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論教】
美育是關于美的教育,在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為新時代中國美育的理論和實踐指明了發(fā)展方向,同時明確了新時代高校美術教育具有承擔美育使命,實現(xiàn)美育目標的重要屬性。在新時代的視野下,高校美術教育如何踐行具有國家戰(zhàn)略意義的美育要求呢?
堅持立德樹人宗旨,以美術教育塑造美好心靈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中國美育的基本遵循。在美育中踐行立德樹人,應展現(xiàn)其自身的獨特性:一方面美育中與審美相關的特性,是德育、智育所無法替代的;另一方面美育又蘊含著德育的維度,可以輔助德育、智育完成人的培養(yǎng)。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談美育時強調了這種特性:“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fā)達,以達成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
從美育的德育之維來看,美術的育化功能自古有之。晉代陸機說:“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歷代名畫記》),漢唐以來,廟堂皆繪有功臣烈士像,以表彰功績,供世人追思先賢。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論曰:“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指出繪畫一事,可以實現(xiàn)教育感化的作用,有助社會綱紀倫常的運轉。人們認識到,審美過程不僅培養(yǎng)人對美的形式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是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由于美育蘊含著德育的功能,它也被視為德育的手段而成就德育,蔡元培在《美育與人生》一文中講到,人“當著重要關頭,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甚至有‘殺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這是完全不由于知識的計較,而由于感情的陶冶,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
從美育自身的獨特性而言,與道德和智力不同,美的體驗可以是純粹的、超以物外的。美本身,及對美的體驗是擺脫現(xiàn)實藩籬,超越現(xiàn)世利害,使人與人在精神上獲得平等,使靈魂觸碰純然精神愉悅的門徑。正如叔本華所說,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乞丐是乞丐,國王是國王;但在審美觀照中,則他們都以同樣的態(tài)度來欣賞落日的美。美育的這種超然是由其根本特點決定的:美之育人,不靠論理證明,不需言語說教,而是通過形象的直觀感染,以情感體驗為中介,完全出于內在的自由選擇,經(jīng)過潛移默化而達成教育目的。美之育人,可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就塑造美好心靈而言,美好的心靈,首先必須是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同時,還應該是感性充沛、具有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具備良好人文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富于形象思維能力、充滿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前者要求美育發(fā)揮自身的德育維度,后者則要求美育具備更高的精神指向,能夠在超越道德的層面上發(fā)揮其在人格教育、感性教育和創(chuàng)造性教育方面的價值,凸顯其有別于德育、智育、體育的獨特性。高校美術教育應該敏銳地捕捉到美育功能的這種雙重性,尤其發(fā)揮其不可替代的一面,以此為引擎,不斷深入啟發(fā)美育在立德樹人、塑造美好心靈方面的強大作用。
遵循美育特點,以多維度美術教育促進全社會美育發(fā)展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養(yǎng)和塑造高尚、自由、完整、全面的人,是美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點。美育是審美規(guī)律指導下的藝術實踐活動,加強美育的社會職能,需要掌握美育規(guī)律,遵循美育特點,高校美育工作尤其要深入思考如何以美術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把美育推向更高的發(fā)展階段。
為實現(xiàn)新時代的美育目標,高校美術教育首先要避免以知識技能訓練代替審美文化教育,以指標考核代替藝術素質陶冶的簡單化、功利化傾向。要注重對人的持續(xù)培養(yǎng),建構系統(tǒng)和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在縱向上,著力貫通學校美術教育的各個層次。在橫向上,優(yōu)化資源配置,打造交叉學科,加強美術教育與各學科專業(yè)的滲透與融合,嘗試以美術教育為基礎,整合美學、哲學、文藝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美育相關專業(yè),建構跨學科或學科群教學研究體系,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形成真正的“大美育”專業(yè)架構,為社會培養(yǎng)專業(yè)復合型的美術教育人才、美育人才。
同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人、影響人,傳統(tǒng)媒體和各種新媒體、自媒體的傳播,都在有意或無意地發(fā)揮美術教育的功能。因此新時代的美育要求美術教育工作以高校為中心,擴寬平臺,增加維度,從課堂輻射、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去粗取精,甄別取舍,將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畫廊、藝術品拍賣行、青少年宮、美術培訓機構等優(yōu)質社會資源吸納進來,使它們有機結合,以此長補彼短,建構起校內校外結合的多層次多維度的美術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實現(xiàn)高校與社會教育資源雙向共享,推進美術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服務社會方面的功能最大化,進而為全社會共建現(xiàn)代化美育體系的目標賦能。
一百年前,梁啟超在題為《美術與生活》的講演中談道:“今日的中國,一方面要多出些供給美術的美術家,一方面要普及養(yǎng)成享用美術的美術人。這兩件事都是美術專門學校的責任。然而該怎樣地督促贊助美術專門學校叫它完成這責任,又是教育界乃至一般市民的責任!苯裉,做好美育工作仍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高校美術教育者作為教育的主體,更應深入思索,不斷探究,如何以美育引領美術教育,以美術教育踐行美育。
最后還要看到,美育不可孤立存在,美育、德育、智育等本就是人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過程中一體之多面,他們各有側重,互為表里,互相支撐。正如人們常談“真善美”,唯有求真求實、至性至情的人生,才能達成大智大勇、盡善盡美之純然完滿的生命境界。而為新時代培養(yǎng)這樣身心健美,德才完善的奮斗者和接班人,正是美術教育工作者須臾不可懈怠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