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獲得感提升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1月29日14:08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課題組在接到立項通知后,經過積極準備于2017年4月15日在復旦大學召開了開題咨詢與學術研討會。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zhí)行副會長高小平、東北大學教授婁成武、同濟大學教授諸大建、上海市科委原秘書長徐美華、清華大學教授彭宗超、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吳志華、復旦大學教授黃麗華等校內外專家,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黨委宣傳部負責人以及項目組核心成員出席了本次開題咨詢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獲得感”這一概念表明,任何公共政策或改革措施既要客觀上增進群眾的利益,也要主觀上獲得群眾認同。事實上,“獲得感”一方面反映出近年來我國通過包容性增長促進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政策取向,另一方面也契合了社會科學研究的文化轉向,即更加重視社會認同的功能。

開題咨詢會后,課題組根據專家咨詢組的建議,進一步完善了研究方案,明確了分工與任務要求。課題組目前已完成對上海、長沙、合肥、蕪湖和蚌埠等地初步探索性調研活動。重大項目的實施為復旦大學公共行政學科培養(yǎng)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提供了一個良好平臺,以該學科青年骨干組成的課題組,近年來無論在科研項目的申請還是在重要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都取得了顯著進展。重大項目實施以來,有2名博士后、6名博士生和一批碩士生參加了課題的相關調研活動。毛萬磊的博士論文《電子服務、電子參與和風險感知對政府信任的影響機理研究》構建了電子服務、電子參與和風險感知影響政府信任的分析框架,運用層級回歸和結構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經過探索性研究和正式研究兩個階段的實證分析,檢驗電子服務、電子參與和風險感知影響政府信任的效應與機制。鄭棟的博士論文《公務員的民眾信任與促進公民電子參與意愿研究》構建了公務員的民眾信任對其促進電子參與意愿的影響模型,并以上海公務員的調查數據為樣本,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層級回歸等方法,探討了影響公務員對民眾信任的關鍵因素,檢驗了公務員的民眾信任及其影響因素對公務員促進電子參與意愿的影響機理。李文娟的博士論文《信任和風險感知對公眾電子政務使用意愿的影響機制研究》構建了信任和風險感知對電子政務使用意愿的分析框架,綜合運用回歸模型和結構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基于探索性研究和正式研究兩個階段的實證分析,檢驗了信任和風險感知對電子政務使用意愿的影響機制。易雯的博士論文《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價值共創(chuàng)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將價值共創(chuàng)的相關理論引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領域,構建公共服務價值共創(chuàng)中的政社合作理論分析框架,描繪公共服務引進社會資源效益、現狀及影響因素。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實地調研

2017年暑假,王程博士后帶隊對合肥、蕪湖和蚌埠進行了公共服務改革與發(fā)展的問卷調查。2017年8月7日至26日,課題組聯(lián)合長沙市發(fā)改委服務業(yè)處,就長沙市現代服務業(yè)重大公共政策評估組織開展了兩輪調研活動。其中,8月7日至11日開展的第一輪評估調研活動的重點在于通過實地走訪、與相關利益主體進行座談溝通,以了解長沙市現代服務業(yè)發(fā)展及服務業(yè)政策落實的基本情況;8月22日至26日開展的第二輪評估調研活動的重點在于通過發(fā)放問卷進一步了解長沙市現代服務業(yè)重大公共政策的落實情況,重點考察長沙市服務業(yè)政策的質量、企業(yè)對服務業(yè)政策知曉度以及大眾創(chuàng)新萬眾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等。兩輪調研結束后,評估團隊在認真研讀政策文本、梳理調研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開始撰寫評估報告,并于2017年9月18日完成報告初稿,后經集體研討征詢意見形成評估報告。

2018年5-7月,課題組對長沙縣城鄉(xiāng)公交一體化PPP政策評估進行了兩輪專題調研。為深入了解長沙縣城鄉(xiāng)公交一體化運行狀況,2018年5月12日,調研組選取了長沙星通5路、星通8路和星通1路三條線路進行試乘,通過實際乘車體驗形成對長沙縣公交一體化建設情況的直觀感受,掌握公交線路運行動態(tài)過程,了解線路客流量、線路部分站點候車時長、乘客人群等信息,聽取乘客、駕駛員以及站點調度員對城鄉(xiāng)公交一體化線路的評價,為進一步問卷調研方案的實施奠定基礎。7月中旬調研組完成了長沙縣城鄉(xiāng)公交一體化PPP政策評估的問卷調查工作,并完成數據清理工作。

