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nèi)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多卷本《西周史》”是學術性、創(chuàng)新性、系統(tǒng)性都很強的科研項目,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非經(jīng)艱苦努力不能達成預期研究目標。自項目計劃下達后,課題組在首席專家?guī)ьI下,密鑼緊鼓開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進展順利,成果顯著?傉n題與子課題執(zhí)行情況大致如下:
1.項目啟動。在項目投標前,首席專家為組織科研團隊,進行項目設計,即召開過幾次小型會議。2017年11月項目計劃批準后,課題組隨即準備開題工作。2018年4月20—22日,在北京懷柔召開了項目啟動工作會議。此次會議主要是研究項目標書內(nèi)容和評審專家反饋意見,審定各卷寫作大綱,為召開開題報告會做好準備工作。此次會議主要有三方面的收獲:
(1)由原計劃五卷本改為六卷本。由于受項目申報要求的限制,投標書只設計了五個子課題。其中一個子課題“西周國家與政制”分為兩大板塊。會議經(jīng)過認真思考和仔細分析,決定將其中一個板塊 “西周三都四方考古研究”分離出來,易名為“西周文明的考古學觀察”,單獨列為一卷,以期歷史學與考古學深度融合,優(yōu)化課題研究成果。
(2)統(tǒng)一編纂體例。作為大容量的西周斷代史,必須處理好全史與專史、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會議決定采用考述體的撰作方式,寫出具有系統(tǒng)性、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的高水平學術專著。強調研究過程中的專題研究,并將成果公開發(fā)表,然后有機融入各分卷的寫作內(nèi)容之中。
(3)突出主線,優(yōu)化寫作大綱。各分卷要緊緊圍繞“西周國家在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一主線展開論述,做到體系完備、史實清楚,主題鮮明,具有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前沿性。
2.項目開題。2018年9月24—25日,課題組在天津舉辦“西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家重大項目多卷本《西周史》開題報告會”。開題報告會由北京大學朱鳳瀚教授任專家組組長,宋鎮(zhèn)豪、宮長為、趙世超、王暉、羅運環(huán)、彭邦本、劉國忠、羅新慧、夏含夷(美國)等作為評議專家出席會議。項目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對課題指導思想、重點難點、框架設計、編撰體例、研究方案等內(nèi)容進行了全面匯報。評議專家在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性意見。(1)開拓學術視野,充分吸收國內(nèi)外西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立足前沿,推陳開新,寫出具有豐富內(nèi)涵、時代氣息和中國特色的多卷本西周史。(2)加強縱向(歷史的)和橫向(全球的)的比較研究,以主線統(tǒng)馭副線,以副線說明主線,全方位展示西周國家在中國乃至世界古典文明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保持課題組成員之間經(jīng)常性的協(xié)調與溝通。(4)注意吸收各方面的理論成果,融會于具體研究之中。(5)加強地理學、性別學、年代學、史料學研究,充實相關內(nèi)容。(6)強化問題意識,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考述結合,渾然成章。
課題組決定,充分吸收評議專家的意見建議,集思廣益,進一度調整和優(yōu)化寫作方案,認真落實、扎實推進項目研究計劃。此次開題報告會對項目實施與質量提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3.項目推進。2019年1月19—20日,為切實消化落實開題報告會評審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交流各分卷寫作思路和進度,解決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總課題在天津召開工作會議。會議主要解決了以下問題:(1)對6個分卷的命名和先后秩序,進行合理調整。(2)分析各分卷可能出現(xiàn)交叉的內(nèi)容,注意把握好論述的角度,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做到彼此照應,詳略得當,輕重相宜。(3)對西周社會性質問題的研究,可以簡述學術動態(tài),不作過多討論。要求各分卷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為指導,術語使用上務必統(tǒng)一,不能出現(xiàn)觀點上的沖突與對立。(4)進一步完善寫作提綱和編纂內(nèi)容,加快寫作進度。(5)確定課題組進行考古考察的時間和路線,以便充分吸收考古學成果,充實研究內(nèi)容,真正做到歷史學與考古學的有機結合。
