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wǎng)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13日13:4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由國家社科工作辦于2017年11月批準立項,課題立項后,首席專家及課題組成員積極推進研究工作,認真討論課題研究的基本問題與總體框架,進一步明確了課題研究的問題意識和工作職責,強化了學術性、研究性與任務性、目標性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在首席專家的統(tǒng)一部署,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課題研究進展十分順利,核心問題與理論重心逐漸清晰和明確,研究計劃日益詳實,目標已經明確,并有希望在理論研究上有所突破。課題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如下:

1.順利完成課題的開題工作,并召開與課題研究主體內容密切相關的課題組全體會議,討論推進研究進度,明確了課題研究的目標與任務,完善了相關問題,為課題研究的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2017年12月22日,在開題報告會召開之前,課題首席專家主持召開開題報告會預備會議暨子課題負責人第一次全體會議。子課題負責人南京大學汪正龍教授、浙江大學王建剛教授、四川大學傅其林教授、河南大學張清民教授、北京大學金永兵教授參加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重大招標項目的具體實施計劃及研究方案,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的研究定位、問題選擇、論述方式、成果創(chuàng)新等方面,子課題負責人充分發(fā)表意見,展開討論,最終就課題研究的主體內容與基本問題達成一致,對開題報告會做出了充分準備。會議還就課題研究的機制保障及子課題負責人會議的常規(guī)形式等做出討論,以保障課題研究計劃的有效實施。

開題報告會于2017年12月23日在華南師范大學舉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江教授、復旦大學朱立元教授、浙江大學王杰教授、山東大學譚好哲教授、江西師范大學賴大仁教授、暨南大學蔣述卓教授、東北大學宋偉教授組成專家組,張江教授任專家組組長,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東北大學、暨南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吉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的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參加了開題報告會。首席專家段吉方詳細介紹了課題選題由來、總體思路、研究內容、研究框架及子課題內容,分別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之間的分裂與理論融合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疇、核心思想的提煉與完善”、“如何有效批判借鑒國外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闡釋”、“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基本闡釋如何更有效地把握中國文藝批評實踐”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匯報,子課題負責人南京大學文學院汪正龍教授、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王建剛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傅其林教授、河南大學文學院張清民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金永兵教授分別匯報了五個子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內容與研究計劃等,并對如何積極有效推進課題研究,完成高水平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做了進一步的討論。專家組高度評價了課題研究的意義,與會專家張江教授、朱立元教授、譚好哲教授、賴大仁教授、王杰教授、蔣述卓教授、宋偉教授等先后發(fā)言,從研究內容、研究思路、研究目標、研究成果等方面對課題研究做出了評議,認為該課題的設計系統(tǒng)全面、邏輯嚴謹,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重要的研究意義。同時也指出了課題研究應該完善和需要加強的內容。首席專家段吉方對與會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做出了回應,并表示課題組將召開會議,吸取開題報告會上專家組提出的意見,對課題部分內容作出調整。段吉方還就專家學者們的悉心指導表示感謝,并承諾整個課題組一定會交出滿意的成果。最后,專家組進行了認真討論和表決,一致同意課題通過開題。

2.在原有申報論證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了課題研究的學術史問題,明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基本問題領域和思想脈絡,確立史論結合、學理研究與資料文獻整理研究相結合、理論構建研究和具體問題探究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論原則,為進一步推進課題研究奠定了基礎。

課題自2017年11月立項的一年半左右時間以來,課題組圍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基本概念、發(fā)展歷程、思想演變、理論拓展等方面展開專門研究,在史論結合的方法論視野內進一步深化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主導框架,在核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標識性概念的厘定、理論發(fā)展與演進脈絡的梳理與探究等方面進一步深入挖掘。到目前為止,課題組成員在研究的內容導向、目標驅動、思想方法等方面已經達成一致,形成了學術共識。

3.嚴格按照有關工作要求及項目申報時的研究計劃推進研究工作,課題立項以來著重在研究內容的充實與完善、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交流與合作、成果宣傳與推介等方面開展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發(fā)展歷程較長,涉及的文獻資料較為豐富,課題組在文獻資料的整合梳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關文獻已經全部搜集完畢,并形成初步的文獻資料匯編和合集。在文獻資料整理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問題意識,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理論問題視域中凸顯歷史語境研究和中國問題的一致性,文獻資料整理對課題研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自本項目開題以來,課題組密切關注學術前沿,積極吸收前人相關研究成果,為課題研究奠定充分的學術基礎。在全面占有與本課題相關的圖書資料與學術資源的基礎上,課題組在階段性成果發(fā)表方面有突出的表現(xiàn)。共發(fā)表階段性研究成果49篇,其中CSSCI論文35篇;在《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等權威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6篇,《中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社會科學文摘》以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4篇。階段性研究成果聚焦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化歷程、五四文學文化經驗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歷史圖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經典形態(tài)與理論變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范式與理論建構等問題,開展了實質性的研究,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的理論形態(tài)、中國當代“新現(xiàn)實主義批評”、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建構策略與方向等重要理論問題,獲得學界好評。

