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魯迅手稿的初步調查及保護對策
王錫榮
【內容提要】“手稿”的概念不僅應當包含創(chuàng)作、書信、日記,也應當包含翻譯、抄稿、筆記等。根據各種記載,魯迅一生的手稿總量應當在1400萬字以上。但是目前留存于各收藏單位的僅有600萬字左右,也就是說,散佚的魯迅手稿有800多萬字。按照目前國際上對于手稿研究日益重視的趨勢,應該啟動對魯迅魯迅的全面調查,弄清現存的或湮滅的狀況,同時為保護期間,應限制流散。由于魯迅手稿研究課題組的設立和項目開展,已經具備了重編《魯迅手稿全集》的條件,建議盡快啟動新編《魯迅手稿全集》。
關鍵詞:魯迅、手稿、保護、調查、研究
引 言
魯迅是中國20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一生著作量很大,并留下了大量的手稿。對于魯迅手稿的保護和研究,一直受到中國相關文化機構和各方人士的重視,但是,2012年以我為首席專家的“《魯迅手稿全集》文獻整理與研究”真正對魯迅手稿進行深入研究后卻發(fā)現,實際上魯迅手稿被保存下來的不足一半。2015年3月19日,上!段膮R報》發(fā)表了記者李婷采寫的《400萬字魯迅手稿不知所蹤》一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爭論。對此,我認為有必要做出澄清和說明,并提出我的看法。同時,作為魯迅手稿研究課題組的首席專家,也很樂意與同行交流一下關于魯迅手稿的現狀和中國的手稿學研究問題。
一、關于魯迅手稿的總字數及其構成
開展手稿學研究,首先要明確手稿的概念。在1930年代,作家所有著作,必有手稿。但手稿并不等于著作。著作指作者原創(chuàng)文本,手稿則指凡書寫成篇的(如果包含零散文字,則稱“手跡”)原稿,包括文稿、書信、日記、翻譯、抄稿、聽課筆記、公文、廣告等,無論出版與否。為了方便敘述,我現在把魯迅手稿分為以下兩類:
其一,魯迅已出版的著作和手稿。又可細分為五個塊面。
1.《魯迅全集》450萬字。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全集印刷字數750萬,扣除其中注釋、索引、照片等約300萬字,魯迅著作文本實際字數約450萬字(其中現存手稿約160萬字:書信80萬字,日記70萬字,文稿10余萬字)。
2.已出版而未收入《魯迅全集》的著述約50萬字。有《中國礦產志》《人生象敩》《生理實驗術要略》《小說史大略》《解剖學筆記》《小學筆記》《家用賬》等(其中現存手稿約20萬字)。
3.《魯迅譯文全集》(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版)10卷,約300萬字(其中現存手稿約80萬字)。
4.1978-1986年文物出版社陸續(xù)出版的《魯迅手稿全集》共6函60冊,總計約300萬字(含創(chuàng)作、書信、日記,內容均已收入《魯迅全集》)。
5.1991年前后影印出版的《魯迅輯錄古籍手稿》和《魯迅輯校石刻手稿》共9函(內容均未收入《魯迅全集》),共計約150萬字。
其二,散佚的著作及其手稿。可細分為八大類。
1. 詩文約20萬字。
一是魯迅早年在紹興、南京均有習作,多不存。據周作人日記記載,1898年3月15日魯迅在紹興寫信給正在杭州陪同祖父的周作人,附錄自作時文兩篇、試帖詩兩首,文題為《“義然后取”》和《“無如寡人之用心者”》,詩題為《百花生日》和《“紅杏枝頭春意鬧”,得“枝”字》,文均不存。到4月10日又有“時文兩篇”和試帖詩兩首。文題為《“左右皆曰賢”》和《“人告之以過則喜”》,詩文均不存。周作人日記還有多次關于魯迅著文的記載。由此可知,當時魯迅還在三味書屋讀書,經常寫詩文。具體數量無考。又,1898年魯迅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師學堂,試題是《武有七德論》,后來讀書,每周都有一整天寫論文,魯迅自述有《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論》《潁考叔論》《云從龍風從虎論》《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論》等。后來到礦路學堂,又作過《“潁考叔可謂純孝也已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華盛頓論》,均散佚。周作人還記載魯迅的詩句“悵然回憶家鄉(xiāng)樂,抱甕何時更養(yǎng)花”,全詩面貌不詳。這類詩文散佚頗多。
