒介批評視野中存在著“國難”與“業(yè)難”的雙重面貌,指出伴隨著抗戰(zhàn)爆發(fā),兩“難”的糾纏沖突共同影響著戰(zhàn)時中國的媒介生態(tài)和新聞文本實踐。郭靜的《民國新聞教育的國際視野與本土化探索》通過史料分析認為,民國時期的報人和新聞教育者是一群有著國際視野以及民族情懷的先鋒和開拓者,在他們的推動和摸索下,民國新聞教育一方面在尋求國際先例,從中選擇一條最優(yōu)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也在積極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吳晶的《<新聞學季刊>的新聞學術價值初探》以《新聞學季刊》為研究對象,認為該刊所涉及的新聞學研究領域廣闊,尤其重視新聞實務研究;作者群體對西方新聞專業(yè)主義有一定認知,研究旨趣以問題為出發(fā)點,犀利直接,具有批判精神,體現(xiàn)了該刊力求“客觀、公正、獨立、包容、中庸”的學術品格和追求。馮帆的《儲安平“文人論政”思想探析》以儲安平為研究對象,指出儲安平在繼承前人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西方自由主義理論,形成了其獨特的“文人論政”思想,其對言論自由、客觀公正、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視和言論中展現(xiàn)的理性分析以及專業(yè)視角,均指向了自由主義的精神標的。然而,這種自由主義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中國社會現(xiàn)實面前,只能是一種理想主義,根本無法實現(xiàn)。
(八)民國新聞史其他方面研究
民國新聞史研究是一個綜合性的學術研究領域。在本文集論文中,有7篇論文涉及到新聞史學與傳播學、社會學、出版學、藝術學以及考古等諸學科領域融合的主題。其中劉泱育的《“服務”因何等于“為善”:民國時期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校訓精神及方漢奇?zhèn)案的文化社會學詮釋》以方漢奇為研究對象,認為方漢奇的新聞人生涯經(jīng)歷了“為民眾服務”、“為人民服務”和“為公眾服務”三個時期。其中“為公眾服務”是其最為珍視的階段。方漢奇在不同時期不斷拉近其與服務對象之間的“距離”,實現(xiàn)了從“服務”到“為善”的聯(lián)結與轉換,踐履了其“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信念。范東升、周彎的《<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版本學研究初探——從<動蕩中之西北大局>談起》從版本學角度對《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的“多版本”現(xiàn)象進行研究考察,通過對不同版本的異同進行對比、分析、考證,提出了只有1937年正式出版的兩本原版書內容才是正本的觀點。楊志平的《抗戰(zhàn)時期日本利用儒家思想與新聞媒介——建構“大東亞共榮圈”認同的研究》認為,日本侵略者利用中國儒家文化在新聞媒體上拋出“王道”、“新民”、“平天下”等概念,意圖迷惑中國社會、掩飾其侵華的非正義性,建構“大東亞共榮圈”之“國家認同”。其通過牢牢控制的淪陷區(qū)新聞輿論宣揚的所謂“儒家思想”,只不過是掩人耳目的幌子和迷惑中國人的煙霧。姜華的《日本對東北文化殖民(1931-1945年)的傳播學省思》一文從傳播學視角進行分析,認為1931-1945年間,日本以所謂“王道政治”對中國東北進行了戰(zhàn)略性、系統(tǒng)性的意識形態(tài)輸出,以恐怖主義控制媒介,試圖通過奴化教育泯滅東北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精神。而這種以淪亡和徹底同化另一個民族為目的、從根本上違背受眾利益的非正義傳播,必然會遭遇失敗。胡榮彬的《從發(fā)現(xiàn)徐寶璜墓到建議開展全國新聞史跡普查》從自身參與過的文物保護實踐出發(fā),通過對徐寶璜墓、黃遠生墓的發(fā)現(xiàn)、保護、利用過程的闡述與分析,論述了在全國進行新聞史跡普查的重要意義,提出了新聞史跡普查的具體建議,具有特別的意義。周航屹的《近世相聲和娛樂期刊的關系初探(1924-1949)》以新穎的視角,探討了相聲與娛樂期刊的關系,指出期刊借助相聲報道吸引讀者關注,相聲借助期刊擴大影響。此二者之間利益相連,相輔相成,在近代城市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共謀生存。董浩的《<摩登>的議程設置對青年的“安慰劑效果”》以“議程設置理論”為工具,通探討《大公報》副刊《摩登》的創(chuàng)辦背景、內容特色與傳播效果諸問題,指出《摩登》對于青年之“安慰劑效果”也許要更加顯著于其欲達成的“意見效果”。
二
筆者認為,本次論壇文集的論文成果呈現(xiàn)出一種走向更加開放、多元和深入的趨勢,這既是本屆高層論壇的鮮明特點,也反映了近年來民國新聞史研究的欣欣向榮環(huán)境和氛圍。
首先,是本次論壇學術成果的開放性。在思想上,本次論壇的成果普遍體現(xiàn)出民國新聞史研究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把握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原則進行學術研究的總體態(tài)勢;與此同時,思想解放的氛圍使得研究者和愛好者能夠有更加合適的空間對諸如國民黨體制內新聞人和新聞事業(yè)等問題加以創(chuàng)新性研究。在選題上,本次論壇成果展現(xiàn)出了研究者和愛好者更加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新穎的角度,成果內容涉及到了民國新聞史研究的方方面面,呈現(xiàn)出內容豐富、開放創(chuàng)新、百花齊放的特征。
其次,是本次論壇學術成果的多元性。在學科融合方面,本次論壇成果呈現(xiàn)出明顯的“新聞史+”特征,新聞史學與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出版學、藝術學及考古、企業(yè)管理等諸學科領域的融合,使得民國新聞史研究的領域得到很大擴展,空間愈發(fā)開闊。在研究隊伍方面,作者隊伍不僅延續(xù)了以往老中青學者齊聚,研究梯隊明顯穩(wěn)定的特點,還呈現(xiàn)出專業(yè)研究者與民國新聞史愛好者、本專業(yè)研究者與其他專業(yè)研究者、中國研究者與外國研究者、中國大陸研究者與臺灣地區(qū)研究者、漢族研究者與少數(shù)民族研究者齊聚一堂,共襄論壇盛舉的態(tài)勢。在方法運用方面,除了民國新聞史研究常見的文獻研究、定性分析、個案研究、對比研究以外,還涉及到了統(tǒng)計分析、調查、系統(tǒng)科學以及田野調查方法等在民國新聞史以往研究中不太常見的方法,使得本次論壇的成果的研究方法更加綜合多樣,科學有效。
第三,是本次論壇成果的深入性。主要表現(xiàn)在史料方面,堅持實事求是,以盡可能詳盡準確的史實為基礎,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和科學的方法開展民國新聞史的研究。本次論壇成果在史料的發(fā)掘、整理、甄別、分析和利用等方面都展現(xiàn)出了可喜可貴的專業(yè)深度和水平。在學術探討方面,基于史實的恰當而精辟的專業(yè)論斷是本次論壇成果又一個亮點。而深刻的史料發(fā)掘與深刻的學術探討并行,體現(xiàn)本次論壇絕大多數(shù)成果對于“史論結合”這一民國新聞史科學研究理念的較好把握與運用。在研究目的方面,對于研究對象和結論的深刻反思是提升民國新聞史研究成果價值的重要方法。而這種對于反思的高度重視和深刻思考體現(xiàn)出了研究者們濃厚的人文主義情懷和作為一名新聞史學研究者對于歷史與現(xiàn)實的責任擔當。
三
