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這賦予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新的內涵,進一步明確強化了新型智庫在服務人民群眾、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等方面的重要職責。
1.服務人民群眾是新型智庫建設的應有之義
從中央對新型智庫的定位看,智庫具有輿論引導、社會服務的重要功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是在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的語境中部署新型智庫建設的,賦予了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意識形態(tài)特征。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過程中擔負著重要使命與責任。因此,智庫既要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服務,又要為社會公眾服務,擔當起解讀闡釋政策、引導社會輿論等職責。
從推動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視角看,智庫在協(xié)商民主中扮演重要角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推進協(xié)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部分,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表明加強新型智庫建設是推進協(xié)商民主的需要。智庫能夠架起知識與政策之間的橋梁,使公共政策更加貼近民眾需求,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提升。在推動民主科學依法決策的過程中,智庫本身是一個重要主體,還要積極引導社會公眾有序有效參與。
從當前各地新型智庫建設的實踐看,智庫存在一定的脫離基層、脫離群眾現(xiàn)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fā)展迅速,在為各級黨政部門決策提供有益幫助的同時,在聯(lián)系群眾、服務群眾、促進政策執(zhí)行、提高公眾政策素養(yǎng)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部分地區(qū)對智庫功能的理解存在偏差,片面認為智庫就是為領導決策服務、關起門來“出點子”,沒有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對基層情況往往一知半解,特別是對政策受眾缺乏深入了解,提出的對策建議可行性差。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進一步密切聯(lián)系群眾、有效服務群眾,把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勢轉化為決策咨詢服務優(yōu)勢,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2.新型智庫服務人民群眾的角色定位
新型智庫要以服務公共政策為主線,把服務決策和服務社會公眾結合起來,在決策機構和政策受眾之間搭建橋梁,成為決策方案優(yōu)化、決策質量提升、政策舉措落地的重要推動力量。應發(fā)揮如下作用:
服務民眾的延伸手臂。智庫要努力促進政策的形成和執(zhí)行,成為黨委政府為群眾提供政策服務的延伸手臂。智庫了解群眾的需求,可通過影響決策相關方,特別是社會公眾來影響公共政策。另一方面,當政府出臺的政策一時難以被社會民眾理解和接受時,智庫可發(fā)揮闡釋公共政策的作用,做好公共政策話語的轉換工作,增強社會公眾對公共決策的信任感和理解度。
集中民智的最強大腦。智庫的“智”,應是集中人民智慧的“大智”;智庫的“謀”,應是對群眾智慧的集中儲存、梳理加工、提純轉化。高質量的決策咨詢服務一定是建立在充分的調查研究和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基礎之上的。特別是當改革處于困境而難以找到突破口時,智庫要開辟解決問題的新視角,廣泛汲取群眾智慧,打造決策咨詢的“最強大腦”。
看護民利的火眼金睛。強調黨管智庫,智庫為決策服務,并不意味著智庫要為政府的決定“論證”,而是要與決策部門保持“一臂之遙”,堅定為人民群眾利益代言。當政府決策存在一定缺陷,特別是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相悖、需改進或調整時,智庫要及時跟進,找出問題的關鍵并敢于建言,提供富有建設性的完善方案。
啟迪民思的良朋益友。智庫作為相對獨立的政策研究機構,不但要增強與決策機構的良性互動,而且要增進與普通民眾的良性互動,通過媒體發(fā)聲,向公眾傳播相關領域的專業(yè)知識,詳細解讀相關政策,將科學中肯的見解傳遞給民眾,為培養(yǎng)社會理性與思想進步作出貢獻。
測試民意的風箏路標。對于某些大幅度的改革,政府可請智庫先拋出觀點,引發(fā)社會關注討論,政府根據民意風向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方案。對于創(chuàng)新型政策,智庫可以創(chuàng)立自己的社會實驗室、政策觀察點和創(chuàng)新試驗田,進行政策實施前的“路演”,探測道路是否暢通,并對政策試點情況進行跟蹤研究評估。