二是在日本時期的文稿。1902年魯迅留學日本途中,就寫了《扶桑記行》一卷,寄給周作人。據周作人說,實際上是用日記體記載赴日途中見聞,共12天,很詳細,估計也有幾萬字。稿佚。
三是1912-36年期間的散佚手稿。1914年6月3日日記:“寫《異域文譚》訖,約四千字”,第二天又“寄許季巿信并《異域文談》一卷,托轉寄庸言報館人”,但至今沒找到文本。魯迅晚年多次在日記中提到寫了一篇文章投稿給某某人,但是至今無法查實發(fā)表的內容。例如寄給《申報?自由談》的文稿,無法查實的有十來篇。此外,早年投稿給報刊的詩文,用筆名發(fā)表,有些魯迅自己也不記得了。按此,魯迅必定還有未知的佚文,因此,魯迅散佚的詩文手稿總字數當不下于20萬字。
2.書信275萬字以上。根據魯迅和周作人日記的記載,魯迅一生總共寫書信至少7000封,目前已收集1540封,至少丟失了5500封。按現存魯迅書信每封信平均篇幅約500字,則散佚的書信字數約275萬(按197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信1450封,共1265頁,約80萬字,平均每封信約520字。)
3.日記約65萬字。魯迅現存日記是1912年5月5日開始,到1936年10月18日共25年(其中1922年一冊丟失)。但他事實上從少年時期即開始記日記。魯迅二弟周作人現存最早日記始自14歲時。假定魯迅也從14歲開始記日記,則從1895年到1912年5月4日共18年的日記散佚了。這18年的日記,按魯迅所存日記平均篇幅計,至少55萬字(按周作人日記平均字數則約65萬字),均散佚。1922年日記被日軍“借”去未還,按魯迅1921、1923兩年日記平均篇幅計,約5萬字(計算公式:現存24年日記共約80萬字,以此推算,平均每年約3.3萬字,則散佚的早期18年日記總字數應為60萬字)。
4.譯稿50萬字以上。一是《物理新詮》。魯迅1904年10月8日給友人信中說:“前曾譯《物理新詮》,此書凡八章,皆理論,頗新穎可聽。只成其《世界進化論》及《原素周期則》二章,竟中止,不暇握管!倍恰妒澜缡贰贰t斞1934年5月6日致楊霽云信:“又曾譯過世界史,每千字五角,至今不知道曾否出版!笔指遒u給別人了,但始終不知道曾否出版,不知道原本是誰的,一部世界史,原稿恐不少于20萬字;三是《北極探險記》。1934年5月15日致楊霽云信:“那時又譯過一部《北極探險記》,敘事用文言,對話用白話,托蔣觀云先生紹介于商務印書館,不料不但不收,編輯者還將我大罵一通,說是譯法荒謬。后來寄來寄去,終于沒有人要,而且稿子也不見了,這一部書,好像至今沒有人檢去出版過!奔仁且徊繒澹粫儆谑f字。四是《無機化學》(三冊)。魯迅1913年2月5日日記:“晚收二弟所寄《無機化學》譯稿三冊,三十一日發(fā),為詩荃所欲假觀者,即交季市,托轉贈之。據周作人說,魯迅1911年翻譯《無機化學》,譯稿三冊。托許壽裳贈友人許詩荃,后下落不明。
5.課堂筆記約50萬字。魯迅有詳細記課堂筆記的習慣。從1898年到1908年十年間,課堂筆記大部散佚,不少于50萬字。
一是1898年到南京水師學堂讀書,課程“自英德語文而外,凡勾股算術、幾何代數、平弧三角、重學積微,以及中西海道、星辰部位、駕馭御風、測繪圖諸法,帆纜槍炮、輪機大要”等,魯迅雖然僅讀一學期,但也做了課堂筆記,現在留存的僅有《水學入門》,其余散佚,不少于5萬字。
二是在礦路學堂就學三年,課程除德語外,有格致、地學(地質學)、金石學(礦物學)、地理、算學、歷史、繪圖和體操等。據魯迅友人回憶,當時教師的教學方法是把整本書抄在黑板上,學生要全部抄下,連圖也要照樣描畫。周作人也回憶,他曾翻讀魯迅在南京礦路學堂時抄的《地學》筆記,F存魯迅在水師學堂抄的課堂筆記有五種:《幾何》《開方》《八線》《開方提要》《金石識別》,其余的課堂筆記全部散佚了,應不少于15萬字。
三是1902-04年魯迅在日本弘文學院讀書兩年,課程有《修身》《日語》《史地》《算學》《理科示教》《體操》《幾何學》《代數學》《理化學》《圖畫》《三角》《歷史及世界形勢》《動物學》《植物學》《英語》等十五門課程,其中有的課程修了兩至三個個學期,所有課程的課堂筆記全無留存。不少于15萬字。
四是1904-06在仙臺醫(yī)專留學一年半,課程有《德語》《解剖學》《物理學》《化學》《組織學》《倫理學》《骨學》《血管學》《神經學》《體操》等課程,目前留存的僅有《解剖學》課堂筆記,其余均散佚。僅《解剖學》筆記就有六冊,達十余萬字,可見散佚的其余各課程筆記應不少于20萬字。
6.起草公文約5萬字。1910年,魯迅回到紹興任教,擔任紹興府中學堂、山會初級師范校長,均有起草公文情形,雖不會很多,但肯定有。后到教育部任職14年,經常起草文件、規(guī)定、報告、公函等,從教育部檔案中已經發(fā)現一些,例如《通俗教育研究會小說股辦事規(guī)則》、《通俗教育研究會小說股議事細則》等(未收入《全集》)。但是肯定還有不少未被發(fā)現的。