民國新聞史研究的大好形勢和本次論壇的大量優(yōu)秀成果讓每一位致力于或有興趣于該領域研究的專業(yè)學者和愛好者與有榮焉。與此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民國新聞史研究在現(xiàn)階段仍然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比如,對于民國時期區(qū)域新聞史、紅色新聞事業(yè)史的研究相隨薄弱;針對中外新聞事業(yè)相互交流及影響的研究較少等。從總體上看,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主要依賴于史料的文本分析,甚至相當一部分是依托第二手史料進行再分析或再研究,新史料的挖掘還需有較大的提升,尤其是“走出書齋”進行研究的狀況依然比較薄弱。然而,挑戰(zhàn)總是與機遇并存。我們相信,在所有專業(yè)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民國新聞史研究在加快開放、日益多元和不斷深入的發(fā)展道路上一定會昂首闊步,高歌猛進;民國新聞史研究這片肥沃的學術園地一定會迎來碩果累累、花團錦簇的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
會議論文概況
《民國新聞史研究2016》
編 后 記
根據(j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項目組在項目招投標書中的承諾,在項目的研究實施期間應該承辦兩次全國性的民國新聞史研究學術會議,發(fā)表50篇左右民國新聞史研究方面的專題學術論文。為此,在中國新聞史學會的全力支持下,我們創(chuàng)設了屬于全國新聞史研究者尤其是“民國時期新聞史”研究者的學術交流平臺——“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2014年5月舉辦了“首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征集到論文62篇,會議錄用46篇;2015年11月舉辦了“第二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征集到論文68篇,會議錄用48篇;即將舉行的是“第三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
2016年2月底,中國新聞史學會通過學會網(wǎng)站和微信公眾號等途徑正式發(fā)布《第三屆民國新聞史高層學術論壇征文通知》,作為國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重大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的品牌平臺“第三屆民國新聞史高層學術論壇”籌備工作正式拉開序幕。征文通知得到學術界同行的熱烈響應,論壇組委會秘書處一共收到71篇應征論文。經(jīng)過認真嚴肅的兩輪評審,論壇組委會秘書處集體決定錄用62篇應征論文,邀請論文作者參加于2016年11月在南京舉行的“第三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并收錄進本屆論壇論文集《民國新聞史研究:2016》。
關于本文集所收錄的論文,有幾點需要做些說明:
一是經(jīng)中國新聞史學會領導批準,本次論壇應征論文的選用標準大致: 1、與會議主題(民國新聞史研究)直接相關。凡是與會議主題無關的論文不予錄用;2、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精神一致。凡是違背或與憲法精神抵觸的論文不予錄用;3、文章在史料發(fā)掘、研究結論、觀點闡發(fā)、研究主題及研究領域等方面有一定新意或“亮點”;4、學術觀點爭鳴文責自負,只要言之有理,自成一說,不影響錄用。5、根據(jù)同等優(yōu)先的原則,對具有博士學位的年輕副教授作者、少數(shù)民族作者、臺港澳作者及境外學術單位作者的論文予以優(yōu)先考慮。
二是評委會成員根據(jù)以上原則對應征論文進行獨立評審,分別對應征的論文按“建議錄用”(A)、“修改后錄用”(B)和“不予錄用”(C)等不同等級作出獨立評價,最后集體討論確定錄用論文。主編負責提出評審原則并參加論文評審、確定論文集論文類別、撰寫編后記及論文集最后審讀;執(zhí)行主編參加論文評審,并負責對錄用論文進行初步編輯整理及補充有關信息的組織;副主編參加論文評審并負責論文集綜述的撰寫。出版社負責對論文集進行專業(yè)編輯,不修改論文的觀點、數(shù)據(jù)和結論等信息,只對論文格式、版面等進行規(guī)范統(tǒng)一。
三是為了鼓勵和培養(yǎng)民國新聞史研究隊伍中的年輕人,在這次應征論文評審中,對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提交的論文,按照“注重新意、保證水平,同等條件、優(yōu)先錄用”的原則適當給予傾斜。這部分大多來自國內著名高校的青年作者們思想敏銳,基礎扎實,大有前途,所提交的論文頗有亮點或特點(這一點各位可以從論文中有清晰的感知),因為民國新聞史研究的未來是屬于他們的。
四是今年應征論文整體質量和水平較前明顯提高,理應盡可能多地錄用論文以充分發(fā)揮論壇的交流平臺功能,也不負作者對論壇的熱情支持。但與出版單位有論文集篇幅60萬字左右的約定,為此,秘書處對決定錄用的論文做了區(qū)別處理:于8月15日左右向近20位作者發(fā)出《第三屆民國新聞史高層學術論壇論文錄用及參會通知》,請這些作者對論文進行刪改,明確提出把文章“壓縮到6000-8000字”及“在8月25日前返回”的要求。非常感謝這些作者,無一例外地在規(guī)定時間返回了修改稿。正是由于他們的積極配合,才使得今年的論文集能夠容納62篇論文,使我們有機會與更多新朋老友在南京相聚。
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從全國新聞史學界同行專家、青年才俊應征的71篇論文中評選錄用的62篇論文組成的第三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論文集《民國新聞史研究:2106》。這是中國新聞史學界在繼2014、2015年舉辦了兩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后“民國新聞史研究成果”又一次“集中展示”,是全國新聞史學同行專家、青年才俊在“民國新聞史研究”園地中辛勤耕耘的豐碩成果之一部分 ,是全國新聞史學界專家學者共同澆灌的“民國新聞史”研究領域2016年度綻放的一朵鮮花,也是國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重大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平臺建設和應用的又一標志性成果。第三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組委會秘書處對積極參與和支持本次論壇的所有專家學者(包括積極參加應征論文沒有入選的專家學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次學術活動自始至終都是在中國新聞史學會的領導和指導下進行的。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昌鳳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副秘書長、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鄧紹根教授等領導對論壇籌備工作一直非常關心,熱情指導,全力支持,也正是在他們的全力支持下,論壇的各項籌備工作才得以順利進行,再次表示我們真誠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第三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的籌備工作,得到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領導和教師的全力支持,院長顧理平教授、黨委朱梅書記、副院長駱正林、劉荃和俞小松等領導自始至終地關心、參與、指導和領導有關工作。組委會秘書處的鄢放同志承擔了聯(lián)系和解釋工作;《民國新聞史研究:2016》執(zhí)行主編、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劉繼忠博士;《民國新聞史研究:2016》副主編、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副教授王繼先博士,以及參加論文初步編輯工作的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馬超、閆潔、嚴茂亮等同學,為論文集如期出版付出了辛勤而認真的勞動。在此謹致以真誠的感謝!