會議結束以后,各子課題積極投入課題研究與寫作,目前不僅有一批專題論文問世,而且有的分卷已完成三分之一的寫作任務,為項目如期結題奠定了堅實基礎。按照計劃,總課題組織各子課題負責人對晉、陜、豫等地進行考古考察,進一步擴展課題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為了實施項目執(zhí)行計劃,配合項目開題,課題組召開了一次西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組織了一次考古考察活動。具體情況如下:
1. 2018年9月24—25日,為了配合項目開題報告會,深化西周文明研究,課題組在天津召開了“西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內(nèi)外6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會議圍繞早期國家與民族、西周制度文明、文字文獻考釋、西周都城與疆域、思想與文化等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和廣泛交流,在不少學術問題上取得新的進展,獲得新的認知,對項目順利進行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會議報道以《西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暨 “多卷本西周史”開題報告會述要》”為題,發(fā)表于《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9年第2期。
2. 2019年5月5—17日,各子課題負責人到晉、陜、豫等地進行考古考察,先后參觀了襄汾陶寺遺址、晉侯墓地、橫水墓地、大河口墓地、天馬—曲村遺址、晉國遺址博物館、翼城大河口墓地、韓城梁帶村遺址、澄城劉家洼遺址、豐鎬遺址、周原遺址及博物館、秦雍城遺址和血池祭祀遺址、虢國墓地、偃師商城遺址、二里頭遺址、鄭韓故城遺址、衛(wèi)國辛村遺址,在考古工地與考古工作者進行了深度的學術交流,加深了對考古現(xiàn)象的認識和理解,搜集了不少文物考古資料,推動了課題研究水平的提升。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課題屬于基礎理論研究,階段性成果目前主要以專題論文的方式呈現(xiàn)。比較重要的成果是在本學科權威期刊《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各發(fā)一篇2.5萬字的專題論文,具有較大的學術影響。載止目前為止,課題組總共發(fā)表學術論文14篇,其中C刊發(fā)表6篇。這些階段性成果對于提高課題的研究水平,提升最終成果的完成質量,擴大本項目的學術影響,具有重要作用。具體情況見“階段性成果清單”。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由于本項目6位子課題負責人均為該學科領域的一流專家,實際各自擔綱完成一部學術專著,將付出大量勞動和心血。但在課題經(jīng)費和績效分配方面略顯不足,尤其是還有一個子課題,總課題尚未劃撥經(jīng)費,故有必要給予滾動資助。
本項目由于體量大,周期長,分量重,首席專家除自己承擔一個子課題外,須將大量精力放在組織協(xié)調工作上,以保證項目計劃的進度和質量。今后總課題計劃每半年召開一次工作會議,加強學術探討,解決疑難問題,助推寫作進度。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為了加強學術新人的培養(yǎng)和訓練,本項目吸收一些研究生參加研究工作。如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博士生葉先闖、王凱、李玲玲等人,他們的博士論文選題不僅與本項目有關,也將有一批研究成果問世,有利于項目的縱深開掘。
本項目其中一個子課題“西周主體思想與文化”,原負責人南開大學張榮明教授,因身體原因調整為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系的許兆昌教授,以便保障課題進度和成果質量。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nèi)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 杜 勇:《<詩經(jīng)·六月>》與金文 京的地理問題》(2.5萬字)
載《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3期
內(nèi)容與觀點:《詩經(jīng)·小雅·六月》是一首描述周宣王時尹吉甫征伐獫狁,告勝凱旋,宴饗慶功的詩篇。詩中言及獫狁“侵鎬及方”,兵鋒直指京師地區(qū),是西周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外族入侵事件。詩中之鎬指鎬京,方即金文中的 京,位于鎬京南郊(今西安長安區(qū)斗門鎮(zhèn)以南)。 京與鎬京相比,只是一個行政副中心,但其文化教育中心、觀賞游樂中心的功能與地位,卻是鎬京王宮無法取代的。獫狁犯周以“鎬及方”作為終極軍事目標,試圖對周王朝予以毀滅性打擊。故終宣王一朝,獫狁的進攻始終不曾中止過,并未出現(xiàn)舊史所謂四夷賓服的中興局面。在民怨載道,四夷交侵的西周晚期,周王朝正一步一步走向末日。待幽王時西戎獫狁與申侯聯(lián)手,終于一朝斷送了赫赫宗周的政治命運。
價值與影響:該文利用新見金文資料對爭論甚烈的 京地理置問題置進行深入研究,提出 京位于鎬京南郊(今西安長安區(qū)斗門鎮(zhèn)以南),既是一個行政副中心,也是一個禮樂文化和觀賞游樂中心。這是有別于以往學者的新見解,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該文發(fā)表后,讀者從中國知網(wǎng)下載閱讀300來次。
