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殷杰:語境論與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的新路徑

殷杰2019年03月26日10:5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語境論的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負責人、山西大學教授

社會科學哲學是對社會科學之理論和實踐進行的哲學反思。當代社會科學哲學的發(fā)展內在地體現出一種跨學科、多領域的理論模式,并形成了多種研究綱領與范式。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把握其理論特征與發(fā)展趨勢?如何在理論與實踐的意義上,給出一種整體性的分析框架?語境論提供了這種變革與創(chuàng)新的新路徑。

充分認識語境論及其多維意義

在我們看來,語境論是一種世界觀與方法論,強調綜合動態(tài)考察社會科學及其發(fā)展。語境論及其意義可從以下幾個維度來加以解讀。

在本體論意義上,語境論提倡建立以事件為基礎的本體論。事件是主體有目的從事著的活動。對一個事件的始與終,可以依據其目的是否完成和轉換來判斷。以事件為研究視角和分析框架,能夠把語境分析的優(yōu)勢綜合進來,從而在看待社會與個體的關系時,無需對社會的實在性做出任何先驗假設,也無必要把研究視域局限于個體層面之上,或者對個體做出理想化的預設。在語境論看來,事件是一個有其系統(tǒng)結構性的整體,主體基于其所從事的行動和目的,來構建這個整體性的語境,從而有助于行為者完成事件。因此,我們可以將社會理解成無數歷史事件的生產和發(fā)展的過程,而非固化的事物之集合。

在知識論意義上,語境論從根隱喻的常識認知視角入手,認為知識是在主客互動的語境中動態(tài)地生成的,知識體現了語境因素的客觀性和語境認知的建構性的辯證統(tǒng)一,知識的有效性也體現在具體的語境中;由此,反對傳統(tǒng)認識論設定的理想化的主客對立關系,不存在實證主義主張的永恒的、在任何語境下都為真的社會普遍真理。因此,我們要充分完整地認識和理解社會事件,就必須將其置入特定語境中,對社會科學知識的檢驗和評價同樣如此。

在方法論意義上,語境論強調將社會歷史事件作為研究對象,綜合使用實證主義和解釋學的研究方法。實際上,在語境論看來,不論是可觀察、可測量的現象,還是無法直接觀察的意向,都有其說明的價值。因此,通過構建一個以求解具體問題為導向、以特定案例為中心的語境框架,直接或間接地介入到研究對象的語境中分析社會現象,綜合運用實證的與理解的方法,就可以實現基于語境的方法論統(tǒng)一,從而解決二者之間的對立難題,推動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發(fā)展。

探索語境論的具體實施路徑

語境論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思維觀念,在本體論上,它可以使理論和流派之間做出有原則的改變和后退,有意識地弱化各自內在的規(guī)定性,從而使相互之間有融合的基底;在認識論上,它可以使認識疆域獲得有目的的擴張,脫離給定邊界的狹義束縛,獲得以問題為中心的重新組合,趨向于從一個視點上來透視整個哲學的所有基本問題;在方法論上,它可以使科學方法論從給定的學科性質中解構出來,在形式上相互滲透和全面擴張,越來越成為核心的分析工具;诖,以語境論為哲學立場的社會科學研究的具體路徑主要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其一,以復雜系統(tǒng)范式對語境論綱領給予合法性辯護。復雜系統(tǒng)范式嘗試以局部的認知還原,實現對本體論層面上不可還原的社會現象和行為的科學解釋,集中表現為對集體意向性等問題的重新描述,以消解還原論者和非還原論者之間的截然對立,這就為語境在社會現象和行為中的本體論存在性提供了認知途徑。復雜系統(tǒng)范式在本體論不可還原性與認知不可還原性之間做出了明確區(qū)分,為以一種非循環(huán)的方式解釋集體意向性行為提供了有效方式。這既為我們根據個體思想和行為來理解集體行為提供了科學途徑,又維護了集體意向性的完整性。