由于我們自身的學識和能力有限,且必須趕在會議召開前出版論文集的時間限制,所以在第三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論文的征集、應征論文的評審、論文編輯及校對等方面難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對此我們深感歉意和愧意。一是敬請各位專家學者海涵,二是今后我們一定勉力改正。力求在此后舉行的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中把事情做得更好些,以不辜負國家和同行長期以來的支持和厚望。
媒體報道
編者按:由中國新聞史學會 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第三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于2016年11月11-13日在南京師范大學圓滿落幕后,受到有關新聞媒體的關注和轉載,F(xiàn)選擇部分新聞報道內容予以刊載,以作為歷史資料存覽。
“高規(guī)格、高效率、高質量”
第三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
在南京師范大學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2016年11月17日報道)
2016年11月12日,“第三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在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qū)圓滿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暨南大學、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等海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60多位專家學者前來與會,圍繞民國新聞史展開了一場學思碰撞的饕餮盛宴。
南京師范大學民國新聞史研究所作為國內高校第一個以“民國時期新聞史”為研究內容、研究對象和研究目標的基礎理論研究學術機構,在前兩年成功舉辦了兩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后,今年不僅匯聚了各地新聞史學科的研究專家學者,形成了“老、中、青”不同年齡梯度的研究隊伍,而且在論壇舉辦前便成功出版了《民國新聞史研究(2016)》。
論壇會議伊始,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駱正林教授主持了開幕式,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顧理平、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王潤澤、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傅康生分別致辭。
顧理平院長表示,作為民國的首都,南京在民國新聞史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南師大新傳院在新聞史研究領域歷史悠久,形成了專業(yè)的人才梯隊。王潤澤副會長對倪延年教授領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給予了充分肯定:這是全國新聞史學界的喜事和盛事,為填補中國斷代史研究的空白提供了可能。傅康生教授在講話中指出,民國研究作為南師大一個有特色的研究領域,碩果累累。他對各位專家和學者長期以來對南師大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專家學者們暢談學術的同時,盡情感受南京的風土人情。
本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尹韻公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程曼麗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副秘書長、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鄧紹根教授,南京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張曉鋒教授分別就民國新聞史方面的研究展開了主題演講。南京師范大學民國新聞史研究所所長倪延年教授主持該議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韻公以《紅星何以能夠照耀中國:兼論中國新聞史研究》為主題做演講。今年是斯諾首訪陜北、采寫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報道80周年。斯諾的名作《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尹主任提出問題:歷史為何把重大的新聞富礦送給了斯諾?他是如何讓紅星照耀中國,乃至照耀世界的?尹主任深入歷史的碎片,將斯諾這段傳奇的經(jīng)歷通過“起點、基點、拐點、落點”有邏輯地串聯(lián)起來,最終梳理出斯諾的西行得以成功的歷史必然性。
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程曼麗教授從文化政治的角度,研究清末西方傳教士及其報刊出版活動。她在研究中集中關注了兩個問題:一是在西方傳教士的話語中,中國是什么樣的鏡像?二是他們傳播的西學知識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對于第一個問題,程教授認為傳教士們眼中和筆下的中國是在帝國擴張過程中建構出來的一種話語,并非一種自然存在;因此影響到第二個問題,他們只會考慮如何將其他政治實體組織到自己的政治框架中過來,而不會估計弱勢一方經(jīng)歷這一過程之后的社會陣痛和文化撕裂問題,而這個問題對于一個民族國家的影響是更為深刻和長遠的。
鄧紹根教授為大家梳理了民國“新聞自由”演變歷程。鄧教授從近代中國“新名詞”的演變展開論述,他指出“新聞自由”在民國也經(jīng)歷了從“新名詞”到“關鍵詞”的曲折過程。國際新聞自由呼聲興起后,“新聞自由”的概念通過中英文兩種渠道進入中國。經(jīng)過外報在華的呼吁及國人辦報的發(fā)展,數(shù)代中國知識分子經(jīng)過演習和闡釋之后,“新聞出版自由”已經(jīng)開始從理論斗爭逐步進入實踐范疇。不過,直到抗戰(zhàn)開始,“新聞自由”作為“新名詞”依然是零星出現(xiàn),并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戰(zhàn)爭結束后,美國報紙編輯協(xié)會代表訪華,“新聞自由”一度成為當時中國社會“關鍵詞”被公眾討論。而在新中國政權建立之后,“新聞自由”進入了中國的政治話語體系之中,并成為攻擊西方新聞自由虛偽性的“批判武器”。
張曉鋒教授以時間線索為導向,分析了《大公報》視野下孫中山個人形象的發(fā)展變化。他首先指出,孫中山在中國近代史中是一位國共兩黨共同接受的重要人物,而在當時對其褒貶不一的報刊,直接影響時人在孫中山身后對其歷史地位與形象的評價與認知,這是他本人這篇研究的主要出發(fā)點!洞蠊珗蟆吩诒狈r期對“孫中山”個人形象的演變分別分為五個階段,即“統(tǒng)率革命黨”、“反帝反赤”、“近代中國領袖”、“一代偉人”及“偶像與鏡鑒”。張教授著重對最后一部分“偶像構建與鏡鑒生成”做出了詳細的闡述。他從張季鸞的報人理想開始談起,論述了《大公報》作為公民地位理想國的的報刊旨趣與孫中山的提倡若合符節(jié)。最后,他認為《大公報》中刻畫的孫中山是張季鸞拿來對照國民黨現(xiàn)時行為的一面鏡子,最終避免不了將其符號化、理想化。
