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良好,各子課題按照研究計劃順利進行中。
項目自2017年11月15日立項后,首席專家隨即開始布置籌辦項目開題儀式暨首次學術研討會。開題儀式暨首次學術研討會在當年12月24日如期舉行。首席專家參考課題組成員的建議以及主持第一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0&ZD133)的經驗,制定了推進課題組研究工作的內部管理辦法和工作方案。課題組成員開始以飽滿的熱情展開研究。
已經開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1)文獻整理和研究,包括對國外已有成果的掌握,案例研究。
(2)出席各種相關學術會議并進行學術交流。為提高課題組研究水平,除了成功舉辦首屆學術研討會外,還積極參加了多次國內學術會議和學術沙龍,通過學術交流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3)展開了系列專題研究,并及時在CSSCI等刊物上發(fā)表。到目前為止,已在《法學研究》《現(xiàn)代法學》《法律科學》《法學》《政法論叢》《學海》等專業(yè)刊物和《光明日報》上發(fā)表30多篇課題階段性成果論文(其中CSSCI刊物17篇),發(fā)表的論文涉及的主題包括知識產權制度與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關系、知識產權制度中公共領域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公共領域理念下知識產權制度的構建與完善、公共領域理念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完善、知識產權制度中的權利限制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的公共領域、知識產權制度中公共領域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高新技術發(fā)展與公共領域保留的關系等,基本上覆蓋了研究計劃中涉及的主要內容。
其中,部分成果列舉如下:
馮曉青:《知識產權法中專有權與公共領域的平衡機制研究》,《政法論叢》2019年第3期。
馮曉青、周賀微:《公共領域視野下知識產權制度之正當性》,《現(xiàn)代法學》2019年第3期。
馮曉青、周賀微:《知識產權制度的公共利益價值取向研究》,《學!2019年第1期。
韋之:《論模仿自由原則》,《中國專利與商標》(香港地區(qū))2019年第1期。
馮曉青、周鵬博:《網絡新聞轉載及其法律規(guī)制研究》,《南都學壇》2018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9年第3期轉載。
周賀微:《美國轉換型使用轉型及對我國的借鑒》,《新聞界》2019年第4期。
馮曉青、付繼存:《實用藝術作品在著作權法中之獨立性》,《法學研究》2018年第2期。
孫陽:《演進中的合理使用規(guī)則及其啟示》,《知識產權》2018年第7期。
孫陽:《人工智能的合理使用之辯》,《海峽法學》2018年第3期。
夏君麗:商標顯著特徵之司法判斷——以“小肥羊”商標行政糾紛案件爲視角,《中國專利與商標》2018年第6期。
馮曉青、韓萍:《私權保護中的公共領域問題研究:基于實證案例的考察》,《邵陽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陶乾:《論著作權法對人工智能生成成果的保護——作為鄰接權的數(shù)據(jù)處理者權之證立》,《法學》2018年第4期。
馮曉青:《知識產權對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動力機制研究——兼論公共領域的作用》,《光明日報》,2019年2月27日理論版。
付繼存、馮曉青:《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知識產權制度供給》,《光明日報》2018年8月29日
(4)通過碩博士培養(yǎng),結合學校課題制培養(yǎng)研究生,指導碩士和博士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由于本項目很多內容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新性和重要的學術價值,項目首席專家在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開題和撰寫學位論文環(huán)節(jié),鼓勵碩士和博士生在本項目主題下選題研究。2019屆畢業(yè)碩士和博士部分選取了相關研究主題作為學位論文題目,并全部獲得了通過。例如,博士學位論文《公共領域視野下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研究》,碩士論文《公共領域視野下專利權邊界研究》《公共領域保留下現(xiàn)有技術抗辯研究》《公共領域保留下現(xiàn)有設計研究》《公共領域保留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研究》《公共領域視野下著作權獨創(chuàng)性認定研究》《公共領域視野下我國發(fā)明專利創(chuàng)造性認定研究》《商標法上公共領域問題》《專利法上公共領域問題》,以及《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下知識產權公共領域問題研究》等,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從公共領域角度對知識產權制度研究的不足。
(5)通過一定形式對相關學術活動和學術成果進行了及時的宣傳和介紹。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在調研數(shù)據(jù)整理運用方面,主要是通過對知識產權司法實踐中大量司法案件的統(tǒng)計分析,以及與法官、律師的訪談,了解知識產權實踐中對于公共領域的理解和把握。