2018年3-7月,調研組深入徐匯區(qū)開展人才安居調研工作,通過實地走訪、專家座談等方式,對徐匯區(qū)人才安居工作現狀及取得的成效進行初步評價,從房源籌措、人才激勵、運營管理、政企共擔等多個角度系統(tǒng)分析徐匯區(qū)人才安居工作中面臨的困境及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學術會議

2017年8月15日—16日,研究團隊承辦的第九屆中國青年創(chuàng)新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天津科學學研究所、上?茖W學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70多所院校150余名領導和專家學者參加盛會。大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為主題,通過10個大會主題發(fā)言、15個分論壇70多篇論文報告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學術研討。

2017年11月4-5日研究團隊承辦的“第二屆比較公共管理/政策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召開。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廈門大學、同濟大學等知名高校院所和科研院所的100名專家學者參與了研討會,與會學者圍繞“比較公共管理/政策”這一主題,分享了一批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 《中國社會科學報》的宣傳推介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4月以“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提升獲得感”為題對開題論證會上專家觀點進行了宣傳推介,具體內容如下:

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不斷提升,對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盎ヂ(lián)網+”時代,如何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方式,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4月15日,在復旦大學召開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獲得感提升研究”開題咨詢會議上,與會專家提出,面對人民群眾逐步提升的公共服務需求,我國的基本公共服務可以通過供給側改革,豐富“互聯(lián)網+”時代公共服務的內涵與外延,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精確反映公共服務需求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公共服務需求呈現出豐富性與多樣性的特點,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也相應的更加多樣化。該項目首席專家、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朱春奎表示,在這一背景下,政府已經不是公共服務的唯一提供者,政府、企業(yè)等都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合作伙伴,它們之間存在復雜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政府作為公共服務主體之一,其機構的設置、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采納、政府工作人員的素養(yǎng)以及人事管理政策等,均會對公共服務的提供產生很大影響。不同的服務提供主體和客體都需要對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益進行測評,測評的方法、技術及其結果都對公共服務提供非常重要。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高小平表示,以人民群眾獲得感提升為導向,開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研究,對我國公共服務發(fā)展具有指導性、引領性的價值。獲得感是基于獲得實惠而產生的心理感受與滿足,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與精神得到。獲得感是一個與需求滿足不同的概念,有時需求滿足并不意味著有獲得感。因此,界定和測量獲得感,使其精確反映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對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具有重要意義。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用幸福感、滿意度已經不能涵蓋獲得感的全部體驗。過去20年,衡量公共服務質量可以通過測量滿意度來達成,但這種測量方式已遠不能滿足當前的公共服務創(chuàng)新需求。在朱春奎看來,在公共服務領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可以理解為民眾對公共服務的知曉度、使用度、參與度、滿意度、信任度、幸福度等,而這就涉及公共服務的績效評估、公民滿意度和服務質量等方面。

與現實需求有效對接

獲得感屬于需求端,意味著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必須聚焦現實問題!鼻迦A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彭宗超表示,供給側改革必須與需求端相結合,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改革創(chuàng)新。目前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相對獲得感較低”,分析和解決相對獲得感較低的成因及其背后的問題,是打開公共服務改革創(chuàng)新的一把鑰匙。

朱春奎認為,如果公共服務供給不能與需求有效對接,其精準機制就無從談起,公共服務提供者所做出的種種努力也會事倍功半,導致公共服務的供給內容與人民群眾亟待解決的問題存在偏差,這就需要在公共服務提供者和受眾之間,搭建起供給側和需求端相匹配的制度框架。

當前,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如火如荼。公共服務的服務體驗會直接影響人民群眾“雙創(chuàng)”的積極性,進而對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成效有著長期影響。高小平表示,在這一情況下,作為公共服務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可以成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調節(jié)器,針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風險鑄好社會安全網,防范“雙創(chuàng)”風險,才能有效保障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積極性,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真正為社會創(chuàng)新發(fā)展保駕護航。