本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共征集到論文70余篇,最終論壇學術委員會遴選,共有60余篇稿件入選。入選的論文按照民國時期新聞人物與事件研究、民國時期新聞媒體研究、民國時期新聞專題史研究等專題分為五個分論壇進行師生間的評議交流。 民國時期是我國新聞出版業(yè)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全面轉型的時期,是民營新聞出版機構以合法形式與官辦機構并存的發(fā)展壯大時期,也是報刊新聞業(yè)務由政論時代向新聞時代轉型的重要時期。由于政黨紛爭、戰(zhàn)爭不斷,社會長期動蕩不安,新聞出版業(yè)發(fā)展艱難,新聞出版人從業(yè)生態(tài)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艱險性和復雜性。因此,在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傳播系主任、副教授陸高峰的論文《民國時期新聞出版人從業(yè)生態(tài)戰(zhàn)略》中,從新聞出版從業(yè)人員的總體規(guī)模、戰(zhàn)爭和暗殺恐怖活動使得新聞出版人的人身安全難保障、政治勢力打壓使表達受禁、新聞出版環(huán)境艱苦、技術落后和政治阻礙導致傳播渠道難以暢通、社會動蕩導致薪酬收入不穩(wěn)定以及新聞出版人職業(yè)素質和素養(yǎng)這七個方面進行闡述,全面分析了民國時期我國新聞出版業(yè)的復雜局面。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聞理論與新聞史研究室編輯譚林茂對民國時期在華外國通訊社發(fā)展歷程進行探究,他的論文《試析傳統(tǒng)動力對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短暫繁榮的深層影響》中強調外國通訊社在中國新聞史上的地位,與近現(xiàn)代西方列強在華勢力和影響本質上一致的;中國新聞界與外國通訊社之間的交流,也與近現(xiàn)代中外關系本質上是一致的。同時,他提出在華外國通訊社扮演者雙重的歷史角色:外國通訊社是中國新聞同行的“啟蒙者”和“領路人”,為推動近現(xiàn)代中國新聞事業(yè)的啟蒙和成長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又扮演著“殖民者”和“干涉者”的角色,甚至充當了外國侵略勢力、殖民統(tǒng)治的“幫兇”和“爪牙”。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博士生譚澤明的論文同樣是對民國時期新聞史的研究,他認為,中國傳統(tǒng)動力對新聞業(yè)產(chǎn)生的效用,是中國新聞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值得關注的一種特質。他的論文《試析傳統(tǒng)動力對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短暫繁榮的深層影響》分為“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短暫繁榮的描述及問題”、“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短暫繁榮的歷史特征”、“傳統(tǒng)動力存在于民國初期的社會”、“傳統(tǒng)動力推動了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的短暫繁榮”、“傳統(tǒng)動力在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短暫繁榮中的效用”、“思考與啟示”六部分,指出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里,民國初期的新聞業(yè)受到中國傳統(tǒng)動力的深刻影響。艾紅紅教授在點評過程中指出,該論文與倪延年教授的論文互相應和,相互論證。與此同時,艾教授就論文中“傳統(tǒng)動力對民國新聞業(yè)短暫繁榮的效用”部分內容提出疑問并給出個人建議。 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生周航屹的論文題目十分新穎——《近世相聲和娛樂期刊的關系初探》。他認為相聲與娛樂期刊的關系耐人尋味:對于期刊來說,相聲可擴大法向量,成了報道文體的一種,由此吸引讀者的關注和“借口生言”;對于相聲來說,期刊成了擴大影響的手段,起著一種捧角傳名和“借筆升價”的平臺作用。二者勾連利益,在近代城市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共謀生存。在評議與交流過程中,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王文利教授與周航屹就論文題目中“近世”的界定做了交流,王文利教授同時指出,該論文“選題很有新意,研究很有價值”,并表示自己對這一選題很感興趣,也在做一些相關研究。
論壇經(jīng)過一天緊張的演講與傾聽、分享與討論,于下午五點舉行了簡短的閉幕式。中國新聞史學會副秘書長、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鄧紹根教授作了會議總結。鄧紹根教授將本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精簡地概括為“高規(guī)格、高效率、高質量”的學術論壇。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是國內第一個以“民國時期新聞史”為研究內容的學術論壇是為高規(guī)格;一天論壇進程高效緊湊,從主題演講到分論壇的學術交流,會議議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是為高效率;入選的60余篇論文的主題涉及民國時期新聞人物與事件研究、民國時期新聞媒體研究、民國時期新聞專題史研究等,并涌現(xiàn)出一批創(chuàng)新的研究成果,此是為高質量。
南京師范大學民國新聞史研究所作為國內高校第一個以“民國時期新聞史”為研究內容、研究對象和研究目標的基礎理論研究學術機構,期待下一屆的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能再放異彩!(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會供稿)
南京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辦
第三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
(中國傳媒與教育在線教育聯(lián)盟網(wǎng)站2016-11-16 15:31報道)
2016年11月12日, “第三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在我校隨園校區(qū)圓滿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暨南大學、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等海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60多位專家學者前來與會,圍繞民國新聞史展開了一場學思碰撞的饕餮盛宴。
南京師范大學民國新聞史研究所作為國內高校第一個以“民國時期新聞史”為研究內容、研究對象和研究目標的基礎理論研究學術機構,在前兩年成功舉辦了兩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后,今年不僅匯聚了各地新聞史學科的研究專家學者,形成了“老、中、青”不同年齡梯度的研究隊伍,而且在論壇舉辦前便成功出版了《民國新聞史研究(2016)》。
論壇會議伊始,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駱正林教授主持了開幕式,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顧理平、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王潤澤、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傅康生分別致辭。
名家講壇 引經(jīng)據(jù)典談古今
