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從“知網、懂網”到“善于用網”

——對我國部分高校本科生網絡素養(yǎng)的調研報告

張磊2019年07月29日08:4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知網、懂網”到“善于用網”

  【成果發(fā)布】

  調研顯示,受訪學生中——

  ●78.1%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70.5%首選通過網絡尋找課上課下問題答案;

  ●82.7%有個人主頁或通過聊天軟件交流溝通,95.2%曾經網購車票,受訪女生中超過八成熱衷網購;

  ●上網目的為聊天、娛樂、購物、玩游戲者分別占77.6%、68.5%、60.1%、55.8%;通過網絡學習、關注社會及了解時政占比依次為56.3%、42.3%、35.1%;

  ●超四成認為自己上網時間安排欠佳,近1/4常會因為聊天、購物、游戲而忘記時間;

  ●近七成會將自己照片上傳到微信、微博、QQ等個人空間,不到三成表示網聊僅限于現實中的熟人,大多數習慣于通過網絡結識新朋友;

  ●超四成對網絡信息評價存在從眾心理,82.2%具有一定的網絡金融安全防范意識,并表示想得到相關教育。

  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2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9.6%,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8.1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8.6%,青年網民占比較高。當代青年大學生作為與網絡相伴的一代,其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模式都呈現了與互聯網共生共融的新態(tài)勢,網絡素養(yǎng)成為影響其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

  為全面了解當代青年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筆者從媒介意識、媒介能力、用網情況等角度出發(fā),對國內部分高校本科生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3442份,回收有效問卷3265份。調研發(fā)現,互聯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知網、懂網”比例較高,但“善于用網”程度仍需加強。對此,建議建立家校協同共促新機制,著力提升當代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

  調研發(fā)現: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長項突出、短板顯著

  調研數據顯示,互聯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在“知網、懂網”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

  網絡媒介意識較強。調查顯示,78.1%的受訪學生每天累計上網超過3小時,95.1%的受訪學生認為網絡為其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并經常使用網絡,70.5%的受訪學生首選通過網絡尋找課上課下問題答案,53.1%的受訪學生認為通過網絡可以找到滿意的信息和可靠的資料。另一方面,97.2%的受訪學生認為網絡不良信息對其有影響,多數學生認為網絡信息可信度低于傳統媒介,超過八成受訪學生表示,要根據信息源判斷信息可信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網絡媒介意識較強,并對網絡不良信息具備基本的防范理念、甄別意識,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獲取信息、更新知識、認知世界的重要渠道和工具。

  網絡媒介能力較強。調查顯示:89.3%的受訪學生能夠較熟練運用辦公室軟件(如Word等),65.6%的受訪學生能夠掌握與其專業(yè)相關的制圖、繪畫、數據分析等軟件,43.5%的受訪學生表示能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進行有效整合。調研發(fā)現,當代大學生制作、傳播信息能力較強,80.4%的受訪學生開通并使用微博,其中超過半數的受訪學生表示經常更新、轉發(fā)和評論微博。大學生能夠較快地掌握網絡游戲相關技能,超過七成受訪者接觸過網絡游戲。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網絡操作能力較強,善于學習、接受并應用新技術新技能。

  網絡媒介應用范圍廣。調查顯示,82.7%的受訪學生有自己的個人主頁或通過聊天軟件交流溝通,通過網絡聽歌、觀看影視劇、看小視頻等的受訪學生占92.8%。受訪女生中超過八成熱衷網購。相當比例的受訪者習慣于通過網絡獲取生活類服務。例如,95.2%的受訪者表示曾經網購車票?梢园l(fā)現,當代大學生網絡媒介應用范圍廣泛,主要包括:瀏覽新聞、獲取資訊、交友聊天、娛樂購物等,基本覆蓋了生活全方面、學習全過程。

  然而,當代大學生在“善用”網絡方面,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

  應用重心偏移,側重娛樂休閑。調查顯示,受訪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中,聊天、娛樂、購物、玩游戲等占比較高,分別為77.6%、68.5%、60.1%、55.8%;通過網絡學習、關注社會及了解時政的占比依次為56.3%、42.3%、35.1%。值得注意的是,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接近半數的受訪者會同時瀏覽資訊、娛樂等內容,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利用網絡學習的實效。調研結果反映出大學生在網絡使用上較為偏重娛樂休閑,而以提高學習和完善自我為主要目的的受訪者相對較少。