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方面,迄今已收集國內外涉及知識產權制度與公共領域問題相關文獻500多篇,涉及相關研究案例近3千個,為相關專題研究提供了現(xiàn)有研究基礎和啟發(fā)。
在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方面,主要活動如下:
一是成功舉辦本項目首次學術研討會。以下為在法大新聞網報道基礎上的對本次研討會活動的介紹:
2017年12月24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下知識產權公共領域問題研究”(17ZDA139)啟動儀式暨首次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qū)成功舉行。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教授、副校長李樹忠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李順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郭禾教授、項目首席專家馮曉青教授等法學界和實務部門的專家學者以及部分知識產權法專業(yè)碩博士生8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教授通過即時通訊對本課題研究提出了希望:課題組需要“扎實開展研究工作,多出學術精品力作”。
時建中副校長充分肯定了該重大項目的重要性,指出“科研工作對整個大學的學科建設、隊伍建設的影響是顯性的,其中‘項目’是最好的抓手之一”。同時,他對該項目的啟動在表達祝賀之余,更提出了期望和要求:“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五大發(fā)展理念之一,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是國家基本的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希望通過這一項目研究產生更多學術性成果和智庫性成果,通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研究這一機會,為國家重大戰(zhàn)略提出一些我們的建議!
李樹忠副校長表示,該項目的獲批是我校知識產權法學科及知識產權法研究團隊本身質量、實力、水平的反映,也是對馮曉青教授作為知識產權法專業(yè)學科帶頭人的充分認可和肯定。同時,他指出,“爭取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對于學科和團隊來說是一個非常榮幸的事情,同時也是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首席專家在領導、嘉賓致辭后表示,學校領導和專家提出的殷切希望和意見、建議,對課題組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對課題組成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課題組成員協(xié)同攻關,全力做好項目研究工作,取得重大創(chuàng)新型成果。
公共領域問題研究的核心在于,通過對公共領域問題的研究反過來觀察知識產權制度的價值所在,并探索公共領域知識對于社會利益均衡化的價值。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江教授則圍繞知識產權公共領域知識管理與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角度,對知識管理、創(chuàng)新驅動、綠色環(huán)保等問題發(fā)表了個人觀點,體現(xiàn)了課題研究中法學、管理學交叉的魅力所在。
主旨報告完成后,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所支部書記兼副所長劉瑛教授進行了簡短的總結與評議,認為專家提出的觀點和見解對于課題組開展研究具有重要啟發(fā)價值。
24日下午,專家們又從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下知識產權公共領域立法論、司法論及政策論角度進行進一步的探討,這三個研討主題分別由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所張今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郭禾教授和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所周長玲教授主持。專家們各抒己見,紛紛表達自己觀點或提出自己的問題。例如,韋之教授提出了“知識產權保護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公共領域是完全重疊的,還是反不正當競爭法有自己的公共領域?”的問題。此外,哈爾濱工程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所所長張冬教授,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所孫陽副教授、付繼存博士后、佘力焓博士后,中國科學院大學張慶芝博士后等都從不同視角做出了精彩發(fā)言。
為充分聽取各地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本次學術會研討會還設立了評議環(huán)節(jié)。中央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杜穎教授、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研究所副所長陳健副教授、楊利華副教授、鄭璇玉副教授,法碩學院陶乾副教授以及上海外國語大學劉海虹博士均作出了精彩評論。中原工學院法學院副院長柴國生副教授則主持了隨后的自由討論。