(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第一子課題進展情況

第一子課題“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理論形態(tài):從經典到當代”由南京大學文學院汪正龍教授擔任負責人,主要成員有南京師范大學李永新副教授、韓山師范學院徐嬌娜副教授,南京大學李國成博士,南京大學肖煒靜博士。該子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目標是深入整理并發(fā)掘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形成語境、基本邏輯、理論形態(tài)和價值旨趣,梳理并闡釋馬克思的文藝思想從經典走向當代的歷史條件、文化語境與演進邏輯,通過對具體理論家的分析概括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基本問題和理論發(fā)展脈絡,重點研究馬克思文藝思想的基本問題以及后來演化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準問題,在理論形態(tài)上分析這些問題與各種派生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進而提煉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基本理論范式。結合開題報告會上專家意見以及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該子課題修訂完善了原有的研究框架和內容,在研究角度和理論切入方式上做了必要調整,使研究計劃更加合理,研究基本方向和學理基礎更加科學,能夠起到統(tǒng)領總的課題研究的作用。在研究內容上,該子課題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構成研究為基本內容,以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基本問題與派生形態(tài)為研究主旨,努力突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形態(tài)變遷及其問題形式的研究思路,主要圍繞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經典化歷程與機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美的規(guī)律”問題的提出及其美學意義、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世界文學與民族文學觀念、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的神話的永恒魅力問題及其理論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生產問題及其理論視域變革、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的悲劇與喜劇問題及其理論透視、意識形態(tài)批判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路徑及其演化等七大問題展開研究。目前,該子課題穩(wěn)步推進研究內容,處于落實課題研究計劃、啟動課題研究內容的初稿寫作狀態(tài),計劃于2020年12月完成課題的初稿寫作。課題立項以來,該子課題在穩(wěn)步推進研究計劃和研究內容的基礎上,發(fā)表多篇高水平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汪正龍教授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馬克思論悲劇與喜劇——歷史哲學、戲劇學與美學的三重透視》發(fā)表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全文13000字。論文深入全面梳理闡釋了馬克思關于悲劇與喜劇的論述,提出馬克思的悲劇喜劇理論研究,應以歷史哲學為切入點、以戲劇學為觀察點、以美學為引申點。研究成果是近年來關于馬克思悲劇喜劇經典美學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解決并推動了馬克思悲劇喜劇美學思想的當代化問題,是本項目研究的重要階段性成果.

2.第二子課題進展情況

第二子課題“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化語境與基本問題”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王建剛教授擔任子課題負責人,課題組成員有蘇州大學李勇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孫士聰教授、山東大學曹成竹副教授、吉林大學梁玉水副教授。該子課題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置于時代化、大眾化這一大的語境中進行系統(tǒng)考察,通過厘清其歷史進程與其間的理論邏輯關聯(lián),來深化我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課題立項以來,該子課題全體成員積極推動研究工作,子課題負責人王建剛與課題組成員就課題研究進展保持密切聯(lián)系,召開專門的子課題工作推進會2次,并采取網(wǎng)絡視頻、遠程會議、電子郵件等多種聯(lián)絡方式仔細分析子課題寫作中遇到的問題,較好地落實了預期研究計劃;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針對本課題的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化語境與基本問題”,認真討論研究計劃和課題寫作提綱,四易其稿,達成了學術共識,確立了知識社會學和“癥候閱讀法”的基本研究方法。圍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這一理論問題,努力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問題還原到具體社會歷史過程中,尋找其啟動、發(fā)生、發(fā)展的社會、政治與歷史動因 ,求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課題組還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代表著作進行文本細讀的方式,尋找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在中國化過程中的邏輯關系與演變機理,梳理其“自我發(fā)展”的軌跡。目前,該子課題進展順利,發(fā)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當代化與中國經驗》等階段性成果6篇,其中cssci文章4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1篇,《中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1篇,該子課題擬于2020年12月完成課題初稿的寫作。

3. 第三子課題進展情況

第三子課題“國外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闡釋”由四川大學傅其林教授負責,子課題成員有大連理工大學韓振江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陶國山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張成華講師、東北財經大學韓模永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吳娛玉副教授、溫州大學陰志科副教授。該子課題著重梳理和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在與人類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多重思想資源交融匯合中所形成的理論范式和理論形態(tài),在當代多重疊加的理論背景中,探賾國外學者闡釋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定位與學理特性,批判分析國外學者闡釋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經驗、可取之處與理論缺憾。該子課題在子課題負責人的統(tǒng)籌下,子課題成員多次就研究思路和研究計劃展開討論,召開子課題會議2次。進一步完善和充實了相關研究內容,并形成階段性的目標任務。該子課題發(fā)表了一批階段性成果,主要有傅其林教授發(fā)表的《馬克思主義文論本土化命題的理論自覺》,《江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韓模永副教授發(fā)表的《網(wǎng)絡文學“四要素”變遷及其批評標準的空間維度》,《當代作家評論》2019年第3期;陰志科副教授發(fā)表的《身體文化、身體美學、身體政治——伊格爾頓身體理論的三個層面》,《人文雜志》2019年第1期等。該子課題已經開始初稿寫作,預計2020年10月完成初稿。

4.第四子課題進展情況

第四子課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問題及其理論發(fā)展”由河南大學張清民教授負責,子課題成員有魯東大學董希文教授、暨南大學王進副教授、河南大學王銀輝副教授、河南大學裴萱講師、河南大學王中原副教授。該子課題研究人員地域和學校分布相對集中,交流便利,對子課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課題立項以來,結合開題報告會的專家意見,子課題全體成員積極開展工作,研究精力較為集中,進展順利有效;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問題及理論發(fā)展層面,該子課題的研究在學理上有所推動和發(fā)展;在研究思路上圍繞“經典選擇”“中國語境”“當下經驗”三條線索展開分析論證,在掌握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基礎上,梳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相關論述,辯證分析其當代發(fā)展的理論線索、歷史意義及啟發(fā),深入剖析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問題產生的學理邏輯及其理論走向。子課題發(fā)表的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深入總結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的歷史性、階段性、對象性特征,總結概括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研究的學術特點、思想意義與理論價值,取得較好的學術反響。該子課題共發(fā)表階段性研究成果8篇,其中CSSCI文章6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1篇,《中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1篇。

5.第五子課題進展情況

第五子課題“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與當代中國文藝批評實踐”由北京大學金永兵教授負責,子課題成員有華南師范大學李艷豐副教授、紹興文理學院范永康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陳立群副教授、安徽農業(yè)大學張偉副教授、江西師范大學肖明華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顏芳博士后。該子課題立項以來,子課題負責人和全體成員就研究提綱、研究內容和研究計劃多次研討,進一步完善了研究內容,明確了研究目標;該子課題發(fā)表CSSCI階段性研究論文6篇,其中發(fā)表在國家權威刊物《文學評論》文章1篇,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2篇;在研究內容和學理建設上,該子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較為全面地把握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當代文藝批評實踐的現(xiàn)狀與格局,深入辨析中國當代文藝批評實踐的成績與不足,同時,立足中國文藝現(xiàn)實,積極探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與中國本土文藝批評之間的理論聯(lián)系和話語實踐關系,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有效指導中國當代文藝批評方面做出積極探索;該子課題目前已經開始最終研究成果的寫作,個別子課題成員已經完成初稿;該子課題負責人和成員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學術會議,積極推進宣稱研究成果,取得較好成效。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調研數(shù)據(jù)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工作情況

