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域外《論語》學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1月30日10:55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 研究進展情況

①本課題自2016年11月立項以來,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順利,各子課題的研究工作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本課題申報時計劃對韓國、日本、越南、歐美的《論語》學均予以研究,并依次設了四個子課題,但經開題論證,原設計研究內容過于龐大,無論是在資助資金上,還是在原計劃的人力和時間上均無法完成該課題,為了在有限的資金、人力和時間內完成該課題,把研究范圍縮定在韓國、日本、越南的《論語》學研究上,子課題仍為四個,分別是韓國《論語》學研究、日本《論語》學研究、越南《論語》學研究和三國《論語》學資料匯編。2017年11月將此變更等報國家社科規(guī)劃辦審批,2017年12月國家社科規(guī)劃辦批復,同意變更。

②本課題立項以來的這一年半多時間里,主要進行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日本《論語》學著述已收集七十種,待收集的還有三十余種,在文集中的零散《論語》學文獻資料和書院的論語講釋文獻資料(兩者主要是江戶時期的)也努力做些收集。韓國《論語》學著述,已收集一百一十六種,在三千冊《韓國歷代文集叢書》中零散《論語》學文獻資料也努力做些收集。越南的《論語》學著述非常少,已收集三種,有十余種待下半年去越南收集,在文集中的零散《論語》學文獻資料也努力做些收集。下一步將與日本、韓國、越南的學者合作,進行剩余的資料收集工作及本課題的其他研究工作。

2017年3月25-26日,本課題首席專家與子課題負責人唐明貴教授、閆春新教授參加了江蘇大學主辦的“《論語》詮釋與儒家思想的傳承創(chuàng)新“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發(fā)表《〈論語〉詮釋中的誤讀問題》等論文。首席專家與子課題負責人唐明貴教授、閆春新教授、張士杰副教授將參加2018年9月14-16日天津師范大學聯合舉辦“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學文獻研究——第四屆漢文寫本研究學術論壇”,并在會上發(fā)表《平壤貞柏洞364號墓出土竹簡〈論語〉異文?肌、《范阮攸〈論語愚按〉初探》等論文。

③這一年半多時間里,主要進行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研究成果的發(fā)表推介還沒有充分開展,課題組今年與《東北亞外語研究》編輯部溝通并達成協(xié)議,每年設一專欄刊載至少四篇“域外《論語》學研究”的文章。

④文獻資料收集困難是本課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雖然課題組在多方努力下已收集了大量文獻資料,但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跨國收集的難度影響了竭澤而漁之收集目標的實現。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論語〉詮釋中的誤讀問題》(2017年3月25日在“《論語》詮釋與儒家思想的傳承創(chuàng)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fā)表)一文的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如下:

先秦典籍在字句的疏通上多有爭議,而《論語》的字句可以說是爭議最多者,不到兩萬字的文本,校注本甚眾,日本學者林泰輔1916 年出版的《論語年譜》,著錄古、近代《論語》校注本就達三千余種,F代《論語》詮釋,尤其是國學熱的當下,愈趨繁榮!芭f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痹忈屨叩纳矸荻鄻悠饋,詮釋的質量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在汗牛充棟的校注本中,好多字句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程樹德先生的《論語集釋》、高尚榘先生的《論語歧解集錄》乃歧解之大集錦,但不是全部。有歧解,就有正解和誤讀,歧解越多,誤讀就越多。呂思勉在《經子解題》中強調,治子部之學,首先要甄別諸子學述之真相,值得慶幸的是,《論語》文本中后人偽造之內容或異家之言近乎沒有,真相之甄別在古今均未成為一個問題,但《論語》字句之疏通,歧解之考辨,曲解誤讀之勘正,也是甚難之事,也是“急待整治者”。文本的閱讀,均有闡釋上的發(fā)散性,發(fā)散性的闡釋免不了會出現誤讀,而郢書燕說式的積極誤讀是被認可的,但作為像《論語》這樣的經典文本,因其原本就多具有積極而深刻的思想意義,故能揭示其特定語境中之思想精神的闡釋乃為最佳闡釋,這是“為往圣繼絕學”的基本前提。