本次啟動儀式及學術研討會中,課題組認真聽取了學校領導和專家對課題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策略的意見和建議,這些為本項目的盡快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本次學術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二是通過合辦和參加學術研討會形式,對包括本項目研究內容在內的專業(yè)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學術交流。例如,首席專家全力支持和推動的項目承擔單位中國政法大學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四家單位合辦2019年南湖論壇知識產權國際研討會,其中一些內容涉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知識產權公共領域維護的問題。又如,首席專家及課題組成員通過參加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年會、中國科技法學會年會等活動,探討知識產權公共領域相關問題。課題組相關專業(yè)人員如劉瑛教授、鄭璇玉副教授等出國交流,與國外同行們交流了相關問題。2019年9月,項目首席專家也將赴國外進行短期交流,進一步與國外同行討論本項目相關專業(yè)性問題。
三是通過項目首席專家長期樹立的承擔單位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學術品牌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生學術沙龍,邀請校內外專家舉辦了多場學術講座和學術沙龍活動,其中包括對本項目相關問題的研究和探討。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項目在2017年底舉辦開題儀式暨首次學術研討會后,隨即通過學校新聞網和項目首席專家的個人網站(馮曉青知識產權網)進行了報道。
項目在2018年提供了一期《工作簡報》。2019年的工作簡報正在準備之中。
項目在2018年底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最終被《光明日報》理論版2019年2月27日采納。此前還在2018年8月29日發(fā)表項目相關內容文章一篇。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項目人員的管理和任務落實,時常遇到困難。由于課題組成員有來自承擔單位以外的專家,這些專家各自還承擔了自身的一些項目研究,且本職工作還需要占用很多時間,在人員管理和研究任務落實方面遇到了一定的困難,例如時間上的沖突和協(xié)調問題。(2)本項目國內研究成果較少,研究難度較大,需要進行更加嚴謹細致的學習和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3)相關財務報賬遇到的約束性條件較多。
改進措施:(1)加強與課題組成員及其單位的溝通與聯(lián)系,盡量保障課題組成員能夠及時參與研究計劃并完成研究成果。(2)通過案例研究、理論研究、比較研究、規(guī)范研究等多種形式,拓寬本項目的研究視野,克服研究中遇到的瓶頸。(3)加強課題研究與相應經費的使用協(xié)同性。
研究心得:(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對于每一位項目首席專家來說,首先是一個重要的榮譽。但是,榮譽的背后是責任和艱苦細致的研究投入,只有將榮譽感轉化為高度的責任心和巨大的研究動力,才能保障項目研究順利進行。(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是針對當前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重大理論、實踐問題給與立項研究,很多問題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新性和前沿性,需要課題組發(fā)揮聰明才智、群策群力,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不同于一般項目研究,它需要首席專家精心組織研究隊伍和力量,集體攻關。(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研究,需要根據(jù)研究計劃結合最新形勢發(fā)展,在研究主題和內容方面,與時俱進,在研究框架和內容維持基本穩(wěn)定的同時,注意吸收最新研究動態(tài)和成果,以保障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前瞻性。
意見建議:(1)希望項目承擔單位加強對項目課題組的信息溝通,并且及時督促加強研究工作;(2)希望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加強對課題研究的政策性指導;(3)希望能夠適當拓寬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出版、發(fā)表渠道,以及增加宣傳的平臺。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本項目目前業(yè)已取得的代表性成果簡要介紹如下:
1.馮曉青、付繼存:《實用藝術作品在著作權法中之獨立性》,《法學研究》2018年第2期,2.5萬字。