其二,從生命發(fā)展的視角構建生物—文化語境。發(fā)展語境論已經在發(fā)展心理學內部收獲了巨大的成功,生物—文化共同構成論的語境論世界觀,在發(fā)展心理學的元理論層面占據著主導地位,被主要用于解釋生命發(fā)展系統(tǒng)中深層的多方向、多維度、動態(tài)層級結構。發(fā)展語境論細化了語境在本體論和認識論層面的解釋維度,在本體論上,實在具有運動的、關聯(lián)的、變化的、辯證的、時間的、結構的和層級的特性;在認識論上,發(fā)展語境論的“認識論路徑”是兼具分析性和綜合性的層級語境結構。

其三,以話語為媒介構筑社會科學的語境模型。以社會現象的語境本質為切入點,將社會科學理論和社會現象視為一種社會科學話語,進而納入到社會科學語境中,從而把社會現象和社會世界分離開來。語境可以視為一種話語的特殊集合,話語構成了語境,語境控制話語。由此,我們面對的不再是主體與世界的二元關系,而是話語、語境和世界的三元關系。這種三元關系無需假定主體認知或者世界的不變性,從而賦予了語境以真正的本體論地位。在社會科學的語境模型中,實踐中的人以及人的所有行為被拆解為各種語境下的行動集,只有在語境中,人的行為才能成為行動并獲得相應的意義。

語境論在分支學科中的實踐創(chuàng)新

盡管語境論本身仍有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諸如相對主義的困境和再語境化的問題,但是,反觀今日包括心理學、經濟學、人類學、政治學等在內的各個學科,無論是在理論定位、知識構造還是方法使用上,語境論世界觀的思想都已經深刻地滲入到這些學科的方方面面之中。這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語境論心理學是一種更加優(yōu)越的心理學范式。在本體論上,心理過程和狀態(tài)的產生依賴于多重層級的語境結構,這些結構相互關聯(lián)和影響,然后,在各個層級上顯示出確定的知識。因而,語境論心理學中的語境是實在的。在認識論上,人類通過語言表述自身所認識到的結果或知識,語境就是人類認識心理過程和心理特性的前提和基礎。人們在這種多層級的動態(tài)語境框架中,形成了對心理現象的基本認識。在方法論上,語境論解釋突出了復雜性、動態(tài)性、層級性等語境自身的鮮明方法論特征,從而決定了各種語境論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在本質上都可被歸為語形、語義和語用的綜合分析模式。

二是隱喻經濟學方法論的語境論特征。在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中,隱喻具備了世界觀、保持經濟學理論“開放”以及理論建構等功能屬性,同時也展現出經濟學實踐上的操作特征。一方面,隱喻為構成經濟學說明基礎的模型提供了語言語境,使經濟學研究者有可能從中構建出新的模型。另一方面,隱喻在經濟學中的關鍵作用在于,它透視了理論和實踐相分離的原因,使我們關注到深層存在的、結構性的實在,特別是作為一種非定義固化指稱模式的生成性隱喻,為隱喻在經濟學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是人類學知識的語境構成。語境因素在人類學研究中凸顯了語境思維對于揭示人類學知識的形成機制和合理內涵,以及維護人類學學科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人類學中構造語境翻譯和語境知識的實踐,建立起作者、讀者和當地人之間的對話網絡,在語境化過程中追求人類學的更加自主的發(fā)展,剖析人類學知識的語境內涵,本質上就是對語境論社會科學研究綱領的一種實踐,同時,也帶來了人類學研究的一些新的富有潛力的發(fā)展方向。

四是經驗性與規(guī)范性相融合的語境論政治學。語境論的政治學將研究對象置于特定語境中,并分析語境本身與政治事件的關系,構建起一套融合了經驗性進路所呈現出的社會實踐的數據分析方法,以及規(guī)范性進路所倡導的對政治價值進行哲學思辨的方法論路徑,從而為政治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兼具科學性和哲學性的新思路。

(責編:孫爽、程宏毅)
汝阳县| 白朗县| 突泉县| 祁阳县| 双鸭山市| 颍上县| 绍兴县| 石嘴山市| 商河县| 河北省| 安仁县| 锡林浩特市| 巴中市| 定州市| 嘉禾县| 缙云县| 凤翔县| 台州市| 玉环县| 威远县| 攀枝花市| 吕梁市| 本溪市| 高要市| 绥化市| 搜索| 新余市| 外汇| 准格尔旗| 黄平县| 石狮市| 景德镇市| 太保市| 和林格尔县| 资溪县| 义乌市| 浦县| 东源县| 贵德县| 壤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