實現動態(tài)的公共服務均等化

以獲得感提升為導向的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其研究重點在于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構建持續(xù)改善公共服務質量的制度供給和績效評價體系,推動公共服務制度創(chuàng)新。如何評價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的成效?朱春奎認為,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獲得感提升是一個多面向的問題,涉及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公共財政等多學科領域;竟卜⻊展┙o側改革的領域廣泛、運作形式多樣,這兩點體現了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復雜性。

我國地域廣闊,城鄉(xiāng)發(fā)展存在二元化結構,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上?茖W技術委員會原秘書長徐美華表示,不同地區(qū)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有著不同需求,有些在經濟發(fā)達程度較高地區(qū)已不存在的需求,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還可能是服務的短板,所以改革要關注不同地區(qū)的不同需求,實現動態(tài)的公共服務均等化。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黃麗華表示,獲得感在區(qū)域意義上是一個相對概念,應當在發(fā)達、中等發(fā)達、欠發(fā)達三類區(qū)域的不同范圍內對獲得感的內外影響因素進行調研!班l(xiāng)村中的農民、城市里的市民以及徘徊在城鄉(xiāng)之間的準市民,如何共享公共服務改革與發(fā)展的成果,他們每個人的獲得感都值得珍視和探討!敝齑嚎J為,不同人群對公共服務需求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差異化需求,需要對這些不同受眾的需求進行有效識別,進而達到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提供的精準化和智能化。

數據調研、文獻分析、國內外經驗借鑒,這些都是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獲得感提升的研究來源。徐美華建議,開展基本公共服務改革的專題領域研究,特別是在教育、養(yǎng)老等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領域。黃麗華認為,開展研究的關鍵是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如何通過定量方法進行研究,對大數據進行有效挖掘與開發(fā),都是當前研究面臨的重點和難點。

在彭宗超看來,可以從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角度尋求公共服務改革的理論支撐和研究方法路徑。除了數據調查以外,還需要采用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情景實驗方法,加大案例研究力度,對案例進行深度剖析,發(fā)掘個體體驗所呈現出的公共服務需求側現狀。

2. 上觀新聞的宣傳推介

《上觀新聞》2017年4月以“從雄安新區(qū)建設到國務院文件,為什么都提到了這個內容?”為題對開題論證會上專家觀點進行了宣傳推介,具體內容如下:

日前,國務院印發(fā)《“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guī)劃》。而在被稱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qū)建設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補齊環(huán)京津冀周邊地區(qū)社會事業(yè)發(fā)展、公共服務水平短板,也被列入新區(qū)功能定位的考慮之中。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全體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其核心是促進機會均等,重點是保障人民群眾得到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而不是簡單的平均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打造服務型政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政府在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推出了不少舉措,但是老百姓的獲得感如何呢?

4月15日,由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朱春奎作為首席專家領銜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獲得感提升研究》開題咨詢與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zhí)行副會長高小平、東北大學教授婁成武、同濟大學教授諸大建、上海市科委原秘書長徐美華、清華大學教授彭宗超、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吳志華、復旦大學教授黃麗華、鄭州大學教授鄭志龍等專家以及項目組核心成員出席了本次開題咨詢會。

朱春奎教授在介紹中指出,研究團隊將圍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提升獲得感的機理與模式、“放管服”改革提升獲得感現狀調研與制度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獲得感現狀調研與制度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提升獲得感現狀調研與制度創(chuàng)新、持續(xù)改善服務質量提升獲得感現狀調研與制度創(chuàng)新等五個方面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獲得感提升進行系統(tǒng)研究。其中,對“獲得感”的機理研究拓展為“六個度”,即在傳統(tǒng)的滿意度、幸福度的基礎上,加入知曉度、使用度、參與度、信任度,從而使“獲得感”能夠更為準確反映和評估改革成效。