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實用藝術作品納入著作權法保護體系,是實現(xiàn)著作權法保護和鼓勵創(chuàng)作、促進文化科學事業(yè)發(fā)展與繁榮之立法宗旨的重要方面。但是,我國著作權法對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缺乏內在一致性。在二十余年的法律適用過程中,立法的模糊處理、理論上的爭執(zhí)、司法的摸索以及學理與司法實踐的脫節(jié)始終糾纏在一起,影響人們的認識及司法裁判的合理統(tǒng)一。為了明晰保護邏輯、界定保護對象與范圍、規(guī)范法律規(guī)則的適用、促進實用藝術作品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應當在著作權法上明確實用藝術作品的獨立地位,即將其作為著作權法中一類獨立的受保護的客體,并將其界定為玩具、家具、飾品等實用功能與審美意義整體產生的空間藝術作品,以彰顯其獨立于美術作品的特質。在著作權法語境下,實用藝術作品的實用功能不受保護,應當納入著作權法中的公共領域為人們自由地使用,這是法律評價的結果,并成為藝術部分獲得著作權法保護的對價。
該文的主要學術價值在于:(1)理清了實用藝術作品與一般美術作品的區(qū)分,尤其是以不受著作權保護的、作為著作權法上公共領域的實用功能作為區(qū)分的分水嶺及其判斷標準,彰顯了其從一般美術作品中區(qū)分的重大意義;(2)為我國正在進行中的著作權法修訂提供了很好的理論詮釋和借鑒;(3)為推動實用藝術產業(yè)發(fā)展尋求立法出路。
社會影響(截止2019年7月12日,下同):該文發(fā)表后,在中國知網被下載1414次,并被《現(xiàn)代法學》刊登的論文引用一次,被其他刊物引用一次,被碩士學位論文引用一次。
2. 馮曉青:《知識產權法中專有權與公共領域的平衡機制研究》,《政法論叢》2019年第3期,3萬字。
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知識產權法是圍繞知識產品的確權、利用、保護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其既保護私人權利,又維護公共利益。在知識產權法的制度安排中,與私人權利保護相對應的是專有權,與公共利益相對應的則主要是公共領域。從知識產權法的價值構成、專有權與公共領域的關系等角度入手,可以構建知識產權法中專有權與公共領域的平衡機制,從而揭示知識產權制度之內在價值構造,指導知識產權制度的實踐運用,尤其是在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中確立權利邊界,并為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提供思路。
該文的主要學術價值在于:對知識產權法的價值解構進行了揭示,剖析知識產權制度中專有權與公共領域的平衡機制,有利于知識產權法學科建設。
3.馮曉青、周賀微:《公共領域視野下知識產權制度之正當性》,《現(xiàn)代法學》2019年第3期,1.6萬字。
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知識產權制度之正當性在于其能夠有效地促進知識的學習和傳播,激勵創(chuàng)新,從而增加社會福利。知識產權勞動價值論、激勵論、對價論等均蘊含著公共領域保留的理念。公共領域保留能夠促進知識的創(chuàng)造、傳播與學習,促進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有益循環(huán)。過高保護水平的知識產權制度對公共領域是一種侵蝕,不僅不利于知識產品的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反而會增加知識傳播的成本,不利于可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實現(xiàn)。知識產權公共領域保留需要在立法中明確表明,以結合知識產權私權保護規(guī)范共同實現(xiàn)知識產權立法目的。公共領域保留也是知識產權司法實踐中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方面。
該文的主要學術價值在于:從一個新的視角即公共領域視角,對于知識產權制度的正當性做了系統(tǒng)分析,拓寬了知識產權制度理性研究的視野和領域,有利于推動知識產權法基礎理論研究。
4. 馮曉青、周賀微:《知識產權的公共利益價值取向研究》,《學!2019年第1期,1.6萬字。
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知識產權規(guī)則的建立,可以起到保護智力勞動成果,激勵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新的作用。縱觀知識產權法的發(fā)展及其對社會秩序的作用過程,可以看出該法的價值,不僅在于對個體方面的激勵,更在于其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對于個體知識產權利益的維護并不能最終實現(xiàn)知識的長遠發(fā)展與進步,只有從私權保護基礎上更高層次之公共利益角度來對待公共領域的保留,方可實現(xiàn)知識產權法的最終價值。為了維護公共領域視角下的公共利益價值,有必要從官方權威構建、社會自治構建、國際協(xié)商構建三個層面的協(xié)同構建實現(xiàn)知識產權的公共利益價值的綜合體系。
該文的主要學術價值在于:解釋了知識產權制度理性中的公共利益秉性,為認識知識產權制度中維護公共領域奠定了理論基礎,即實現(xiàn)公共利益是知識產權制度中保留公共領域的重要緣由。
該文社會影響:中國知網下載424次,被引2次。
5.韋之:《論模仿自由原則》,《中國專利與商標》(香港,中英文雙語)2019年第1期,0.5萬字。
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模仿是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的基礎,模仿自由屬于公共領域的范疇。貫徹模仿自由原則,有利于實現(xi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再創(chuàng)新。模仿自由應當注意區(qū)分合法模仿與仿冒的關系,公共領域不能侵蝕專有權利。
