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fā)展背景下,保守主義、逆全球化傾向在一些西方大國沉渣泛起,“文明沖突論”“文明優(yōu)劣論”甚囂塵上。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主旨演講,把亞洲文明、中華文明置于世界文明進程之中加以考察,并從中華文明對亞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貢獻等多維視角,全面闡述了新時代人類文明觀、亞洲文明觀和中華文明觀,發(fā)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亞洲宣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思想理論支撐。
1.直面“文明沖突論”和“文明優(yōu)劣論”
“文明沖突論”和“文明優(yōu)劣論”從來就有,但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表現和重點。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各種族、民族和國家在不同地域誕生、繁衍和發(fā)展,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明和文化類型,這本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由于各民族文化、各地域文明之間存在性質差異和發(fā)展程度差異,在文明的交匯與文化的傳播中先后產生過各種形式的“文明沖突論”和“文明優(yōu)劣論”,甚至直接陷入極端種族主義和原教旨主義,導致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甚至種族殺戮和文明征伐,嚴重破壞了人類文明的整體性存在與共同性發(fā)展。
近代以來的世界現代化是以一些發(fā)達國家與民族掠奪欺凌落后國家與民族作為代價的,在此過程中,強化了“西方文明優(yōu)越論”和“西方文明中心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人類文明進步,民族平等和國家平等成為時代性價值取向。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在大國博弈的格局中,亞非拉國家與民族獲得了較多的發(fā)展機會和空間,力量對比逐漸發(fā)生變化;與此同時,在聯合國的主導下,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逐漸成為共同意識,不同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的文明與文化得以保護和發(fā)展。隨著蘇東劇變和冷戰(zhàn)結束,意識形態(tài)沖突相對淡化,基于經濟利益和國際地位的文明與文化問題再度凸顯出來。在此背景下,亨廷頓于1993年提出“文明沖突論”,認為文明沖突將在21世紀成為世界沖突的主要形態(tài)。2008年爆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讓美國切身感受到了經濟全球化的新態(tài)勢和世界力量對比的新變化,近年來,美國政府把保守主義提升為國家意志,所謂的“美國優(yōu)先”和“美國再次偉大”,實際上是一種新的“美國文明優(yōu)越論”,是對經濟全球化的惡性沖擊,也會加劇文明沖突。不久前,美國一些官方人士把中美之間的差異進一步界定為中美之間的文明沖突,值得關注和警惕。
直面復雜背景與嚴峻態(tài)勢,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旨演講中專門談到了在當今極度復雜的世界格局中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間差異、優(yōu)劣的問題,提出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人類文明觀。首先,客觀承認和自覺尊重各種文明的價值。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其次,正確認識和對待文明的差異,因為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再次,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批判各種形式的“文明優(yōu)越論”。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zhí)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如果人類文明變得只有一個色調、一個模式了,那這個世界就太單調了,也太無趣了!”最后,始終堅持文明對話互鑒的原則和方法,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贏。
2.闡釋亞洲責任和亞洲共識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共同參與。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既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造福亞洲國家的重要途徑。亞洲國家既承載特殊責任,也要履行相應使命。
從歷史的角度看,在古代人類文明發(fā)展中,亞洲文明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亞洲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均在這里誕生。人類文明發(fā)展離不開亞洲人民、亞洲各民族的積極探索與創(chuàng)造。當代亞洲文明在當代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客觀來說,近代以來,西方率先走向現代化,成為20世紀世界文明的領頭羊,亞洲逐漸在近代文明發(fā)展中落伍。于是,西方文明似乎成為人類文明的唯一標準、唯一代表,似乎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中心主義成為世界文明理論的主導理論。一些落后國家與民族甚至不惜全盤西化,卻造成不少人間悲劇。如今,這種情況正在發(fā)生深刻改變。在當前全球治理格局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中,最突出的變化就是世界中心的轉移。應該說,在當代世界經濟中,亞洲國家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fā)揮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隨著亞洲特別是東亞國家的快速崛起,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發(fā)展道路不斷被開辟。只要亞洲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亞洲國家增強團結互信,共同肩負起促進亞洲繁榮發(fā)展的共同責任,共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就能對發(fā)展人類文化作出重要貢獻。
在此背景下,強化和提升亞洲共識,對于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意義重大。應該看到,今天的亞洲是一個廣袤的地區(qū),47個國家以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養(yǎng)活了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是當今世界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從內部來看,亞洲國家歷史有長有短,國度有大有小,發(fā)展有先有后,水平有高有低,國力有強有弱,存在著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形態(tài)差異,也存在共同的發(fā)展愿景。亞洲各國應在先輩們鑄就的光輝成就的基礎上,堅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努力續(xù)寫亞洲文明新輝煌。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旨演講中概括提出亞洲人民的三大期待,即“亞洲人民期待一個和平安寧的亞洲”“亞洲人民期待一個共同繁榮的亞洲”“亞洲人民期待一個開放融通的亞洲”。這三大期待,指出了亞洲國家共同努力的方向。維護和平是每個國家都應該肩負起來的責任,實現安居樂業(yè)、普遍安全,需要各國互尊互信、和睦相處,廣泛開展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動;經濟發(fā)展是文明存續(xù)的有力支撐,遠離貧困,實現富足安康,需要各國合力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融入世界經濟發(fā)展潮流是增強文明活力的應有之義,遠離封閉、實現融會通達,需要各國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因此,要促使亞洲地區(qū)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其是在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這個重大戰(zhàn)略問題上,形成更多的共識,開展共同的努力。
3.明確中國立場與中國責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全面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的發(fā)展一方面得到了世界的關注和重視,另一方面也遭遇到各種疑慮、誤讀甚至惡意攻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積極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亞洲命運共同體,既是中國的責任與使命,也是當代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重要路徑。
從內在關系看,中華文明是亞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chuàng)新中不斷發(fā)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從內在動力看,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從價值取向看,內謀民族復興、外求共同繁榮是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共同追求。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這些優(yōu)秀民族品格可以充實與提升亞洲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境界和價值品格。
為了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點主張,即“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一重要論述,聚焦思想、體制、政策與方法等方面,對于亞洲國家進一步通過對話加強共識,推進文明融通、促進共同發(fā)展發(fā)揮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边@展示了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也表明了中國人民與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創(chuàng)輝煌的決心和信心。堅持文明交流互鑒,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中國必將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加卓越的貢獻。
(作者:歐陽康,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