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wǎng)站入口

站內(nèi)搜索

20世紀20-40年代人類學“華西學派”學術體系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09日11:0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nèi)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課題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良好,資料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同步進行,并根據(jù)實時情況積極制定下一個階段的詳細執(zhí)行計劃。各個子課題的研究按照計劃的時間節(jié)點實施,進展順利。各子課題進展情況如下:

(一)子課題一:人類學華西學派的資料收集、整理與研究

1.完成收集已經(jīng)出版的相關研究資料集。

2.收集并整理《國立四川大學周刊》(1932年-1939年),《國立四川大學?罚1939年-1948年),《華西協(xié)合大學?罚1935年-1949年)內(nèi)有關華西學派相關文獻的輯錄與整理;民國時期華西協(xié)合大學、國立四川大學社會學系、史地學系相關畢業(yè)論文245份;民國時期社會學、民族學教科書10余本;四川大學檔案館20卷,四川大學博物館45卷。

3.完成華西學派部分學者的小傳整理。

4.完成《華西教會新聞》、《教務雜志》相關內(nèi)容的編目工作。

(二)子課題二:人類學華西學派的形成與發(fā)展研究

1.對于華西壩人類學和邊疆學術的發(fā)展脈絡已有較為清晰的梳理。尤其是后半段華西壩教會五大學時期的人類學和邊疆研究,已以此為題參加若干學術會議,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即將出版專著。

2.對于華西壩人類學和邊疆研究的前期狀況,已較為熟悉,正在搜集資料,準備做好研究工作。

(三)子課題三:人類學華西學派的學術體系研究

1.對華西學派部分代表性學者的研究話語和主要觀點進行了總結提煉,按照此思路正在不斷擴大話語體系的整理容量。

2.課題組內(nèi)部討論并形成了華西學派整體話語體系的幾個關鍵詞作為主要研究與分析方向,并圍繞它們制定相應的研究細目。

3.完成華西學派理論體系源流及演變史的粗略梳理,下一步將用大量的研究資料用于論證其理論體系和話題體系的獨特性、本土性。

4.對華西學派的學術成果進行了初步的科學計量學分析。

(四)子課題四:人類學華西學派與南、北兩派的比較研究

1.對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和既往研究成果進行了詳細的收集和梳理,內(nèi)容包括:人類學“華西學派”與南北兩派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華西邊疆研究研究學會(WestChinaBorderResearchSociety)活動的梳理;《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JournalofTheWestChinaBorderResearchSociety)與南北兩派聯(lián)系文獻的分類;抗戰(zhàn)時期南遷的燕京大學、西南聯(lián)大在四川與云南時期與華西學派代表人物的互動與學術交流;南派代表高校和研究機構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等與華西學派的聯(lián)系;中國人類學華西學派、南北兩派之間的研究特色。

2.2019年利用寒假,課題組成員前往中山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圖書室查找文獻,并對材料進行了仔細的分析。2019年6月,課題組成員前往云南澄江,對抗戰(zhàn)期間中山大學在云南澄江辦學情況進行了考察,重點走訪了中山大學人類學前輩在澄江期間活動的遺跡,查找了相關資料;

二、調(diào)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diào)研數(shù)據(jù)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一)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和運用

本課題組已經(jīng)赴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檔案館、中山大學檔案館、臺灣“中央研究院”等相關機構收集資料100余萬字,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如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1.期刊整理:《國立四川大學周刊》(1932年-1939年),《國立四川大學校刊》(1939年-1948年),《華西協(xié)合大學?罚1935年-1949年)內(nèi)有關華西學派相關文獻的輯錄與整理。

2.收集整理民國時期華西協(xié)合大學、國立四川大學社會學系、史地學系相關畢業(yè)論文245份。

3.民國時期社會學、民族學教科書10余本。

4.四川大學等地圖書館、博物館所藏相關檔案的收集與整理百余卷。

5.對《華西教會新聞》做了完整的收集整理,并運用這部分資料完成了一項專門性研究。

6.對所搜集資料的部分卷集和篇目進行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的分析,為后期研究華西學派學人成果之間的引征和被引征關系,繪制華西學派的知識圖譜,展示華西學派當時的研究與世界人類學研究前沿之間的關聯(lián)方式和程度、知識結構等打基礎。

