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 研究計劃總體進行和子課題進展情況:
(1)2016年3月26日,項目的開題報告會在四川大學順利舉行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四川省社科院、成都師范學院、成都大學、云南財經大學、蘭州交通大學、重慶文理學院、綿陽師范學院、阿壩師范學院等高校與科研單位3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開題報告會。四川大學副校長晏世經、四川省社科聯規(guī)劃辦主任黃兵、四川大學社科處常務副處長高偉、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曹順慶出席開題會并致辭。課題組首席專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閻嘉教授首先作開題報告陳述。閻嘉教授對該課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價值與意義、總體框架、子課題建構、重點難點、創(chuàng)新之處、研究進程等方面進行了論證匯報。隨后,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為組長的與會專家,包括張政文教授、高建平教授、王寧教授、朱國華教授、曹順慶教授等組成的評審專家組對閻嘉教授的開題陳述進行了評審。專家組充分肯定了首席專家閻嘉教授關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與空間理論研究的前期成果,專家組一致認為,該課題選題意義重大,有助于世界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研究,尤其是對空間理論的把握與闡釋,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傊,該課題研究要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展開深入研究與有效闡釋,力圖建構中國當代有特色的空間理論,突出當代中國的文化語境、思想意識、文論建構和空間維度。最后專家組全票通過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會的相關內容在四川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和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官方網站上都有及時、詳盡的報道。
(2)課題第一階段的成果,CSSCI來源集刊《中外文化與文論》第34輯以專輯的形式集中發(fā)表,2016年10月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
課題組在首席專家閻嘉教授的帶領下,自2016年3月開題以來,圍繞項目的子課題展開討論和研究,并開始就相關話題進行挖掘和寫作。最終以論文和譯稿的形式呈現。該專輯圍繞“西方新馬克思主義與空間理論的理論建構和突破創(chuàng)新”、“新馬克思主義關鍵詞研究”等五個專題展開,就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中的某些重要問題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深入挖掘,為本課題的進一步深入展開積累了初步經驗。首席專家閻嘉教授在專輯中以長文全面闡述了課題的基本構想,重點,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并就課題的進一步展開提出了具體意見和建議。閻嘉教授的《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文論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17年第4期全文轉載。
專輯共分五個專欄,圍繞課題核心從不同側面進行探討,在注重把握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譜系的同時,尤為關注這一理論同中國經驗和實踐之間的關聯,以探索理論創(chuàng)新的路徑。
專題一 “西方新文論與空間理論的理論建構和突破創(chuàng)新”由六篇論文構成。這一專題試圖勾勒出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發(fā)展和演變的基本軌跡,以及這種理論在當代語境下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中不斷衍生的新思路和新見解,并最終揭示隱含其中的深刻的社會、文化訴求,乃至政治批判精神。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周憲的《從空間迷狂走向空間協商》,立足于今天中國的城市空間生產,討論了這一生產中主體對空間的迷狂現象,從變革性/破壞性沖動、新異化沖動、超規(guī)模沖動三個方面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空間協商”的角度展望了改變這一現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張意借助戴維?哈維的“空間矩陣”、“創(chuàng)造性破壞”、“空間實踐”等思想,通過考察18-19世紀英國的“如畫風景”思想,闡釋了“風景”背后所蘊含的風景與資本的深刻邏輯關系,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美學的復雜內涵。這一專題中的其他論文《空間矛盾、階級關系與叛逆的城市——論西方馬克思主義對巴黎公社的空間闡釋》、《資本的空間化:壟斷地租、集體符號資本與迪尼斯化》、《佩里?安德森視域中的后現代主義文化》、《維希留速度政治學視野中的身體、空間》,都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中的許多重要理論命題做了較為全面深入的闡釋。其中,《佩里?安德森視域中的后現代主義文化》一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
專題二“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文獻翻譯和整理”由兩篇論文和五篇譯文組成。本專題選擇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中的重要文獻加以系統的梳理、譯介和研究,并試圖呈現這些理論資源對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文論的建設性意義。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大平對哈維的《資本的界限》(The Limits to Capital)這一具有理論奠基性質但卻未引起學術界充分重視的經濟學著作,進行了具有開拓意義的研究,以期推動有關研究的深入。列斐伏爾的《空間與政治》一書的譯者暨南大學翻譯學院教師李春在譯后記中,對列斐伏爾的生平、主要著作以及《空間與政治》一書中的重要篇章作了相關說明,以便于讀者閱讀和理解。此外,該專題還收錄了一些重要的原典性文獻的翻譯,其中包括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懷玉據法語節(jié)譯的列斐伏爾的《空間的生產》,四川大學閻嘉教授翻譯的哈維回憶錄《追憶與冀望(二)》,西華師大曾洪偉教授翻譯的哈維代表作《城市的權利》,四川省社科院潘純琳研究員翻譯的《戴維?哈維》,以及四川大學博士生葉家春翻譯的索亞的《城市的空間書寫》。