2. 杜 勇:《從井氏采邑看西周世卿制度的尊賢功能》(2.3萬字)
載《古代文明》2018年第4期
內(nèi)容與觀點:關于西周井氏家族,過去有學者認為是商代井方之后,姜姓,居于關中西部鳳翔一帶。實際上,井氏當為邢侯子裔,姬姓,采邑在扶風周原一帶。畿內(nèi)井氏從畿外邢侯公室中分化而出,是西周中期執(zhí)掌王室大政的一個顯赫世族。其分支井伯氏、井叔氏有幾代人先后擔任王朝卿士,成為周天子的肱股之臣。從井氏采邑看西周世卿制度,并非如通常所說世族政治完全與建官用賢絕緣。世卿制度以采邑制為基礎,固然使王室任官范圍受到嚴重局限,致使只有少數(shù)姬姓貴族子弟可以入為王朝卿士,但就姬姓貴族內(nèi)部來說,世卿世祿并不是絕對的。世卿制度本身亦有尊賢的機制,是一個“親親”與“尊賢”相輔為用的矛盾統(tǒng)一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王室官員的精英化和朝廷的政治活力。
價值與影響:該文以西周井氏家族為切入點,仔細分析畿內(nèi)封國的政治進路,提出西周世卿制具有一定尊賢功能的新見解,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3. 杜勇:《西周“共和行政”歷史真相新探》(2.1萬字)
載《人文雜志》2019年第5期
內(nèi)容與觀點:關于“共和行政”的真相問題,以往學者或信《汲冢紀年》“共伯和干王位”,或持《史記》“二相行政”說,久訟不決,殆成千古疑案。近出清華簡《系年》有厲王流彘“共伯和立”的記載,可與《紀年》相呼應,似乎加強了人們從《紀年》不從《史記》的信心。實際上,國人暴動趕走厲王以后,畿內(nèi)諸侯共伯和并未篡位自立,而是以三公首席執(zhí)政的身份,會同召公、周公執(zhí)掌王室大政,以共伯和的名義發(fā)布國家政令,以共和作為年號,組成貴族合議制政府,維持中央政權的運行。在王室無君的情況下,這種合議制政府的執(zhí)政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朝廷權力運行的制度規(guī)范,因而被稱為“諸侯釋位以間王政”或“共伯和攝行天子事”。這可能就是西周“共和行政”的歷史真相。
價值與影響:該文對西周共和行政這一頗具爭議的歷史問題進行探討,提出 “共和行政”既非“共伯和干王位”,亦非周召二公聯(lián)合行政,而是以共伯和為首席執(zhí)政,聯(lián)合周公、召公等王室執(zhí)政大臣,組成的貴族合議制政府以代行王政。此說具有理論創(chuàng)新價值,有助于人們更加真切地認識此一歷史事件的真相。
4. 沈長云:《華夏族、周族起源與石峁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2.5萬字)
載《歷史研究》2018年第2期
內(nèi)容與觀點:華夏族起源于商周之際的歷史變革時期,華夏族的族稱出自周人對自己的反商部族聯(lián)盟的稱呼。人們崇拜的黃帝原只是周人奉祀的祖先,后隨周人主導的民族融合才演變?yōu)槿A夏族的共同祖先。周人出自白狄,與作為白狄祖先的黃帝一脈相承。這些史實的一些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近年來陜北神木石峁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而逐漸得到證明。石峁遺址是古代黃帝部族的居邑,石峁一帶同時是姬姓周族人的最早發(fā)祥地。周人以后輾轉遷徙到渭水流域,與氣候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有關。石峁先民將宮室及其他建筑修建在山梁高處,反映了他們對天的崇拜,這與以后周人對于天、天命的信仰一脈相承。史載黃帝“以玉為兵”,周的氏名亦反映周族出自以治玉為業(yè)的氏族。凡此種種均可與石峁出土的大量古玉相印證。
價值與影響:該文利用石峁遺址等新出考古資料,對華夏族、周族起源進行重新思考,提出由周人主導的民族融合使黃帝演變?yōu)槿A夏族的共同祖先,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組織召開6次以上課題組工作會議,及時檢查工作進展,交流新寫章節(jié),討論學術疑難問題,扎實推進項目研究。
2.參加國內(nèi)外與西周文明研究有關的各種學術會議,掌握學術前沿信息,交流項目研究成果,擴大課題學術影響。
3.組織考察新發(fā)現(xiàn)的三代文明考古遺址,及時了解考古發(fā)掘新進展和新資料,使本項目成果具有考古文化的深厚底蘊,充滿活力與時代感。
4.爭取出國考察古希臘、羅馬的文明遺存,以便研究中進行中西對比,更好地認識西周文明在中國乃至世界古典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5.編緝整理論文集,提交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使之成為項目執(zhí)行期間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6.督促各子課題負責人依照合作協(xié)議,完成發(fā)表專題論文的任務指標,以支撐和保障課題成果的質量。
7.統(tǒng)一編輯體例,夯實學術內(nèi)容,形成精品力作,達到優(yōu)秀鑒定等級,使之成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項目成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