7.運用目前搜集到的資料,課題組成員各自擬定多項題目進行專門研究,撰寫并發(fā)表論文數(shù)篇。

8.為保證高質(zhì)量、高水平地完成該項目,下一步課題組成員將赴加拿大、英國、美國、臺灣、日本等相關機構收集檔案與各類出版物。

(二)學術會議

1.課題組舉辦的學術研討會

2018年4月23日,本課題組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qū)文科樓200報告廳組織舉辦“20世紀20-40年代人類學‘華西學派’的學術體系研究”學術研討會。來自四川大學、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師范大學、中山大學、西藏大學、日本愛知大學的有關專家以及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了會議。本次會議共有14位學者發(fā)言,議題既涉及華西學派重要學者對康藏地區(qū)羌族、嘉絨藏族、川西南藏族的研究,也有關于華西學派與邊疆邊政研究的關系、華西學派與邊疆服務部的關系、華西邊疆學會雜志、華西學派的界定、四川大學的社會學與人類學教學和科研等重大問題。

2.課題組舉辦的學術工作坊

2019年4月14日,在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舉辦題為“20世紀初期的學人與學派”學術工作坊。來自四川大學、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有關學者以及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了本次工作坊。會上共有9位學者發(fā)言,發(fā)言內(nèi)容涉及人類學華西學派的概念史和話語史、華西學派的理論來源與本土化探索、華西學人的研究取向與敘事策略、華西邊疆民族的認知嬗變等內(nèi)容。本次學術工作坊展示了本課題組的第一批初步研究成果,并通過與會專家的反復討論得到修改與完善。會議上學者們發(fā)表了如下

3.課題組參與的其他學術會議

首席專家李錦:

2018年11月,參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fā)表30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做《藏彝走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機制》大會發(fā)言。

2018年12月,四川師范大學“邊疆研究工作會議”,并做《華西學派邊疆研究對人類學的貢獻》會議發(fā)言。

2019年4月,廈門大學,“家屋與藏區(qū)民族志研討會”,發(fā)言題目《家屋與嘉絨藏族社會結構》。

2019年6月,參加“中國西南民族學會藏族與周邊民族研討會”。

周蜀蓉:

2019年3月,四川大學博物館,“葛維漢在華西學術研討會”,發(fā)言題目《葛維漢與華西大學博物館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

汪洪亮:

2017年9月,蘭州,“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研究第二屆高端論壇”,提交學術論文《抗戰(zhàn)時期華西壩教會五大學與中華基督教會邊疆服務運動》。

2018年6月,昆明,“第二屆跨學科視野下的邊疆民族研究暨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史學科建設研討會”,擔任了分會場“多學科視野下的邊疆民族研究”主持人,并在“近代邊政學術史與邊政實踐研究”分會場做了題為《殊途同歸:華西壩教會五大學的邊疆學術傳統(tǒng)》的報告。

2018年7月,長春師范大學,“第六屆中國邊疆學論壇”,對抗戰(zhàn)時期華西壩教會五大學對中國邊疆研究理論方法的探索做了討論。在會議閉幕式上,對西南研究分會場的報告和討論情況做了總結。

2018年8月,云南大學,“思想戰(zhàn)線學術期刊編輯論壇——新時代民族學研究議題與期待”,以《中國民族學史研究中的學派問題》為題,對既有學術表述中有關民族學的學派問題做了評析,并提出應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態(tài)度對待諸如“華西學派”等提法。

2019年4月,陜西師范大學,“第二屆新時代中國邊疆學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近代以來中國邊疆學科構筑之回顧與前瞻》。