1.由于課題研究時空跨度較廣,歷史發(fā)展時間較長,課題研究所需要的調研數(shù)據(jù)整理和文獻資料收集工作量較大。在課題論證階段,課題組全體成員已經樹立了通過扎實的資料文獻研究推進課題研究的理念;在開題報告會之后,課題組開展全面研究,資料文獻收集整理工作仍然是課題研究的重要保障和基本任務。課題組首先在文獻資料的整合梳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啟動并開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文獻資料匯編》(上、下)工程,并形成初步的文獻資料匯編和合集。

2.在文獻資料整理閱讀的基礎上,加強調研數(shù)據(jù)整理和分析。課題組成員有針對性地赴全國各地圖書館收集文獻資料,加強調研數(shù)據(jù)的整理運用,同時通過圖書購買、文獻資料翻拍、專家咨詢、專家訪談、調查問卷、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分析等多種形式開展調研數(shù)據(jù)的整理。目前課題組共購買相關圖書資料80種,文獻資料翻拍50份,專家咨詢6次,專家訪談5次,赴相關地區(qū)開展調研10余次。

3.課題組成員認真搜集梳理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包括圖書文獻、訪談資料和其他學術資源,形成相關調研數(shù)據(jù)整理分析綱目與學術年譜。課題組成員自立項以來對與課題研究相關的調研數(shù)據(jù)和文獻資料做了密切的學術跟蹤和整理運用,為本課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組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工作,立項以來,課題組已經主辦學術研討會4次,包括“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文藝理論研究的當代問題”第一屆高峰論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發(fā)展與中國文藝審美經驗”學術研討會、“馬克思主義美學傳統(tǒng)與當代批評的本體闡釋”學術研討會、“公共闡釋論”與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重構高端學術論壇;首席專家和課題組成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交流21人/次,包括“第三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并《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三屆理事論壇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從不同層面宣稱推介了課題研究成果。

2017年12月23日,課題組召開“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文藝理論研究的當代問題”高峰論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河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40位學者參加了會議。高峰論壇進一步明確了項目研究的問題意識和理論意識,在課題組內部起到了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同時,通過充分的學術討論,也進一步展現(xiàn)出了課題組成員在相關問題上的優(yōu)勢與不足,對課題組接下來進一步明確目標、落實任務、補齊短板、突出成效,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項目首席專家段吉方、子課題負責人汪正龍、傅其林于2018年5月4日—6日出席了“第三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tài)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并《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70周年紀念會”。來自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等科研機構、院校的近百名專家學者與會。項目首席專家段吉方教授、子課題負責人汪正龍教授、課題組成員李永新副教授、顏芳博士參加了學術研討會。段吉方做了《從經典到當代——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理論路徑》的報告,汪正龍做了《馬克思論悲劇與喜劇——歷史哲學、戲劇學與美學的三重透視》的報告,傅其林做了《東歐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形態(tài)》的報告,就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形態(tài)的歷史進程、馬克思的悲劇與喜劇思想及其當代發(fā)展等問題展開交流與對話。

2018年6月2日,項目首席專家段吉方了參加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三屆理事論壇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復旦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國內各大高校與科研院所的6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論壇。項目首席專家段吉方參加論壇,并做了題為《文化批判理論的中國語境與問題》的大會報告。此外,課題組其他成員如金永兵、張清民、梁玉水、孫士聰、顏芳、李艷豐、張成華等也積極參加學術會議與交流,多次參加與本課題相關的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認真吸收學術前沿研究成果,拓展了研究思路。課題組另外召開專家咨詢會議和課題組成員的專項工作會議4次,圍繞研究對象咨詢了多位專家,積極吸收專家意見,形成研究合力,有利推動了課題研究進程。

(三)國際合作情況

課題組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2018年7月,首席專家段吉方赴日本福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2019年7月16日—21日將赴愛爾蘭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項目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積極邀請國外學者來課題組交流,開展合作,邀請了美國麥魁特大學哲學系美學教授柯提斯·卡特教授、美國當代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和美學家舒斯特曼教授、意大利都靈大學馬西莫?里昂教授來課題組交流;課題組精心打造了“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當代批評”學術工作坊這一國際化學術交流品牌,先后邀請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知名學者到我校講學,課題組成員能夠有機會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學者面對面交流,積極了解國際學術前沿動態(tài),推動課題研究。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通過舉辦學術會議、參加學術論壇等形式積極推介課題研究成果,在課題組舉辦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文藝理論研究的當代問題”第一屆高峰論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發(fā)展與中國文藝審美經驗”學術研討會、“馬克思主義美學傳統(tǒng)與當代批評的本體闡釋”學術研討會、“公共闡釋論”與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重構高端學術論壇等學術研討會上,首席專家和課題組成員均代表課題組撰寫研究論文,積極準備會議發(fā)言,有效地推介了課題研究成果。

2.課題組立項以來,出版和報送《工作簡報》二期,約5萬余字;第三期《工作簡報》已經編寫完成,準備國家社科工作辦報送。

3.課題組在《學術研究》《社會科學家》《江西社會科學》等雜志設立了專業(yè)的研究專欄;通過階段性研究論文、專題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等形式積極開展研究成果的宣傳推介。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在課題研究內容方面,目前課題研究還需進一步加強問題導向研究,在史論結合的研究方案貫徹方面,還需進一步凝練方向。

2.在研究方法層面,課題組需要進一步加強方法論意識,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的宏觀歷史進程研究與個案研究方面,還需加強聯(lián)系。