專題三“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關鍵詞研究”由六篇論文構成。文章立足于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總體格局和實際發(fā)展狀況,以問題為導向,以理論家的思想建構為核心,緊扣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關鍵命題進行系統闡釋,力圖全面搜集、整合、提煉相關核心概念,以期對現今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關鍵詞研究有所推進。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毛娟教授對當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關鍵詞按不同論域進行了初步的梳理和辨析,包括原發(fā)性概念、基礎性范疇、現代-后現代變遷中的關鍵詞研究等,為我們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指南。西華師范大學劉進教授在《“空間轉向”視域中的西方傳統觀念》中對空間觀念的流變歷程進行了梳理,揭橥了這一歷程對理解西方20世紀中后期開始的空間轉向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其他幾篇論文分別就“時空壓縮”、“都市革命”、“后現代地理學”、“第三空間”等重要概念進行闡發(fā)。這些關鍵詞意涵豐富,是深入理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重要突破口,值得深入挖掘。
專題四“西方新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文藝體驗”由六篇論文組成。該專題依據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相關資源,以其考察從“現代性”向“后現代性”轉變的歷史進程,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范式與文藝體驗的深刻演變。華東師范大學羅崗教授在參考多位上海市專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上海開埠以后所形成的殖民空間進行了考察,認為上海租界就是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的”一個符合資本邏輯的新社會空間。其他研究論文將中國的“廣場舞”、中國當代電影中的廢墟影像、新媒體藝術的后現代體驗納入了討論范圍,嘗試將空間理論運用于中國特有的審美體驗、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鑒賞的闡釋,力圖提供全新的理論思考范式和闡釋角度。其中,課題組成員楊致遠博士的論文《碎片“一瞥”的現代性批判——論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廢墟影像》,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
專題五“西方新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藝術問題研究”由六篇論文組成。該專題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時空壓縮”等重要范疇為出發(fā)點,將關注的焦點集中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語境下藝術空間的內涵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獨特審美體驗!罢涡浴迸c后現代藝術的呈現,空間理論下的后現代音樂,德?昆西的博物館研究,后現代語境下的“新紀錄電影運動”,賈樟柯的電影和視覺藝術中的空間理解與空間表現形式,這些文章大多將中國藝術問題置于新的理論視野中,致力于對它們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闡發(fā)。
上述五個專題所涉范圍廣泛,內容豐富,既有對本課題中具有原發(fā)性和創(chuàng)生性的概念和理論框架的闡釋,也有在現代與后現代語境下考察文學和藝術中的空間表現問題,體現出了鮮明的理論色彩和研究取向。課題組力求在把握新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脈絡和精神內核的前提下,繼續(xù)從空間理論的重要文獻的譯介和研究、“文論-空間”思考模式的建構、空間批評理論的本土創(chuàng)造性轉化等幾個方面尋求理論上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以推動我國文藝理論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3)2016年6月10日,閻嘉教授攜課題組核心成員到南京大學參加國際會議“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空間問題”專題工作坊,并同美國著名地理學者戴維?哈維進行學術研討
戴維?哈維教授是當代西方地理學家中以思想見長并影響極大的一位學者,不但在地理學領域影響深遠,而且是一位擅長跨學科研究的專家。他的學科立腳點是人文地理學,但其學術視野及思想內涵則涉及人文社會科學的許多方面,以地理學思維之長見人文社會之短,是哈維治學的主要特點。他從1969年以來堅持寫作,其作品涉及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眾多領域。在本項目申報之前,閻嘉教授已經發(fā)表數篇核心論文對哈維的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做了梳理和概括,并翻譯了哈維的著作《后現代狀況》及其他重要文章。