2019年6月,西南民族大學,“第12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提交論文《抗戰(zhàn)時期華西壩教會五大學的邊疆研究》。

2019年7月,四川大學,“經(jīng)典與前沿:邊疆史地研究的新境”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華西壩邊疆學術的發(fā)展脈絡》。

劉志揚:

2019年7月,西藏民族大學,“新時代視野下邊疆治理暨藏族與周邊民族關系高級論壇”。

2019年3月,廈門大學,“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暨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重建40周年高端論壇”。

李沛容:

2019年7月,云南大學,2019年社會學年會“民族社會學論壇”,發(fā)言題目《民國時期任乃強的邊疆民族觀》。

(三)學術交流

1.課題組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別舉行了一次學術會議(工作坊),會議邀請了國內(nèi)外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專家前來參會,圍繞課題的開展、宣介和具體成果的撰寫進行深入交流。借助兩次學術會議的交流,課題組進一步明確了具體的研究策略,搜集與整理了各種研究資料的信息來源,并推介了一批初步論文成果。

2.課題組于2019年4月13日-14日,邀請中央民族大學的王建民教授和廣西民族大學的秦紅增教授圍繞人類學的學派、學人、學科史開展主題學術講座。全體課題組成員到場聆聽,并就相關議題與兩位講座教授進行細致交流,為課題的開展搜集更為廣泛的指導建議。

(四)國際合作

課題組與日本愛知大學現(xiàn)代中國學部進行密切合作,一方面邀請愛知大學的松岡正子等知名學者來華參與學術研討會,加強中日兩國人類學領域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研究方面的交流;一方面與愛知大學的著名中國研究期刊《中國21》進行深度合作,以此刊為平臺,對外宣介本課題組的開展情況與研究成果,并為以后從日本國內(nèi)相關機構搜集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資料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截至目前,在第1期簡報中,報告了本課題的開題報告暨首次學術研討會情況。首席專家李錦教授在會上就項目的總體研究方案和子課題研究設計進行了開題陳述;與會專家高度肯定了本課題的研究價值和學術意義,并提出了實用性非常高的意見和建議;開題結束后舉行的學術討論會,共有14位學者發(fā)言。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一)研究資料問題

1.相關研究資料的數(shù)量龐大、非常分散,需要制定更為具體的搜集與整理計劃,加快資料的獲取進程。

2.目前收集的研究資料僅限于國內(nèi),而分布于國外的大量資料有的還未獲得,有的還在檢索與定位信息源,需要制定計劃赴國外收集資料。

(二)研究問題

1.目前課題組對于學術史的事實研究已經(jīng)關注較多,對于學派史角度研究還需要加強。后期需要課題組一起商討定性和定位學派的標準,小心求證、力求準確。

2.目前課題組對于華西學派學者的個人理論有一定的把握,對于學派整體的理論和話語體系在中國人類學發(fā)展史上所處的位置還有待進一步梳理,這方面需要文獻研究與科學計量學研究進行共同推進,而囿于資料收集的不足,目前還未進入到實質(zhì)分析階段。

3.課題組相關成員對于科學計量學方法的掌握度還不夠,后續(xù)需要加強相關軟件的專業(yè)培訓。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nèi)容:

論文

1.李錦:《藏彝走廊北端山地居民的政治與文化選擇》,《云南社會科學》2019年第3期。

本論文大量利用歷史文獻以及“華西學派”學者的主要論著,嘗試與美國學者斯科特對話,斯科特將藏彝走廊北端,即“部分四川”劃入贊米亞地區(qū),將這里的山地居民與東南亞山地居民視為以“逃避統(tǒng)治”作為生存方式的人群,與藏彝走廊北端的歷史事實并不符合。藏彝走廊北端的山地居民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并在與不同類型國家的關系中做出了自己的政治和文化選擇。其對于國家政治和文化的選擇是主動積極,富有成效的。