3. 在研究視野方面,課題組還需進一步拓展學術視野和研究格局,還需進一步夯實理論和思想基礎。

4.在課題協(xié)作研究方面,課題組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聯(lián)系與溝通,保證課題研究的內容體系和語言形式的一致性。

(二)改進措施

1.加強學理研究,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化當代化理論建構方面,進一步提升學理研究的質量和水平,爭取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理論方面有所突破。

2.進一步提升理論站位,凝練話語體系,形成標志性研究成果,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理論建構方面有所作為。

3.課題組成員之間進一步加強聯(lián)系,首席專家加強統(tǒng)籌,子課題負責人之間加強溝通,建立明確的溝通和交流機制。每年度召開課題組全體會議1次以上,子課題負責人會議1-2次,定期反饋和交流研究進展和心得。

(三)研究心得與建議

1.該課題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問題,課題所涉及的歷史跨度較大,研究時空縱深較廣,資料文獻較多,具有一定的研究難度;特別是在理論上更加面臨理論突破的難題,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在中國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其中國化、當代化的過程既與世界范圍內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fā)展的宏觀格局有關,更有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和中國特有的語境特征,在這個過程中,探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的中國經驗,展現(xiàn)其理論建構特征,凸顯當代價值,將是本課題的研究重心所在,在這方面,雖然也存在一定的理論突破的困難,但是是本課題研究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課題組全體成員將共同努力,推動此課題研究。

2.關于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及理論研究的呈現(xiàn)方式,通過前期研究以及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的探究,課題組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的理論呈現(xiàn)方式上有了初步的探索,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內部產生了它的基本問題和理論形式,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一系列重要的原典著作蘊涵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文藝美學問題的深入闡釋,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理論內涵與問題論域。我們主要的方法論是從原典闡釋出發(fā),系統(tǒng)表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概念、原理與方法,對其經典性、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做出深入的學理研究。課題組通過系統(tǒng)整理、文本分類及個案探究等綜合研究手段,主要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的發(fā)展歷程及其理論特征,重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與建設方面成績和意義的探索,在這方面,獲得了學界的認可,我們認為,這種研究方案大致是可以的,是能夠經得起學界的檢驗和推敲的。

3.在核心概念上,課題組就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化”“當代化”的概念,進行了專門的討論和辨析,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共識。課題組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化”中,有幾重關系需要厘定和考慮。首先是作為一種學科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次是作為一種理論命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是什么聯(lián)系。作為一個學科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它是一個穩(wěn)定的范疇,所指明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的選擇、接受、融合、發(fā)展、闡釋、創(chuàng)新的過就,是這種學科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的重點和內容。作為一個理論命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則偏重于理論層面和觀念層面的認識,它的概念內涵與其理論脈絡中的思想觀念發(fā)展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是本課題研究的主旨所在!爱敶钡膯栴}較為復雜。哪個時間段才算“當代”?誰的“當代”?容易造成內涵判斷的困難。在本課題的前期研究中,我們提出,“當代”首先是一種歷史語境的思考,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當代研究與當下的歷史語境有關,但這個語境不是作為一種言語環(huán)境和語言因素的語境( Context),也不是重視文化差異的跨文化意義上的語境或語境文化(Context Culture),而是一種寬泛意義上的文化語境,是一個融合了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因素的時代語境。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化當代化研究與以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美學研究有不同的主題與內容。

4.通過前期的研究,特別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的核心論域、理論呈現(xiàn)方式、核心概念討論和探究,隨著研究的深入,課題組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具有較高的學理研究價值和理論建構意義,特別是這一課題與百年來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密切相關,在理論的實踐性、當代性上值得作出深入的探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化歷程是世界范圍內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與建設中的中國經驗、中國理論模式問題更加值得進一步的關注,需要作出專門性的探索,從研究心得的角度看,這既是本課題的難點,也是重點所在、任務所在和理論研究職責所在。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1.代表性成果簡介

段吉方:《馬克思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理論內涵、闡釋立場與實踐意義》,《社會科學家》2018年第3期(名家特稿專欄);《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10期全文轉載;《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2018年第9期全文轉載。

該論文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問題的歷史進程、理論內涵、闡釋立場與實踐意義做出了系統(tǒng)、宏觀理論研究,是近年來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學理研究與理論定位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受到學界較大關注。文章指出,在歷史視野和問題形式交錯思維中,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應該突出如下幾方面的內容:首先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形態(tài)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研究離不開理論形態(tài)的總結和探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化當代化需要在理論形態(tài)上予以呈現(xiàn)。其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與當代化的關系研究,既要強調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整體哲學觀念和基本精神研究,也要有所側重,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觀念、基本范疇、理論形式及其表達內容的具體化問題研究。最后,還需要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和理論進行系統(tǒng)的批判研究。該研究成果在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fā)展視野內,對各種類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進行深入的理論分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基本理論形態(tài)進行總結和梳理,在此基礎上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問題域,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提供了建設性意見。

汪正龍:《馬克思論悲劇與喜劇——歷史哲學、戲劇學與美學的三重透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新華文摘》2018年第13期論點摘編,《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2018年第6期轉載。

文章突破傳統(tǒng)的美學和現(xiàn)實主義文藝理論的角度來考察馬克思關于悲劇和喜劇的論述,認為馬克思對悲劇與喜劇的論述融合了多重視角,其中歷史哲學是切入點,戲劇學是觀察點,美學是引申點。歷史、戲劇、美學在馬克思對悲劇與喜劇的論述中構成一個整體,歷史被賦予某種特殊的戲劇化的文學形式,悲劇與喜劇充當了一種社會文化批評的范式,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產生了獨到的美學效果。文章還對馬克思的悲劇觀與喜劇觀進行了再思考,指出由于歷史、戲劇、審美三者并不一定具有統(tǒng)一性,所以有時候在馬克思那里也形成了裂痕,被放大了的歷史哲學視野會在不經意間造成對戲劇學維度和美學維度的遮蔽,使歷史的分析淹沒戲劇學和美學的分析。該文是國內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學界引起了較好的反響。