本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尹韻公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程曼麗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副秘書長、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鄧紹根教授,南京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張曉鋒教授分別就民國新聞史方面的研究展開了主題演講。南京師范大學民國新聞史研究所所長倪延年教授主持該議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韻公以《紅星何以能夠照耀中國:兼論中國新聞史研究》為主題做演講。今年是斯諾首訪陜北、采寫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報道80周年。斯諾的名作《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尹主任提出問題:歷史為何把重大的新聞富礦送給了斯諾?他是如何讓紅星照耀中國,乃至照耀世界的?尹主任深入歷史的碎片,將斯諾這段傳奇的經(jīng)歷通過“起點、基點、拐點、落點”有邏輯地串聯(lián)起來,最終梳理出斯諾的西行得以成功的歷史必然性。
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程曼麗教授從文化政治的角度,研究清末西方傳教士及其報刊出版活動。她在研究中集中關注了兩個問題:一是在西方傳教士的話語中,中國是什么樣的鏡像?二是他們傳播的西學知識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對于第一個問題,程教授認為傳教士們眼中和筆下的中國是在帝國擴張過程中建構出來的一種話語,并非一種自然存在;因此影響到第二個問題,他們只會考慮如何將其他政治實體組織到自己的政治框架中過來,而不會估計弱勢一方經(jīng)歷這一過程之后的社會陣痛和文化撕裂問題,而這個問題對于一個民族國家的影響是更為深刻和長遠的。
鄧紹根教授為大家梳理了民國“新聞自由”演變歷程。鄧教授從近代中國“新名詞”的演變展開論述,他指出“新聞自由”在民國也經(jīng)歷了從“新名詞”到“關鍵詞”的曲折過程。國際新聞自由呼聲興起后,“新聞自由”的概念通過中英文兩種渠道進入中國。經(jīng)過外報在華的呼吁及國人辦報的發(fā)展,數(shù)代中國知識分子經(jīng)過演習和闡釋之后,“新聞出版自由”已經(jīng)開始從理論斗爭逐步進入實踐范疇。不過,直到抗戰(zhàn)開始,“新聞自由”作為“新名詞”依然是零星出現(xiàn),并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戰(zhàn)爭結束后,美國報紙編輯協(xié)會代表訪華,“新聞自由”一度成為當時中國社會“關鍵詞”被公眾討論。而在新中國政權建立之后,“新聞自由”進入了中國的政治話語體系之中,并成為攻擊西方新聞自由虛偽性的“批判武器”。
張曉鋒教授以時間線索為導向,分析了《大公報》視野下孫中山個人形象的發(fā)展變化。他首先指出,孫中山在中國近代史中是一位國共兩黨共同接受的重要人物,而在當時對其褒貶不一的報刊,直接影響時人在孫中山身后對其歷史地位與形象的評價與認知,這是他本人這篇研究的主要出發(fā)點!洞蠊珗蟆吩诒狈r期對“孫中山”個人形象的演變分別分為五個階段,即“統(tǒng)率革命黨”、“反帝反赤”、“近代中國領袖”、“一代偉人”及“偶像與鏡鑒”。張教授著重對最后一部分“偶像構建與鏡鑒生成”做出了詳細的闡述。他從張季鸞的報人理想開始談起,論述了《大公報》作為公民地位理想國的的報刊旨趣與孫中山的提倡若合符節(jié)。最后,他認為《大公報》中刻畫的孫中山是張季鸞拿來對照國民黨現(xiàn)時行為的一面鏡子,最終避免不了將其符號化、理想化。
師生“論劍” 學思碰撞引思考
本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共征集到論文70余篇,最終論壇學術委員會遴選,共有60余篇稿件入選。入選的論文按照民國時期新聞人物與事件研究、民國時期新聞媒體研究、民國時期新聞專題史研究等專題分為五個分論壇進行師生間的評議交流。
民國時期是我國新聞出版業(yè)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全面轉型的時期,是民營新聞出版機構以合法形式與官辦機構并存的發(fā)展壯大時期,也是報刊新聞業(yè)務由政論時代向新聞時代轉型的重要時期。由于政黨紛爭、戰(zhàn)爭不斷,社會長期動蕩不安,新聞出版業(yè)發(fā)展艱難,新聞出版人從業(yè)生態(tài)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艱險性和復雜性。因此,在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傳播系主任、副教授陸高峰的論文《民國時期新聞出版人從業(yè)生態(tài)戰(zhàn)略》中,從新聞出版從業(yè)人員的總體規(guī)模、戰(zhàn)爭和暗殺恐怖活動使得新聞出版人的人身安全難保障、政治勢力打壓使表達受禁、新聞出版環(huán)境艱苦、技術落后和政治阻礙導致傳播渠道難以暢通、社會動蕩導致薪酬收入不穩(wěn)定以及新聞出版人職業(yè)素質和素養(yǎng)這七個方面進行闡述,全面分析了民國時期我國新聞出版業(yè)的復雜局面。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聞理論與新聞史研究室編輯譚林茂對民國時期在華外國通訊社發(fā)展歷程進行探究,他的論文《試析傳統(tǒng)動力對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短暫繁榮的深層影響》中強調外國通訊社在中國新聞史上的地位,與近現(xiàn)代西方列強在華勢力和影響本質上一致的;中國新聞界與外國通訊社之間的交流,也與近現(xiàn)代中外關系本質上是一致的。同時,他提出在華外國通訊社扮演者雙重的歷史角色:外國通訊社是中國新聞同行的“啟蒙者”和“領路人”,為推動近現(xiàn)代中國新聞事業(yè)的啟蒙和成長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又扮演著“殖民者”和“干涉者”的角色,甚至充當了外國侵略勢力、殖民統(tǒng)治的“幫兇”和“爪牙”。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博士生譚澤明的論文同樣是對民國時期新聞史的研究,他認為,中國傳統(tǒng)動力對新聞業(yè)產(chǎn)生的效用,是中國新聞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值得關注的一種特質。他的論文《試析傳統(tǒng)動力對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短暫繁榮的深層影響》分為“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短暫繁榮的描述及問題”、“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短暫繁榮的歷史特征”、“傳統(tǒng)動力存在于民國初期的社會”、“傳統(tǒng)動力推動了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的短暫繁榮”、“傳統(tǒng)動力在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短暫繁榮中的效用”、“思考與啟示”六部分,指出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里,民國初期的新聞業(yè)受到中國傳統(tǒng)動力的深刻影響。艾紅紅教授在點評過程中指出,該論文與倪延年教授的論文互相應和,相互論證。與此同時,艾教授就論文中“傳統(tǒng)動力對民國新聞業(yè)短暫繁榮的效用”部分內容提出疑問并給出個人建議。
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生周航屹的論文題目十分新穎——《近世相聲和娛樂期刊的關系初探》。他認為相聲與娛樂期刊的關系耐人尋味:對于期刊來說,相聲可擴大法向量,成了報道文體的一種,由此吸引讀者的關注和“借口生言”;對于相聲來說,期刊成了擴大影響的手段,起著一種捧角傳名和“借筆升價”的平臺作用。二者勾連利益,在近代城市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共謀生存。在評議與交流過程中,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王文利教授與周航屹就論文題目中“近世”的界定做了交流,王文利教授同時指出,該論文“選題很有新意,研究很有價值”,并表示自己對這一選題很感興趣,也在做一些相關研究。