7.廣告、公告,估約1萬字。魯迅從20年代中期起,在自己編輯的各類書籍中都自擬廣告。例如《烏合叢書》和《未名叢刊》,魯迅多次反復撰寫書籍廣告,根據各書出版的情況,不斷修改重擬廣告,直到晚年撰寫《海上述林》廣告,必定還有不少未被發(fā)現和注意的廣告。
8.抄稿估約20萬字。早年在故鄉(xiāng)曾著力抄書,曾抄錄家藏的《藝苑捃華》24冊、《康熙字典》中的古文奇字和《唐詩叩彈集》中的百花詩、陸羽的《茶經》三卷,陸龜蒙的《五木經》和《耒耜經》等,后又抄錄祖父《恒訓》一卷,1901年曾抄刑部尚書薛允升奏請朝廷赦免魯迅祖父周福清的文本寄給家里。晚年魯迅還曾為青年作家抄稿,用抄稿去投稿,而原稿還給作家,僅徐詩荃就有不少。抄稿雖非著作,但也是手稿的一種。現存僅《恒訓》一種。
綜上所述,魯迅散佚的著作及手稿不下480萬字,加上已出版的950萬字(《魯迅全集》的450萬字、已出版而未收入《全集》的50萬字、《魯迅譯文全集》300萬字和《魯迅輯錄古籍手稿》約100萬字、《魯迅輯校石刻手稿》約50萬字),魯迅的手稿總量超過1400萬字。雖說這里的計算不少是根據相關情況推算的字數,未盡準確,但是根據上述羅列,應該說,實際的手稿量不會更少只會更多。即使刨去抄稿、課堂筆記,甚至把翻譯也刨去,魯迅的原創(chuàng)著作量也不會少于1000萬字。
2015年3月19日《文匯報》的“400萬字魯迅手稿不知所蹤”報道中提到,魯迅手稿總計約1000萬字,這尚屬相對保守的說法。至于“400萬字不知所蹤”,提法雖略顯夸張,且可能使人誤解為丟失,但是并不違背實際情況。準確地說,是“散佚”而非“丟失”,即并非現存手稿的保管不善而丟失而是原本就沒有收集。
二、魯迅手稿的收藏狀況
解放初期根據國家文物局領導鄭振鐸等人的意見,按照“現存魯迅手稿不宜集中放在一個館所(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指導思想,1950年許廣平把在上海收藏的魯迅手稿大部分運往北京,分散收藏。目前已收集的魯迅手稿,分藏于國家圖書館(約40%)、魯迅博物館(約30%)、上海魯迅紀念館(約15%)、紹興魯迅紀念館(約5%),還有約10%分散收藏于魯迅家屬、相關單位和其他私人手上,包括國外機構和相關人士手上。
至于散佚的手稿,就確實是“不知所蹤”了。究其原因,一是魯迅本人并不珍惜自己的手稿,他并不認為自己的手稿有多重要,只是對那些確實有些“故事”,有可能將來需要查閱、見證的,才會加以保存;二是我們知道在哪些人手里,但這些人本身下落不明,也就無法找到手稿了;三是當時的投稿制度也已經多半不退還原稿了,魯迅也從不要求退還手稿;四是由于戰(zhàn)爭或收藏者生活動蕩,有相當部分被毀掉了。魯迅自己也歷經多次搬家,丟失了很多,再因處境危險,他自己也曾燒毀大量書信、手稿;五是由于涉及人事關系和魯迅對他們的評價,還有一些人及其家屬不愿拿出來。例如,魯迅在北京時給紹興的兩個弟弟的書信,發(fā)信時在日記中是編號的,據魯迅日記的記載,僅1912-19年,魯迅給周作人的書信就有437封,而現存僅1封,同時期魯迅給周建人信有200多封,現存一封也沒有。
三、魯迅手稿散佚部分征集狀況及對策
目前魯迅手稿在市場上流傳極少,新世紀以來在大陸和香港、日本拍賣市場出現的魯迅手稿,90%以上是贗品。偶有真品出現,就炒到天價。2013年兩次出現的魯迅各一頁手稿,分別炒到685萬和690萬。早些年,國有博物館還能參與一些競爭,但是現在炒到如此天價,它們不得不退出了競爭,只有私人機構有此能力了。近年屢有信息透露:遺失的魯迅1922年日記有可能在某個私人手上,多次有人向上海魯迅紀念館試探口風,但是市場出現惡炒現象后,這一試探就停止了,顯示將繼續(xù)等待價格推高。
此外,也有少數私人收藏者出于誠意捐贈。前些年,上海魯迅紀念館連續(xù)幾年都收到魯迅手稿捐贈,包括原華東政法學院黨委副書記曹漫之家屬捐贈的魯迅《悼丁君》條幅和日本文求堂田中慶太郎后人捐贈的魯迅《聽彈琴》條幅,均為十分珍貴的國寶級文物。但近幾年就很難再有這類捐贈。可以預見,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和近現代文物炒作之風越來越盛,魯迅手稿的征集將越來越困難。2013年,上海市文物局財務部門已經明確向各局屬文博單位表示:國有博物館不要去跟風炒作文物,以后一般不能通過拍賣征集文物。這樣,國家單位征集文物更難。