與會專家在討論中認為,從“獲得感”這個需求側入手來研究公共服務供給側問題,這樣一個理論倒推的研究路徑頗具新意!矮@得感”這一概念表明,任何公共政策或改革措施既要客觀上增進群眾的利益,也要主觀上獲得群眾認同。事實上,“獲得感”一方面反映出近年來我國通過包容性增長促進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政策取向,另一方面也契合了社會科學研究的文化轉向,即更加重視社會認同的功能。

與會者指出,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大背景下,該課題項目以探索和研究中國特色公共服務模式為主題,借鑒國際社會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獲得感提升的目標追求,吸收世界各國政府治理與公共服務創(chuàng)新的實踐經驗,為中國政府系統(tǒng)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獲得感提升進行專業(yè)設計,將為社會轉型期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體制機制、建設服務型政府提供智力支撐。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重大項目的實施,需要協(xié)同攻關,需要發(fā)揮青年科研骨干的作用,同時也要將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培養(yǎng)納入重大課題的研究隊伍,在研究中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全面提升博士生的研究能力,為青年人才脫穎而出提供良好平臺。

目前課題的實施進展順利,課題組已經完成預期的階段性目標。未來的研究中需要:

(1)密切跟蹤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獲得感提升、服務型政府建設與公共服務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領域的理論動態(tài)。特別是關注政府層面的理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搜集和整合相關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的觀點、評論及爭議。

(2)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獲得感提升的重大改革實踐進行動態(tài)跟蹤,描述現狀,必要時輔之以實地調查研究,及時發(fā)現并反映改革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3)在進行理論和實踐跟蹤的同時,對理論動態(tài)和實踐發(fā)展有關問題的來龍去脈加以必要的分析和評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政策建議,服務于政府和社會。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 朱春奎、易雯.公共服務合作生產研究進展與展望.公共行政評論,2017年第5期

公共服務合作生產模式是實踐公私部門資源整合的重要策略。作為一種有潛力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和效用的替代性方式,合作生產模式已日益受到研究關注,并成為當前世界各地公共服務改革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論文通過對公共服務合作生產研究思路及主要成果的梳理,總結了合作生產的公共行政和服務管理兩種研究途徑,以期從文獻整理分析的角度對公共服務合作生產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討,并展望公共服務合作生產的發(fā)展方向和前景。論文認為公共行政理論和服務管理理論分別從公民參與和顧客參與的角度對公共服務合作生產模式進行了研究探索,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無論是公共管理視角下的合作生產研究,還是服務管理視角下的合作生產研究都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公共行政視角與服務管理視角的融合,能夠相互彌補單一視角下研究的不足,為合作生產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產生于西方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合作生產模式,在中國語境下如何發(fā)揮其效用有待進一步思考和探究。如何構建本土化的公共服務合作生產分析框架? 如何將公民參與合作生產納入當前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當中?如何引導和鼓勵公民在公共服務中的積極參與? 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對我國公共服務管理研究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必將成為我國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并將在我國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和獲得感提升過程中發(fā)揮重大的作用。

2. 朱春奎、毛萬磊.政府信任的概念測量、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管理科學》2017年第10期全文轉載

如何構建和維持政府信任是公共管理學者和實踐者關心的重要議題。政府信任即政治信任,是公眾與政府互動過程中對政治制度與政府行為的一種心理預期。綜合來看,政府信任的測量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直接通過公眾對政府持肯定或否定態(tài)度測量,二是間接通過其他態(tài)度( 如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 測量。政府信任的影響因素有社會人口屬性、政治、政府、經濟、社會、文化等六個方面。改善政府信任需要深化政府改革、提高公眾滿意度; 改進政府績效、提高行政效率; 改善政府形象、打擊官員腐敗; 積累社會資本、提高社會信任。

3. 竺乾威. 政府職能的三次轉變:以權力為中心的改革回歸.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17年第6期. 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2018年第2期全文轉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職能的三次轉變經過了從政府權力為中心到政府運作流程方式為中心再到以權力為中心的改革歷程。這一回歸表明政府職能的改革開始再度涉及核心問題,時隔多年后的新一輪簡政放權和建立權力清單則是改革回歸權力中心所邁出的重要一步。然而,圍繞權力的政府職能改革不能僅僅局限于政府自身,而是需要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其他方面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配合與支持。