論壇經(jīng)過一天緊張的演講與傾聽、分享與討論,于下午五點舉行了簡短的閉幕式。中國新聞史學會副秘書長、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鄧紹根教授作了會議總結。鄧紹根教授將本屆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精簡地概括為“高規(guī)格、高效率、高質量”的學術論壇。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是國內第一個以“民國時期新聞史”為研究內容的學術論壇是為高規(guī)格;一天論壇進程高效緊湊,從主題演講到分論壇的學術交流,會議議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是為高效率;入選的60余篇論文的主題涉及民國時期新聞人物與事件研究、民國時期新聞媒體研究、民國時期新聞專題史研究等,并涌現(xiàn)出一批創(chuàng)新的研究成果,此是為高質量。
南京師范大學民國新聞史研究所作為國內高校第一個以“民國時期新聞史”為研究內容、研究對象和研究目標的基礎理論研究學術機構,期待下一屆的民國新聞史高層論壇能再放異彩。ㄐ聜餮袝└澹
第三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在我校舉行
(南京師大陽光網(wǎng)2016年11月16日報道)
11月12日,由中國新聞史學會與我校共主辦的第三屆民國新聞史研究高層論壇在隨園校區(qū)舉行。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王潤澤教授,我校副校長傅康生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顧理平教授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開幕式由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駱正林教授主持。
論壇主題演講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首席專家、南京師范大學民國新聞史研究所所長倪延年教授主持。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萬人計劃”首批入選人才尹韻公研究員,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北京大學國家戰(zhàn)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教授,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鄧紹根教授,以及我校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長張曉鋒教授分別作《紅星何以能夠照耀中國:兼論中國新聞史研究》、《從文化政治的角度看清末西方傳教士及其報刊出版活動》、《民國“新聞自由”概念史:從新名詞到關鍵詞》、《偶像與鏡鑒:新記<大公報>視野下的“孫中山”(1926-1928)》的專題演講。在分論壇交流中,與會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學術與思想碰撞,理論與實踐交融,高潮迭起、精彩紛呈。
鄧紹根教授在論壇總結中認為,本次民國新聞史高層學術論壇是一次“高規(guī)格”的參會人員、“高效率”的會議安排、“高質量”會議成果的“三高”學術盛宴,將對民國新聞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全面、加速發(fā)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暨南大學、上海大學、新疆大學、新華通訊社、第二歷史檔案館及中國文化大學(臺灣)、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歐洲政治活動研究所等數(shù)十所高?蒲性核8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
本屆論壇共收到應征論文70余篇,經(jīng)論壇籌委會秘書處聘請專家經(jīng)過兩輪認真遴選,62篇論文入選參會。入選論文反映了我國學術界尤其是新聞史學界在“民國新聞史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成果,呈現(xiàn)出一種走向更加開放、多元和深入的趨勢。這既是本屆高層論壇的鮮明特點,也反映了近年來民國新聞史研究欣欣向榮的環(huán)境和氛圍。據(jù)悉,參會論文已全部收入《民國新聞史研究2016》集刊,并由我校出版社在高層論壇召開前正式出版。(辛文軒)
開幕式
會議時間:11月12日(周六)上午9:00-9:35
會議地點:新傳大樓102報告廳
參加人員:特邀嘉賓、全體代表
主持人:朱梅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
8:30-9:00 代表簽到
9:00-9:05 介紹出席慶典的領導和嘉賓
9:05-9:15 致辭 顧理平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9:15-9:25 致辭 王潤澤 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9:25-9:35 致辭 傅康生 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
9:35-10:00 大會合影(大草坪)
主題演講
會議時間:11月6日(周五)上午10:00-11:35
會議地點:新傳大樓102報告廳
參加人員:全體代表
主持人:倪延年 南京師范大學民國新聞史研究所所長、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10:00-10:05 開幕 主持人介紹出席論壇的領導和嘉賓
10:05-10:25 主題演講 《紅星何以能夠照耀中國:兼論中國新聞史研究》
尹韻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0:25-10:45 主題演講 《從文化政治的角度看清末西方傳教士及其報刊出版活動》
程曼麗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北京大學國家戰(zhàn)略傳播研究院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0:45-11:05 主題演講 《民國“新聞自由”概念史:從新名詞到關鍵詞》
鄧紹根中國新聞史學會副秘書長、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1:05-11:25 主題演講 《偶像與鏡鑒:新記〈大公報〉視野下的“孫中山”(1926-1928)》
張曉鋒南京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1:40-13:30 午餐(南山專家樓花園酒店二樓餐廳)?
分論壇一(新傳大樓502室)
上半場
主持人:方曉紅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評議人:艾紅紅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時間 宣講題目 宣講人 單位
14:00-14:10 論民國前外國人對華的新聞交流及特征 倪延年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14:10-14:20 試析傳統(tǒng)動力對民國初期新聞業(yè)短暫繁榮的深層影響 譚澤明 中國人民大學
新聞學院博士生
14:20-14:30 互動沖突:民國初期新聞場與政治場的關系 楊曉娟
田悅芳 河北經(jīng)貿大學副教授
14:30-14:40 意識形態(tài)架構下的媒介景觀——以《時事畫報》圖像新聞為例 韓叢耀
蘇渝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14:40-14:50 從“言論救國”到“公益濟世”
