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當前中國學校德育范式發(fā)展的重要特征

李西順2019年08月08日08:4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當前中國學校德育范式發(fā)展的重要特征

當前中國的學校德育范式越發(fā)崇尚美善、強調對人性本身的關懷,更加崇尚師生幸福,強調倫理關懷。德育范式的發(fā)展,反映和呈現了中國文化脈絡中的德育,是一套具有鮮明特色概念、內容和實踐特征的系統(tǒng)性體系。崇尚溫暖的道德力量,與中國文化的深層密碼與情感結構相契合,引導并規(guī)范著當前中國學校德育范式發(fā)展的目標、內容和方向。

隨著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整體發(fā)展水平的日益提升,硬性發(fā)展指標背后的倫理發(fā)展脈絡愈發(fā)凸顯。實現中國夢的民族復興情懷,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初心,都指向了政治、經濟、法制等硬性發(fā)展指標背后的溫潤柔軟的道德力量。作為硬性發(fā)展指標背后的價值支撐,這種道德力量彰顯了中國夢的情懷與境界,為當前中國社會的整體發(fā)展賦予了更具根本性的倫理驅動力,使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更為全面,更具后勁,更得民心,更加關懷人性本身。

在此背景下,當前中國的學校德育范式越發(fā)崇尚美善、強調對人性本身的關懷,更加崇尚師生幸福,強調倫理關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學校德育范式實現了從片面遵從外在的倫理規(guī)則或道德律令,向建構內在溫潤道德力量的價值轉型,其內在的倫理發(fā)展脈絡正愈發(fā)凸顯,成為當前中國學校德育研究領域的重要命題。崇尚溫暖的道德力量,成為當前中國學校德育范式發(fā)展的重要趨勢,其基本特征表現為四個層面。

情感結構是深層的文化結構

當前中國學校德育范式之內在驅動結構愈發(fā)凸顯出情感結構的特性,這與中國文化的深層密碼有關:家國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情感結構是中國文化最底層的基因密碼,理性結構被含括在情感結構的范疇之內。孟子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孟子·離婁上》),就是強調普天下的家國情感結構。中國文化特別強調“家國同構”,中國的政治文化也強調“得民心者得天下”,其中所謂“心”指的就是一種典型的情感結構,情感結構是中國政治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結構的深層結構。

中國文化的這種深層情感結構,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的學校德育對“道德”內涵的理解。據此而論,中國文化從源頭之處就側重于道德之心、道德之情、道德之悟,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強調“家國同構”。就此意義而言,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學校德育范式愈發(fā)強調對人性、人心、道德情感的尊重,其文化基礎在于中國文化的深層情感結構。

頂層設計及價值底色溫暖而有力

中國文化的深層情感結構奠定了中國學校德育范式的價值走向,尤其是在中國文化的強勁復興過程中,以追求幸福、強調關懷、美學欣賞、人性呵護為特色的眾多學校德育模式在中國大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與中國文化的深層情感結構一以貫之的是,強調道德情感、人性呵護、心靈關懷的價值導向正成為當前中國學校德育范式的頂層設計理念,成為當前中國學校德育范式發(fā)展的點睛之筆。例如,當前我國許多中小學都提出了“幸福教育”的辦學理念,這實際上是為學校的整體教育模式提供了頂層設計理念,學校教育的整體設計及資源整合都要圍繞人的幸福而展開,關懷學生的實際感受,呵護學生的心靈健康,引導學生的幸福成長。追求幸福正在成為各種學校德育模式提綱挈領的核心理念,其實質是學校整體發(fā)展的頂層價值設計。

在這樣的頂層設計理念統(tǒng)領之下,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德育評價都具有了靈魂,并被有條不紊地組織整合起來,構成了學校道德教育的有機體。其中的核心要領,就是對師生真實道德情感的尊重與關懷,這構成了學校德育范式發(fā)展的價值底色:真實而溫暖。學校道德教育成為鮮活的心與心之間的真實交流與相互關懷。教師與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被敘事,并得到尊重。有真情實感做根基,道德本身就具有了美感和吸引力,溫暖和美麗的價值底色就會轉化為內在持續(xù)的倫理驅動力。

德育邏輯與道德邏輯并重

德育邏輯強調現實層面的德育操作路徑、方法、技術,強調現實性、有效性、可行性。與之緊密相關的道德邏輯則強調精神超越屬性,強調道德境界的崇高與美善。兩者之間是血肉相連、唇齒相依的關系。道德的美善與崇高必須依托現實的學校德育實踐才能落地,而現實的學校德育實踐又必須符合道德之美善原則才能保證其自身的道德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的學校德育范式轉型愈發(fā)表征出上述兩種邏輯之間“交融互嵌”的特征:越來越認識到德育邏輯與道德邏輯之間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關系,越來越注重兩者之間的相互配合與相互支撐,實際操作與追求情懷并重,腳踏大地與仰望星空并重。

外在的道德規(guī)則與內在的道德美善并重

外在的道德規(guī)則與內在的道德美善,類似于前文提到的黑格爾所區(qū)分的倫理與道德,兩者實際上構成了學校道德教育的兩大著力點或兩大目的:一是促使學生對道德規(guī)范的遵守,表征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做“好孩子”);二是培養(yǎng)具備良好德性之人,培育內心的美善及人格的完整(做“好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學校德育范式已經基本上從過于強調外在于道德主體(學生及教師)的道德規(guī)則而輕視師生之內在德性情感的傾向中解脫出來:從強調道德律令發(fā)展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強調;從強調社會制度的現代化,發(fā)展到對文化自信及社會整體德性的強調;從追求道德高標,發(fā)展到對真實的道德情感、境遇、困惑的深層關注。

這樣的發(fā)展軌跡背后是“外在規(guī)則—內心美善”(或黑格爾所謂的“倫理—道德”)之間的圓融統(tǒng)一。在當今中國社會物質文明高速發(fā)展時期,當然需要培育國人的親社會行為,需要注重道德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與規(guī)約。但與此同時,必須清楚,道德規(guī)則畢竟是外在的、附屬的、暫時的,只有含蘊于內心深處的美善才是內在的、根本性的、持久的。如果說道德規(guī)則是道德范疇的外延,那么道德情感、內心的美善才是道德范疇的內涵。

進而論之,對外在規(guī)則的強調是社會對公正價值的合理追求,而對內心美善的強調則更多地表征出當今中國社會對關懷價值的強烈吁求。因此,當前中國的學校德育范式之所以越來越強調“外在規(guī)則—內心美善”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強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其背后反映出我們對公正價值與關懷價值之間互補關系的認識正在逐步加深。這可以說是當前我國學校德育范式轉型過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概言之,德育范式的發(fā)展,反映和呈現了中國文化脈絡中的德育,是一套具有鮮明特色概念、內容和實踐特征的系統(tǒng)性體系。崇尚溫暖的道德力量,與中國文化的深層密碼與情感結構相契合,引導并規(guī)范著當前中國學校德育范式發(fā)展的目標、內容和方向。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責編:孫爽、艾雯)
济南市| 穆棱市| 张家港市| 延川县| 安仁县| 浦县| 杭锦旗| 兴城市| 景洪市| 汉沽区| 福清市| 庄河市| 邯郸市| 岫岩| 虹口区| 德兴市| 黔东| 饶平县| 岗巴县| 浦江县| 东光县| 彰化县| 澄城县| 九寨沟县| 宁津县| 永顺县| 昌江| 定陶县| 厦门市| 榆中县| 沛县| 揭东县| 嵊州市| 临高县| 陆良县| 山阳县| 河池市| 盖州市| 洱源县|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