2.李錦:《家屋的意義:嘉絨藏族的房名繼承與親屬關系》,《西南民族大學》2018年第9期。

本論文嘗試深化民國時期“華西學派”學者提出的家屋型社會理論,提出嘉絨藏族社會是以家屋為單元組成的。家屋的名號——房名的繼承關系到一個人的經(jīng)濟和社會地位。嘉絨藏族房名的繼承有兩個特點:第一,繼嗣與居處兩個因素同時發(fā)揮作用。第二,在由房名繼承建立的親屬關系中,以房名為中心的家庭觀念比血統(tǒng)觀念更為重要。這兩個特點說明了嘉絨藏族社會的家屋社會特質(zhì)。

3.劉志揚:《本土、區(qū)域與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學科體系構建——中山大學百年西南民族研究回顧》,《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

中山大學是中國最早開展西南少數(shù)民族社會文化研究的高校和學術機構之一,在西南民族研究方面形成了深厚的積累和傳統(tǒng)。中山大學民族學人類學的創(chuàng)始人楊成志及同事致力于西南民族研究,并最早提出了"西南民族"的概念,1932年又在廣州成立“國立中山大學西南研究會”,這是中國第一個關于西南民族研究的學術性團體。由于以楊成志為代表的團隊在西南民族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績斐然的學術成就,因此被稱為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的"西南學派"。1981年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復辦以來,一直秉承早在20世紀20~40年代就開始西南民族研究傳統(tǒng),堅持楊成志先生倡導的"民族學的路是靠兩只腳踏出來的"的田野理念,注重扎根田野并加以發(fā)揚光大。

4.劉志揚:《清初至民國時期的四川邊茶貿(mào)易及運輸》,《思想戰(zhàn)線》2019年第4期。

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之間的雅安、名山、天全、滎經(jīng)、邛崍、灌縣、崇慶、平武等縣,是銷藏茶葉的重要產(chǎn)地。自宋代茶馬貿(mào)易重心從西北南移到四川以來,四川邊茶的產(chǎn)量不斷增長。但限于川藏間道路的險峻遙遠,以及奔騰洶涌的大渡河的阻隔,川邊茶的貿(mào)易一直圉于大渡河以西的雅、黎、碉門、巖州一帶,均為藏民前來賣茶而后運往藏地銷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西爐之役”后,清政府將雅礱江以東地區(qū)納入直接統(tǒng)治之下,特別是1702年瀘定橋的修建,打通了雅安至打箭爐(康定)的通道,作為川邊茶貿(mào)易重要集散地的打箭爐也由此興盛。自1700年清兵占領打箭爐至1950年代初雅安到康定的公路開通,開啟了漢藏結合的茶葉運輸歷史,即由漢人背夫自雅安背茶到打箭爐,再經(jīng)打箭爐由藏人用騾牛馱茶入藏的,長達250年之久的藏茶之路新歷程。

5.汪洪亮:《抗戰(zhàn)時期華西壩教會五大學藏學研究述論》,《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

抗戰(zhàn)時期華西壩聚集了五所教會大學,形成了一支多學科學者參與的邊疆研究隊伍。華西壩邊疆學人在川西北和康藏地區(qū)做了大量實地調(diào)查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文章基于相關史料,對華西壩教會五大學藏學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相關機構與人物及研究成果做了梳理和評述。

6.汪洪亮:《李安宅未刊手稿<十年來美國的人類學>及其解讀》,《民族學刊》2019年第1期。

李安宅作為“華西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考察其早期著作對于認識“華西學派”的學科發(fā)展史具有重要的意義。李安宅撰寫的《十年來美國的人類學》是其在美講學期間應國內(nèi)人類學家衛(wèi)惠林、何聯(lián)奎所約而作,論述了1938-1947年美國人類學的理論進展及其學科特性,梳理了美國人類學界相關人物的動態(tài)和主要的書刊。這一觀察海外人類學進展的重要文獻,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料價值。文章首次披露李安宅手稿全文,并對其寫作背景及該文所透露的有關問題略作討論。

7.汪洪亮:《抗戰(zhàn)時期華西壩學人對中國邊疆研究的學科化努力》,《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