——《大公報》創(chuàng)始人英斂之“濟世救人”思想探析 張勇麗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
14:50-15:00 日據(jù)時期臺灣民族主義報業(yè)經(jīng)營者研究回顧——以林獻堂為中心 夏士芬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
15:00-15:10 民國時期在華法國報刊綜覽 孫建庚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歐洲政治活動研究所博士
15:10-15:30 評議與交流
15:30-15:40 茶歇(五樓走廊)
下半場
主持人:劉 亞 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系教授
評議人:韓叢耀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15:40-15:50 中川渝新文化運動中的《南鴻》與《爝光》 李 日 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后;煙臺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15:50-16:00 “史家辦報”與“史家”辦報
——以《申報》史量才形象建構為例 艾紅紅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16:00-16:10 抗戰(zhàn)時期海外華文報刊及與國內新聞業(yè)的關系 何村
葉俊 黃山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6:10-16:20 多方參與下的鄒韜奮精神塑造——基于紀念文章的分析 張國偉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
16:20-16:30 多彩與多姿:陳冷的“時評”內容及風格論析——以上海《時報》“時評”為例 余 玉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博士
16:30-16:40 民國時期的上海福音廣播電臺初探 陳媛媛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師
16:40-17:00 評議與交流
分論壇二(新傳大樓516室)
上半場
主持人:張 弢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評議人:陽海洪 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時間 宣講題目 宣講人 單位
14:00-14:10 民國時期新聞出版人從業(yè)生態(tài)略論 陸高峰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傳播系主任、副教授
14:10-14:20 略論實業(yè)家盧作孚的辦報經(jīng)歷與新聞理念 王綠萍 四川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14:20-14:30 成舍我新聞自由思想的歷史變遷探析 謝清果
王小貝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傳播研究所所長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
14:30-14:40 謝六逸新聞教育思想的史論理析 李建新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上海大學國際新聞傳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14:40-14:50 抗戰(zhàn)前夕“新聞救國”思潮下的媒介批評思想研究——以《新聞事業(yè)與國難》為文本的考察 王保平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
14:50-15:00 民國新聞教育的國際視野與本土化探索 郭靜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講師;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
15:00-15:30 評議與交流
15:30-15:40 茶歇(五樓走廊)
下半場
主持人:陸高峰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
評議人:李建新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
15:40-15:50 論民族主義與民國新聞教育的合法性論證——以“成舍我”為中心 陽海洪 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15:50-16:00 境內與域外——清末民初的新聞事業(yè)與關不住的國門 張弢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16:00-16:10 試論民國時期報紙多樣化促銷與推廣的營銷思想 曾來海 浙江外國語學院國際文化傳播系副教授
16:10-16:20 儲安平“文人論政”思想探析 馮 帆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16:20-16:30 國際宣傳納入國民黨反日方略之進程初探——以“九一八”事變?yōu)橹行?趙佳鵬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16:30-16:40 1946年,趙則誠在《大眾日報》 于岸青
嚴潔 山東大眾報業(yè)集團該高級編輯
大眾報業(yè)集團齊魯晚報主任編輯
16:40-17:00 評議與交流
分論壇三(新傳大樓406室)
上半場
主持人:劉繼忠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評議人:王潤澤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時間 宣講題目 宣講人 單位
14:00-14:10 《晉察冀畫報》與中國紅色戰(zhàn)地文化的視覺表述 吳果中何艷玲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系主任、教授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14:10-14:20 中國人在海外開展通訊社業(yè)務之歷史考察 萬京華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聞理論與新聞史研究室副主任、高級編輯
14:20-14:30 民國時期在華外國通訊社發(fā)展歷程及雙重歷史作用 譚林茂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聞理論與新聞史研究室編輯
14:30-14:40 申時電訊社業(yè)務發(fā)展及運營管理研究 王會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新聞理論與新聞史研究室編輯
14:40-14:50 《良友》畫報兒童專欄的兒童攝影形象探析(1926-1937) 陳瑩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博士生
14:50-15:00 民國時期《申報》的國際新聞與世界圖景構建 彭潤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15:00-15:10 “星野”之源——馬星野筆名之考證 王繼先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研究員
15:10-15:30 評議與交流
15:30-15:40 茶歇(四樓走廊)
下半場
主持人:王繼先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研究員
評議人:吳果中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15:40-15:50 上海地方商業(yè)資訊資源整合與市民城市生活想象——《申報?本埠增刊》研究 蔣勇
