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蕭曉陽,系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山水之作由來久遠!对娊(jīng)·斯干》詠南澗之貌,《莊子·秋水》摹川流之狀,二謝紀游之作、王孟幽賞之篇,皆各盡其妙。柳宗元《永州八記》則于古文中別開生面,意境清幽。宋元以來游記也時入畫境。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寫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記登覽懷想,文辭清雅,別有意趣。近三百年間,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現(xiàn)出了以下三重境界:
一、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興之初,方以智、戴名世紀游之篇,往往以山水遣興,感慨流于筆端。至于桐城“三祖”游觀之作,徜徉于山水之間,情寄于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發(fā)。
明清之際,方以智述黃山、白岳、龍眠、天柱之勝,登眾山以舒嘯,了悟澄澈之境;戴名世“登覽乎高山之巔,舉目千里,云煙在下,蒼然茫然,與天無窮。頃者游于渤海之濱,見夫天水渾淪,波濤洶涌”(戴名世《與劉言潔書》,《南山集》卷一),法天地自然之文,涵泳性情。方苞學宗程朱,文效韓歐,超邁自然之論,標舉雅潔之風,山水諸作或借景述懷,或因景說理!队窝闶幱洝芬姟捌澤姜毻昶涮胖萆灾劣诮瘛保D生“嚴恭靜正之心”;《記尋大龍湫瀑布》感慨“先王之道榛蕪久矣”,述探幽之路而及先王之道,以明理為歸。龍眠山水、江南詩音會于心,儒道玄理、順康世風正其意,清新秀美的山水之作由此成為感悟道德旨歸的桐城文章之別體。方苞弟子劉大櫆不得意于科場,悠游暇日遂多,于山水之文中隱含透徹之悟。其《游黃山記》描摹飛瀑懸流、奇峰深谷、石門一隙,峰回路轉(zhuǎn),讀之如拾級而上!暗琼敹,日月之所出沒,霞虹之所照耀,匡廬、九子、天目以及金陵報恩之浮圖,了然可指數(shù)焉。”時弟子姚鼐初雋進士,一行人登上光明頂,見遠山可數(shù)、云海涌動、日光下照,渺極天際。文中所記幽泉異石、奇峰秀色較方苞游山諸作多了一些靈動之美。姚鼐山水之作傳承師法,往往借游跡抒寫懷抱!队蚊墓P泉記》剛勁如長風出谷,嫻靜如幽林曲澗!兜翘┥接洝穭t敘作者在大風揚積雪、無鳥獸音跡的除日登臨極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紅日噴薄而出,回看眾山如僂。文章有柳宗元山水游記之至味,得方苞清真雅潔之風,承劉大櫆高遠含蓄之意,兼有峻潔之筆、澄明之境。
從方苞至姚鼐,桐城派早期山水文章皆恪守程朱理學之入世精神,涵融天地正氣,簡淡的寫景文筆展現(xiàn)出登覽者的頓悟與靈性,雅潔的感慨之辭寄寓著作者的淑世情懷。
二、醉心林泉的空靈之境。“姚門四弟子”梅、管、方、姚與劉開都有山水之作。梅曾亮為一時文壇魁首,其山水篇章別有逸趣,嶺西山水之文多源于梅曾亮。而吳德旋授呂璜作文秘訣,謂“方望溪直接震川矣,謹嚴而少妙遠之趣”(呂璜《初月樓古文緒論》),于前人之得失所論尤深,故“嶺西五家”之文多清新妙遠意趣。