該文的主要學術價值在于:理清了模仿自由與公共領域的關系,有利于公眾利用模仿自由原則實施創(chuàng)新活動,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6.付繼存:《著作權法公共利益的結構》,《武陵學刊》2018年第6期,1萬字。
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我國對著作權法公共利益的認識存在著公共利益至上與虛無兩種傾向。這與著作權法公共利益的雙重性有關。著作權法通常在立法目的中宣稱促進創(chuàng)作自由、作品傳播與文化進步,但維護公共利益的制度設計卻以知識的公共領域、作品的有效利用為中心。以宣示性公共利益對制度性公共利益進行超越,就會產生宣示性公共利益至上,因而累及私人激勵機制。以制度性公共利益對宣示性公共利益進行質疑,就會使得宣示性公共利益蕩然無存。制度性公共利益與宣示性公共利益處于由創(chuàng)作自由作為推力的差序格局中,這種結構安排為克服上述兩種傾向,重新認識著作權法的公共利益提供了基礎。
該文的主要學術價值在于:揭示了著作權法價值構造中的公共利益價值取向,為全面認識著作權法中私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平衡以及通過確保公共領域實現(xiàn)公共利益提供了理論視點。
社會反響:該文在中國知網被下載110次,引用1次。
7.孫陽:《演進中的合理使用規(guī)則及其啟示》,《知識產權》2018年第8期,1萬字。
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合理使用規(guī)則在實踐中界定了著作權人的權利邊界,也劃分了使用行為的合理空間,更確認了作品自由使用的公共領域。合理使用規(guī)則的功能設計有賴于規(guī)則本身的明確統(tǒng)一和靈活調節(jié)。在保障著作權人權益的同時,通過法定的規(guī)則建立許可機制之外的非侵權性作品使用,從而確立作品在著作權法中可以自由使用的公共領域,最終實現(xiàn)著作權法“鼓勵作品創(chuàng)作和傳播,提高社會知識水平,促進社會進步”的基本立法目的和制度功能。我國合理使用規(guī)則立法和司法完善的總體原則應當建立在立法和司法同步優(yōu)化的基礎上,即通過立法行為明確法律規(guī)則,同時通過案件審理的裁判要點進行法律規(guī)則的個案適用。
該文的主要學術價值在于:通過對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演進的考察,為動態(tài)掌握著作權法中的公共領域提供了新的認識視角。
社會反響:該文在中國期刊網被下載617次,被引2次。
8. 孫陽:《人工智能的合理使用之辯》,《海峽法學》2018年第3期,1萬字。
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人工智能作為技術革新的產物,核心功能在于強大的信息輸入和高效的信息輸出。而在知識產權法律中,著作權法是主要規(guī)范信息表達且不考慮信息實用功能的法律規(guī)則。因此,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律的挑戰(zhàn)首當其沖在于對著作權法的挑戰(zhàn)。合理使用是對信息表達的使用進行規(guī)范且以例外形式存在的具體規(guī)則。從結果主義角度看,人工智能的有效運行帶來高效信息處理和內容輸出的有益結果,而合理使用的規(guī)范實施則促進表達信息的充分使用。
該文的主要學術價值在于:對于高科技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型客體,如何區(qū)分專有權保護與公共領域,尤其是合理使用問題,提出了觀點,有利于推動高新技術發(fā)展中知識產權保護與維護公共領域的平衡。
社會反響:該文在中國期刊網被下載243次。
9. 馮曉青、周鵬博:《網絡新聞轉載及其法律規(guī)制探析》,《南都學壇》2019年第1期,1.8萬字。
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規(guī)范網絡新聞轉載行為,有利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尊重著作權人權利,提高原創(chuàng)作者的積極性,創(chuàng)作更多有深度、獨具構思的新聞報道,同時保證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和高標準質量。目前,網絡環(huán)境下新聞版權保護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尤其是網絡新聞轉載秩序較為混亂,主要表現(xiàn)為未經許可擅自轉載的情況非常普遍,以及轉載內容歪曲篡改標題和作品原意、破壞作品原貌的情況較為嚴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與新聞媒體原產方自身維權保護能力薄弱,在實際訴訟中遇到的認定難、舉證難等問題有關,也與在網絡轉載中行為主體對網絡新聞版權認識存在一定誤區(qū)有關,還與相關立法不夠完善、司法實踐中對侵權的賠償額過低等因素有關。網絡新聞轉載法律規(guī)制的完善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相關規(guī)范的規(guī)定;二是建立與健全一般網絡新聞轉載的授權許可與付酬機制;三是司法實踐中要加強對網絡新聞轉載案件侵權賠償?shù)牧Χ;四是報刊單位和網絡媒體要建立和完善自身內部著作權管理制度;五是版權行政管理部門和行業(yè)協(xié)會要加強對網絡新聞轉載等作品利用、傳播行為的監(jiān)管。只有這樣,才能在網絡新聞轉載中實現(xiàn)著作權保護與新聞自由傳播的雙重目的。
該文的主要學術價值在于:理清了網絡新聞轉載中公共領域與專有權保護的關系,并針對我國著作權法修改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社會反響:(1)該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9年第3期轉載;(2)中國知網中,被下載265次。