李艷豐:《審美文化的治理性與當代美學話語的文化政治轉向》,《文學評論》2019年第3期。

文章在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文化研究視野內,從大眾審美文化的現(xiàn)實語境出發(fā),結合大眾審美文化發(fā)展的經驗性變遷,分析了大眾審美文化理論話語的實踐與感性、實用與美學等多重變革。文章認為,大眾審美文化新的現(xiàn)實經驗與理論意識,推動了審美實踐與文化治理的融合,形成了審美文化治理的文化話語范式。審美文化治理將審美視為塑造主體的治理性技術,強調通過感性世界的審美介入,形成審美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融通耦合的結構,最終實現(xiàn)以審美實踐助推文化治理的目的。文章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治理理論予以批判,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反思審美文化治理問題時,主要拘囿于知識話語和文化觀念的領地,其理論帶有明顯的審美烏托邦色彩。文章從馬克思主義美學角度對審美文化治理性內涵的反思,對當代大眾審美文化建設與大眾文化研究有一定的理論啟示。

段吉方:《從經典形態(tài)到當代發(fā)展——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路徑》,《文藝爭鳴》2018年第7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2018年第11期全文轉載。

該研究成果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的學術史視野與基本問題研究出發(fā),系統(tǒng)探究了一個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理論在中國歷史、現(xiàn)實和文化語境中選擇、接受、融合、發(fā)展、闡釋、創(chuàng)新的過程。指出,從學術史的視野來看,這一過程既面向過去又指向當下和未來,醞釀和催生著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形態(tài)和中國范式,并在面對當下中國經濟社會轉型與文化發(fā)展現(xiàn)實過程,不斷融入中國當代文藝批評實踐過程中,產生了新的理論問題與實踐觀念,迫切需要當代美學和文藝理論研究做出理論總結。該研究成果探究了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從經典形態(tài)到當代發(fā)展的理論路徑,對推動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的具體問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是近年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方面值得關注的理論成果。

王銀輝:《道路與抉擇:盧卡奇人民性轉向探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

文章根據(jù)盧卡奇不同時期的論著,指出其人民性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與其個人發(fā)展道路上的抉擇緊密相關,前后經歷了三次重要轉向。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置身于資產階級思想潮流之中的盧卡奇逐漸步入馬克思主義學徒期,發(fā)現(xiàn)工人階級的進步性與歷史使命。20世紀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盧卡奇的人民性思想由萌芽發(fā)展至確立,將無產階級專政發(fā)展為工農民主專政,并提出人民性的文藝創(chuàng)作理念與實踐原則。20世紀50年代以后,他的人民性理論由文藝理論領域最終轉向哲學思考,致力于從馬克思主義美學、哲學角度探索人及其社會存在問題。這些“轉向”的產生是其個人精神特質、理想追求以及歷史發(fā)展與社會進步共同作用的結果。

李永新:《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理論形態(tài):從經典到當代》,《漢語言文學研究》2018年第2期。

文章在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發(fā)展的基礎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從經典到當代的發(fā)展存在著多聲部的復調過程,這既涵蓋馬克思的原典著作以及各種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經典著作,又要求努力結合歷史語境,深入總結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從經典形態(tài)到當代的理論形態(tài)、從西方研究發(fā)展到中國經驗過程中存在的理論范式、基本問題與成功經驗。文章認為,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經典化和當代化問題,既要注意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基本問題與派生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又要深入閱讀馬克思主義的各類經典文藝理論論著,在廓清馬克思的經典文藝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傳統(tǒng)之間的關聯(lián)與區(qū)別的同時,分析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的基本問題、理論范式,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與不同時期的中國問題和中國經驗有效結合路徑,還要在堅持歷史與邏輯辯證統(tǒng)一的前提下,總結從經典到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理論建構路徑和學理價值。

段吉方:《審美與政治:當代西方美學的政治轉向及其理論路徑》,《外國文學研究》2017年第6期;《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3期 轉載。

文章主要在當代美學與文化理論視野內,探究當代西方美學的文化政治轉向及其理論路徑問題,提出了當代美學文化政治轉向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問題與實踐指向。文章重學理分析和理論思辨,強調審美文化理論研究與當代文化批評實踐相結合,在寬廣的理論視野和深入的學理探究中,著重批判分析當代西方美學在文化政治轉向中所展現(xiàn)出的理論啟發(fā)、思想意義及其理論缺陷。文章指出,當代美學研究既要重視西方當代美學的文化政治轉向所展現(xiàn)出來的文化實踐啟發(fā),同時又要批判其理論不足,特別是需要借助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理論成果,積極引導當代美學研究超越現(xiàn)代性困境,實現(xiàn)美學的現(xiàn)實批判功能。該論文是當代美學與文化理論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理論啟發(fā)性的成果,特別是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汪正龍:《文學反映論:緣起、爭論與前景》,《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2019年第4期全文轉載。

該研究成果是課題組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著重探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反映論問題,對文學反映論的哲學基礎、理論特征及其表達方式等問題作出了具體研究,研究成果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突破;該研究成果的另一特色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fā)展中文學反映論的相關理論爭論做條分縷析的分辨研究,對文學反映論的理論緣起、思想爭論及其發(fā)展前景作出批評展望,體現(xiàn)出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學術視野。

張清民:《時代精神與高峰文學作品》,《山西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2018年第5期轉載。

文章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當代化的代表文本——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理論出發(fā)點,論證分析了新時代文學家應當秉持的時代精神、藝術理念以及創(chuàng)造高峰文學作品的必經之途。論文指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在文化軟實力方面大幅度提升,作家創(chuàng)作高峰性質的作品是時代賦予的社會使命。能否創(chuàng)作出高峰文學作品取決于作家能否站在時代的精神前沿,精準理解和把握當下中國的時代精神,精準理解和把握“時代精神”在內涵上的四個邏輯維度。創(chuàng)作高峰文學作品需要這樣的時代精神: 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的人民精神,直面人生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無私無畏的批判精神。承擔時代使命的作家必須具有鮮明的時代意識、敏銳的政治意識、強烈的批判意識、嶄新的世界意識、多元的包容意識、形上的超越意識。該文是國內文論界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方面較有理論深度和學理分析的成果,在馬列文論研究界引起了關注和反響。

