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nèi)容: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良好,三個子項目均進展順利,分述如下:
子項目之一“漢語詞源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課題組曾昭聰、任繼昉、謝曉暉、譚宏姣、卞仁海、陳波先等已經(jīng)在公開發(fā)行的學術刊物(包括學術期刊和學術集刊)發(fā)表相關論文13篇,在漢語詞源學的宏觀探討與基礎理論的微觀研究方面都有比較深入的進展。另有已經(jīng)完成并投稿的論文數(shù)篇。
子項目之二“漢語詞源學史研究”,其終期成果將是五部專著,合為一套叢書,分別由以下人員承擔:劉衛(wèi)寧(暨南大學)《先秦兩漢詞源學史》,曾昭聰(暨南大學)《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詞源學史》,王國珍(湖州師范學院)《宋元明詞源學史》,魏宇文(嘉應學院)、張夢帆(暨南大學)《清代詞源學史》,朱樂川(南京師范大學)《現(xiàn)代詞源學史》。各專書都已開始撰寫并有一定程度的進展,預計能在本課題計劃完成時間內(nèi)做完相關研究,寫出書稿。
子項目之三“《現(xiàn)代漢語詞源詞典》編纂與研究”,在原有的部分編纂成果(即王锳先生留下的ABCD四個字母下面的詞條和曾昭聰所撰H詞條)基礎上,重新進行了編寫人員的微調(diào),到現(xiàn)在為止,已經(jīng)有新編寫的四個字母的詞條初稿完工,其他工作在都在有序進行中。
②調(diào)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項目獲批之后,課題組進行了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和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本課題不需調(diào)研數(shù)據(jù)和國際合作):
其一,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方面,課題組對本校圖書館和廣州地區(qū)其他高校圖書館的相關資料都進行了摸查,并陸續(xù)購置了多種相關圖書資料,文獻資料基本齊備。
其二,學術會議方面,舉辦小型學術研討會2次。第一次:開題研討會。本課題于2018年1月6日至7日舉行了開題研討會,項目組成員、評議專家、暨南大學文學院共三十五人參加了開題研討會。項目組首席專家曾昭聰教授,子項目負責人中南大學任繼昉教授、暨南大學王彥坤教授、北京大學董秀芳教授,評議專家浙江大學方一新教授、王云路教授,貴州師范大學史光輝教授,暨南大學邵敬敏教授,以及協(xié)助項目申報的班弨、梁冬青、熊焰、鐘明立教授等蒞會指導。項目組成員浙江大學汪維輝教授、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李宗江教授以及魏宇文、高列過、譚宏姣、朱習文、卞仁海、劉江濤、劉衛(wèi)寧、王國珍、王勇、謝曉暉、張蔚虹、張相平、朱樂川等來自國內(nèi)各高校的中青年教師參加了會議。第二次:中期研討會。2019年5月28日舉行了部分廣州市高校的課題組成員參與的小范圍中期研討會,研討的內(nèi)容主要是研究過程中碰到的具體問題;研討會上請清華大學張美蘭教授作了題為“明清漢語詞匯研究與多文本考證”的專題講座。
其三,學術交流方面,課題成員參加了各種學術會議,主要有:2018年10月13-15日湖南師范大學《古漢語研究》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2018年10月26-29日湖北大學舉辦的第十八屆全國近代漢語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2日-6日韓國延世大學舉辦的第十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會議、2018年11月9-12日揚州大學與高郵市政府舉辦的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8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16-19日華中師范大學舉辦的第十二屆全國漢語詞匯學會議等。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課題開題研討會之后,課題負責人為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撰寫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漢語詞源學》一文,已于2018年5月2日電子郵件投稿,尚無采用通知。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課題范圍較大,三個子項目雖然相關,但各有重點,有一定的研究難度。本課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正如開題研討會上的專家所提意見,這是本課題研究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例如評議專家方一新教授指出:課題組負責人有許多前期成果,該項目團結了國內(nèi)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學者,項目組成員在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方面都有成果,有很好的研究基礎。在研究方面,需要注意理論方面的創(chuàng)新,要拿出有份量的論文;詞源學史研究方面要超越前人,要能拿出最新、最前沿、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詞源詞典方面要注意與以往學界的相關成果的區(qū)別與銜接。王云路教授指出:題目太大,需要壓縮;詞源學史研究方面要注意分段特色與整體的一致性;要注意區(qū)分詞源研究與同源詞研究的關系。