4. 竺乾威. 政社分開:從資源依附走向共生性資源依賴.福建行政學院學報, 2017年第4期. 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2017年第11期全文轉載

政社分開改革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社會組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問題。政社分開改革經歷了“資源依附——資源分離——資源依賴”的過程。這個過程提高了社會組織的自主性、減少了政府的管理負擔和尋租機會,但也使社會組織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難度增加、政府的一些利益受損。社會組織和政府之間存在著資源依賴,但這種依賴是不對稱的。如何使雙方在社會治理中良性互動,形成一種共生性資源依賴是政社分開后政府和社會組織雙方都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5. 竺乾威. 政社分開的基礎:領導權與治理權分開.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 2017年第6期. 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2017年第9期全文轉載

政社分開的改革因政府內在的治理邏輯與統(tǒng)治邏輯的矛盾而進展遲緩,這一矛盾來自一種對權力的誤解。政社分開的實質是權力的分開,即領導權與治理權的分開。這一分開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也切合政社分開改革的實踐。它有助于解決使社會組織和團體真正成為一個獨立而自治的組織這一政社分開改革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有助于在基本的功能上劃清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邊界,也有助于解決改革內在的治理邏輯與統(tǒng)治邏輯之間的矛盾。領導權與治理權的分開并不意味著政府將治理權全部放手,政府需要在它治理的領域里承擔起它的責任,同時政府還承擔著對社會組織進行監(jiān)管的職能。

6. 江依妮、易雯、梁梓然. 官員晉升激勵與地方教育支出行為——基于浙江省縣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教育與經濟,2017年第6期.

基于中國的財政預算體制和人事干部管理體制,論文構建了一個晉升激勵影響下的地方官員教育支出行為的研究模型。通過2000-2013年浙江省縣級面板數據分析發(fā)現,經濟導向的晉升考核某種程度影響著地方教育支出,不同特征的縣級地方官員對當地教育支出影響不同。與官員升遷密切相關的官員年齡與地方教育支出呈正相關關系,官員任期并未給教育支出帶來消極影響,而地方財政自主是影響縣級政府教育支出的積極因素。

7. 李燕、朱春奎、姜影.政治效能感、政府信任與政府網站公民參與行為——基于重慶、武漢與天津三地居民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政治效能感、政府信任對公民政治行為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理是政治學與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議題。政府網站的普及應用為公民參與公共決策提供了新的契機,但迄今仍缺乏關于政治效能、政府信任對政府網站公民參與行為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以重慶、武漢與天津三個城市(區(qū))的普通公眾為調研對象,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政治效能、政府信任對公民在線參與行為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理。分析結果表明:政府信任、內在效能感、回應性能夠直接促進政府網站公民參與行為,其中回應性的作用最為重要。政府信任在內在效能感、外在效能感與參與行為的影響關系中呈現出部分中介作用,而對認知度與參與行為的影響關系則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此外,外在效能感、認知度、回應性能夠顯著增強公民的內在效能感。內在效能感在外在效能感對參與行為的積極影響中發(fā)揮著部分中介效應作用。

8. 毛萬磊、朱春奎.電子治理改善政府信任的途徑與策略.行政論壇,2017年第6期

伴隨互聯(lián)網技術的新發(fā)展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進程,電子治理已成為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議題。電子治理作為電子政務發(fā)展的新階段,在變革政府管理模式的同時,也為改善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論文在回顧和梳理電子治理和政府信任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電子治理改善政府信任的三種途徑,即提高政府透明、改進服務效率和促進參與互動。因此,為了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公眾的政府信任,電子治理的未來發(fā)展應該堅持以提高公眾滿意度為核心,完善電子化信息公開,優(yōu)化一站式在線服務,大力發(fā)展電子參與。

9. 朱春奎、毛萬磊、李瑋. 使用電子政務能夠提高公眾的政府信任嗎?. 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7年第4期.

