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社會治理的中國道路:七十年的探索歷程

梁理文2019年11月27日08:1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社會治理的中國道路:七十年的探索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基于不同歷史時期的形勢變化情況和發(fā)展任務要求,為實現社會穩(wěn)定、人民幸福,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社會治理模式進行了長期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之路,為維護我國社會長期穩(wěn)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社會治理的中國探索經歷三個發(fā)展階段

70年來,中國社會治理走過了從傳統(tǒng)的社會管理到現代的社會治理的探索歷程,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

一是社會管控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在經濟領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同時,在社會領域也建立起全能管控型社會管理體制。在這個發(fā)展階段,國家與社會高度整合,呈現出國家—社會一體化特征。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化改革推進,流動人口大量增加,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出現,社會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計劃經濟時代全能管控型社會管理體制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間逐步喪失。這必然要求對社會管控方式和社會管控制度進行相應的改革。

二是社會管理階段。隨著社會流動的加快,單位制、街居制的控制功能逐步弱化,難以應對新的社會形勢變化,傳統(tǒng)的管控型社會管理體制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這是中央首次提出社會管理議題,并確立了社會管理的制度框架。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步伐明顯加快。

三是社會治理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在社會治理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用現代“社會治理”概念取代傳統(tǒng)“社會管理”概念,強調堅持系統(tǒng)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水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wěn)定、維護國家安全。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變化,從社會治理概念的提出,到社會治理制度的確立,這是我們黨長期社會治理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升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堅持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特點

堅持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我國社會治理的重要特點。由于“治理”這一概念源于西方,因此,一些學者往往簡單地套用西方治理話語解讀中國社會治理實踐,或以西方社會治理模式為標準對中國社會治理實踐評頭論足。實際上,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治理”概念以來,中國的社會治理探索始終緊扣中國實際,在批判吸收和大膽借鑒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并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社會治理話語體系。

一是中國語境中的社會治理體系。在治理理論中,治理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主體、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等。而在中國社會治理話語體系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報告對我國社會治理主體關系進行了明確界定: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xié)商、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在這種治理主體互動關系中,黨委領導是關鍵,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能夠兼顧地區(qū)之間、部門之間、群體之間、公民之間的利益關系的協(xié)調發(fā)展。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民主協(xié)商、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才能夠煥發(fā)勃勃生機。這是一種制度化的社會治理主體間關系模式與互動方式。

二是中國語境中的社會治理路徑。治理理論認為,政府、市場和社會作為不同的治理主體,盡管三者不可避免地都有失效的一面,但三者在解決社會問題、滿足社會需求中都發(fā)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任何一方都不可或缺。因此,合作共治是現代治理最鮮明的特質,它內在地要求社會各方力量的積極參與,以形成網絡化的治理體系和多層次的互動合作關系。在中國社會治理話語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明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意旨和社會治理的路徑選擇,其突出特點集中體現于一個“共”字,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共同享有社會治理成果。也只有讓更多的主體參與社會治理,讓全體人民更加公平地享受社會治理成果,才能真正走向“善治”,把我國社會治理制度優(yōu)勢更好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

三是中國語境中的社會治理目標。在中國社會治理語境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十分清晰地指明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目標取向,“共享”是全民“共建共治”的目標,也是“共建共治”的保障。全體人民共同參與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所取得的成果要由全體人民共享,人民群眾在共同參與中體會到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這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內在邏輯要求和關鍵要旨。堅持人民為中心的目標取向,是中國語境下的社會治理與西方國家社會治理的根本區(qū)別。因此,中國社會治理道路本質上是在黨的領導下,統(tǒng)籌政府、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逐步形成屬于中國本土的社會治理經驗

在70年的歷史進程中,黨和政府始終立足于中國建設、改革的實踐,積極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逐步積累并形成了屬于中國本土的社會治理經驗。

第一,堅持黨的絕對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之路的根本保障。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是西方化,而是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政治體制層面對國家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國家治理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中國社會治理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充分發(fā)揮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完成這一重大工程任務。70年的歷史證明,我國社會治理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從根本上說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的結果。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之路的核心訴求。人民群眾既是創(chuàng)造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主體,也是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主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之路的靈魂和核心訴求。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社會治理探索實踐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充分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提出,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思想,清晰指明了中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和實現路徑,為新時代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戰(zhàn)略方向。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目的,在于確保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在于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堅持立足國情是中國特色社會治理之路的成功基石。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成就了這片土地特有的魅力和鮮明的特色。任何的制度創(chuàng)新,都必須腳踏這片土地。盡管治理一詞源于西方,但中國社會治理的探索則只能立足于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70年來,中國社會治理實踐始終立足中國國情,面對中國發(fā)展實際,勇于用國際視野與本土思考相結合的戰(zhàn)略眼光審視中國社會現實,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社會治理之路,為全球社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中國社會治理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結果,是社會治理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

(責編:孫爽、艾雯)
鹿邑县| 临猗县| 永靖县| 安宁市| 陆河县| 昌吉市| 阿拉尔市| 万年县| 元朗区| 买车| 广河县| 芮城县| 夏河县| 阿拉善左旗| 汉沽区| 通海县| 蛟河市| 江城| 黑龙江省| 克东县| 长泰县| 同江市| 正蓝旗| 象山县| 眉山市| 宝丰县| 健康| 邯郸县| 社旗县| 罗山县| 永州市| 金门县| 安图县| 专栏| 赤壁市| 平凉市| 普陀区| 虹口区| 霍山县| 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