劉開為姚門高足,山水之文清新自然近于畫圖,自乾嘉以來罕有,寫怪石亂泉,狀碧波煙云,往往能得山水之神。梅曾亮為文麗藻彬彬,有峻潔高遠之風,于閑逸之趣中深悟自然之理!独徤接嘞奸w記》于登覽中頓悟“文之在天地,如云霞煙景焉!钡茏育垎⑷、朱琦、王拯等為文不廢駢儷之語、藻麗之辭,寫景狀物別有逸趣,形成一幅幅秀美的山水畫圖!皫X西五家”中,呂璜曾承吳德旋謦欬,記敘之文多圖序,或摹寫畫境,或即景議論,時有清新淡遠之趣,不乏遣懷之意,為嶺西諸家山水文章之先導(dǎo)。龍啟瑞之文敘事與描摹結(jié)合,意在文外;虛實相生,穆若清風。彭昱堯或?qū)懛教翞u漾之狀,或說深步水涓流入海,寫景與理趣相融。朱琦殊少山水之作,文章中仍可見清奇之風。王拯山水之篇文筆細膩,情在其中。看山之文述天下奇觀,而山之形態(tài)各異;觀水之文寫湖水清泉,而水之麗景不同!队翁旌接洝酚浱旌⻊倬常骸白鴿緜(cè)磐石上,觀泉水從足下過,蓋油油然。澗絕崖起,泉復(fù)怒。”“湛然深碧,凝流若不動者!蔽恼旅枘〉木拔餄臼、絕崖、瀑布、流泉清新明麗,真切可感。嶺西寫景文清新秀美,尋常景物“一入曲思,便幻出如許靈境”(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五)。作家以誠摯之心描摹山水,筆下風物沁人心脾,便生出別樣靈境。嶺西古文繪聲繪色的文辭、自然真摯的情感已經(jīng)突破了桐城派早期文章的清真雅潔之格調(diào),開啟了清代山水之文新風尚。
梅曾亮及嶺西作家的寫景之文漸離學人義理之辯,超邁前人,將麗藻融入桐城古文“義法”,借山水抒懷,文境空靈,如別有逸趣的山水圖畫。
三、新奇瑰麗的荒遠之境。近代后期的游記與此前的山水之文不同,多記述異域山水之神奇瑰麗,往往不僅描摹山水,也記風土人情。此類文章綺麗自然中又融入神秘筆調(diào),形成了獨特的奇幻之境。曾國藩弟子之文則時見奇思,黎庶昌東游、游歐諸篇尤有瑰麗之致。
自清初至光緒間,桐城派文人寫景之文往往取境于寓所見聞、名山秀水,少有記述荒遠幽境者。巴陵吳敏樹文風別具一格,寫景記事不離洞庭湖山而境界自遠。至郭嵩燾及曾門弟子之游記則多述域外見聞,令人耳目一新。黎庶昌所記日本及歐洲山水勝境尤為詳盡,多寫域外奇特瑰麗景致!段餮笥斡洝分T篇之景致如《山海經(jīng)》中山川之邈遠。其《卜來敦記》述濱海勝境卜來敦處處新奇怪異:“四洲之物,奇奇怪怪,無不畢致!薄皽\草平沙,綠窗華屋,與水光掩映,迤邐一碧而已!蔽闹兴浿疁婧J、玻璃魚池、海中長橋、淺草沙岸,令讀者仿佛置身海市蜃樓之中,感受到英倫光怪陸離的海濱奇景。而薛福成歐游所記自然新奇,述異之作寫古墓之神秘,記枯松之新芽,說旋風揚沙,也往往奇幻悠遠。張裕釗《游狼山記》嘆“天地四時變移,眇若墜葉與飄風”。《游虞山記》見“云;黹_,杳若天外”。雖在東南煙柳繁華之地,也覺有遺世獨立之邈遠。至馬其昶與妻弟姚永樸、姚永概之文,同記西山精舍,而各饒情韻,異于桐城古文前期清真之風,點染山水如在目前,取境幽潔似黎、薛,然不復(fù)為荒遠之境。現(xiàn)代散文如詩如畫的空靈境界里往往有這樣的氣息。方令孺《山陰道上》“靜靜的黃昏”、張漱寒《心靈的燈塔》“如流水在汩汩低唱”就流淌著桐城后期古文幽雅的情韻。
可見桐城派山水之文同樣不乏清雅之辭。桐城“三祖”之文往往簡淡峻潔,情理相洽;嶺西文章醉心林泉,是別有逸趣的山水圖畫;至于曾國藩弟子以奇瑰之辭述荒遠之境,又已近白話美文清新妙遠之意趣。這些摹寫山水的記敘之文往往以山水游記為體式,以煙云泉石為景象,以詩筆畫意為精神,營構(gòu)出清新雋雅的山水靈境,開辟了中國散文新境界。