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悄然發(fā)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在全球化舞臺上日益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歷史和現實因素的雙重交集,導致中國的對外話語權始終籠罩在西方話語霸權之下。新時代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既要觀照歷史邏輯,汲取歷史教訓;也要遵循現實邏輯,主動爭取國際話語權;更要從未來發(fā)展邏輯入手,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對外話語體系,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歷史邏輯:體現話語變革強烈訴求
新時代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首先是基于中國近現代史中話語權缺失的深刻教訓。從歷史上看,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曾長期處于領先地位,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但近代以降,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泥潭,國際地位隨之一落千丈。在西方列強的頤指氣使中,中國只能被動地在言語上聽從、在行動上屈從。面對種種不平等條約,中國無權反駁而只能默默接受。一戰(zhàn)結束后,即使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出現在巴黎和會上,也被無情剝奪表達意愿、爭取權益的權利,只被允許在他國達成的協(xié)議上簽字,那窘境就像魯迅在《無聲的中國》中所言,“人是有的,沒有聲音,寂寞得很”。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人民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華民族實現了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xù)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拓展,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可以說,新中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推進,使中國人民相繼揭掉了“落后挨打”和“貧窮挨餓”的標簽。然而,由于歷史的慣性使然,西方憑借資本、科技、武力等方面的優(yōu)勢,仍然掌握著國際社會的話語權,中國的形象長期被“他塑”而非“自塑”,并因此大打折扣。
歷史一再向我們昭示: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近現代中國話語權的缺失,寄托著中華民族開口說話、表達自我的渴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時代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命題的提出,體現了對歷史上中國長期無法進行自我表達的話語變革的強烈訴求。
現實邏輯:消除“崛起中的煩惱”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各種目光逐漸聚焦在中國身上。中國的發(fā)展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伴隨著“崛起中的煩惱”。西方一再鼓噪各種論調并制造各種陷阱,惡意抹黑中國。尤其是近期以來,美國以咄咄態(tài)勢發(fā)起對華貿易戰(zhàn),“美國吃虧論”“加征關稅有利論”“中國出爾反爾論”“中國強制轉讓技術論”“對華文明沖突論”“中國退步論”等禁不起推敲的不和諧論調喧囂四起,成為中國發(fā)展過程中的雜音。
經過70年的發(fā)展和努力,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與發(fā)展優(yōu)勢相比,我們的話語優(yōu)勢還無法與之匹配。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fā)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在國際舞臺上發(fā)聲不足、闡釋不夠、表達不充分的情形。為此,中國有必要也必須通過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對外話語體系,來傳播中國聲音、消除外界誤解、撥開認知迷霧、回應國際關切。為此,精心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已經成為一項重要議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問題,他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和深刻闡發(fā),指明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如今,中國已經擺脫了落后挨打、貧窮挨餓的局面,必須著手解決失語挨罵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新時代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正是基于中國消除“崛起中的煩惱”、主動爭取國際話語權的現實邏輯。
未來邏輯: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其中也必然包含著“話語強起來”的深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fā)揮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重要作用。
當前,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還面臨著國家發(fā)展優(yōu)勢尚需繼續(xù)擴大、理論創(chuàng)新自覺性自主性尚待增強、對外傳播技術方法先進性靈活性不夠等問題。面向未來,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對外話語體系起碼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要在增強國家硬實力上著力。經濟發(fā)展的程度決定著對外話語體系的效度,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最重要的還是辦好中國自己的事。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不為打壓所動、不為噪聲所擾、不為表象所惑、不為恐嚇所懼,保持良好發(fā)展勢頭,不斷增強中國發(fā)展優(yōu)勢,為將發(fā)展優(yōu)勢轉化為話語優(yōu)勢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要在繁榮發(fā)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上著力。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是支撐話語體系的基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從民族復興的高度認識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要善于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產出標志性成果,努力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響亮地發(fā)出中國聲音、更加系統(tǒng)地展現中國思想、更加鮮明地提出中國主張。
三是要在構筑對外傳播新格局上著力。構建話語體系,離不開對外傳播新格局的保障。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優(yōu)化對外傳播戰(zhàn)略布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掌握對外傳播先進方法,強健對外傳播專業(yè)隊伍,拓寬對外傳播渠道,在對外傳播中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故事,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更要讓世界知道“發(fā)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展示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本文系教育部當代社會主義重點研究基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大研究專項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SDZXWT0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