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首席專家高志英教授統(tǒng)籌安排四個子課題組的田野點,協(xié)調各子課題組成員的合作搭配,帶隊或指導了對河南、云南、吉林的田野點調查;督促各子課題組分別在知網(wǎng)、百度學術等處廣泛搜集有關基督教中國化的文獻資料,包括相關記載資料與研究成果的漢文、英文與信仰基督教的少數(shù)民族的文字資料,整理調研資料。
現(xiàn)有公開發(fā)表并注明受此項目資助的論文1篇(AHCI),近期擬刊發(fā)論文4篇,擬出版專著4部,完成調查報告10余篇。
各子課題研究進度:
(一)第一子課題組:負責人唐曉峰率領子課題成員對河南、上海等田野點進行田野調查,重點收集資料;同時系統(tǒng)搜集有關中國農村基督教中國化歷程的中文、英文與少數(shù)民族文字的文獻資料。該課題組主要關注基督教中國化的歷史過程,搜集了近千頁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與農村教會相關的資料,并完成了專著《鴉片戰(zhàn)爭以來農村基督教中國化發(fā)展史研究》的框架部分,在補充收集資料后將開始撰寫。
(二)第二子課題組:負責人黃劍波重點調研內地農村基督教問題,順利搭建調查研究團隊;舉辦課題組成員會議,研討相關研究的重點和難點,2019年6月20-22日在西安舉辦第二次課題組全體成員會議,跟進前期進展,研討相關研究的重點和難點,部署下一步調研;重點選取河南三個地區(qū)作為農村基督教問題的調查點,并由原先的3個田野點擴展到漯河、鄭州、任丘等六個地區(qū);整理調研資料20余萬字,F(xiàn)于AHCI刊物《道風》上刊發(fā)了《從實證研究看漢語神學的未來》(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50期,2019年1月1日:P131-154)一文。
(三)第三子課題組:負責人艾菊紅帶領課題組成員主要關注東北的農村基督教問題并進行跨國比較。初步完成了對韓國基督教本土化歷程的資料收集,整理了近20萬字的調查報告《基督教在韓國的本土化》。后對東北朝鮮族農村和城市的基督教現(xiàn)狀進行了初步調研,完成了對在韓國的朝鮮族基督徒的調查,已整理完訪談資料,完成了《空心化的延邊朝鮮族村莊與漢族》(2萬字)、《延邊州在京朝鮮族的基督教信仰情況》(約3萬字)與《在韓朝鮮族的基督教信仰情況及身份認同》(3萬字)等調查報告。
(四)第四子課題組:在成果中,課題組成員李守雷的專著《邊疆民族地區(qū)基督教地域適應研究——以西雙版納地區(qū)為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11月)獲得云南省2018年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五)首席專家課題組:負責人帶領課題組成員在臺灣、云南等多地開展了田野調查,主要關注基督教在跨境民族中所呈現(xiàn)出的問題,以及中緬交界地區(qū)所形成的基督教文化帶及其在邊疆農村地區(qū)的問題。
二、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組經(jīng)過1年的調研,走訪了韓國、臺灣、河南、云南、吉林等多個田野點,每個子課題組收集整理調研資料均超20萬字,共計100余萬字。
唐曉峰課題組重在收集基督教歷史資料,赴上海檔案館等處收集資料,初步資料達100萬字,形成研究成果資料5萬字。黃劍波課題組收集了河南基督教的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并對河南鄭州、周口、洛陽三地進行實地調研,形成初步資料20萬字。艾菊紅課題組已經(jīng)完成對東北朝鮮族基督教發(fā)展歷史的資料收集和梳理工作,并赴韓國開展了田野調查,完成對韓國基督教本土化的資料收集和梳理,此后又在北京、延邊、河南等地開展調查。孫浩然課題組收集分析了歷史上全國農村基督教教案事件,并進行了分類整理;調研了云南、臺灣農村基督教信仰問題,并參與其他三個子課題組的部分調研工作。高志英課題組在云南的獨龍江、福貢、片馬、瀘水、芒市、耿馬、孟定、西雙版納等地開展田野調查工作,對這些地區(qū)在基督教中國化背景下所呈現(xiàn)出來的特征及表現(xiàn)出的問題進行調查,并形成了20余萬字的調查報告。
課題組成員在調研和文獻整理基礎上,形成了第一批研究成果,并通過舉辦和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進行成果的分享和研討。課題組成員參加的學術論壇20余次,主持的活動有:
1.首席專家高志英2018年6月份主持了第十一屆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全球化與中國西南”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知名人類學家就基督教與跨境民族對一帶一路的影響和作用進行了深刻地討論;2019年5月、6月于云南大學開辦反思民族志工作坊;
2.子課題負責人黃劍波于2018年6月29日—7月3日在泉州主持了“第三屆宗教人類學工作坊”,與宗教研究的相關人士就基督教本土化的問題進行探討;
