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實踐毫無疑問是非常成功的,盡管改革還在路上,還存在許多問題,但是有沒有可能最終在經濟學里面留下一點新知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梳理了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這兩門學科一般由兩撥人分別進行研究,我把它們放在一起,回顧從亞當·斯密、凱恩斯,到馬克思,再到后來的奧地利學派和行為經濟學,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即要使經濟實踐上升為經濟學新知需要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必須全部具備。
第一個條件,是這個經濟體增長必須可持續(xù)。假如中國40年的快速增長幾年以后停頓了,可能就不利于總結經驗,但是中國的增長還遠遠沒有結束,這個我們是有自信的。
第二個條件,這個經濟體的快速成長一定要造福于其他的經濟體。不能像一戰(zhàn)前的德國或意大利,也不能像二戰(zhàn)前的日本那樣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盡管他們的經濟增長非常好,也不足以上升為經濟學新知。比如說,墨索里尼在推進工業(yè)化方面很有經驗,全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就是意大利修建的,但是今天沒有人講意大利經驗,也沒有人講德國經驗或日本戰(zhàn)前的經驗,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把經濟增長用來造福別的國家。中國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就是在造福其他經濟體,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來的人比第一屆還要多。
第三個條件是必須有這個國家的學者和其他國家的學者聯手一起合作,有意識地把自己的經濟實踐講清楚,提升為經濟學新知。
我們希望能夠構建一個新的經濟學的分支,叫政府與市場經濟學,為什么這么說?去年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個報告,叫做“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學總結”,這個總結里面最后一個基本的結論,就是把這40年來的經濟實踐上升為經濟學新知。如果有任何新知的話,那首先就是一條,即經濟發(fā)展的前提是要把政府的激勵和行為搞對,政府應該成為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一個推動者,一個利益相關者,而不是阻擋者。因此,我們覺得來自于中國的經濟實踐最有可能產生一個新的經濟學分支。這有點像在數學里面開辟一個新的分支,像陳省身教授那樣開辟了微分分支,而不僅僅是解決已有的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猜想固然重要,但是也許更重要的是產生新的知識分支。
(作者為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