古今對《論語》題名中“論”字的解釋,不同觀點達八種之多,分別為編纂說、“議”說、“倫”說、“倫也,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說、“討論”說、“侖”說、“論難”說、“選擇”說。在這八種解釋中,唯章太炎的“論”作“侖”說合乎歷史實際。章太炎《國故論衡?文學總略》論曰:“論者,古但作侖。比竹成冊,各就次第,是之謂侖。……《論語》為師弟問答,乃亦略記舊聞,散為各條,編次成帙,斯曰‘侖語’。是故繩線聯貫謂之經,簿書記事謂之專,比竹成冊謂之侖,各從其質以為之名,亦猶古言方策,漢言尺牘,今言札記矣!痹谙惹,“比竹成冊,各就次第”者皆謂之侖。侖作為竹簡集之概念,是一通稱,作為《論語》之專名有一個過程。

曾子所言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解釋,古今觀點基本一致,以盡哀盡禮治喪解“慎終”,以盡敬盡誠祭祀解“追遠”,以“君能行此二者”,“下民化之”,其德歸厚,解“民德歸厚”。但若結合當時的文化語境細究起來,就會發(fā)現這延續(xù)了兩千多年之解釋的不當。在先秦存在敬始慎終之教,敬始慎終是君子修養(yǎng)的一部分,“慎終”有出處,如《左傳?昭公五年》“敬始而思終,終無不復”句、《荀子?議兵篇》“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句等,均強調這一點!白愤h”找不到出處,但《論語?泰伯》所載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一段話,解釋其“追遠”一語,再恰當不過了。所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到位解釋是:“慎終”指德行善舉的一而貫之,有始而能終;“追遠”指行仁之道,“死而后已”;“民德歸厚”指民眾若能做到“慎終追遠”,自會德性復歸于先前之淳厚。

《論語?八佾》第二十一章,“哀公問社”是《論語》通行本語句,但邢昺《論語注疏》引張、包、周本,《左傳?文公二年》正義引文,以及1969年吐魯番阿斯塔那三六三號墓出土的孔氏本鄭氏注《論語》,均“社”作“主”,即“哀公問社”作“哀公問主”。 “主”,許慎解“主”為燈炷,《說文解字》:“ ,鐙中火主也。從 ,象形;從 , 亦聲!比舭丛S慎的解釋,很難以作為本義的燈炷來解釋“主”在先秦所使用的先祖牌位義項。實際是, 旁指陽具, 旁象形,指象燈座的器物, 置于 上,是用來供祭祀的,雖然 是會意字,但其義從 ,指上古時期生殖崇拜中的陽具。后來,生殖祭祀進化為祖先祭祀,“主”義也隨之演化,指祖先牌位。牌位用木做,古代有關的論述頗多,如衛(wèi)湜《禮記集說》卷十一:“中山成氏曰:‘主用木。木落歸本,有始終之義,人之生無不死者’”!吧纭钡墓抛譃椤巴痢,“土”之甲骨文 ,像大的石塊或土堆。祖先之神有“主”,以供祭祀;土地之神,也有像主的載體,以供祭祀, 即土地神之“主”!墩f文解字》將“社”解為“地主”,是準確的,“地主”即土地神之“主”,也就是土地神之“牌位”。據甲骨文 ,我們可以判斷土地神之“主”,不用木或樹,而用石塊或土堆,文獻記載也可證明這一點!痘茨献?齊俗訓》:“殷人之禮,其社用石!薄暗禺a最實,故社主用石。”既然沒有木或樹做的土地神“主”,那么“社”用在該章中,就與宰我的回答(“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相抵牾了,也就是說“社”不適合用在該章中。“主”,作為祖先牌位,對一國之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載:“筑郿,非都也。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薄爸鳌庇媚咀,故稱木主。《國語?周語上》中有“及期,命于武宮,設桑主”之語,《公羊傳?文公二年》中有“虞主用桑,練主用栗”之言,及漢代也用栗做主,這與宰我說的“周人以栗”一致。顯而易見,“主”合乎該章的語境,那么,該章原用的應是“主”,而不是“社”。

孔子說的“述而不作”一語,古今學術界多解為闡述經典而不創(chuàng)作,但將“述而不作”句之外的春秋文獻、甚至戰(zhàn)國文獻中的“述”字找出來,發(fā)現“述”均作遵循、繼承之義,竟沒有一處是作傳述、闡述之義,而且春秋時“私門無著述”,這就說明,以闡述經典而不創(chuàng)作來理解孔子的“述而不作”語句和評價孔子其人,是不合乎春秋語境的。“述而不作”之“述”應與《中庸》中語句“父作之,子述之”、“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之“述”同義,指遵循、繼承、發(fā)揚。孔子“述而不作”一語,與“作者曰圣,述者曰明”的征圣情節(jié)和父作子述的孝道精神有淵源關系,表白了其遵循、繼承、發(fā)揚圣王之業(yè),而不改創(chuàng)非王道之業(yè)的政治追求。

