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wǎng)站入口

站內搜索

語言哲學研究的最新焦點

劉思 黎巧兒2017年11月28日09:0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原標題:語言哲學研究的最新焦點

三種模式代表的三種理論派別間的爭論焦點在于:理解話語時,是否首先處理字面意義,然后才處理含意;字面形式是否僅僅是“刺激”,使大腦直接處理含意;沒有說出的含意是否要依賴語境來處理?沒有語境的話語是否會產(chǎn)生含意?大腦處理語言意義的機制是什么?

20世紀80年代,語言意義研究介入了心理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從而提出語言哲學的新課題,即探討語言意義的大腦認知機制處理模式。目前的主要處理模式有三種,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派別,反映出各自依托的理論背景。筆者以為“標準化模式”比較符合實際認知機制,但還需更多的實證。

焦點轉向含意處理機制

對語言意義的認識從符號“所指”轉到句子“真值”,即從哲學語言學研究轉向語義語言學研究。進而從句子“涵義”轉到言語行為“含意”,即從語義學轉向語用學,重點關注語境中的含意。當代影響力很大又頗具爭議的語用學理論,便是語言哲學家格萊斯提出的“會話含意”理論。

20世紀80年代,會話含意理論爭辯中介入了心理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研究,提出語言哲學的新課題,即探究“含意”的大腦認知機制處理模式。以斯珀伯和威爾森為代表的哲學心理學家強烈地質疑格萊斯的含意理論,竭力建立“關聯(lián)”理論,運用“認知推理”研究法,在語用學界成為鮮明的“后格萊斯派”。他們認為含意認知機制呈“語境作用模式”。同時,在修正格萊斯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新格萊斯派”,通過哲學推理方法建立了兩種含意認知處理模式:列文森的“默認推理模式”、巴赫和哈尼希的“標準化模式”。

現(xiàn)有三種含意處理模式推論

三種模式代表的三種理論派別間的爭論焦點在于:理解話語時,是否首先處理字面意義,然后才處理含意;字面形式是否僅僅是“刺激”,使大腦直接處理含意;沒有說出的含意是否要依賴語境來處理?沒有語境的話語是否會產(chǎn)生含意?大腦處理語言意義的機制是什么?語境作用模式。以斯珀伯和威爾森、卡爾斯頓為代表的后格萊斯派認為人們“所說的話”只是給予聽話人“明示刺激”,理解含意是理解“交際意圖”,而理解字面意義對于理解交際意圖沒有意義,因交際意圖只能通過“認知推理”才能實現(xiàn)。認知推理遵循語境的“最佳關聯(lián)性”原則,即聽話者處理會話含意時,若注意到與語境最佳關聯(lián)的明示刺激,花費較少努力便能理解最恰當?shù)暮?獲得最佳話語交際效果。語境作用模式推斷人們大腦中存在一系列的“認知語境假設”,同時認知推理依賴在會話中形成恰當?shù)恼Z境。會話的認知語境是動態(tài)的。

默認推理模式!靶赂袢R斯派”代表之一的列文森認為,字面意義是日常交際語言中詞語形式本身帶有的語義,即 “默認含意”,而含意是否被默認取決于支持含意的語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的頻率。除非遇到特殊語境將其撤銷或阻止其產(chǎn)生,字面意義即是大腦首選的含意。人們對字面意義的理解依靠“默認推理模式”,該模式認為字面意義被優(yōu)先處理而產(chǎn)生含意;其次基于語境保留或撤銷。

標準化模式。巴赫和哈尼希首次提出“標準化”理論,旨在闡釋言語行為標準化的過程,即聽話者會依據(jù)說話人的話語和語境相關的共識,識別說話者言語行為意圖。這些言語行為的實施主要依附于某些句子形式,并且言語行為的標準化表達離不開日常使用的語言形式。話語形式形成說話者與聽話者的標準化共識,使聽話者能準確理解言語行為的標準化意義。

由于人們長期的日常語言交際活動,生活經(jīng)驗及社會風俗、習俗等總體知識的互動、識別、積累,對語言的形式和含意已經(jīng)標準化,而標準化的表達經(jīng)過反復使用,在需要表達或理解意義時,只需從大腦中提取這些“標準化”的信息即可,無需花費太多努力。

語言形式存在意義,字面意義是會被處理的;同時此模式也強調語境會消除或中止字面含意的作用。巴赫和哈尼希指出成功的語言交際在于會話雙方能恰當?shù)貍鬟f“意圖”。意圖(心理因素)、會話雙方的了解和相關語境因素,組成了成功的交際網(wǎng)絡,使成功傳遞意圖成為可能。標準化模式注重語用知識的儲備和提取及其不斷累積的特質和動態(tài)性,同時大腦調動多種認知機制。語言形式的反復使用、充分調動與動態(tài)組合,最后形成“標準化”的語言表達和理解。