10.馮曉青、韓萍:《私權保護中的知識產權公共領域問題研究——基于實證案例的考察》,《邵陽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2.2萬字。
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公共領域理論從產生之初發(fā)展至今,與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如"連體嬰"般共同存在。在理論上,通過公共領域劃定知識產權保護的邊界;在制度上,保護公共領域不受壓縮進而促進知識產權制度宗旨的實現(xiàn)。在司法實踐中,知識產權領域新類型的疑難案件突增,然而涉及公共領域的案件類型多年來變化不大。通過對大量知識產權案例的梳理和研究可知,公共領域理論的適用近年來在司法實踐中沒有大的突破,甚至有被壓縮的趨勢。以知識產權保護為中心的司法理念固然應當堅守,但基于利益平衡之考量以及知識產權立法宗旨的追求,在我國知識產權司法實踐中,對具有私權屬性的知識產權保護必須兼顧公共領域保留政策。
該文的主要學術價值在于: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揭示了我國知識產權司法實踐中保留公共領域的理念和原則在知識產權保護中的貫徹情況,為公平合理地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實現(xiàn)知識產權立法宗旨提供了實證素材和創(chuàng)新觀點。
11.《知識產權制度對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動力機制研究——兼論知識產權公共領域的作用》,《光明日報》2019年2月27日理論版,0.35萬字。
主要內容與觀點如下:
知識產權制度既是一種法律制度,也是一種激勵創(chuàng)新的動力機制。在我國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形勢下,需要充分利用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chuàng)新、保護創(chuàng)新成果以及促進創(chuàng)新成果傳播和利用的功能和作用。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chuàng)新,既需要利用受保護的專有權利,也需要利用知識產權制度中的公共領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對創(chuàng)新驅動的促進。
該文的主要學術價值在于:解釋了知識產權制度內在的激勵創(chuàng)新的動力機制, 并用于促進我國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其中包括公共領域的獨特作用。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項目下一步研究計劃,包括具體工作方案如下:
1.繼續(xù)圍繞各子課題確定的研究任務,以及根據(jù)形勢最新發(fā)展,進行一系列專題性研究
進一步研究的領域涉及:
知識產權制度對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基于公共領域保留的知識產權制度的哲學基礎、知識產權制度中專有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平衡機制、知識產權制度中公共領域的表現(xiàn)形式、公共領域保留理念與原則對于我國知識產權法基礎理論的發(fā)展、知識產權公共領域理念與原則對于我國知識產權立法完善的作用與實現(xiàn)機制、知識產權公共領域理念與原則對于我國知識產權政策指引作用、知識產權公共領域理念和原則對于我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意義與作用機制、知識產權公共領域保留的實證研究、憲法視野下知識產權公共領域保留的意義與作用機制研究、競爭法視野下知識產權公共領域保留意義與作用機制研究等。
計劃在進一步專題研究基礎上,出版項目階段性成果《知識產權制度中的公共領域》(暫定名稱)著作(2019年年底或者2020年出版),以及《公共領域保留視野下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構建與完善》(暫定名稱)(2020年底前出版)。同時,在一些CSSCI刊物上繼續(xù)發(fā)表項目系列論文。計劃在本次中期檢查后至項目結項前,再在專業(yè)期刊上發(fā)表20篇以上項目專題論文,其中CSSCI刊物上15篇以上。
2.舉行項目中后期階段全國性學術研討會一次,舉行內部工作會議3次以上
計劃在2020年舉行一次全國范圍的項目推進學術研討會,集中就項目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等進行研討,集思廣益。
同時,舉行項目內部工作會議,總結前段研究工作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下一階段的改進措施。
3.就項目研究問題展開學術調查和其他形式調查研究
通過調查,了解學界和實務界對于本項目研究內容的觀點和看法,包括司法實務中的見解和觀點,以此促進項目研究。
4.進一步學術交流
就本項目后續(xù)研究的重要問題,適時委派課題組成員參加國內外相應的學術會議與學術活動,提高課題組研究人員研究水平、擴大學術視野。計劃在后續(xù)研究期間,委派十人次以上研究人員參加十余次以上國內外相關學術會議或學術活動。
5.在項目后期,在項目前期研究基礎之上,撰寫項目最終研究報告和專著
大致在項目研究后期的2021年,開始在前期專題研究基礎之上,撰寫項目最終研究報告和專著。并經過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終定稿。計劃在2022年9月底前完成定稿。準備申報項目結題。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