1972年吐魯番阿斯塔那一八四號墓出土的唐寫孔氏本鄭氏注《論語》,“自行束脩(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通行本)句中“誨”字作“悔”,在此之前,據鄭玄校注知《魯論》“誨”作“悔”,當看到吐魯番出土的《論語》亦作“悔”時,自然不能再無視“悔”字一而再地出現了,究竟哪一個字更合乎孔子話語的本義,就有了考究的必要?疾熘邪l(fā)現,“束脩”在春秋時有作賜人問人之禮物者,但未有作見面之贄者,而且脯脩為女贄,男贄中沒有脯脩,所以,《論語》原用的應是“束修”,而不是“束脩”,有不少版本用的是“束修”。強調正名的孔子不可能不辨別這兩個字。結合當時十五歲成童束發(fā)入學修身的教育實際和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束修”即指束發(fā)修身!读信畟?魯秋潔婦》“子束發(fā)修身,辭親往仕”句和《鹽鐵論?貧富》“臣結發(fā)束修”句等,可以幫助理解“束修”之義。鄭玄以“年十五”解“束修”,偏取了十五歲成童束發(fā)修身中的年齡之義!笆蕖敝x明確后,“悔”為正字也就不難理解了,“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悔焉”這一章也自然不是孔子“有教無類”之教育精神的自白,而是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之“謹飭砥礪”精神的自白,這與《論語》中強調修身的言論是一致的。

古今對《論語?鄉(xiāng)黨篇》“色斯舉矣”這一章(“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的解釋,多有分歧,楊伯峻先生曾感慨道:“這段文字很費解,自古以來就沒有滿意的解釋,很多人疑它有脫誤!北菊沦M解、乃至疑有脫誤之原因,主要在“色斯”二字的表意不明上,因“色斯”之義不明,古今解釋故多個人性臆測,以至于有“色性之欲”的誤解。其實“色斯”即竦斯,雌雉類。見于《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续B焉,甚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名曰竦斯!笨鬃酉嘈耪疾,好長時間沒有再夢見周公,他就認為自己老了,以至于周公在夢中不再賦予他神圣使命;麒麟出非其時而被害,他就認為自己也到了人生的盡頭,于是傷心而泣!墩撜Z?子罕篇》中有一段更為典型的話:“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鳳凰沒有出現,而類似山野雌雉的竦斯出現了,在孔子看來,這不是好的兆頭,即他從中沒有看到出現太平之世的征兆,自己推行圣王之道的理想也就沒有了實現的可能,其挽狂瀾于既倒的信念崩潰了。他從“山梁雌雉”(竦斯)的出現看到了天意,故以“時哉時載”感嘆之!白勇饭仓,三嗅而作”,是子路供祭,以祓除鳥占之祥,三侑食,祭畢起身。“三嗅”,即“三臭”、“三侑”。

限于篇幅僅作以上舉述。王國維1925年在《古史新證》中言:“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證紙上之材料,”“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今天相對于1925年,出土了更多的“二重證據”資料,有人因此而主張重寫先秦文學史。所以,在傳統(tǒng)訓詁考據、考古發(fā)現、人類文化學研究等的基礎上,運用二重證據、三重證據等研究方法,并借鑒各國相關的研究成果,充分拓寬視野,對《論語》做近乎全面而系統(tǒng)的歷史還原研究,澄清詮釋中的誤讀,是可行和必要的。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18年12月完成剩余的資料收集工作。

2、2019年12月完成韓國、日本、越南三國《論語》學資料匯編。

2、2021年10月完成“韓國論語學研究”、“日本論語學研究”、“越南論語學研究”的研究和書稿撰寫,2021年11月申請結項。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
阳新县| 华坪县| 淮南市| 当涂县| 吉木萨尔县| 湖州市| 太保市| 大丰市| 集贤县| 涡阳县| 铜山县| 揭阳市| 万全县| 天全县| 白山市| 枣阳市| 礼泉县| 迭部县| 南平市| 衡东县| 云和县| 密山市| 保定市| 湘西| 资阳市| 灌阳县| 安庆市| 荔波县| 桂林市| 布尔津县| 浦县| 镇康县| 贵德县| 河东区| 瓦房店市| 万全县| 阿尔山市| 贡嘎县| 日土县| 剑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