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跨學科已成為科學實踐與學術發(fā)展的一個顯著特色。在過去70年間,作為一種以人類歷史活動的主體——“人”為核心研究對象的學科,口述史學的發(fā)展呈現(xiàn)日益明顯的跨學科趨勢,無論是研究主體、研究對象、研究目標還是傳播形式都更加多元與豐富?谑鍪穼W的跨學科特征與趨勢涉及資料、方法、工具、視角、概念、理論等在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整合、滲透、交叉與借用。
口述史學的跨學科特征與其研究方法和理論來源的跨學科緊密相關。口述歷史訪談需要新聞學的采訪技巧,受訪者的選擇需要社會學的社會調(diào)查和統(tǒng)計方法,口述歷史資料的轉錄和編輯需要語言學和文學的表達方式,口述歷史資料的解釋需要詮釋學和心理學理論,口述歷史資料的收藏需要圖書館學與檔案學的編目和保存知識,口述歷史資料的傳播需要掌握現(xiàn)代各種媒介的使用方法與技術,口述歷史的著作權、隱私權和名譽權則涉及復雜的法律與倫理問題,等等。概言之,由于口述史學實踐與研究本身具有多元屬性與多元特征,因而它能夠充分吸收與借鑒相關學科的概念、方法與理論,形成跨學科特征。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后,口述史學的研究與詮釋視角汲取人類學、敘事學、文本理論、批判理論和記憶研究等相關學科理論而不斷深化與革新。以口述史學的核心問題“記憶”為例,當代口述歷史研究者吸收借鑒了心理學、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等領域有關個體記憶、自傳記憶、大眾記憶、集體記憶、公共記憶、社會記憶、文化記憶、創(chuàng)傷記憶的相關概念與理論,逐步形成一套適合口述歷史記憶問題的解釋模式與理論框架。與此同時,為了促進口述歷史資源的公共傳播與利用,口述歷史研究者還廣泛運用展覽、廣播、戲劇、舞蹈等形式,并拓展新媒體傳播載體和渠道。
口述史學在推動跨學科研究與應用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綜觀口述史學在世界各地的發(fā)展歷史與現(xiàn)狀,可以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眾多領域。在跨學科應用中,初級形式主要是利用口述歷史方法來記錄、保存、書寫與傳播相關學科本身的發(fā)展史,其學科門類幾乎涵蓋經(jīng)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管理學、理學、工學、農(nóng)學、醫(yī)學、軍事學等眾多學科。比如,國內(nèi)較具代表性的口述歷史計劃是中國科協(xié)、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等11部委于2010年正式啟動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其部分成果是目前已經(jīng)出版達50余種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同樣,大英圖書館和科學博物館也曾于2009年聯(lián)合啟動英國著名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口述歷史計劃——“英國科學口述歷史”。此外,口述史學的跨學科應用還體現(xiàn)為其學術術語、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學科理論與功能在其他學科與領域中的交叉借用與整合。比如,在醫(yī)學研究中,已經(jīng)有眾多學者將口述史學用于老年醫(yī)學與懷舊治療等臨床醫(yī)學與健康護理領域,希望通過口述歷史為那些老年失憶或經(jīng)歷心理創(chuàng)傷的患者提供醫(yī)學治療,甚至逐漸發(fā)展出一門具有高度跨學科特征的新興學科——敘事醫(yī)學。在災難研究領域,近年來口述史學已成為記錄、理解災難事件與災難記憶的重要手段。此外,口述史學的跨學科應用還涉及眾多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問題,如環(huán)境保護、反貧困、歷史文化保護、市場營銷等,因而其研究可以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需要指出的是,口述史學跨領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動力來自實踐與研究主體的多元化。比如,近年來,一些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個人,圍繞特定的街區(qū)、鄉(xiāng)村、城市、歷史遺跡以及民俗等特定文化藝術形式,運用口述史學方法開展一系列的歷史挖掘、記錄、保存、整理與傳播等工作,對提升公眾的歷史意識起到一定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口述歷史近年來在我國的日益流行與廣受關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元主體的參與。
口述史學在我國已經(jīng)取得長足發(fā)展。進一步推動我國口述史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應以更為開放與包容的態(tài)度來理解口述史學本身所具有的跨學科特征及其跨學科應用價值,超越將口述史學主要局限于提供史料來源、拓寬研究視野等較為狹隘的研究價值,充分激活口述史學在更新研究方法、促進跨學科應用、加強代際傳承、提供決策信息等方面的多元功能。
(作者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2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