肖煒靜:《卑俗之物占據(jù)“原質”之位——齊澤克對崇高美學的拉康化拓展及其政治哲學之維》,《國外文學》2018年第4期。

論文闡釋了齊澤克對崇高美學所進行的拉康化闡釋及隱含的政治哲學與意識形態(tài)批判之維。齊澤克認為,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是“原質”與其“代理者”不同關系的展現(xiàn),分別是“完美地占據(jù)原質之位”、“保持原質空位”、“將卑俗之物提升至原質之位”。文章認為,齊澤克以拉康的精神分析為基礎,更關注“崇高化”的符號機制,卑俗與崇高既是“絕對視差”,又是“莫比烏斯帶”的兩端。齊澤克對藝術史與政治哲學的分析采取的是“六經注我”的方式,在二者之間建立的是“結構化類比”的關系。 該文是國內論述齊澤克崇高美學的關鍵性成果,將美學與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的商品拜物教、意識形態(tài)批判相互結合,頗具創(chuàng)新性,在學界有較好的反響。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在課題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案上,隨著前期研究工作的推進,課題組逐漸聚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的具體問題層面上來,著眼于解決課題研究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論問題,力爭在理論研究上有所突破,具體而言,具體解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這個“經典”的范圍是什么,主要指的是哪些文獻?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化研究如何更深入、全面、具體地從學理上呈現(xiàn)出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在中國”如何從理論上區(qū)別開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當代化研究中,“當代化”如何呈現(xiàn),如何針對當代中國文學藝術發(fā)展實踐中的多語境疊合現(xiàn)象作出闡釋?如何深入把握當代中國文藝批評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展現(xiàn)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研究成果對當代中國文藝批評實踐的指導意義。在前期的研究中,各個子課題已經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這些問題,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也已經有所呈現(xiàn),在下一步的研究計劃中,會進一步將課題研究的這些重點難點問題進一步深化,在理論上有所拓展,思想觀點上進一步明確,理論建構上力爭有說服力,這是課題組在下一步研究計劃中的核心問題。

2.各子課題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具體研究,確保研究計劃切實可行,研究方案明確具體,研究進程齊頭并進,研究成果集中凝練。第一子課題重點在理論上探究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在理論形態(tài)上的發(fā)展演化歷程,從概念與體系層面對馬克思關于文藝和美學的諸多論述深挖細究、抽絲剝繭;進一步加強文獻研究力度,凸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文獻構成研究;強化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延伸與擴展研究,歸納分析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范式。第二子課題著重解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的現(xiàn)實條件與內在理據(jù),探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的內涵、外延,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時代訴求、歷史條件、發(fā)展脈絡與精神內涵做正本清源的探究,彰顯“中國語境”與“中國問題”。第三子課題在國外學者闡釋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譜系和思想范式研究方面聚焦用力,對國外學者闡釋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不同理論范式與理論形態(tài)進行梳理分析,在對國外不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范式和理論形態(tài)的批判性反思中,進一步思考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的可行性途徑。第四子課題著重探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的當代問題及其基本理論表現(xiàn)形式,梳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當代化”的研究論域、基本問題及其相關理論發(fā)展過程,同時在學術研究理路及方法上進一步調整,重點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細讀分析和學理探討,特別需要吸收新文學運動以降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加強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分析;從知識系譜學的角度,解決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如何回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典文本,如何在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文本的基礎上,析離出文藝思想發(fā)展研究的再生節(jié)點,尋找能夠促進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有效解釋當代文藝現(xiàn)象的理論因素,從理論上揭示其理論發(fā)展的邏輯機制。第五子課題努力做到全面把握中國當代文藝批評實踐的現(xiàn)狀與格局,辨析中國當代文藝批評實踐的成績與不足;立足中國文藝現(xiàn)實,探究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與中國本土的文藝批評之間的理論聯(lián)系和話語實踐關系,探索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有效指導中國當代文藝批評的具體化方式;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出發(fā),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文藝審美經驗結合起來,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域中思考、認識、評價中國當代的文藝實踐,在具體的文藝批評實踐中辯證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探究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國化當代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話語的生成。

3.在下一步的研究計劃中,課題組在確保研究問題聚焦,研究計劃和方案有效的前提下,穩(wěn)步推進課題研究。同時,明確各子課題最后研究成果的具體研究綱要,形成詳細的寫作研究計劃,具體而言,各子課題的寫作研究計劃分列如下:

第一子課題 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理論形態(tài):從經典到當代

導論:從經典到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理論形態(tài)變遷及其問題形式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理論構成:基本問題與派生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馬克思文藝思想:理論支點與建構起點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派生化潛能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派生形態(tài)的構成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經典化歷程與機制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構成與范圍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經典化的路徑差異

第三節(jié) 當下與未來: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經典化的機制

第三章 “美的規(guī)律”問題的提出及其理論形態(tài)的不同發(fā)展路徑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美的規(guī)律”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美的規(guī)律”問題的論爭及其理論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美的規(guī)律”問題的當代理論形態(tài)及其思想演變

第四章 世界文學、民族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問題的理論演進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世界文學與民族文學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世界文學觀念的當代演化及其理論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全球化背景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民族化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的神話的永恒魅力問題及其理論發(fā)展

第一節(jié) 馬克思論神話及其永恒魅力

第二節(jié) 馬克思思想結構中的神話因素

第三節(jié) 馬克思與20世紀神話批評和神話學

第六章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生產問題及其理論視域變革

第一節(jié) 走向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及其可能性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的基本視域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的多副面孔