王潤澤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15:50-16:00 中國報刊最早對南京大屠殺發(fā)表的社評 經(jīng)盛鴻 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顧問
16:00-16:10 總理崇拜與主義灌輸
——《中央日報》.總理紀念周報道研究 劉繼忠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16:10-16:20 民國時期上海租界的新聞審查 鄭瀟 上海建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博士、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
16:20-16:30 民國中央政府機關報的第一個里程碑
——《臨時政府公報》略論 周哲 南京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16:30-16:40 喬治?莫理循與托馬斯?密勒在華新聞活動評析 張曉慧 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助教
16:40-17:00 評議與交流
分論壇四(新傳大樓306室)
上半場
主持人:駱正林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評議人:鄧紹根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時間 宣講題目 宣講人 單位
14:00-14:10 抗戰(zhàn)時期左翼人士的新聞理論探討
——以《新聞記者》為中心的考察 李秀云
吳云柯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
14:10-14:20 《新華日報?華北版》:抗戰(zhàn)宣傳戰(zhàn)線的一桿旗幟 張 磊
劉若璇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系博士生;碩士生
14:20-14:30 略論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在華北的宣傳工作 劉志鵬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院講師
14:30-14:40 意識的覺醒時代的桎梏——論民國時期少數(shù)民族新聞業(yè)發(fā)展得失 荊琰清
白潤生 中民族大學社會與民族學院博士
中民族大學教授
14:40-14:50 民國時期《天山日報》始末考 李宏剛 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14:50-15:00 《摩登》的議程設置對青年價值觀的建構 董 浩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15:00-15:30 評議與交流
15:30-15:40 茶歇(三樓走廊)
下半場
主持人:劉 荃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評議人:李秀云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15:40-15:50 中國新聞界代表團與1921年世界報界大會 鄧紹根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15:50-16:00 陳獨秀與中共早期新聞體制的創(chuàng)建 張朋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16:00-16:10 論胡道靜新聞史學研究的主要特征 關梅 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副教授、博士后
16:10-16:20 從《印刷附律》之爭看上海租界新聞管控中的權與謀 姚瑤
莊曦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16:20-16:30 第一位中國戰(zhàn)地記者——顧執(zhí)中 吳加峰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16:30-16:40 《新聞學季刊》的新聞學術價值初探 吳晶 上海工商職業(yè)學院講師
16:40-17:00 評議與交流
分論壇五(新傳大樓206室)
上半場
主持人:曹愛民 浙江財經(jīng)大學財經(jīng)新聞系副教授
評議人:王文利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時間 宣講題目 宣講人 單位
14:00-14:10 “服務”因何等于“為善”:以方漢奇為個案的文化社會學詮釋 劉泱育 南京財經(jīng)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
14:10-14:20 《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版本學研究初探——從《動蕩中之西北大局》談起 范東升周彎 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14:20-14:30 抗戰(zhàn)時期日本利用儒家思想與新聞媒介
——建構“大東亞共榮圈”認同的研究 楊志平 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14:30-14:40 日本對東北文化殖民(1931-1945)的傳播學省思 姜華 東北財經(jīng)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14:40-14:50 從發(fā)現(xiàn)徐寶璜墓到建議開展全國新聞史跡普查 胡榮彬 江西省九江市史志辦公室主任科員
14:50-15:00 近世相聲和娛樂期刊的關系初探(1924-1949) 周航屹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15:00-15:30 評議與交流
15:30-15:40 茶歇(二樓走廊)
下半場
主持人:劉泱育 南京財經(jīng)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評議人:楊志平 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15:40-15:50 抗戰(zhàn)時期中國對日偽無線廣播的干擾淺探 廖利明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室館員,《民國檔案》雜志社編輯
15:50-16:00 民國時期國人對廣播功能問題研究的歷史沿革 王文利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16:00-16:10 民國時期藏族新聞業(yè)發(fā)展初探 澤旦卓瑪 四川省省委黨建雜志社編輯記者
16:10-16:20 新聞人黃天鵬緣何走上憲政之路 曹愛民 浙江財經(jīng)大學財經(jīng)新聞系副教授
16:20-16:30 抗戰(zhàn)時期《新新新聞》報紙醫(yī)藥廣告研究 劉林沙曹璐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生
16:30-16:40 以“自由”的名義:清末民初的《申報》改革與剪辮運動 肖江波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16:40-17:00 評議與交流
閉幕式
會議時間:11月12日(周五)下午17:00-17:20
會議地點:新傳大樓102報告廳
參加人員:全體代表
主持人:駱正林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17:00-17:05 閉幕開始 主持人介紹出席閉幕式的領導和嘉賓
17:05-17:20 會議總結 鄧紹根
中國新聞史學副秘書長、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17:20- 宣布閉幕
17:40-19:00 晚餐(南山專家樓花園酒店二樓餐廳)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