在由閻嘉教授撰寫的《戴維?哈維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傳統》、《現代性的文學體驗與大都市的空間改造——讀戴維?哈維的〈巴黎,現代性之都〉》等論文中,以及在專著《馬賽克主義:后現代文學與文化理論研究》,作者通過研究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文學問題的闡釋和個案分析,力圖勾勒和概括出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考察文學、文學理論和批評問題的基本思路與原則,從而為建構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學觀、文學理論做出努力,提供相關的文獻資料和自己的見解。而以戴維?哈維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為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批評傳統增添了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新方向。哈維等人所建構的空間理論及其闡釋框架,為解釋西方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文學與藝術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理論資源。
在專題討論中,除哈維教授做主題發(fā)言外,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謝爾茨教授、四川大學閻嘉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周尚意教授、人民大學唐克揚副教授等學者與南京大學哲學系、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等單位的眾多學者共同討論空間問題理論,特別是就當代中國的空間問題進行跨學科的觀點交鋒和深入對話。閻嘉教授發(fā)表了“農家樂:一個中國式的休閑和審美空間”主題演講。在閻嘉教授和哈維的此次交流中,他們就西方批判理論中的空間問題和中國空間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探討。這些問題的闡釋也將給課題組更多的啟示,為項目的深入執(zhí)行提供最新,最權威的參考和指導。
此次國際的會議的相關內容,在南京大學新聞網上有詳盡的報道。
(4)項目的四個子課題正在按計劃進行,并接到多家國內知名CSSCI刊物的邀稿,預計從2017年底到2018年初,有至少10篇文章陸續(xù)發(fā)表
子課題一以新馬克思主義重要文獻譯介和整理為中心,最終以文獻讀本和重要著作翻譯的形式。目前,課題組成員已經完成大部分的資料收集工作,正在進行進一步的文獻整理,并密切關注國際最新文章的收錄工作,為正式的譯介工作打好扎實的基礎。
子課題二著重研究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發(fā)展中的貢獻和地位,旨在具體闡明“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空間-文論”在理論建構方面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相關的論文撰寫和文獻整理正在有序的進行中。
子課題三則將聚焦于新馬克思主義運用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時空壓縮理論對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文學體驗的分析,并集中關注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文藝中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表達的問題。課題組成員已經同國內專家進行多次學術研討,并正在著手論文的撰寫工作。
子課題四以關鍵詞研究的形式深入到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中,在緊扣空間-文論的理論架構和內涵的前提下,明確勾勒出該理論框架的基本結構和關節(jié)點,從而呈現其發(fā)生點、重點和焦點,重視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考察角度。目前,課題組已經召開學術討論會議數次,并在有關專家的評估下,確定了新馬克西主義視域下,和空間-文論的理論架構和內涵緊密聯系的關鍵詞詞條若干,對關鍵詞的闡釋工作也將以論文和專著的形式在專家的帶領下按計劃進行。
(5)2017年秋季,課題組將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共同討論項目涉及的的核心議題:西方新馬克思主義與空間理論的相關議題。
將圍繞四個子課題展開更深入的研討,并就項目進行的情況和預期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商討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2016年6月10日,閻嘉教授攜課題組成員核心到南京大學參加國際會議“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空間問題”專題工作坊
此次會議由南京大學高研院主辦,并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對空間問題理論作了全方位的探討。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本土的城市空間、地理環(huán)境、地緣政治等問題不但日益凸顯,更是引起國外學者的密切關注。據課題組的調研發(fā)現,南京大學在高研院的組織下,早在2009年哲學系、歷史系、社會學院、建筑學院、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等眾多單位的文理科學者就組成“城市空間”研究跨學科團隊,2010年為本科生開設“空間與現代性”選修課,并與劍橋大學等國外高校建立了緊密的學術合作聯系。2012年,以哲學系胡大平教授為首的團隊順利獲得“空間批評”主題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支持,為空間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閻嘉教授在和南京大學高研院院長周憲教授及胡大平教授的交談中,就新馬克思文論和空間理論的研究做了經驗交流和心得分享。
在工作坊專題討論中,國際著名地理學者、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特聘教授戴維?哈維教授作“價值實現危機與日常生活政治”的主題演講。除哈維教授做主題發(fā)言外,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謝爾茨教授、四川大學閻嘉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周尚意教授、人民大學唐克揚副教授等學者與南京大學哲學系、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等單位的眾多學者共同討論空間問題理論,特別是就當代中國的空間問題進行跨學科的觀點交鋒和深入對話。