汪維輝教授指出:詞源詞典要注意處理好此前白維國、王锳先生主持的詞典的關系;理論研究上要對西方詞源學有一個介紹、比較研究。李宗江教授指出:主要參與詞源詞典工作,將就虛詞部分進行研究。史光輝教授指出:需要注意理論創(chuàng)新,注意已有成果(包括項目成員)與新課題的關系,注意詞的變體(如方言與派生)形式,注意連綿詞的形成與標注。梁冬青教授對該項目進行了熱情洋溢的鼓勵。王彥坤教授指出清代詞源學史的材料非常多,例如《皇清經(jīng)解》及其續(xù)編中就有很多材料,需要特別注意。班弨教授指出:希望總結出一個理論研究的范式,使得非漢語的詞源研究也可以借鑒。邵敬敏教授指出:三個子項目都要注意突出“特色”二字;研究成果不在量的大小,而在內(nèi)容出新;詞典也不是越大越好,而在區(qū)別與特色;詞源學史可以考慮壓縮為古、近、現(xiàn)當代三大冊,并且要體現(xiàn)出詞源學史的立足點(以中為主還是以西為主)與特色。甘于恩教授指出:可以適當縮小規(guī)模,考慮應用研究的具體體現(xiàn),考慮網(wǎng)絡版詞典資料的編纂,注意吸收方言詞源研究的成果。任繼昉教授指出:研究范圍大才符合重大項目的招標要求,理論研究方面需要重點突破。趙春利教授指出:需要強調(diào)繼承性與民族特色,注意創(chuàng)新性、系統(tǒng)性與專業(yè)性。
改進措施:以上意見都屬于本課題的研究思考范圍,并在這些方面努力:理論研究方面,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的詞源學和西方比較語言學,以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材料、觀點為出發(fā)點進行理論研究,力求創(chuàng)新;詞源學史研究方面,力求從材料實際出發(fā),發(fā)掘總結中國傳統(tǒng)詞源研究的成果、特點、研究方法;詞源詞典方面,吸收多方成果,力求編寫出一部有特色有學術性的科學的詞源詞典。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nèi)容:
① 代表性成果簡介
本課題的代表性成果,主要介紹兩篇論文:
其一,曾昭聰《面向新時代的漢語詞源學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3期第1-8頁)。
該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面向新時代的漢語詞源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學科建設意義與社會意義。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多,成績很大,其不足也客觀存在。漢語詞源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詞源學史研究、詞源考證與詞源詞典編纂以及詞源學的普及與應用方面需要繼續(xù)深入推進。
該論文的主要觀點:漢語詞源學是一門從傳統(tǒng)訓詁學中發(fā)展起來又吸收了西方詞源學理論和方法的新的學科,王寧指出,“建立和完善它的基礎理論,清理它的術語體系,明確它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是促進它健康和迅速發(fā)展的前提。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見識彼此相容、互相吸收,是推動學術發(fā)展的動力,但是必須有共同遵守的基本理論和原則,才是這門學科成熟的表現(xiàn)!保ㄍ鯇1999)漢語詞源學研究,有優(yōu)良的學術傳統(tǒng)、豐富的學術成果,然而不足之處也客觀存在,許多宏觀與微觀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化。面向新時代的漢語詞源學研究,理論研究方面需要我們立足于漢語本身,對漢語詞源學的基礎理論繼續(xù)加以清理,使之精密化、系統(tǒng)化,理清它與語言學其他分支學科與研究方向的關系,全面審視漢語詞源學的原理及概念術語體系,全面疏理漢語詞源學史;應用研究方面,需要對現(xiàn)代漢語復合詞詞源進行研究,編纂一部學術研究與普及兼顧的《現(xiàn)代漢語詞源詞典》,并將詞源研究與語言教學、語文規(guī)范以及辭書編纂工作相結合。漢語詞源學研究,將是新時代的語言學學術生長點。漢語詞源學研究,任重而道遠。期待學界同仁共同努力,將漢語詞源學研究推向深入。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該論文刊登于《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3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成果推介專欄”。論文前有刊物“編者按”,對該論文作了好評:“本期刊發(fā)曾昭聰教授的《面向新時代的漢語詞源學研究》一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漢語詞源學理論建設與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詞源學是研究詞的形式和意義的來源的學科,漢語詞源學是漢語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系統(tǒng)歸納了漢語詞源學研究在基礎理論、詞源學史以及應用研究方面的重要觀點與成績,指出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與領域,闡明了新時代立足于漢語本身進行漢語詞源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必要性,對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漢語特色的漢語詞源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意見!