鑒于目前市場化的步伐加快,我們認為文物保護部門可采取三項對策:一是明確規(guī)定重要手稿不得流出國和限制拍賣。例如:《魯迅日記》1922年手稿如出現,應規(guī)定不得出國,并規(guī)定應由國家相關魯迅手稿收藏機構優(yōu)先收購;二是規(guī)定一般手稿可由民間收藏。例如上述拍賣的零星手稿,可以允許“藏寶于民”,但凡是進入市場的,都應列入可移動文物調查登記范圍,并要求收藏者支持新版《魯迅手稿全集》編輯等國家相關科研項目開展研究;三是開展魯迅手稿調查。設立課題,組織人手,對魯迅散佚手稿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情況,以利收集和研究。
四、關于魯迅手稿研究的兩個建議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魯迅手稿全集文獻整理與研究》(B卷)課題組首席專家,面對魯迅手稿大量散佚的狀況,我深感痛心。在此鄭重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組織力量編輯出版新《魯迅手稿全集》!遏斞甘指迦肥菄医M織動員了當時國內一批權威專家編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精品圖書,從1976年開始編輯,1978年出版首卷,至1986年出齊。該書出版近30年以來,魯迅手稿有不少新發(fā)現,后來出版的《魯迅輯錄古籍手稿》(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和《魯迅輯校石刻手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雖均富有學術和史料價值,但不足之處在于并不成套。因此,當前急需重新編輯一套更全的《魯迅手稿全集》,收入魯迅全部手稿。
雖然近年有國家圖書館印行了1986年版《魯迅手稿全集》,但是黑白的,印制質量與原版不可同日而語。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魯迅手稿叢編》,和早先出版的集中魯迅手稿湊起來可以大體看到全貌,但是完整反映魯迅手稿的書卻沒有。如果只是把沒出版的部分編成《補編》,其結果仍然是支離破碎,四肢不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目前,由我本人擔任首席專家的“《魯迅手稿全集》文獻整理與研究”(B卷)課題組正開展魯迅手稿研究,研究任務包括系統(tǒng)校勘魯迅手稿、開展創(chuàng)作、翻譯研究、手稿理論研究、編制系列索引等,預期于2017年完成研究計劃。雖然該項目執(zhí)行計劃中并不包含重新編輯出版《魯迅手稿全集》(國家出版基金屬于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管轄),但是本課題組集結了目前全國魯迅手稿研究的權威專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掌握了不少新材料,為編輯新版《魯迅手稿全集》打下了堅實基礎。如由本課題組承擔編輯工作,同步啟動編輯出版一套最全、水平最高的新版《魯迅手稿全集》,爭取到2020年左右影印出版,為2021年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獻上一份有重大學術文化建設意義的厚禮,是順理成章的事。
第二,高度重視中國作家手稿研究。目前,手稿學研究在國際上日趨活躍。中國作家手稿留存的數量巨大,但是在中國手稿學研究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由我本人擔任主任的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作家手稿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是中國迄今唯一開展手稿學研究的專業(yè)機構(雖然收藏手稿的機構不少,例如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現代文學館以及很多博物館,都藏有大量作家手稿。但是開展手稿學專業(yè)研究的機構卻沒有)。我們希望,通過魯迅手稿課題研究,為中國的手稿學研究積累經驗,推動中國作家手稿研究。我們建議:設立全國性的作家手稿研究機構,各地有條件的學術機構也可增設手稿研究部門,對全國公立機構館藏作家手稿實施影印出版工程,建立全國性的研究學會,開展全國性的學術活動,與國際手稿學研究同行加強交流,跟上國際手稿學研究的步伐,成為國際手稿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