第七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的悲劇與喜劇問題及其理論透視

第一節(jié) 歷史哲學視野下的悲劇與喜劇

第二節(jié) 作為戲劇的悲劇與喜劇

第三節(jié) 作為美學范疇的悲劇與喜劇

第八章 意識形態(tài)批判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路徑及其演化

第一節(jié) 意識形態(tài)的“遮蔽性”及其與文論的關系

第二節(jié) 作為思想觀念的意識形態(tài):文藝的政治功能與價值

第三節(jié) 美學的政治轉向中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實踐

第九章 從拜物教、資本到戀物癖、物神:資本問題的理論拓展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資本與拜物教研究

第二節(jié) Fetishism:物神崇拜、戀物癖、商品拜物教

第三節(jié) 欲望凝結體:菲勒斯(Phallus)與貨幣

第四節(jié) 形式的同構:能指滑動與資本增值

第十章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文學反映問題及其理論論爭

第一節(jié) 反映論及其在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中的表現(xiàn)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傳統(tǒng)中的反映論問題

第三節(jié) 文學反映論的爭論及前景

結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范式:理解、超越與激活

第二子課題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化語境與基本問題

導論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的歷史語境與基本歷程

第一章 “五四”文學文化經驗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的歷史圖景

第一節(jié)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的歷史發(fā)動

第二節(jié)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中的理論譯介問題

第三節(jié)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的歷史經驗

第二章 反映論抑或表現(xiàn)論: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創(chuàng)作方法問題

第一節(jié) 從實證論到反映論

第二節(jié) 反映論與現(xiàn)實主義問題

第三節(jié) 表現(xiàn)論與浪漫主義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文藝本質問題論爭

第一節(jié)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第二節(jié) 人性論或階級論

第三節(jié) 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關系

第四章 “文藝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的話語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歷史緣由: “文藝大眾化”論爭的理論背景

第二節(jié) 話語生成:“文藝大眾化”論爭中的馬克思主義話語

第三節(jié) 美學形式:“文藝大眾化”中文藝“人民性”話語的草創(chuàng)

第四節(jié) 歷史價值: “文藝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

第五章 延安道路與中國作風:40年代毛澤東延安《講話》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典范價值

第一節(jié) 毛澤東延安《講話》的歷史語境與理論情境

第二節(jié) 工農兵方向與文藝大眾化

第三節(jié) 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

第四節(jié) “人民文藝”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話語形態(tài)的確立

第六章 本質理論對象化與自然的人化:美學大討論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

第一節(jié) 社會語境:美學大討論的發(fā)生

第二節(jié) 理論契機: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運用與拓展

第三節(jié) 人的本質理論對象化與自然的人化

第七章 統(tǒng)編教材與知識秩序的建立: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國化的學科建制

第一節(jié) 統(tǒng)編教材與文藝理論學科體系的建構

第二節(jié) 統(tǒng)編教材與中國文藝理論的知識譜系

第三節(jié) 統(tǒng)編教材與政治詩性空間的確立

第四節(jié) 以群與蔡儀兩本教材文藝觀的對比研究

結 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的“未完成性”

第三子課題 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闡釋研究

導論: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闡釋:語境、歷程與問題

第一章 “經濟基礎∕上層建筑”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模式

第一節(jié) “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理論模式及其理論原典含義

第二節(jié) 雷蒙·威廉斯論“經濟基礎∕上層建筑”

第三節(jié) 阿爾都塞的“多元決定論”與“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理論

第四節(jié) 葛蘭西的上層建筑理論及其對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理論模式的闡釋

第二章 反映論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唯物史觀研究

第一節(jié) 反映論的哲學基礎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唯物史觀

第二節(jié) 列寧的反映論及其理論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中的反映與審美反映問題

第三章 現(xiàn)實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批評形式

第一節(jié) “席勒式”“莎士比亞化”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批評問題

第二節(jié) 盧卡奇的現(xiàn)實主義文論思想及其與現(xiàn)代主義的論爭

第三節(jié) “無邊的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現(xiàn)實主義消解的兩種方式

第四節(jié) 布萊希特的現(xiàn)實主義理論

第五節(jié) 詹姆遜的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批評思想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異化”問題及其理論拓展

第一節(jié) 異化與商品拜物教: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異化”問題

第二節(jié) 盧卡奇的異化理論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弗洛姆的文化批判理論對“異化”問題的反思

第四節(jié) 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理論對“異化”問題的批判

第五章 意識形態(tài)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方法論

第一節(jié)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與文藝意識形態(tài)性

第二節(jié) 特里·伊格爾頓的“文本科學”思想與意識形態(tài)批批評

第三節(jié) “新葛蘭西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中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

第四節(jié) 托尼·本尼特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批判闡釋

第六章 藝術生產論與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理論演變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藝術生產論及其理論內涵

第二節(jié) 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生產理論及其美學效應

第三節(jié) 阿爾都塞的藝術生產理論

第四節(jié) 馬舍雷的藝術生產理論

第七章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歷史悲劇問題及其現(xiàn)代闡釋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的悲劇問題

第二節(jié) 作為藝術形式的悲劇:盧卡奇、本雅明、布萊希特

第三節(jié) 日常悲劇與悲劇的現(xiàn)代性:英國現(xiàn)代悲劇理論及其美學意義

第四節(jié) 喬治·斯坦納:悲劇的消亡及其理論論爭

結語 國外學者闡釋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的中國啟示

第四子課題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問題及其理論發(fā)展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化:語境、立場與問題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化的歷史語境 (世界范圍內的語境、中國)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和當代化的關系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化研究的問題視域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建構的學理資源

第一節(jié) 中西傳統(tǒng)文論資源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建構

第二節(jié) 中國當代文論資源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建構的理論路徑

第三節(jié) 西方文論經驗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建構

第四節(jié)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發(fā)展的影響與啟示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當代西方文化思潮的理論對話及其影響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文化思潮的理論融合與發(fā)輔助

第二節(jié) 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思潮對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挑戰(zhàn)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理論的理論連接與表達方式

第四節(jié) 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對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影響