閻嘉教授發(fā)表了“農家樂:一個中國式的休閑和審美空間”主題演講,通過對中國特有的農家樂的個案分析,閻嘉教授試圖說明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中,隨著消費社會的興起,“農家樂”作為一種具有濃厚中國本土色彩的特殊社會空間,作為一種中國式的消費方式和審美文化,在短時期內正以人們未曾注意過的趨勢迅猛發(fā)展。它所產生的語境恰好是在全球空間和時間快速壓縮與重組的時代潮流之中,它所產生的根源來自中國民間社會的自發(fā)性,而其典型特征則是在改革開放的情勢下,中國式的消費文化與外來消費文化在中國本土在地化的產物。“農家樂”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公共消費空間”,也是一種典型的“后現代”消費和審美的空間。它所建構的特定“場域”,在中國特殊的社會生活關系中具有獨特的溝通人際關系的作用,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尋求意義和快樂的一個重要源泉!稗r家樂”所帶來的中國式消費文化及其流行,已然形成了一種值得關注和研究的中國式“休閑審美意識形態(tài)”。
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研
為配合本課題的研究工作,本課題組成員以國內外知名高校學府及科研院所等為依托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重要理論形成的國家和地區(qū)進行實地考察、對有影響的國內外著名空間理論專家開展人物訪談、有針對性地與國內外相關學術團體進行座談、組織與參加與課題相關的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
定期召開與參加同課題相關的學術會議
課題立項后,每年以主題研討、課題報告和專家座談的形式召開各類學術會議,推進課題研究。同時,資助課題組成員參加國內與本課題相關的學術會議,進行交流研討。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嚴格按照國家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的要求報送《工作簡報》,時至今日已經報送兩次,分別為項目的開題報告會和第一階段的成果簡介。
在第一階段的成果中,即CSSCI來源集刊《中外文化與文論》第34輯以專輯的形式集中發(fā)表,2016年10月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有三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具體為:
閻嘉:《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文論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17年第4期全文轉載。
賴永兵:《佩里?安德森視域中的后現代主義文化》,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
楊致遠:《碎片“一瞥”的現代性批判——論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廢墟影像》,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存在的問題:部分課題組成員來自不同高校,承擔大量教學工作,在時間與精力上存在較大的壓力。
改進措施:針對以上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通過課題組成員自身的調節(jié),解決教學與科研的矛盾,或者通過增加課題組成員解決科研力量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加強老師之間的學術交流,隨時互通有無。
研究心得:一方面,課題組成員科研水平與研究能力的不斷提高。通過本課題主題、框架、思路的確立,課題組成員在各自的學術興趣和專長中凝練了研究方向,整體科研實力得到加強,發(fā)表了諸多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可以從取得的項目階段性成果中得到確證。另一方面,學術觀點的深入提煉,使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影響力不斷增強。通過對新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空間理論的研究,最終是為了推動在中國本土學術界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推動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不斷發(fā)展。
意見建議:對于課題的研究成果加大支持力度,如在獲得出版資助、入選文庫以及獲獎評比等方面多加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況
1、閻嘉教授的《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文論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17年第4期全文轉載
2、“西方新文論與空間理論的理論建構和突破創(chuàng)新”論文專輯
該專輯由六篇論文構成。這一專題試圖勾勒出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發(fā)展和演變的基本軌跡,以及這種理論在當代語境下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中不斷衍生的新思路和新見解,并最終揭示隱含其中的深刻的社會、文化訴求,乃至政治批判精神。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周憲的《從空間迷狂走向空間協商》,立足于今天中國的城市空間生產,討論了這一生產中主體對空間的迷狂現象,從變革性/破壞性沖動、新異化沖動、超規(guī)模沖動三個方面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空間協商”的角度展望了改變這一現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張意借助戴維?哈維的“空間矩陣”、“創(chuàng)造性破壞”、“空間實踐”等思想,通過考察18-19世紀英國的“如畫風景”思想,闡釋了“風景”背后所蘊含的風景與資本的深刻邏輯關系,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美學的復雜內涵。這一專題中的其他論文《空間矛盾、階級關系與叛逆的城市——論西方馬克思主義對巴黎公社的空間闡釋》、《資本的空間化:壟斷地租、集體符號資本與迪尼斯化》、《佩里?安德森視域中的后現代主義文化》、《維希留速度政治學視野中的身體、空間》,都對西方新馬克思主義中的許多重要理論命題做了較為全面深入的闡釋。其中,《佩里?安德森視域中的后現代主義文化》一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