抗戰(zhàn)時期華西壩教會五大學的邊疆研究在民國邊疆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華西壩邊疆學者對中國邊疆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問題做出了富有學科價值的探索,提出了邊疆學術科學化和學科化的諸多構想,相當程度上代表了那個時代中國邊疆研究學科構筑的努力,對今日構筑中國邊疆學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期刊專輯

日本愛知大學現(xiàn)代中國學會,于2019年1月發(fā)行的期刊《中國21》以《華西邊疆研究》作為專輯。該專輯專門介紹了華西邊疆研究的相關歷史與學術成果,且向日本學界介紹了2018年4月23日,由本項目組在成都四川大學召開的小型學術研討會《20世紀前半葉的華西邊疆研究與華西學派》與會學者圍繞“華西學派”的主要發(fā)言。專輯內(nèi)還收錄了中日學者有關華西邊疆研究的論文9篇,其中本課題組成員論文5篇。此專輯的出版發(fā)行擴大了課題組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推動了國際學界對“華西學派”研究的關注。

著作

李如東:《地方知識與自然階序:華西的植物研究與人類學(1920-1937年)》,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8月。

本書作為課題中期執(zhí)行的重要成果之一,主要討論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任職于華西協(xié)合大學的部分學人在華西地區(qū)展開的植物研究。作者將這些學術活動置于其時的社會思想情境中考察后指出,這類研究在與同時期博物學和人類學研究的交往互動中,從一開始便與華西地區(qū)的人文-自然世界發(fā)生著較為直接和頻繁的互動。而在各種關系互動中展開的華西協(xié)合大學人類學研究,逐漸凸顯出其以博物學為底色的特征,此一特征在后來華西的人類學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延續(xù)。本書出版后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多個公眾號轉(zhuǎn)載轉(zhuǎn)發(fā)本書的出版信息與前言,因此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19年9月召開課題組成員工作會議,進行階段性成果報告及討論。

2.即將開始的2019年暑假,課題組將再次前往西藏、川西北藏區(qū)、云南、貴州、北京等地進行資料收集與田野補充調(diào)查,進一步完善資料。

3.隨著資料收集的不斷完善,著手進行華西學派重要文獻著作提要編纂。

4.對教會五大學時期(1937-1945年間)的華西學派其歷史過程與學術活動進行詳細研究,為專著《人類學華西學派發(fā)展史》進一步打基礎。

5.系統(tǒng)梳理華西學派同時期西方人類學的理論與話語體系發(fā)展與變化,以此為基礎發(fā)表6-8篇論文,為最終成果《人類學華西學派的學術體系研究》進一步打基礎。

6.派專人進一步參加科學計量學研究方法的培訓,擴展華西學派成果科學計量學分析的目標范圍。

7.著手研究華西學派對底層社會的研究,以此為基礎形成2篇論文。

8.回到歷史現(xiàn)場,對楊成志、林耀華、葛維漢等具有代表性的學人的田野點進行重訪,以獲取“歷史現(xiàn)場感”和“文化體驗”,幫助我們重新解讀和認識文獻,收集在圖書館、檔案館中難于讀到和聽到的文獻。

9.通過課題組內(nèi)部研討,對華西學派在人類學西南研究譜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進行定位,以此為基礎形成1-2篇論文。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
阳信县| 兴文县| 溧水县| 沅陵县| 苏尼特右旗| 翁源县| 西城区| 福建省| 拉萨市| 余江县| 五原县| 岳普湖县| 乌鲁木齐市| 韶关市| 仙居县| 西和县| 牙克石市| 白玉县| 博白县| 中牟县| 安丘市| 安新县| 鲁甸县| 伊金霍洛旗| 新蔡县| 东至县| 德安县| 酒泉市| 博爱县| 都兰县| 克拉玛依市| 龙游县| 棋牌| 右玉县| 勃利县| 五台县| 湛江市| 措勤县| 西宁市| 锦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