含意處理機制探討

語境作用模式推斷,大腦的認知處理存在語言形式與認知之間動態(tài)的關聯(lián)和互動,肯定了“認知語境”的存在,這是符合實際語境狀態(tài)的。因為處理語言意義時,不僅僅現(xiàn)實語境,大腦中貯存的“心理語境”也會發(fā)揮作用。此模式的不足在于片面強調大腦對語境認知的儲存,而忽視了語言形式和意義的儲存。這種推測難有說服力。因為,如果大腦不處理字面意義,就無法確定它在語境中的意義。后格萊斯派并未明確提出“關聯(lián)”原則足以概括會話含意推理機制的相關原理,也未具體闡釋會話含意的“關聯(lián)”和邏輯推理過程。

默認推理模式強調字面意義無條件地被優(yōu)先處理,然后對照語境,或保留或撤銷。這種“線性”的處理模式是傳統(tǒng)的語言哲學家的推斷,也許來自索緒爾的語言符號“線性”結構觀:語言符號“所指”是表達交際意義的一連串的線性符號鏈。因此,受試在上線語境中處理含意的反應時間比在下線語境中長。但不少實驗的結果都否定了理解含意中有“撤銷”的過程。但我們認為:默認推理模式的部分推斷值得肯定,它確認在理解含意時,字面意義是會被處理的。

標準化模式也認同字面意義的存在和參與含意理解的功能,但不認同“線性”的話語處理過程。巴赫和哈尼希強調說話者意圖對于處理含意至關重要。人們長期日常生活經(jīng)驗會促使他們彼此之間形成共識,同時語用知識的儲備隨著日常經(jīng)驗的積累逐漸實現(xiàn)“標準化”,使人們能迅速精確地提取最恰當?shù)谋磉_和理解。第一次會話后大腦認知系統(tǒng)將此含意和當時的語境作為整體儲存。當某一個(有且只有一個)心理語境被調用的頻率極高時,此語境中附帶的詞項含意就趨近于唯一含意而被儲存。此含意往往成為大腦的首選含意,除非語境中有明顯因素阻止此含意的產(chǎn)生。標準化模式的動態(tài)性和整體性促使語言形式、交際意圖、說話雙方的了解、物理語境認識等與大腦中積累的認知語境、情感、社會文化等認知機制有效整合,才形成“標準化”的表達和理解。因此,標準化模式比較符合實際含意處理機制。

人腦關于語言意義的認知機制具有生態(tài)特點:整體性、動態(tài)性、互動性和環(huán)境性。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其語音、詞匯、句法、意義和語用(包括語境)都是一個動態(tài)的整體。筆者對語言意義認知模式的推測是:意義認知是動態(tài)的語言整體與心理語境或現(xiàn)實語境互動作用的過程;是通過以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為條件的大腦內各模塊的合作來完成的,其處理過程呈立體的復雜過程;此過程不是每個會話都必須經(jīng)歷,很多處理過的標準化的認知機制,會儲存下來,供隨時調用。相對而言,“標準化”模式比較接近這種屬性。

上述模式并沒有窮盡語言意義認知機制。筆者認為:語境有“現(xiàn)實語境”和“心理語境”之分。沒有“現(xiàn)實語境”時,語言的各個成分之間,及其與人的“心理語境”即語言使用者過去的經(jīng)歷和學習中獲得的知識,沉積、儲存在心理空間的意識圖像,相互作用,形成意義的認知。因此,在無“現(xiàn)實語境”的獨立句子中,產(chǎn)生含意是完全可能的。若存在含意的語句在有現(xiàn)實語境的條件下使用,該句的語言整體的各個成分之間,它與現(xiàn)實語境、其他認知機制之間形成龐大的復雜的互動網(wǎng)絡,相互作用。在沒有找到最佳含意之前,這個網(wǎng)絡仍處于動態(tài)之中,添加和撤銷某種含意都是可能的。

(本文系2017中央高;鹫n題(15LZUJBWZY14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編:王瑤)
鱼台县| 德清县| 宿松县| 枣阳市| 土默特右旗| 河池市| 常山县| 西昌市| 大同市| 松溪县| 元江| 重庆市| 环江| 鹰潭市| 读书| 忻州市| 凤凰县| 合川市| 霍城县| 阿合奇县| 乾安县| 盱眙县| 大城县| 海丰县| 吉木萨尔县| 张掖市| 朝阳县| 石嘴山市| 西贡区| 永城市| 定南县| 夏邑县| 太康县| 胶州市| 和田县| 晴隆县| 林西县| 前郭尔| 固原市| 隆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