  自律意識較弱,自控能力不佳。移動智能終端設備,尤其是智能化手機普及率的提高,為即時上網提供了很大便利。調查顯示,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自己上網時間安排欠佳,近1/4受訪者常會因為聊天、購物、游戲而忘記時間。在以查找資料、學習知識、關注時政為目的的上網活動中,也有近半數學生表示會被娛樂休閑內容吸引,而耽擱原來的計劃。在受訪者中,“網在哪,我在哪”的現象不容忽視,自律意識較弱、自控能力不佳致使部分大學生沉溺網絡,進而影響其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

  價值判斷有待引導,分辨能力不強。因為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等特點,魚龍混雜的各種信息、資訊往往充斥網絡空間。如何有效甄別紛繁蕪雜的網絡信息成為大學生的必備素養(yǎng)。接近半數受訪學生表示,對網絡信息難以取舍和有效分辨,超過四成的受訪學生對網絡信息評價存在從眾心理,近30%的受訪學生僅將網站規(guī)模、知名度作為對信息權威性、真實性的判斷標準,對比、考證意識相對欠缺。部分受訪者表示,瀏覽過色情、暴力、低俗等不良信息,希望相關部門針對社會思潮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網絡空間,給予監(jiān)督與引導。

  安全意識淡薄,防控能力不足。調查顯示,受訪學生中接近七成認為上網比較安全,表示會將自己的照片上傳到微信、微博、QQ等個人空間。當前,網聊已經成為大學生交流的常態(tài)模式,不到三成的受訪學生表示網聊僅限于現實中的熟人,大多數受訪學生習慣于通過網絡結識新朋友。值得注意的是,82.2%的受訪學生具有一定的網絡金融安全防范意識,并表示想得到相關教育。由此可見,大學生網民的風險預估和防范能力不足,在網絡交往過程中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防護能力。

  對策建議:發(fā)揮家校協同共促新合力

  高校:課程培育、活動助力、監(jiān)督保障

  高校是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培育的主陣地,要在課程設計、活動組織、監(jiān)督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引導教育青年學生安全、科學、合理用網。

  強化課程培育作用。建立以“科學用網、健康用網”理念為指導,以提高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專業(yè)課程協同合作、發(fā)揮合力,選拔相關教師和學生組建專業(yè)化、高素質的網絡媒介骨干隊伍;要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式,實現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協同,通過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做好價值引導工作,提升青年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yǎng),提高其使用網絡的自律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

  發(fā)揮活動涵育作用。開展網絡技能應用、網絡情景劇、微視頻等校園賽事,培育文明健康的宿舍網絡文化。依托校園網以及校、院、系官方社交媒體賬號等載體,鼓勵青年學生打造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融媒體產品,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道德文化的涵育作用。

  做好監(jiān)督保障工作。建立并完善學校管理監(jiān)督體系,運用大數據手段對學生用網情況定時測評,對學生網絡沉迷現象及時矯治。堅決抵制危害大學生網絡安全和身心健康的低俗內容,堅決回擊網上錯誤社會思潮,嚴厲打擊網絡恐怖主義、網絡犯罪、網絡色情、網絡謠言等苗頭,營造風清氣正、清朗向上的校園網絡空間。

  家庭:家長示范、情感引導、家風滋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培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言傳身教,家長示范。古人云:“愛子,教之以義方。”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yǎng),努力提升自身網絡素養(yǎng),強化網絡道德和法治意識,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和技能,切實提高網絡自控能力,以身作則,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傳遞給孩子,用自身言行影響孩子,為其創(chuàng)造健康和諧、向上向善的生活環(huán)境。

  情感關愛,合理引導。調研發(fā)現,不少受訪者沉迷網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家人陪伴。對此,家長要弱化說教和指責,及時適時進行情感陪伴和心理疏導,引導孩子形成健康、合理的生活習慣和理性、健康的用網習慣。

  家風滋養(yǎng),完善人格。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培育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強化網絡規(guī)則意識,離不開良好家風的熏陶。家庭要始終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堅守法律底線前提下,積極營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學法懂法用法守法護法的優(yōu)良家風,把修身、齊家落到實處。

   (作者:張磊,山東大學〔威海〕哲學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孫爽、艾雯)
滦南县| 吴堡县| 应城市| 大洼县| 潮安县| 图木舒克市| 麦盖提县| 公安县| 长治县| 鄄城县| 固始县| 南陵县| 井陉县| 长沙市| 赣州市| 司法| 松江区| 武宣县| 锦屏县| 荣昌县| 普宁市| 曲松县| 祁东县| 临朐县| 青田县| 塔城市| 建始县| 广昌县| 西充县| 宜君县| 怀柔区| 沙洋县| 镇赉县| 南阳市| 长岛县| 江阴市| 安康市| 吴江市| 繁峙县|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