其二,任繼昉《從“父母”名稱的由來看語根的起源》(湖北大學文學院《中文論壇》2018年第1輯第257-267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8月)。
該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世界上許多相距甚遠的地方都使用pa和ma這一聲音類型的詞來稱呼父母親,漢語中的“爸爸”“媽媽”與世界各種語言中對父母親的稱呼也是一致的。在許多民族中,嬰兒發(fā)papa時,父親應答;發(fā)mama時,母親應答。久而久之,這種應答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再經(jīng)過“約定俗成”,于是mama(媽媽)和papa(爸爸)就有了“分工”,形成了固定的稱謂。說“爸爸”“媽媽”的稱呼來源于嬰兒自然的發(fā)音,有著多方面的證據(jù)。嬰兒的自然發(fā)音papa、mama就是“爸爸”“媽媽”等詞的語根。因此,自然發(fā)音是語根的一大來源。
該論文的主要觀點:“爸爸”“媽媽”等詞的產(chǎn)生過程有力地證明了人類的自然發(fā)音是語言材料——詞產(chǎn)生的一大來源。自然發(fā)音產(chǎn)生詞這一語言現(xiàn)象,早在宋元之際,戴侗《六書故》中就已有所發(fā)現(xiàn);到1746年,法國哲學家龔迪雅克在《人類認識起源論》一書中進行了理論探討!鞍职帧薄皨寢尅边@些出現(xiàn)于原始階段的詞,就是章太炎、黃侃、沈兼士等著名學者所說的“語根”。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任繼昉《漢語語源學》一書1992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后廣受學界好評,2005年再版。該書第二章第一節(jié)《語根的起源》就討論了四種起源類型,“自然的發(fā)音”是其中之一。此論文再次就此問題進行討論,并從語音方面再次加以證明,又對其理論進行了提升,是漢語詞源學理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將會產(chǎn)生良好的學術反響。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項研究計劃的時間是2017年11月15日(項目公布時間)至2022年12月。在接下來的三年半項目進行時間內(nèi),本課題的研究計劃分子項目規(guī)劃于下。
子項目之一“漢語詞源學的基礎理論研究”:
在漢語詞源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包括總結納傳統(tǒng)詞源學理論、中西詞源學理論比較),詞源學與詞匯學交叉角度方面,詞源詞典編寫方面繼續(xù)深入研究,撰寫并發(fā)表系列論文,在公開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相關論文5篇以上。
在漢語詞源學的應用研究方面,對某些詞的詞源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對詞源詞典編纂方面的相關應用性問題進行研究,撰寫研究論文,在公開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相關論文5篇以上。
以上擬發(fā)表子項目論文共10篇以上,加上已經(jīng)發(fā)表的論文13篇,最終論文總篇數(shù)將達25篇左右。
子項目之二“漢語詞源學史研究”:
該子項目的最終成果是一套《漢語詞源學史》叢書。在接下來的三年半時間內(nèi),劉衛(wèi)寧《先秦兩漢詞源學史》,曾昭聰《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詞源學史》,王國珍《宋元明詞源學史》,魏宇文、張夢帆《清代詞源學史》,朱樂川《現(xiàn)代詞源學史》五本書,每一本書都要完工,具體完工時間在2021年12月,之后由課題總負責人進行審讀,提出修改意見,返回給項目組成員修訂,最后再由課題總負責人統(tǒng)一修訂并提交結項。
子項目之三“《現(xiàn)代漢語詞源詞典》編纂與研究:
該子項目的最終成果是一本150萬字左右的語文詞典。由于工作量大,課題組成員有的因無法抽出時間參與項目,已進行了微調(diào);有的成員則因為時間緊,研究工作進行得較少。在接下來的三年半時間內(nèi),要求每一位成員必須在2019年年底完成所負責部分的初稿,由課題總負責人進行通讀,在體例、內(nèi)容、觀點、書證的復核等各方面提出修改意見,返回給成員修訂。2022年由課題總負責人統(tǒng)稿并提交結項。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