3.子課題負責人唐曉峰主持了2018年9月22-23日于北京舉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分論壇,研討了基督教發(fā)展與鄉(xiāng)村振興等問題。
課題組成員多數(shù)都參加了以上四個會議,及2018年7月1日至3日于泉州舉辦的"第四屆宗教人類學論壇",2019年5月24日至26日于云南大學舉辦的"第五屆宗教人類學論壇"等會議。通過會議這個平臺進行了研究成果的交流,統(tǒng)一研究進度。其中子課題負責人艾菊紅研究員提交論文《一個多元族群村莊的天主教》與《宗教圣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分析了基督教在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傳播和本土化及宗教圣境作為地方性知識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獲得一致好評。
首席專家和四個子課題負責人帶領各自的研究團隊收集原始資料和文獻數(shù)據(jù),通過QQ、微信、郵箱及時分享資料成果,提高了資料使用效率。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無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研資料及時形成研究成果還存在一定的困難,第一是刊物的審批時間久,第二是課題組成員欠缺拉幫帶的習慣。
研究心得:
1.應設課題專職科研秘書一名,具體負責課題首席專家、子課題負責人和成員之間的信息溝通和資源整理等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2.課題負責人組建研究團隊時,應形成共識性很強的二級團隊,以便實現(xiàn)梯級管理和溝通;
3.團隊應實行目標管理制,規(guī)定首席專家、子課題負責人和成員的課題的參與時間、及預期的科研成果,從而實現(xiàn)團隊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4.借助現(xiàn)代通訊工具,如微信群、QQ群和集體郵箱等,以便及時溝通協(xié)調;
5.通過舉辦會議,課題負責人和成員能進行面對面的互動和交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已刊發(fā)、出版的部分成果:
1、課題組成員黃劍波、胡夢茵于《道風》(AHCI)發(fā)表了名為《從實證研究看漢語神學的未來》(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第50期,2019年1月1日:P131-154)的論文。文中指出實證研究為中國社會對基督教的理解做出了重要貢獻。1949年以來基督教在中國的實證研究中,關于基督教作為一個研究課題的三個假設表明范式在整個社會科學學科和基督教本身的發(fā)展中發(fā)生了變化。第一個假設是基督教被視為一個“問題”,實證研究為這個問題提供了適當?shù)慕鉀Q方案;第二個假設是實證研究遵循科學價值中立原則,因此被視為標準研究樣本,而基督教以及所有其他宗教則僅被歸結為文化、經(jīng)濟或社會的其他方面;第三個預設,也是最具創(chuàng)新性的方法,是將基督教視為“基督教/宗教”,作為簡單的還原論,這種方法的實證研究試圖證明人類主體與超越之間的相互作用,并試圖揭示人類主體如何在其宗教實踐中認知、理解和行動。
2、課題組成員李守雷的專著《邊疆民族地區(qū)基督教地域適應研究——以西雙版納地區(qū)為例》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2017年11月出版,該書以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傣族和哈尼族村寨中的基督教的今昔對比,借助扎實的田野材料,對基督教在該地區(qū)的地域適應過程以及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
已完成的部分調查報告:
1、《基督教在韓國的本土化》是艾菊紅帶領成員完成的調查報告,通過對韓國的基督教牧師的訪談及對其歷史的梳理,捋順了基督教在韓國的本土化過程,成為了可與國內的基督教本土化過程進行比較的文本。該課題組還完成了《空心化的延邊朝鮮族村莊與漢族》、《延邊州在京朝鮮族的基督教信仰情況》等調查報告。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2019年7月-10月:唐曉峰課題組前往上海檔案館等地收集資料;黃劍波課題組繼續(xù)在河南的6個田野點開展調查;艾菊紅課題組再次赴延邊進行調查,并由延邊大學李梅花老師在延邊進行較長時間的田野調查;孫浩然課題組繼續(xù)在云南中部及西雙版納等地調查;高志英課題組在滇西北、滇西、滇西南一帶開展田野調查。
2019年10月-2020年3月: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的撰寫,并形成初稿;
2020年4月-2020年7月:資料的完善與定稿;
2020年8月-12月:輔助項目負責人完成結項工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