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要“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檔案作為歷史最原始、最客觀、最權威的直接記錄,是發(fā)現(xiàn)歷史、解釋歷史和再現(xiàn)歷史的第一手史料。重視、研究、借鑒歷史,必須格外關注檔案在延續(xù)歷史文脈、發(fā)現(xiàn)歷史真相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檔案與歷史總是相伴相生、如影隨形。沒有歷史,檔案不會產生,而沒有檔案,歷史很容易淪為神話或者傳聞。檔案的存在,讓人類有了反觀歷史最清晰的一面鏡子。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帝王將相念茲在茲,無日或忘青史留名。在那個用青竹片、絲絹帛書寫檔案的年代,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何等的氣魄與豪邁!
史學家們通常認為,最好的歷史著作近乎要達到“無一字無來歷”的地步。正如此,孔子通過整理各種史官記注、官府文書和原始文獻,才編訂出淵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六經(jīng);太史令司馬遷,憑借西漢中央政府卷帙浩繁的檔案典籍,才成就了《史記》這部規(guī)模空前的宏偉巨著,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千古興亡多少事”,要發(fā)掘檔案,讓歷史豐厚起來。都說歷史如長河,只能蓄勢向前,無法逆流而上。然而,歷史雖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卻留下了無數(shù)凝固這崢嶸歲月的檔案。比如,記錄開國大典歷史時刻的紀實視頻,展現(xiàn)安徽小崗村18戶農民按下鮮紅手印的“大包干”契約,呈現(xiàn)人類減貧史奇跡的實景照片……無不讓靈魂與思想的棲息之旅,在浩瀚的檔案史詩中開啟。檔案作為人類活動的歷史影像,堪稱歷史的“活化石”,理應被潛心挖掘、精心保管、用心珍藏。
“不容青史盡成灰”,要研究檔案,讓歷史真實起來。有史實,才能有正確的史識。在對待歷史的真實性上,語言可以對歷史進行夸張、故事可以對歷史進行虛構,而檔案所記錄的信息內容是對其時、其地、其人、其行的原貌定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只要有了檔案就一定能準確清晰地回答所有歷史問題,F(xiàn)實中完美無瑕的檔案并不存在。歷史往往是通過解釋才被激活。因而,唯有認真深究檔案及其背后隱藏的歷史內涵,才能更為清晰地還原出歷史的事實與真相,更為徹底地駁倒歷史虛無主義的謠言與謬論,從而讓更多權威的歷史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別有天地在人間”,要宣傳檔案,讓歷史鮮活起來。檔案中承載著綿亙古今的歷史記憶,鐫刻著動人心弦的歷史故事。其或記錄某一重大歷史事件,或印證某一重要歷史史實,或刻畫某一經(jīng)典歷史瞬間。而出色的檔案呈現(xiàn)往往能極大地豐富歷史敘事,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穿越感”。比如,近年來,《國寶檔案》《見字如面》《信·中國》等文化節(jié)目的持續(xù)火爆,就是結合器物展示、實物舉證、情景再現(xiàn)等多種方式,燃起了無數(shù)人的紅色記憶與家國情懷,成為利用檔案講好歷史故事的生動典范。可見,只有“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才能使沉睡的“檔案”變成研究歷史的“資源”。
歷史涌動,檔案不能缺席;時代步伐,檔案需要見證。檔案是一把開啟歷史寶藏的金鑰匙,有了檔案,歷史方可看、可聽、可知、可感。時光流轉,當人們在靜謐中聆聽歷史腳步聲時,檔案不僅能證實美好生活的由來,更能訴說祖國發(fā)展的傳奇。
(作者:熊文景,系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