第五節(jié) 馬克思主義與形式主義的理論對話與啟示

第四章 新時期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及其學理建設

第一節(jié) “《手稿》”研究熱潮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發(fā)展

第二節(jié) 人道主義大討論與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理論拓展

第三節(jié) 文學主體性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理論更新

第四節(jié) 審美意識形態(tài)理論與新理性精神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推動

第五章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形態(tài)重估

第一節(jié)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形態(tài)類型

第二節(jié) 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問題研究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第三節(jié) 文藝的民族形式等問題的中國特色闡釋與學理建設

第四節(jié) 文學生產與媒介發(fā)展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問題域的更新

第五節(jié) 文藝體制與文藝政策的中國形態(tài)及其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發(fā)展

第六章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建構的理論路徑與發(fā)展方向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建構的理論基礎和話語結構

第二節(jié) 鄧小平《祝辭》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建構

第三節(jié) 習近平關于文藝問題系列論述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發(fā)展

第四節(jié) 不忘本來與吸收外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代建構的理論路徑

第五子課題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與當代中國文藝批評實踐

導論 當代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文藝批評:當代中國文藝批評的現(xiàn)狀、成績與問題

第一章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中國文藝批評的文化自信

第一節(jié) 樹立中國當代文藝批評的文化自信應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第二節(jié)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奠定中國當代文藝批評的文化審美底蘊

第三節(jié)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振中國當代文藝批評的文化價值自信

第四節(jié)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富中國當代文藝批評的話語形態(tài)

第二章 “人民性”話語與當代中國文藝批評的核心價值

第一節(jié) 文藝人民性的提出與內涵

第二節(jié) 文藝人民性如何可能:文藝人民性的討論及其理論呈現(xiàn)方式

第三節(jié) 文藝人民性:作為當代中國文藝批評的核心價值

第四節(jié) “人民性”話語與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標準

第三章 “文藝精品論”與當代中國文藝的創(chuàng)作導向

第一節(jié) 理論內涵:文藝精品論與馬克思主義文藝創(chuàng)作論的中國化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現(xiàn)實意義:文藝精品論與中國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現(xiàn)狀的理論反思

第三節(jié) 實踐導向:文藝精品論對中國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的理論與實踐指導

第四節(jié) 價值立場:文藝精品論對中國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的核心價值引領

第四章 重塑文學的“真”:當代中國文藝批評的“新現(xiàn)實主義”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實踐性及其批評傳統(tǒng)

第二節(jié) 寫真實:當代中國文藝批評的觀察視角

第三節(jié) 求真理:當代中國文藝批評的洞察深度

第四節(jié) 塑真情:當代中國文藝批評的情感高度

第五章 新媒體與網(wǎng)絡文藝批評:當代中國文藝批評的媒介轉向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思想資源與當代中國網(wǎng)絡文藝批評的范式建構

第二節(jié) 新媒體時代網(wǎng)絡文藝的誕生與發(fā)展

第三節(jié) 網(wǎng)絡文藝批評的存在樣式

第四節(jié) 網(wǎng)絡文藝批評的新型特質

第六章 從語言到影像:當代中國視覺文化批評及其理論建構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視野內的當代視覺文化批評的話語生產

第二節(jié) 視覺批評的當代發(fā)生機理及其與傳統(tǒng)鏡像的關系

第三節(jié) 視覺文化批評現(xiàn)代衍化的社會機理及其文化邏輯

第四節(jié) 當代視覺文化批評的審美立場與馬克思主義向度

第七章 文藝批評中的“中國故事”與當代中國文藝實踐

第一節(jié) 講好中國故事與當代文藝批評的理論內容

第二節(jié) “中國故事”與當代中國文藝批評的美學形式

第三節(jié) “中國故事”啟示下的當代文藝批評話語建構

第八章 批評與大眾:如何深化中國當代的大眾文化批評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與當代大眾文化批判的理論依據(jù)

第二節(jié) 文化研究與大眾文化批評的話語移植

第三節(jié) 批評如何對待大眾:中國當代文藝批評的大眾化問題

第四節(jié) 消費時代,批評何為:當代中國文藝批評的“市場化”問題

結語

4.在具體的時間節(jié)點上,下一步的研究計劃分如下幾個階段進行,2019年7月-2020年12月),各子課題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綜合分析相關研究計劃和進程,在有效使用文獻資料和調研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和細化研究目標,開展初稿寫作,確保在2020年12月完成初稿的寫作計劃;2021年1月-2021年12月,各子課題提交完整的初稿,個子課題負責人根據(jù)研究計劃和方案審定子課題初稿,對課題寫作質量做出學術評估,同時協(xié)調各子課題成員認真研讀課題研究初稿,初步完成通稿工作。此間召開子課題組負責人會議1次,主要討論初稿寫作質量,分階段召開課題組全體成員會議2次,首席專家協(xié)調各子課題負責人認真討論初稿,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調整;2022年1月-2022年8月,召開專家咨詢會,針對初稿,征求專家意見和建議,進一步加強初稿的修改工作,召開課題組全體成員會議,開展互評互改,確保課題最終結項成果的質量,同時積極準備項目結項工作。

5.在整體推進課題研究進度的基礎上,加強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寫作與發(fā)表,力爭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發(fā)表階段性研究成果50篇,其中CSSCI論文不少于30篇,國家權威期刊論文不少于5篇;積極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召開國際學術會議2次,國內學術會議2次,召開課題組全體成員會議不少于3次,課題組成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不少于20人/次;加強成果宣傳與推介,報送《工作簡報》不少于4次,向國家社科基金?陡宀簧儆4次。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
威远县| 关岭| 旅游| 台北县| 定南县| 吕梁市| 鲁山县| 柘荣县| 利津县| 民和| 弥勒县| 福建省| 景泰县| 济源市| 兴城市| 庆城县| 桐乡市| 靖江市| 山阳县| 托里县| 蒙自县| 开鲁县| 武夷山市| 门源| 阳泉市| 兴化市| 铜梁县| 武川县| 福海县| 乃东县| 兴义市| 江口县| 福贡县| 岳池县| 赞皇县| 东莞市| 南溪县| 德清县| 博乐市| 钟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