疏解民慮的緩沖平臺。當政府的政策方案讓部分群眾有所顧慮時,智庫可以搭建政策對話平臺,把決策者、利益相關方和群眾代表請到一起,讓各方充分表達各自利益訴求,智庫學者做好化解群眾疑慮工作,從而增強社會共識,創(chuàng)造有利于政策推進的外部環(huán)境。
3.新型智庫如何做好群眾工作
新型智庫要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做好群眾工作作為主攻方向之一,鼓勵帶動專家深入基層,增強與民眾的互動,加強與媒體的合作,提升民眾參與公共政策意識,提高全社會政策對話水平,形成有利于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的良好社會生態(tài)。
堅持黨管智庫原則,各類智庫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強化智庫服務群眾的政策制度基礎。黨校行政學院、社會科學院和政府部門下屬研究機構等體制內智庫,要按照隸屬關系,自覺接受黨的領導,把黨管智庫原則落實到位。對于社會智庫,《關于社會智庫健康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督促和指導具備條件的社會智庫及時建立黨組織,實現(xiàn)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社會智庫黨組織要緊緊圍繞黨章賦予基層黨組織的基本任務開展工作”。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建立在各類智庫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fā)展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在具體工作中,要把服務決策者和服務群眾結合起來,建立有利于智庫服務群眾的決策咨詢制度。針對不同類型智庫,實行分類管理和引導。
發(fā)揮“頂天立地”作用,強化政策制定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貫通。借鑒中央對群團組織的定位,發(fā)揮智庫“頂天立地”作用:“頂天”,就是著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上連天線,為國家重大戰(zhàn)略政策的制定做好政策咨詢工作;“立地”,就是立足職責定位、立足所服務的群眾,下接地氣,做好黨的理論成果宣傳普及工作,促進黨和國家政策的平穩(wěn)落地與有效實施,不斷提升基層群眾的人文素養(yǎng)、政策水平和理論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獲得感。新型智庫要把服務黨委決策需求和服務群眾政策渴求結合起來,找到兩者的結合點,實現(xiàn)公共政策效果的最優(yōu)、最大化。
注重基層實踐導向,強化智庫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能力水平。要做到“看問題入木三分,提建議點石成金”,智庫學者必須在提高理論水平的同時,把基層的功課做足做透。智庫做群眾工作,要避免空洞說教。要強化智庫學者的實踐取向和群眾導向,做實腳底板上的功夫,更加注重相關實際工作經歷,更加注重與實際工作部門的緊密合作,更加注重深入政策環(huán)境開展深度調查研究,把決策咨詢工作建立在對社會基層、國情民情的透徹掌握和深刻把握之上。
拉長智庫產品鏈條,強化新型智庫運用媒體的意識。智庫不但要從事智庫產品生產,為決策者服務,而且要注重智庫產品的轉化和流通,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促進智庫產品鏈、價值鏈有效延伸,形成與公共政策鏈條相對應的服務體系。要擺脫傳統(tǒng)的思維定式,將影響政府決策的方式由一味注重內參報送,向更加注重媒體發(fā)表和公開發(fā)布轉變,擴大智庫成果的受眾面。在加強與媒體合作、善于借助大眾媒體發(fā)聲的同時,智庫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提升傳播效率和質量。
完善評估評價體系,強化智庫學者的社會責任和時代擔當。目前,智庫評價體系通常包括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等指標,其中決策影響力主要指影響政策制定,社會影響力主要從媒體影響方面來衡量,當前對社會公眾影響力關注度還不夠。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服務群眾的能力作為智庫評價的重要內容,把公眾影響力作為重要指標,建立公眾影響力與學術影響力、決策影響力并重的評價體系,引導各類智庫學者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更好地為人民立言、為時代發(fā)聲,強化責任擔當,提供更多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智庫產品。
(作者:劉西忠,系江蘇省社科聯(lián)研究室主任;本文系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社會智庫發(fā)展的路徑重塑與環(huán)境重構研究”[編號16ZZB008]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