3、“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文獻翻譯和整理”論文專輯
該專輯由兩篇論文和五篇譯文組成。本專題選擇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中的重要文獻加以系統的梳理、譯介和研究,并試圖呈現這些理論資源對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文論的建設性意義。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大平對哈維的《資本的界限》(The Limits to Capital)這一具有理論奠基性質但卻未引起學術界充分重視的經濟學著作,進行了具有開拓意義的研究,以期推動有關研究的深入。列斐伏爾的《空間與政治》一書的譯者暨南大學翻譯學院教師李春在譯后記中,對列斐伏爾的生平、主要著作以及《空間與政治》一書中的重要篇章作了相關說明,以便于讀者閱讀和理解。此外,該專題還收錄了一些重要的原典性文獻的翻譯,其中包括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懷玉據法語節(jié)譯的列斐伏爾的《空間的生產》,四川大學閻嘉教授翻譯的哈維回憶錄《追憶與冀望(二)》,西華師大曾洪偉教授翻譯的哈維代表作《城市的權利》,四川省社科院潘純琳研究員翻譯的《戴維?哈維》,以及四川大學博士生葉家春翻譯的索亞的《城市的空間書寫》。
4、“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關鍵詞研究”論文專輯
該專輯由六篇論文構成。文章立足于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總體格局和實際發(fā)展狀況,以問題為導向,以理論家的思想建構為核心,緊扣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關鍵命題進行系統闡釋,力圖全面搜集、整合、提煉相關核心概念,以期對現今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關鍵詞研究有所推進。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毛娟教授對當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關鍵詞按不同論域進行了初步的梳理和辨析,包括原發(fā)性概念、基礎性范疇、現代-后現代變遷中的關鍵詞研究等,為我們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指南。西華師范大學劉進教授在《“空間轉向”視域中的西方傳統觀念》中對空間觀念的流變歷程進行了梳理,揭橥了這一歷程對理解西方20世紀中后期開始的空間轉向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其他幾篇論文分別就“時空壓縮”、“都市革命”、“后現代地理學”、“第三空間”等重要概念進行闡發(fā)。這些關鍵詞意涵豐富,是深入理解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重要突破口,值得深入挖掘。
5、“西方新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文藝體驗”論文專輯
該專輯由六篇論文組成。該專題依據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相關資源,以其考察從“現代性”向“后現代性”轉變的歷史進程,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范式與文藝體驗的深刻演變。華東師范大學羅崗教授在參考多位上海市專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上海開埠以后所形成的殖民空間進行了考察,認為上海租界就是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的”一個符合資本邏輯的新社會空間。其他研究論文將中國的“廣場舞”、中國當代電影中的廢墟影像、新媒體藝術的后現代體驗納入了討論范圍,嘗試將空間理論運用于中國特有的審美體驗、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鑒賞的闡釋,力圖提供全新的理論思考范式和闡釋角度。其中,課題組成員楊致遠博士的論文《碎片“一瞥”的現代性批判——論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廢墟影像》,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2017年第3期全文轉載。
6、“西方新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藝術問題研究”論文專輯。
該專輯由六篇論文組成。該專題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時空壓縮”等重要范疇為出發(fā)點,將關注的焦點集中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語境下藝術空間的內涵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獨特審美體驗!罢涡浴迸c后現代藝術的呈現,空間理論下的后現代音樂,德?昆西的博物館研究,后現代語境下的“新紀錄電影運動”,賈樟柯的電影和視覺藝術中的空間理解與空間表現形式,這些文章大多將中國藝術問題置于新的理論視野中,致力于對它們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闡發(fā)。
上述五個專題所涉范圍廣泛,內容豐富,既有對本課題中具有原發(fā)性和創(chuàng)生性的概念和理論框架的闡釋,也有在現代與后現代語境下考察文學和藝術中的空間表現問題,體現出了鮮明的理論色彩和研究取向。課題組力求在把握新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脈絡和精神內核的前提下,繼續(xù)從空間理論的重要文獻的譯介和研究、“文論-空間”思考模式的建構、空間批評理論的本土創(chuàng)造性轉化等幾個方面尋求理論上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以推動我國文藝理論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