政府信任是政府管理、政策執(zhí)行的前提和基礎,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電子政務的廣泛建立和深入發(fā)展為政府信任改善帶來新的機遇。本研究以上海、深圳、天津、武漢、長沙、重慶、成都和沈陽共八個城市3120名受訪者的問卷調查結果為研究樣本,檢驗公眾對電子政務的使用程度、使用滿意度與公眾的政府信任之間的關系;貧w分析結果表明,在使用程度方面,信息查詢使用程度對政府信任的影響不具有顯著性,在線申辦使用程度對政府信任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在線參與使用程度對政府信任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在使用滿意度方面,信息查詢滿意度、在線申辦滿意度和在線參與滿意度均對使用者的政府信任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子課題1: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提升獲得感的機理與模式

研究任務 時間進度

T1:文獻分析與相關研究成果歸納 2018年7-9月

T2:全國調研與數據分析 2018年7-12月

T3:國內外實踐經驗 2019年1-6月

T4: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提升獲得感的基礎理論 2019年7-12月

完成子課題報告撰寫,征求意見,進行修改 2020年1-4月

進一步完善子課題研究報告,提交子課題的最終報告 2020年5-7月

子課題2:系統(tǒng)推進放管服改革提升獲得感的現狀調研與制度創(chuàng)新

T5:系統(tǒng)推進放管服改革提升獲得感的制度需求調研 2018年7-9月

T6:系統(tǒng)推進放管服改革提升獲得感的制度供給調研 2018年7-12月

T7:系統(tǒng)推進放管服改革提升獲得感的績效評估 2019年1-6月

T8:系統(tǒng)推進放管服改革提升獲得感的制度創(chuàng)新 2019年7-12月

完成子課題報告撰寫,征求意見,進行修改 2020年1-4月

進一步完善子課題研究報告,提交子課題的最終報告 2020年5-7月

子課題3:系統(tǒng)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獲得感現狀調研與制度創(chuàng)新

T9:系統(tǒng)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獲得感的制度需求調研 2018年7-9月

T10:系統(tǒng)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獲得感的制度供給調研 2018年7-12月

T11:系統(tǒng)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獲得感的績效評估 2019年1-6月

T12:系統(tǒng)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獲得感的制度創(chuàng)新 2019年7-12月

完成子課題報告撰寫,征求意見,進行修改 2020年1-4月

進一步完善子課題研究報告,提交子課題的最終報告 2020年5-7月

子課題4:系統(tǒng)推進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提升獲得感現狀調研與制度創(chuàng)新

T13:系統(tǒng)推進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提升獲得感的制度需求調研 2018年7-9月

T14:系統(tǒng)推進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提升獲得感的制度供給調研 2018年7-12月

T15:系統(tǒng)推進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提升獲得感的績效評估 2019年1-6月

T16:系統(tǒng)推進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提升獲得感的制度創(chuàng)新 2019年7-12月

完成子課題報告撰寫,征求意見,進行修改 2020年1-4月

進一步完善子課題研究報告,提交子課題的最終報告 2020年5-7月

子課題5:系統(tǒng)推進持續(xù)改善服務質量提升獲得感現狀調研與制度創(chuàng)新

T17:系統(tǒng)推進持續(xù)改善服務質量提升獲得感的制度需求調研 2018年7-9月

T18:系統(tǒng)推進持續(xù)改善服務質量提升獲得感的制度供給調研 2018年7-12月

T19:系統(tǒng)推進持續(xù)改善服務質量提升獲得感的績效評估 2019年1-6月

T20:系統(tǒng)推進持續(xù)改善服務質量提升獲得感的制度創(chuàng)新 2019年7-12月

完成子課題報告撰寫,征求意見,進行修改 2020年1-4月

進一步完善子課題研究報告,提交子課題的最終報告 2020年5-7月

總課題:2020年8-12月對研究成果及資料進行整理,撰寫總報告,完成課題結題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
泸定县| 荣成市| 沂水县| 台南市| 兰溪市| 怀安县| 昌宁县| 正定县| 沐川县| 霸州市| 和政县| 朔州市| 宁陕县| 博客| 新龙县| 雷波县| 宝应县| 慈利县| 教育| 左权县| 蕉岭县| 富顺县| 云南省| 西林县| 揭阳市| 秦皇岛市| 凤冈县| 平原县| 卓资县| 孟津县| 资阳市| 集贤县| 大冶市| 永福县| 开化县| 东乌珠穆沁旗| 吴堡县| 泰安市| 兴宁市| 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